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上)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107题,每题1分,共107分)1.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标准B、教科书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正确答案:A2.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D、民族和文化传统正确答案:C3.根据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假如考试难度较小,要想取得好成绩,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一般应该()。

A、极高B、偏高C、偏低D、中等正确答案:B4.杨柳被教室窗外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

这属于()。

A、注意分配B、注意广度C、注意转移D、注意分散正确答案:D5.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但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政治和其它学科B、课外和校外活动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正确答案:A6.小龙明知乱仍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

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正确答案:D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学生档案B、操行评定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D、了解学生正确答案:C8.标志着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是()A、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斯宾塞《教育论》C、杜威《儿童与课程》D、博比特《课程》正确答案:D9.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体育课B、体育竞赛C、课外体育锻炼D、运动队训练正确答案:A10.王老师播放一支乐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学生的这种活动属于()。

A、错觉B、补偿C、对比D、联觉正确答案:D11.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必修课程④选修课程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正确答案:D12.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

A、依法执教B、传授知识C、教书育人D、培养能力正确答案:C13.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计划等、心理学专业教学计划等)
• 2.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 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近 于高校的教学大纲)
• 如《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标准 文选是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 课。其主要目的任务,在于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 典型的历史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 史料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 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向 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 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部明确规定,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历史要籍具有基本的认 识和阅读能力,为其理解、运用中国史料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方式 P145
本书观点: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 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结果是什 么,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 体验应达成的标准。过程领域 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 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制作领以从外部与内部两个 维度来概括: 外部因素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程的 影响; 内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 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 4.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课程与 教学的基本原理》 明确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 价结果。 “目标模式”
•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P139-140
•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论

教育学-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教育学-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一、教育内容概述(一)教学内容的内涵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对象,通常人们将教学内容理解为“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根据上述定义,教学内容可以用有形和无形、静态和动态来划分。

有形的教学内容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观点以及事实,它们通过教科书,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无形的教学内容,如信念、言语、行为和习惯等,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在动态中由学生主动建构。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主要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二、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一)学科中心论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

(二)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代表是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的主要观点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三)社会中心论社会中心论的代表是社会改造主课程论,其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三、高校课程的组织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一)高校课程的类型1.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①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②活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③核心课程;2.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①显性课程:这是一种人们经过课程设计,具有明确目标、全面内容以及周密计划的课程;(上述课程均是)②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学校通过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虽然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表上,但恰如布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 同于效率,把 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基本内容: 1、教育的本质 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3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 一系列活动 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这种研讨班是在“八年研究 ”中发明的,旨在 为教师开发教学计划、资料以及获得有 助于工作的新的知识技能提供时间 和帮助。
4是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的观念得到广泛接受。
(三)“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讲
(四)“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 1、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 趣”。“技术兴 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 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 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 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技术兴趣” 是主 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2、泰勒整合了博比特、查特斯等先辈们关于科学化课程开 发研究的早期成果, 充分汲取了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最 新成就,从而把科学 化课程开发理论 推向了顶峰。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 但二者的区别在于: 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强调系统知识 3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想通的, 不过“工作 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而“活动分析”更宽泛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 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娴熟的工人,对其工作加以分析, 以确定 工人从事该项工作的正确运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使用 承认生产工具;对从 事每一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 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 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 准;根据一项分析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受益 人岗位,并 假以经济利益的诱因,“以便使每个工人都处于自己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 进而开启了课 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 活动分析,即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 的过程与方法。 4、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完整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学时:136学时学分:8学分开课学期:第1、第2学期适用对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微积分学的背景思想及数学思想。

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

能较熟练地应用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应用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高等数学(上)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学时)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学时)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第四章函数的积分(16学时)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8学时)第六章无穷级数(10学时)高等数学(下)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学时)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4学时)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10学时)第十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16学时)第十一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I)(10学时)第十二章常微分方程(12学时)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与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微分中值定理与应用;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计算;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定;幂级数的收敛定理;二元函数全微分的概念及性质;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隐函数定理及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

难点:极限的概念与理论;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一元函数的泰勒定理;二元函数的极限;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

课程原理

课程原理

第五编课程原理任何教育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最终要凭借课程体现出来。

因此,课程问题是教育上一个永恒的课题。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基本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由于它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所以被当代教育理论工作者公认为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也就成为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部分。

第十七章课程与课程理论第一节课程的概念和本质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

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据考,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

《诗经》里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直解为“好大的殿堂,由君子主持建成”,“奕奕”形容宏伟状;“寝庙”指殿堂、庙宇,喻伟大的事业;“君子”指有德者。

全句的喻义为:“伟大的事业,乃有德者维持”。

孔颍达用“课程”一词指“寝庙”及其喻义“伟业”。

既指“伟业”,其涵义必然十分宽泛,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的范围。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这里所说的“课程”主要指“功课及其进程”,这与今天所谓“课程”的意义已极为接近。

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源于拉丁语“ 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名词,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ppt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ppt

2019/11/3
26
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三种理论 流派: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几种 有代表性的观点
⒈ 大教学论
教学论
课程论
2019/11/3
28
⒉ 大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11/3
29
⒊ 相对独立论
34
基本价值观: 课程理论的最基本价值观是传承文化,促进儿童发展,
体现社会价值; 教学理论中最基本的价值观是教学要促进发展和优化
师生活动。 基本方法(技术):
课程论: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 和评价。
教学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技术;教学设计。
2019/11/3
35
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
——波普尔(科学哲学家)
一、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与教 学问题。
2019/11/3
6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三类问题: 1.是什么?(事实问题) 2.为什么?(价值问题) 3.如何做?(技术问题)
2019/11/3
7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11/3
30
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 与教学理论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 两者的关系是:课程论主要讨论教学内容确定、 选择和组织等问题;教学论偏重探讨课程内容 的具体实施过程问题。
2019/11/3
31
2019/11/3
32
1.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需要 2.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3.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1

课程与教学论1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生成性目标” 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所体现
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那些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
观、意识形态或社会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其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与广泛性。缺点是模糊、泛化, 有一定的随意性。
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这一课程理论主要依据是结构主义心理学,最著名的代表 人物是布鲁纳。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
(2)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
智育上的正确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 童。
(3)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懂得基本原理 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有利于识记,特别有利于意 义识记;三是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四是可以沟通高级 知识与初级知识。
(三)课程目标的确定 1.确定课程目标的要求 (1)关联性 课程目标的确定应与其他目的或目标,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等融合一致,相互联系,做到并行不悖,才能取得最 优化的课程实施效果。 (2)确定性 只有将课程目标定的明确、清晰、具体,才能使课程实施者对 于实现目标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正确的选择课程内容, 妥善组织课程实施过程,真正为课程评价提供可检验的依据。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涵义的演变 1.课程的词源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孔颖达为《诗
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 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最早提到“课程”一词的文 献。 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什么知识 最有价值》中提到的课程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2.课程的涵义 目前已有的课程定义繁多,归纳起来,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如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孔颖达在 《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的“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时用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治。”,这是我国“课程” 一词的最早出处。宋代朱熹应用课程一词较多,例如“宽着期限,紧着 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只能大致说 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近代,我国就把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的规定, 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如小学课程。教育学中所说的“课程”,严格地 说是“学校课程”。释义
容。
本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王本陆 男,1967年生,湖南人,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电子邮箱:
学术领域
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现代教学理论,全资源课程理论 2.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3.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主讲课程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
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
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
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
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
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
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课程

教育学原理试题(附答案)

教育学原理试题(附答案)

教育学原理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1、备课中最深入、最具体、最落实的一个关键步骤是( )。

A、制定学期教学计划B、制定课时计划(教案)C、制定单元教学计划D、制定周计划正确答案:B2、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范围主要有( )。

①研究性学习②信息技术教育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④劳动与技术教育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正确答案:B3、教师劳动的( )特点与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相关联。

A、显效长期性B、独特创造性C、鲜明示范性D、特殊复杂性正确答案:C4、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

A、凯洛夫《教育学》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C、赞可夫《教育与发展》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正确答案:D5、以( )为主特征的方法是直观演示法。

A、听觉B、视觉C、动觉D、口觉正确答案:B6、学生在教育过程中( )。

A、是认知的主体B、是教育的客体C、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D、是教育的主体正确答案:C7、20世纪30年代,曾有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

实践证明,这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

“教育救国“反映的观点是( )。

A、教育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B、教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D、教育决定政治经济制度正确答案:B8、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B、陶行知C、黄炎培D、梁漱溟正确答案:D9、美国课程论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最重要的问题是( )。

A、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C、教学评价D、教学方法正确答案:A10、实验中,每个实验小组要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填写出实验报告。

这里所采用的教学目标陈述模式是( )。

A、理论与实际结合B、行为观陈述C、内外结合法D、目标陈述法正确答案:B11、1951年提出“规范教学”主张的教育家是( )。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博比特与查特斯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导致忽视 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
通过对人类生活的不断精细分析来获取课程目标,然后围绕目标 选取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这种课程开发导致“见物不见人 ”。
第18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 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第14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研究的专门学科时期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开发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1.对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经验的分析。
▪3.推导出目标。 ▪4.选择目标。
▪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行动研究的方法论;
▪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艺术观。
第27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儿童与课程》1902 罗杰斯 ▪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 基础来编制课程 ▪课程的基本特征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 的发展
3.按其重要性的程度加以排列。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但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5.删除在校外能学得更好的内容,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 的最重要的内容。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和活动的最佳做法。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内容,以便用一种适当的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第16页,共32页。
第6页,共3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我国古代课程有何特点?

《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课程学特殊认识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分科教学的强化 斯金纳程序教学、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瓦根 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泰勒的原理; 斯藤浩斯过程理论 施瓦布情境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相互独立 相互交叉 大教学论,即教学论包括课程论 大课程论,即课程论包括教学论 整合论和相对独立论
洛克白板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 卢梭性善说和自然主义教育。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教学阶段思想;教育性教学。 以1806年《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即理论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独立;方法;名著等。 斯宾塞科学主义课程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
3.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时间:20世纪开始 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 杜威:民主社会价值观与教育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中心、 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 课堂中心” 围绕儿童生活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程与教学论》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体现时代的变革; 教育目的或目标:德性/智慧和笃信;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内容; 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 班级授课教学思想。 局限:宗教基石和比喻论证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美国学者古德莱特课程的层次定义,课程处于五种状态: 即理想的课程 官方正式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 实际运作的课程 实际体验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 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 2.教学进程: 它回答的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 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2023军队文职考试《教育学》真题精选卷(含答案)

2023军队文职考试《教育学》真题精选卷(含答案)

2023军队文职考试《教育学》真题精选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A.建立快,消退也快B.建立快,消退慢C.建立慢,消退快D.建立慢,消退也慢2.在发现和证明因果关系方面,()被认为是优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的。

A.教育测量法B.教育调查法C.教育实验法D.教育预测法3.19世纪末20生纪初在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是A.拉伊B.凯兴斯泰纳C.蒙台梭利D.克里斯曼4.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5.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

这种学习属于A.派生类学习B.相关类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总括学习6.教育制度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当代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是()。

A. 职业教育B. 成人教育C. 终身教育D. 高等教育7.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是A.国民教育第一B.群众教育第一C.干部教育第一D.儿童教育第一8.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B.培养学生区别事实与假设的能力C.培养学生运用特定信息检验假设一致性的能力D.培养学生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9.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A.重视道德教育B.重视文史教育C.轻视礼乐教育D.轻视科技教育10.形式训练说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特殊迁移D.一般迁移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12.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A.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C.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D.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13.近代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确立的标志是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设立的A.帝国大学B.教育部C.大学区D.索邦大学14.我国最早向外国派遣公派留学生是在(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15.15世纪末,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形式主义化的标志是A.西塞罗主义B.昆体良主义C.新托马斯主义D.新柏拉图主义16.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A.教育管理制度B.国民教育制度C.义务教育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17.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A.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B.福建船政学堂C.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D.福州电报学堂18.在现代欧美教育史上,重视通过教育建设“理想社会”、教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社会一致”精神的教育思潮是A.要素主义教育B.改造主义教育C.永恒主义教育D.存在主义教育19.古罗马教育家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是A.《雄辩术原理》B.《论雄辩家》C.《忏悔录》D.《论灵魂》20.面对问题时,总是把问题考虑清楚后再作反应,看重问题解决的质量。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绪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这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群体的教育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视之为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诞生)。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是科学教育学的开端。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在“前学科时期”,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论还主要散见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著述之中,专门论述教育理论的知识体系尚未单独建立起来。

在“前科学时期”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产生,但理性思辨和逻辑演绎仍然是其阐述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未能在教育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科学化时期”主要指的是从科学的教育学产生至今,教育学从理论、方法到研究活动都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科学性。

追求概念的严谨性、方法论的清晰性和结论的可验证性成为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萌芽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片专门论述教育的书)、《论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柏拉图《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理论》成形期: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德国康德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育学这门课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1901年,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刊登了大量西方教育学译著。

1930年,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著作。

1949年11月人民日报连载介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课程与教学论真题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课程与教学论真题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真题(总分100, 做题时间150分钟)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分。

共 30 分。

1.确立“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是SSS_SINGLE_SEL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过程C课程编制D科学管理的原理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2.“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SSS_SINGLE_SELA教师B教材C学生D环境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C3.在系统的实践哲学 ( 伦理学 ) 和心理学假设体系的基础之上确立的西方近代最完整的教学论体系的教育家是SSS_SINGLE_SELA赫尔巴特B杜威C卢梭D夸美纽斯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4.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是SSS_SINGLE_SELA谈话教学B实物教学C图式教学D非指导性教学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5.当前,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国旗下讲话”被认为是一种SSS_SINGLE_SEL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虚无课程D正式课程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6.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SSS_SINGLE_SELA联想B综合C分化D同化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7.儿童在熟悉“鸡”“鸭”“鹅”等概念后,再来掌握“家禽”这一概念时,是奥苏伯尔所认为的SSS_SINGLE_SEL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自主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8.进行外文单词翻译的学习,属于SSS_SINGLE_SELA辨别学习B规则学习C言语联想学习D信号学习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C9.在教学中,要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要素性的知识,要掌握此种认识的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这种方法论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意义。

这样的教学过程是SSS_SINGLE_SELA非指导性教学B发展性教学C发现性教学D范例性教学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10.“生成性目标”可以上溯到的教育哲学命题是SSS_SINGLE_SELA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B教育长即生活C教育即生长D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C11.课程开发以学习者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的需要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是SSS_SINGLE_SELA儿童中心课程B教师中心课程C知识中心课程D社会中心课程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12.“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表述属于SSS_SINGLE_SELA教学目标B课程目标C教育目标D教育目的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13.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SSS_SINGLE_SELA经验课程与活动课程B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C经验课程与综合课程D经验课程与 STS课程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14.有一种教学方法为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所青睐,这种教学方法是SSS_SINGLE_SELA提示型教学方法B自主型教学方法C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D研讨型教学方法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15.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SSS_SINGLE_SELA对话情境B教师素养C学生水平D教材内容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16.在下列课程类型中,最传统的学科课程是SSS_SINGLE_SELA科目本位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活动课程综合学科课程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17.将课程基本着眼点定位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的课程是SSS_SINGLE_SELA综合课程B经验课程C学科课程D地方课程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1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SSS_SINGLE_SELA派纳B杜威C卢梭D麦克唐纳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C19.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课程形态是SSS_SINGLE_SELA融合课程广域课程C相关课程DSTS课程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20.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SSS_SINGLE_SELA加德纳B布鲁姆C布鲁纳D罗杰斯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C21.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是SSS_SINGLE_SELA附带学习B文纳特卡计划C分组学习D同步学习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22.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被称之为SSS_SINGLE_SELA理想的课程B理解的课程C正式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23.下列不属于课程实施取向的是SSS_SINGLE_SELA行为取向B忠实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创生取向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24.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A.加涅B.布鲁纳C.施瓦布D.奥苏伯尔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D.超越论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课程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课程

高校教师资格证-江苏高等教育学-第六章-高等学校课程[单选题]1.下列属于多元教育课程的特征的有OOA.强调知识(江南博哥)本身就是目的B.其核心是理智的培育C.从统一知识转向多样知识,从已知信念转向未知领域,从知识本身转向知识探究,是新课程体系与旧课程体系的主要区别。

D.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结构状态,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它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生成一种跨学科的探究状态。

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多元教育课程的特征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结构状态,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它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生成一种跨学科的探究状O[单选题]2.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课程从理论上说有三个特征,不包括OOA.知识的专业性强B.包含对未知领域的探究C.面向少数精英人群D.面向普通大众教育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课程从理论上说有三个特征包括知识的专业性强、包含对未知领域的探究、面向少数精英人群。

[单选题]3.下列属于单纯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的是OoA.多学科交叉课程B.文化素养课程C.科研项目课程D.专业课程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文化素养课程属于单纯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单选题]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则上多少年修订一次OoA.10年B.5年C.1年D.3年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则上10年年修订一次。

[单选题]5.进行课程评价,首先要O oA.确定评价主体B.确定评价对象C.制定评价过程D.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进行课程评价,首先要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单选题]6.美国斯坦福大学以舒尔曼为首的“关于教师专业性的专门小组”特别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是OoA.专业知识B.教学设计的知识C.教育教学理论知识D.教学管理知识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美国斯坦福大学以舒尔曼为首的“关于教师专业性的专门小组”特别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的知识。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 1、学科的含义
• 定义:学科是按照领域性质对知识所划分的门类。
• 存在条件:确定的对象、严密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的研究者队伍、有标志 性的研究成果
• 层次结构:宏观—— 一级学科(如教育学)

中观—— 二级学科(如教育技术学)

微观—— 方向(如计算机辅助教育)
2020/10/15
34
• 2、学科与科学 • 学科和科学都是人们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有
•主体与客体、主体性、建构、生成、理解、同化等
• 2、提供思维范式 • 现成论的思维方式:课程建构的目标模式 • 生成论的思维方式:课程建构的批判模式
2020/10/15
41
• 3、提供方法基础 • 方法:一般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理论的、认识的、实践的、日常生活的等特定
任务或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方式的总和。 •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或学说。又称哲学方法论,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建立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家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2020/10/15
24
二、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一)教学词源的释义
在我国,“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学记》中。 《学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 论文教学为主的教育专著。 在西方,“教学思想”追溯到古代希腊苏格拉底的雄辩术。 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 教学法论著。
• 2、研究的停滞(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 • 3、研究的繁荣(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心理学
• 4、研究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高校课程的特点(王, 高校课程的特点( 139-141) 139-141)
1.专业性(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 1.专业性(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 的直接关联性) 2.前沿性——高深学问(学习与科研活动的结 2.前沿性——高深学问(学习与科研活动的结 合) 3.与个人发展及完善之间关系的特殊性(接受 3.与个人发展及完善之间关系的特殊性(接受 人类最高智慧成果而达到某种完善的教育) 高校课程的设置要考虑这三方面之间达到某 种平衡。
2、课程与知识范围
在制订课程时,一个课程编制者至少要了解两个问 题:一、知识总体中都包括哪些科学分支,以及学 校课程总体对所有这些科学分支的覆盖情况。二、 这些科学分支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学校科 目之间的关系。 只有充分了解了上述两种情况,才有可能在实践上 确定: (一)学校课程中各科目与科学分支之间是什 确定: (一)学校课程中各科目与科学分支之间是什 么关系;(二)如何设置边缘学科课程和进行跨学 科研究(指高等学校)、如何使科目之间实现综合 化(主要指初、中等学校);(三)整个学校课程 领域是否适当地覆盖了知识总体的主要部分(指普 通学校),或知识总体中某一领域的学科分支(指 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
目前,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HMI(Her Majesty’ 目前,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HMI(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1985年所提出的课程概念比较全面而且简洁①: 1985年所提出的课程概念比较全面而且简洁① “学校课程指为了促进学生智力、人格、社会和身体发展在 学校组织机构中设计和支持的所有活动。它不仅包括正式的 学校组织机构中设计和支持的所有活动。它不仅包括正式的 课程计划,而且也指课外活动这类非正式的活动安排,这些 课程计划,而且也指课外活动这类非正式的活动安排,这些 活动显现出学校独特的文化精神,诸如交往质量,对机会平 等的关注,学校在制定任务的方式和组织管理的方法中体现 出的价值观。教和学的方式深深影响课程,实践中,它们与 出的价值观。教和学的方式深深影响课程,实践中,它们与 课程密不可分。必须保证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学校目标。 课程密不可分。必须保证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学校目标。” (DES, 1985a, para.1) para.1) ①Alistair Ross.Curriculum,Construction and Critique ,Falmer Press ,Taylor&Francis Group,London&New York,2000.p9.
课程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要不断地与外 界各系统进行相互作用。随着社会的那个发 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心理学和教育科 学本身的不断完善,课程系统也在不断发生 变革。因此,无论是从整个课程系统来看, 还是从两个子系统来看,课程领域都处在一 个不断更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循环往 复的“动态” 复的“动态”过程中。
二、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 运行系统
高等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实践范 围划分为两个子系统:可以称为小循环系统 和大循环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大致反映了高等学校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全部 过程。
课程
课程评价 ←
教学
课程程实施→ 课程思想→课程编制→预期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结果
第九讲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 学的基本原理( 学的基本原理(上)
2005-112005-11-24
本讲主要内容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概述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运行系统) 二、小循环系统中的基本理论研究 三、小循环系统中的课程编制领域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概述
(一)高校课程的涵义与特点 1、高校课程的涵义
3)课程与教学
过去教学论包含了课程论(教学内容),后来课程论渐渐独 过去教学论包含了课程论(教学内容),后来课程论渐渐独 立出来与教学论平行。 立出来与教学论平行。 教学(teaching 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目的 ):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目的 而组织起来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新编291) 而组织起来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新编291) 内涵: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内涵: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地掌握 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 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 建构的各学科和 目的所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 系统。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 课程主要指目标与内容, 课程主要指目标与内容,教学主要指传授这些内容而达到 目标的方法与手段 背景: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课程概念,但是把课程作为 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在我国起步很晚。建国 初期,我们基本上是向苏联学习,我们所理解的课程, 就是教学论当中的一个分支,并常常与教学内容等同起 来,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往往只去探求“应该如 何”,而很少去研究“怎样制订”
课程:美国学者奥利弗(Albert I. Oliver)把对课程的不同 课程:美国学者奥利弗(Albert Oliver)把对课程的不同 理解按照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列出了下面七种解释: 理解按照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列出了下面七种解释: 儿童所具有的所有经验(不管这些经验在何时何地发生)。 在学校当局指导下,学习者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由学校所提供的全部学程。 对某种特定学程的系统安排。这些学程旨在达到一定的目 的(如升学准备学程)。 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所提供的学程(如科学学程)。 某个专业学校中的教学计划(如“两年的保育课程” 某个专业学校中的教学计划(如“两年的保育课程”)。 个体所修习的科目(如“英语” 个体所修习的科目(如“英语”、“代数”)。 代数”
在我们这个系统模式中,包含两个相互依存的子系 统。 前一个子系统所要探讨的内容包括:(一)不同的 教育思想、观念、理论对课程的含义;(二)课程 编制过程(从教育思想、观念、理论向预期课程的 转化);(三)预期的课程;(四)根据先前选定 的教育思想、观念、理论,对课程编制过程的调整、 反馈。 第二个子系统所要探讨的内容包括:(一)预期的 课程;(二)课程实施过程(从预期课程向教育的 最终产品——具备了一定知识、能力和品德的人— 最终产品——具备了一定知识、能力和品德的人— —的转化);(三)具备了一定知识、能力和品德 的人;(四)根据预期课程中的要求,对课程实施 过程进行的调整(反馈)。
1)课程与学科 专业 学科一指人类知识的分支(discipline),二指学校中的教学科 学科一指人类知识的分支(discipline),二指学校中的教学科 目(subject) 专业: 专业:根据学术或职业门类划分的人才培养方式成为专业教育, 专业指“ 专业指“一行专门职业或一种专长,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的目标” 的目标”.(135) 西方国家尽管实施专门教育,但没有我国意义上的“专业”, 西方国家尽管实施专门教育,但没有我国意义上的“专业”, 也很难找到一个对应词准确地表述“专业”这个概念。 major一词既译主修,也译专业。在美国,专门化教育是通 major一词既译主修,也译专业。在美国,专门化教育是通 过主修不同方向的课程进行的.从形式上看,主修和专业 都是由不同的课程组合来体现的,都是课程的特定组织方 式.
2)课程与教学计划、大纲、教材 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根据教育目和不同层次 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 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部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 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大纲: 大纲:中国高等学校各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教材:教科书, 教材: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背景:我国建国前一直使用“课程” 背景:我国建国前一直使用“课程”概念。建国初期学 习苏联,改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这样一些比较 具体的概念。从范围来看,课程与教学计划比较接近, 教学大纲、教材则是课程的另一些具体形式。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吸收了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很多 教育文献又开始使用“课程” 教育文献又开始使用“课程”一词。两类概念相比,教 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比较具体的,课程则是比较 抽象的。前者更适合实际工作者使用,后者更适于进行 学术研究和理论工作者使用。
>>4页 >>4页)
层次: 层次: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专业课; 形式: (教学管理) 必修、选修、限选修; 形式: (教学管理) 必修、选修、限选修; (学习形式) 正式(显性)课程 潜在(隐性)课程 学习形式) 正式(显性) 潜在(隐性) (hiddencurriculum)
概念辨析
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 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 目的所 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 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 统。(王, 134页, ) (王, 134页 狭义课程: 狭义课程: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部门学科 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 和. 大学课程:是各类高等学校规定的和大学 大学课程:是各类高等学校规定的和大学 生自我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及其 过程中的多种非计划因素。(张圻福<<大学课程论 张圻福<<大学课程论
二、小循环系统中的基本理论 研究
无论制订什么样的课程,都必然要以一定的教育思想 为指导,并且,必须对一些课程基本理论问题有一个 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些基本理论构成了小循环系统的 输入信息。课程基本理论涉及的问题很多,最为重要 的问题分为四个方面: 我们首先应该弄清不同的教育思想对课程的含义,从 我们首先应该弄清不同的教育思想对课程的含义,从 而使我们能够在认定了一种或几种教育思想之后,对 与之相应的课程类型(或形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 解。然后还必须弄清科学文化知识总体及其与课程门 解。然后还必须弄清科学文化知识总体及其与课程门 类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全面把握知识的 类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全面把握知识的 覆盖面、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合理对待学科内容之间的 关联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们也必须弄清知识本 关联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们也必须弄清知识本 身的不同形式(或类型)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之间的关 系,这可以使我们更合理地考虑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 内容之间的协调问题。最后还要弄清知识或能力的效 内容之间的协调问题。最后还要弄清知识或能力的效 用问题,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确定内容取舍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