颈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研究进展.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f82c9d9aa00b52acfc7ca69.png)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研究进展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癌肿之一,手术切除是胸段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始终存在争议。
日本学者倾向于扩大淋巴结清扫,目前大部分医院将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作为胸食管癌常规清扫部位。
国内学者习惯左胸入路行食管癌手术,相关报道较少。
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解剖学基础左右迷走神经在不同位置发出喉返支:右迷走神经穿出颈血管鞘进入胸部前发出右喉返神经,后者绕右锁骨下动脉第一段返转上行于右侧食管气管沟;左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下缘发出左喉返神经,后者绕过主动脉弓后沿左食管气管沟垂直上行[1]。
分组上,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属于106Top组淋巴结,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属于106L组淋巴结[2]。
喉返神经支配声带的运动,术中损伤或淋巴结侵犯喉返神经常引起声音嘶哑。
2 胸段食管癌淋巴引流特点及淋巴结转移规律食管淋巴引流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
食管黏膜下层的淋巴管除横向穿越食管壁引流至附近的淋巴结外,还存在垂直的纵向交通,纵向的淋巴引流量甚至比横向更丰富[3]。
食管癌在气管分叉平面形成不同淋巴引流系统:位于该平面以上者主要向上胸区转移,反之则向下转移。
癌位于该平面者则呈双向转移。
癌堵塞淋巴管可出现不规则转移[4]。
癌细胞还可经黏膜下层侧支淋巴管斜穿肌层与外膜形成远隔主灶的跳跃性淋巴结转移[5]。
因此,食管癌一旦侵及黏膜下层,即可在颈胸腹三野形成广泛乃至跳跃性的淋巴结转移。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其规律性:挂川晖夫[6]总结日本一组三区清扫资料(1226例)表明,胸上段食管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其次为左气管旁、中上段食管旁;胸中段食管癌贲门右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其次为中段食管、上纵隔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癌以贲门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其次为胃左、胃小弯及上纵隔淋巴结。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各胸段食管癌常见的转移部位。
3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目前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方式主要包括传统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分解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80735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b.png)
• 定义
• 颈内静脉〔v.jugularis interna〕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干。上于颈静脉孔处与颅 内乙状窦相续。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同行在颈动脉鞘内。至胸锁关节前方 与锁骨下静脉集合成头臂静脉。
•
解剖位置
•
颈内静脉的属支有颅内和颅外支两种。
•
1〕颅内支 通过硬脑膜窦搜集脑膜、脑、视器、前庭蜗器及颅骨的血液。
臂丛brachial plexus是由第5以 下〔至颈8〕颈神经前支和第 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走出,行于锁 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前 方进入腋窝。臂丛的支分布 于胸上肢肌,上肢带肌、背 浅部肌〔斜方肌除外〕以及 臂,前臂、手的肌、关节、 骨和皮肤。组成臂丛的神经 根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 每个干在锁骨上方或前方又 分为前、后两股,由上、中 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 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后股 集合成后束。三束分别从内、 外、后三面包围腋动脉。
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
9.颈外侧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外表,沿颈外静 脉排列。 颈外侧深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沿颈内动、静脉 和颈总动脉排列 颈外侧上深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位于乳突尖 至肩胛舌骨肌横过颈动脉的程度处 前组〔颈内静脉前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 列 外侧组〔颈内静脉外侧淋巴结〕:沿颈内内静脉外 侧分布 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沿颈内静脉、 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周围排列 前组:沿颈内静脉配布 外侧组〔颈横淋巴结〕:沿颈横血管及其分支排列
转移淋巴结形态及边缘
表现为形态规那么且边缘清楚与形态不规 那么且边缘不清楚者,其原发肿瘤之间存在 极显著性差异 。鼻咽癌及甲状腺癌中,形态 规那么且边缘清楚者分别为 88 % 和 86 % 。 口咽癌,喉癌及下咽癌中形态不规那么且边 缘不清者分别为59 % 和68 % , 且外侵明显。 这与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分化差, 恶性程 度高有关。
PKM2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性的Meta分析
![PKM2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性的Meta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06afc548d7c1c709a14500.png)
1.1 文献检索 系统检索 1995~2017年 PubMed、EMBASE 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英文数据库检索词为“HNSCC”、“头
颈部新生物”、“PKM2”、“M2pyruvatekinase”或“M2isoform ofpyruvatekinase”。同 时 检 索 所 附 参 考 文 献 以 扩 大 检 索 范 围。文献检索由两名作者独立进行,不一致的地方通过讨论 达成一致。 1.2 文献纳入标准 (1)1995~2017年发表的研究内容涉 及 HNSCC与 PKM2关系的英文文献;(2)分析方法为免疫组 化检测,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详细临床病理参数;(3) 文献未提供研究结果的样本数量,但可以通过原文数据推算 得到;(4)同一 样 本 人 群 的 多 篇 文 献,选 择 最 近 发 表 的 一 篇 文献作为分析对象。 1.3 文献排除标准 (1)无法从文献中得出研究结果样本 量的文献;(2)临床病理参数不全,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 等相关病理参数;(3)重复报告、文献质量差、样本数量太少 的文献;(4)综述类文献、个案报道,未提供充足原始数据的 文献。所有文献检索均由本组分析者审查,以确定相关试验 符合纳入标准,并通过讨论解决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录入 Excel表格。 两项分类资料采用比值比(OR)合并统计量,连续变量资料 采用计数加权均数差(weightedmeandifference,WMD)合并 统计量。无法定量的数据通过表达予以定性评价。文献采 用固定效应模 型 进 行 分 析,文 献 变 量 间 有 明 显 异 质 性 (P< 010或 I2≥50%)时,合 并 分 析 采 用 随 机 效 应 模 型。采 用 RevMan50软件计算合并 OR或 WMD值及其 95%CI,绘制 森林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潜在的发表偏倚采 用漏斗图分析。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和准确性评价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和准确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28c0b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5.png)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和准确性评价发布时间:2021-08-30T10:11:29.771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作者:马秀梅李福荣通讯作者[导读]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完全弄清宫颈癌的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和性行为有关[1]。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 719000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和准确性评价。
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80名宫颈癌患者进行了MRI检查。
评价MRI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将术后的病理结果视为最可靠、准确、最好的诊断方法。
结果:MRI(核磁共振)扫描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前使用MRI进行临床诊断,可以直观地显示宫颈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体积。
同时可以明确患者的范围和程度,成为临床病期的一定参考。
关键词:宫颈癌;核磁共振成像;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分期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完全弄清宫颈癌的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和性行为有关[1]。
女性的宫颈癌发病年龄高30~55岁,但是近年来发病年龄变年轻了,所以早期诊断和早期介入是很重要的。
在制定宫颈癌患者的治疗计划时,主治医生必须适应临床病期。
以往的内窥镜、生检、身体检查等常规检查方法很难确定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
MRI技术具有多方位、多序列图像、高分辨率等优点,可以直接观察和判断与宫颈癌相关的病理因素。
本研究选择了在本院接受手术的80名宫颈癌患者,简单地探讨了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MRI技术的临床价值。
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有80人。
(1)所有患者在实验室及病理检查中被诊断为宫颈癌。
(2)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和术后的病理检查。
(3)所有患者在术前接受MRI检查。
(4)术前化疗或化疗有史以来的患者不包括放射线治疗。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选择及评价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选择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8838a9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1.png)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法选择及评价【摘要】甲状腺癌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的常见,一般病症出现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被发现。
但是病症逐渐加重,被人们发现时一般病情也已经到了中晚期。
甲状腺癌是属于一种出现在头颈部最为常见也十分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
根据我院多年的临床经验,颈部淋巴结主要表现为颈侧区或锁骨上窝出现坚硬如石的肿大淋巴结,初起常为单发、无痛,可被推动.以后很快出现多个淋巴结,并侵及周围组织。
此时肿块呈结节状、固定,晚期肿块可发生坏死,以致溃破、感染、出血,外观呈菜花样,分泌物带有恶臭。
颈淋巴转移约占颈部恶性肿瘤情况的75%,一般患者到了中晚期都需要十分谨慎,注意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情况。
一般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范围较广,转移的部位也较隐秘,所以影像学的应用非常有利于临床判断。
其中就包括高频超声检测,增强CT检测,MR和核素扫描。
【前言】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方式前言目前在临床医学上一般判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说明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此时已不适合运用手术治疗,使用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由于颈淋巴结转移手术后的复发性也是非常强的。
所以到了中晚期一般选择化疗的方式对恶性肿瘤进行化学消杀,以此来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1]。
目前在临床医学上,化疗的疗效也是十分有效的,能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程度的癌症,医学上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前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中晚期如果还选择手术治疗对患者来说意义不大,同时手术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所以如何判断癌症的等级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医学上的不断应用,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成熟[2]。
对于影像学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评价,诊断方式有哪些,我们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总结分析,以下是具体的报道。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及评价(一)高频超声检测超声具有经济、方便、无创等优势,在检测结果上频率越高分辨力越好。
超声检查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之方法探讨
![超声检查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之方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12f8f0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f.png)
超声检查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之方法探讨周练;赵继志;赵福运;田绍荣【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18)4【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方法。
方法:19名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经二维超声检查,共发现肿大的颈淋巴结34个,记录淋巴结的长短径之比,再对其中16个淋巴结内有血流者,测量Vmax和Vmin值,并计算RI 值。
其后患者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解剖出肿大淋巴结作病理检查,最后作各组间对比分析。
结果:①有癌转移的淋巴结组与无癌转移的淋巴结组间RI值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间淋巴结长短径之比和Vmax值均无显著性差异。
②当以彩色多普勒检查得到的RI≥0.65和Vmax≥0.20 m/s作为阳性诊断指标时,敏感性为90%(9/10),特异性为91.7%(22/24),准确性为91.2%(31/34)。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3页(P240-242)【作者】周练;赵继志;赵福运;田绍荣【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100730;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B超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相关文献】1.颈淋巴结转移对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影响(附107例报告) [J], 赵香萍;吴建斌;徐路平2.应用声诺维超声造影诊断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探讨 [J], 赵建广;陈彦平;杨蕾;杨漪;杨会钗;闫晓静;彭士雄;毕大伟3.路易斯寡糖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J], 吴兰雁;陈谦明;黄韦;杨名仲;杨橙;李秉琦4.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 [J], 陶船思博; 董凡; 王佃灿; 郭传瑸5.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价 [J], 陈林林;卓夏阳;周小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舌癌的淋巴管生成与颈部淋巴结转移
![舌癌的淋巴管生成与颈部淋巴结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ef3d1e1d5f0e7cd184253633.png)
s q u a m o u s c e l l c a r c i n o m a . Me t h o d s : L y m p h a t i c v e s s e l e n d o t h e l i l a h y l a u r o n i c a c i d r e c e p t o r C L Y V E- 1 ) ,t h e m a r k e r o f
( 1 y m p h a t i c v e s s e l e n d o t h e l i a l H A r e c e p t o r -1 , L wE 一1 ) 为淋 巴内皮 标记物 , 对 照血 管标记物 C D 3 4和 C D1 0 5进行免疫 组织化学染色 , 光镜下计数依次获得肿瘤间质淋 巴管密度 、 肿瘤 间质淋 巴管开放 面积 、 癌巢内淋 巴管密度 、 肿瘤间质 血管密度及癌巢内血管密度等指标 。结果 : 舌鳞癌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 ( 5 . 6 6 ±2 . 3 4 ) 与正常舌组织淋 巴管密度 ( 3 . 1 8 ± 0 . 8 8 ) 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 . 0 0 1 ) 。 肿瘤 间质 、 癌巢内血管和淋 巴管密度及肿瘤间质 淋巴管开放 面积在病理证
L y mp h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 L y mp h No d e Me t a s t a s i s i n To n g u e Sq u a mo u s Ce l l Ca r c i n o ma S HE N J u n , Z H A N G H o n g j i e , S U N B a o c u n , Z H A O X i u l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O r a l a n dMa x i l l o f a c i o I S u r g e r y , T i a n j i n H o s p i t a l fS o t o m a t o l o g y , T i a n j i n3 0 0 0 4 1 , C h i n a
超声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超声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194d31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b.png)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是占甲状腺癌的90%以上[2-3]。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 )是PTC 复发的重要因素,不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清扫不完整可能会增加复发风险,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PTC 手术方式多样,各术式各有优劣,各指南和不同学者提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PTC 手术的合理选择是外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难题[4]。
提高CLNM 的诊断水平,对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5]。
超声在PTC 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3]。
但超声对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63%[7],对CLNM 的敏感度仅33%。
体积小的转移淋巴结难以被超声发现,并且中央区淋巴结周围有气管等组织的遮挡。
虽然细针穿刺活检是确认淋巴结转移最准确的方法,但临床不可能对每个区域的淋巴结进行穿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combined with model in predicting ipsilateral cent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ZHOU Yuhao 1,HUANG Lihua 1,WEN Ge 21Department of Medical Ultrasonics,Nanfang Hospital Zengcheng Campus,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1338,China;2Imaging Center of Southern Hospital,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联合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同侧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 )的价值。
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9a6c6b9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8.png)
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顾雅佳【摘要】颈部淋巴结转移大部分来源于甲状腺癌和颈部不同区域的鳞癌,根据首站转移淋巴结区域可以大致推测原发病灶的来源.鳞癌和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有其各自特点.需要与这些转移性淋巴结鉴别的有淋巴结炎性改变、结核、淋巴瘤、Castleman及一些非淋巴结起源的软组织肿瘤.%Most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omes from thyroid cancer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eck. Origin of the primary cancer could be general speculated based on thefirst metastatic station site. The metastatic lymph nod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thyroid carcinoma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se metastatic lymph nodes need to be differentiated from lymph node inflammatory changes, tuberculosis, lymphoma, Castleman's disease, and soft tissue tumors.【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7(027)006【总页数】6页(P415-420)【关键词】颈部;淋巴结;鉴别诊断【作者】顾雅佳【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44顾雅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副主任。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4c7dd2fab069dc5022014f.png)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
我国甲状腺癌将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根据肿瘤起源及分化差异,甲状腺癌又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其中PTC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而PTC和FTC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
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DTC生物行为温和,预后较好。
ATC的恶性程度极高,中位生存时间仅7~10个月。
MTC的预后居于两者之间。
二、诊疗技术和应用(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有如下病史时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全身放射治疗史;③DTC、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multiple hamartoma syndrome)、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和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 syndrome)]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1.症状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
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和颈部超声检查而发现甲状腺小肿块。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途径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54f3c5d876eeaeaad1f3301c.png)
孙海兵 T崔利昌
! 兰溪市人民医院 " 浙江 兰溪 N!PPLL #
摘 要 ! ( 目的 )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可能的转移途径 " 及气管旁淋巴结与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 相关性 % ( 方法 ) 回顾分析 HQ 例资料完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 分析颈部各区淋巴结转 移率 " 比较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与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 结果 ) 颈深上 M! 区 G & 颈深中 M" 区 G & 颈深 下 M# 区 G & 副神经区 M$ 区 G & 气管旁 ’& 区 $ 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H7"I &HL7LI &H"7NI &PQ7RI &SL7QI " 气管 旁淋巴结转移者 RQ7!I 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 " 气管旁淋巴结无转移者仅 PR7RI 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 移 %( 结论 ) 气管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最常见转移部位 " 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与颈外侧区淋巴结转 移有相关性 % 关键词 * 甲状腺肿瘤 + 乳头状癌 + 淋巴转移 中图分类号 !YSNU7P 文献标识码 !Z 文章编号 *PLLQ<L!Q!M!LLNGL"<LHNQ<L!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处理方式至今仍 有争议 ! 本文对 P""L 年 P 月至 !LLL 年 P 月资料完 整的 HQ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进行回顾分析 " 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各区淋 巴结的转移率 " 以及气管旁淋巴结与颈外侧区淋巴 结转移的相关性 !
1
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ce858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a.png)
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摘要头颈部肿瘤是指发生于头颈部区域的各种肿瘤,包括颅骨骨肿瘤、颌面部肿瘤、口腔肿瘤、喉咙肿瘤等。
本文以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包括肿瘤类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微观结构等,这些特征与临床表现如疼痛、肿块、颈淋巴结肿大、瘙痒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头颈部肿瘤的病理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1. 引言头颈部肿瘤是颇具研究价值的疾病,其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头颈部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往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了解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探讨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2. 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头颈部肿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类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微观结构等方面。
具体如下:2.1 肿瘤类型头颈部肿瘤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颅骨骨肿瘤、颌面部肿瘤、口腔肿瘤、喉咙肿瘤等。
不同类型的肿瘤有着不同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因此需要进行准确的病理学分类。
2.2 组织学分级组织学分级是评估头颈部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组织学分级系统主要包括WHO分级和TNM分期系统。
通过对肿瘤组织形态和结构的观察,可以确定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2.3 浸润深度头颈部肿瘤的浸润深度是预测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指标。
根据浸润深度的不同,可以判断肿瘤蔓延的范围和临床表现的程度,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2.4 微观结构头颈部肿瘤的微观结构主要包括肿瘤细胞排列方式、细胞核形态、核仁、细胞膜等方面。
通过对肿瘤的微观结构的观察,可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其侵袭性。
3. 头颈部肿瘤的临床表现头颈部肿瘤的临床表现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疼痛、肿块、颈淋巴结肿大、瘙痒等。
甲状腺癌患者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究
![甲状腺癌患者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a1210f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e.png)
- 139 -①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 辽宁 凤城 118100通信作者:王丽甲状腺癌患者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究王丽①【摘要】 目的:探究甲状腺癌患者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9月本院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186例的超声特征,其中90例(125枚癌结节)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设为转移组,96例(103枚癌结节)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设为未转移组,分析甲状腺超声各参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93.33%(112/120),特异度为87.96%(95/108),准确率为90.79%(207/228),阳性预测值为89.60%(112/125),阴性预测值为92.23%(95/103)。
两组结节直径、纵横比、微钙化、内部血流、内部回声、Vmax、RI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结节形态、边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其中转移组结节直径≥1.5 cm、纵横比≥1、有微钙化、内部血流丰富、内部回声不均匀发生率均高于未转移组(P <0.05),Vmax、RI 均高于未转移组(P <0.05)。
结论:超声检查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结果较为可靠,特别是当出现结节直径≥1.5 cm、纵横比≥1、有微钙化、内部血流丰富、内部回声不均匀、Vmax 增大、RI>0.7时,应高度怀疑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超声特征 颈部淋巴结转移 Relationship between Ultrasound Features a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Thyroid Cancer/WANG L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12): 139-14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ltrasound features a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thyroid cancer. Method: A total of 186 cases of thyroid cancer patients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September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mong them, 90 cases (125 cancer nodules) with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set as metastasis group, 96 cases (103 cancer nodules) without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set as non metastasis gro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ltrasound features a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analyzed. Result: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ccurac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ultrasound were 93.33% (112/120), 87.96% (95/108), 90.79% (207/228), 89.60% (112/125) and 92.23% (95/103) respectively. The nodule diameter, aspect ratio, microcalcification, internal blood flow, internal echo, Vmax and RI of two groups compar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The nodule shape and boundary of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incidences of nodule diameter ≥1.5 cm, aspect ratio ≥1, microcalcification, rich internal blood flow and uneven internal echo in metastasis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 metastasis group (P <0.05), Vmax and RI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 metastasis group (P <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thyroid cancer has high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the results are reliable, especially when the nodule diameter ≥1.5 cm, aspect ratio ≥1, microcalcification, rich internal blood flow, uneven internal echo, Vmax increase, RI >0.7, the possibility of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should be highly suspected. [Key words] Thyroid cancer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First-author ’s address: Fengcheng Central Hospital, Fengcheng 1181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12.033 甲状腺癌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甲状腺中的被膜处或背侧,临床表现为呼吸或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1-4]。
腮腺导管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腮腺导管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3b5ae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a.png)
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是 一类发生于唾液腺的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约占涎 腺恶性肿瘤的 1% ~3% [1]。1968 年由 Kleinsasser 等 [2] 首次报道,因其组织学表现与乳腺导管癌类似而命 名。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涎腺导管癌 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我国在 1993 年由俞光岩等 [3] 首次报告。SDC 多见于腮腺(约 80%)[4]。肿物侵 袭性强,常有面瘫,可发生早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 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和死亡率高 [5-7]。本文对 31 例 腮腺导管癌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报道如下。
例中 T1 有 7 例,T2 有 15 例,T3 有 9 例 ;区域淋 巴结 N09 例,N12 例,N2b20 例;临床分期Ⅰ期 3 例, Ⅱ期 6 例,Ⅲ期 2 例,Ⅳ期 20 例。所有病例均无 远处转移。
4. 统计学分析 分析 31 例腮腺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 结果、颈部淋巴结各分区的转移规律、术后放化疗 等辅助治疗与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等,通过 SPSS26.0 统计学软件 , 样本均数及概率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 的 Fisher 确切概率法,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患 者的生存曲线。分析其结果,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31 例涎腺导管癌基本资料与颈部淋巴结转移
项目
有颈淋巴 无颈淋巴
例数 转移
转移
P值
(n=22) (n=9)
年龄(岁)
≤ 50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f595b5a910ef12d2bf9e785.png)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颈部淋巴结引流丰富,全身约枚淋巴结,其中约枚位于颈部,头颈部不同的原发肿瘤好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熟悉颈部淋巴结的影像学分区及不同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对临床的诊断的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颈部淋巴结按淋巴结相邻的组织器官及血管来命名,分为以下十组:枕淋巴结:位于枕部皮下乳突淋巴结(耳后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止点处表面腮腺淋巴结:位于腮腺表面耳前淋巴结:位于耳屏前方沿颞浅血管排列耳下淋巴结:沿下颌后静脉前根配布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腮腺深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内面淋巴结颊肌淋巴结:位于颊肌表面鼻唇淋巴结(眶下淋巴结):位于眶下孔附近颧淋巴结:位于颧肌表面下颌淋巴结:位于下颌骨体表面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下腺与下颌骨体间或下颌下腺内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颏下淋巴结:位于下颌舌骨肌表面颈前淋巴结:位于颈前正中部颈前浅淋巴结(颈前静脉淋巴结):沿颈前静脉或颈正中静脉排列颈前深淋巴结:位于颈部脏器的前面和两侧喉前淋巴结:位于喉的前面气管前淋巴结:位于气管颈部的前外侧面气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及食管颈段的两侧甲状腺淋巴结:位于甲状腺峡部前面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颈外侧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沿颈外静脉排列。
颈外侧深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沿颈内动、静脉和颈总动脉排列颈外侧上深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位于乳突尖至肩胛舌骨肌横过颈动脉的水平处前组(颈内静脉前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列外侧组(颈内静脉外侧淋巴结):沿颈内内静脉外侧分布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沿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周围排列前组:沿颈内静脉配布外侧组(颈横淋巴结):沿颈横血管及其分支排列咽后淋巴结:位于咽后间隙内。
影像学分区年Som等回顾分析了大量相关文献在总结颈部淋巴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将患者头部固定于中立体位进行平行于耳眦线层厚mmCT扫描然后根据所得的图像提出一种新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法这一分区将以往的外科学分区采用影像学标志加以界定。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c74e6b763231126edb1169.png)
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4]。目前关于PTMC 患者颈部 签署知情同意书。
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 1. 2 资料收集方法 收集172 例患者的年龄、性
性分析了172 例PTMC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别、肿瘤直径、多灶性病例、是否伴有慢性淋巴细胞
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实施合 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疾病、原发病灶
例、多灶性49 例;肿瘤直径>5 mm 者98 例,肿瘤直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径≤5 mm 者74 例;肿瘤总直径> 10 mm 的单灶 2 结果
172 例患者中,男、女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16JM8149)。
:李丽娜( : ) 通信作者
移率分别为15. 0% (3 / )、 20 32. 2% (49 /152);伴结 共识,术前B 超对评估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
节性甲状腺肿、无结节性甲状腺肿者颈部淋巴结转 义,也可知道临床选择手术方式。受局部解剖学等
移率分别为28. 8% (23 / )、 80 31. 5% (29 / 92);年龄 因素影响,B 超对PTMC 颈部淋巴结尤其是中央区
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灶最大直径≤1 cm 的甲状 PTC 患者132 例,肿瘤总直径> 10 mm 的多灶微小
腺乳头状癌(PTC)定义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 癌患者40 例;组织学类型均为PTC,其中滤泡亚型
)。 MC PTMC 占PTC 的30% 。多数PTMC 临床进展 8 例;伴结节性甲状腺肿83 例,伴慢性淋巴细胞性
理的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提供理论依据。 是否伴随包膜侵犯等临床病理资料。一侧或双侧甲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4aec2bdd36a32d737581fa.png)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改良颈清扫术治疗的78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的差异。
同时,分析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ptmc患者颈侧淋巴结转移率为41.0%(32/78)。
转移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无转移组(p0.05)。
2.2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位置进入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0.020和0.022),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4.442和4.397)。
3 讨论近年来,由于诊断水平和技术的提高,ptmc的检出率大幅度的提高。
ptmc体积虽小但是一种成熟的癌,并非终身不发展,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危及生命,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部分学者考虑到积极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倾向于对ptmc采取保守的治疗原则[3]。
有报道称,ptmc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的转移与肿瘤复发以及患者生存率有相关性[4]。
因此,探讨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邵雁等[5]研究显示,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5.9%,年龄及癌灶最大径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性别、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
任立军等[6]报道称,ptmc易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其发生率为28.5%,患者的年龄和包膜侵犯的情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大小和单侧/双侧发病情况不相关。
邵选等[7]研究显示,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9%,年龄、肿瘤侵犯被膜外组织、血小板计数高和肿块与甲状腺被膜的接触超过肿块周长2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块上极位置均与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性别、肿块大小、单发/多发灶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fec10cfcc7931b764ce1576.png)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已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按照VI区阳性淋巴结数由少至多的方法分为4组。
第一组患者45例,淋巴结数量为0;第二组患者35例,淋巴结数量为1~2个;第三组患者22例,淋巴结数量为3~4个;第四组患者18例,淋巴结数量≥5个。
对120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淋巴结转移规律。
结果病发灶侵及范围和VI区阳性淋巴结数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有所关联,其余因素与V区淋巴结转移无关。
VI区阳性淋巴结数一旦增加,II~IV区的淋巴结的转移危险也会逐步增大。
结论原发灶侵及范围及VI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II~IV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VI区阳性淋巴结数一旦增加,II~IV区的淋巴结的转移危险也会逐步增大。
因此,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患者的生命健康。
标签: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为了更好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进行分析,并研究出有针对性的合理手术方式,文章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20例已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对其进行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从我院选取收治的120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在术前未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
120例患者中,其中女性患者90例,男性患者30例,年龄在45岁以下的70例,45岁以上50例。
原发灶位于甲状腺腺叶内的患者65例,肿物范围侵出腺叶的患者55例。
依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准进行分期,临床I期70例,II期3例,III期8例,IVa期36例,IVb期1例,IVc期2例,术前评估淋巴结N0 35例,N1a 22例,N1b 63例。
对160例患者的侧II、III、IV、VI區淋巴结进行清扫,术后回访>9个月无复发。
按照VI区阳性淋巴结数由少至多的方法分为4组。
第一组患者45例,淋巴结数量为0;第二组患者35例,淋巴结数量为1~2个;第三组患者22例,淋巴结数量为3~4个;第四组患者18例,淋巴结数量≥5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
口腔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中舌癌发病率为口腔癌之首;舌癌具
有恶性水准高、颈部转移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
随着人们饮食生活
习惯的改变,舌癌的发病率正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且患者年龄也逐步
趋于年轻化。
舌癌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而手术治疗的效果在一定
水准上取决于术前有无淋巴结转移发生。
研究表明,对于术前无颈部
等或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的生存率达到50%以上,而对术前
发生了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的生存率仅为30%。
当前,对于诊断舌
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尚无有效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98例
舌癌的厚度对其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颌面-头颈外科手术切除的T1、T2期舌癌手术标本98例,男性68例,女性30例;年龄40~70岁,平均(60.56±8.21)岁。
所有病例均为首次手术,术前均未进行化疗和放疗,经病理诊断均为舌鳞状细胞癌。
所有患者
病例资料齐全,所有舌癌组织获得均得到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TNM分期根据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拟定标准进行;舌癌组织病理学分级依据1997年WHO关于口腔鳞状细胞癌分级标准进行。
所有淋巴
结转移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1.2舌癌厚度测量参照国际测量标准进行,舌癌厚度为舌癌组织上皮至最深部基质或肌肉长度,对于癌组织表面形成溃疡者,厚度应为溃
疡底到舌癌最深部长度。
1.3血清VEGF水平测定于空腹下抽取所有患者静脉血,离心,取上清,-20℃保存待测;采取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广锐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提供。
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用(x珋±s)表示计
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舌癌颈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98例舌癌患者颈淋巴
结转移49例。
舌癌组织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舌癌厚度相关,而
与病程、部位、面积、T分期和N分期无关,见表1。
2.2不同舌癌厚度下颈淋巴结转移率比较随着舌癌厚度增加,颈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在厚度为>7~10mm时,转移率最高;舌癌厚度>
7mm时,颈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3~5mm和>5~7mm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5~7mm组患者的颈淋巴结转
移率与3~5m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舌癌厚度>10mm组与>7~10mm组比较,颈淋巴结转移率变化不明显,见表2。
2.3患者血清VEGF含量比较>7mm组患者血清VEGF含量为
(552.85±95.27)pg/mL,明显高于≤7mm组的
(197.81±49.3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1)。
3讨论
舌癌作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重要的生物学
特性,是影响临床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颈淋巴结转移是舌
癌的主要转移方式,目前国内外对舌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研究报道较多。
如FDGPET的早期诊断,不过也有研究认为PET的诊断存有一定局限性,在评估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方面无显著优势。
因此,探寻早期诊断舌癌
颈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是当前口腔科亟待解决的重要临床难题。
近年,部分研究认为直接对颈淋巴结探查、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和病理分
级均可作为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
不过,上述方法均存有主观
性大的特点,对评估结果可能存有较大误差,故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不
可为良好方法。
部分学者认为可通过术前MRI诊断,但是这些方法操
作复杂、价格昂贵,不能适用于普通临床和人群。
本研究采取测量舌
癌厚度方法检测颈淋巴结转移情况。
结果显示,舌癌组织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舌癌厚度相关,而与
病程、部位、面积、T分期和N分期无关。
随着舌癌厚度增加,颈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在厚度为>7~10mm时,转移率最高;舌癌厚度>
7mm时,颈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3~5mm和>5~7mm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舌癌厚度>10mm组与>7~10mm组比较,颈淋巴结转移
率变化不明显;以上结果与以往研究相近。
提示,在上述影响舌癌淋巴
结转移的因素中,病理分级和舌癌厚度起到重要作用,结合以往研究,我们认为相对于病理分级存有主观性大的缺点,舌癌厚度可更好地早
期评估颈淋巴结转移,可能是临床诊治舌癌的较好方法。
肿瘤转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依赖于新的血管生成,丰富的血
管可以供给肿瘤组织血液和氧气,而VEGF对肿瘤血管生成起到重要调
节作用。
肿瘤组织能够分泌VEGF等因子,促进血管生成的同时也降解
血管基膜和组织基质,从而癌细胞可快速进入血液循环和周围组织,
导致转移发生。
目前,在肝癌、乳腺癌和胃癌中均已证实VEGF与癌细
胞的转移及其患者的预后存有直接相关性。
近年,关于VEGF对舌癌淋
巴结转移的研究也有报道,不过关于舌癌厚度是否与外周血VEGF水平
相关尚不清楚。
本研究结果显示,舌癌厚度≥7mm组患者血清VEGF含
量明显高于<7m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在舌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血液中VEGF水平增加,促进血管生成;因此,患者舌
癌得到更多营养物质,因为厚度增加;同时过多的营养和血管生成,也
有利于淋巴结转移,这可能是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之一。
综上,随着舌癌组织厚度的增加,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也逐渐
升高,本研究结果和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相近。
此外,本研究也
发现舌癌组织厚度增加引起的颈淋巴结转移发生可能与患者机体或癌
组织分泌过多VEGF相关,为临床诊治舌癌提供了更多研究依据。
颈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