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森林文化

合集下载

描写民俗文化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民俗文化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

描写民俗文化的唯美句子(精选100句)1. 在古老的民俗传统中,流淌着一种神秘而唯美的力量。

2. 民俗文化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3. 民俗文化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如同大地上的瑰宝。

4. 民俗节日是人们心灵的底色,闪烁着独特的魅力。

5. 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精髓,诉说着乡土风情。

6. 民间舞蹈中的翩翩舞姿,如同一阵阵春风拂面。

7. 佳节时,民间歌舞昆曲,更添一份热闹和欢乐。

8. 红红的灯笼,在夜空中绽放一片美丽。

9. 火树银花映日月,一年一度的烟花节犹如天上的星星点点。

10. 走进民俗村落,仿佛回到了一个纯真而神秘的世界。

11. 民俗文化是人们情感的永恒守候,伴随着岁月的流转。

12. 闻一抹花香,让人瞬间进入了神秘的民间传说。

13. 民俗文化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人陶醉其中。

14. 传统民俗游戏中的欢声笑语,是快乐的注脚。

15. 民俗文化是一把打开古老记忆的钥匙,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16. 青花瓷上的花纹,展示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17. 民间工艺品的精致制作,凝聚着乡愁和传统。

18. 喧闹的庙会里,人们尽情感受着民俗文化的魅力。

19. 民俗文化如同一本沉淀已久的故事书,让人动情。

20. 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品,透露着手工的精致和智慧。

21. 打扮一身民族服饰,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2. 民俗舞蹈中的舞姿优美,仿佛融化了天地间的美好。

23. 喜闻乐见的巡游活动,将民间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24. 民俗习俗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延续。

25. 民间传说中的神奇故事,令人遐想无限。

26. 民俗文化展览中的丰富内容,拨动人们心中的弦音。

27. 民俗歌谣中的悠扬旋律,带着乡愁远去的味道。

28. 民间戏曲中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魅力征服着观众。

29. 民俗体育竞技,展现出人们对生命的豪情和热爱。

30. 民间手工艺品中的精雕细刻,凝聚了民俗文化的智慧。

31. 民间节令的庆典活动,让人们尽情享受文化的盛宴。

《东北大森林》

《东北大森林》

3
森林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抗侵蚀能 力。
04
东北大森林的文化价值
历史遗迹与传说
古代部落与文化遗址
东北大森林地区有着丰富的古代部落和文化遗址,如辽河文明、红山文化等,这些遗址记录了人类在东北大森林 中的生活和文明发展。
传说与神话
东北大森林的神秘和丰富植被,孕育了许多传说和神话。例如,关于天池的传说、长白山神鹿的传说等,这些传 说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想象。
动物垂直分布
与植被相似,东北大森林的动物分布也呈现出垂直地带性。不同海拔和气候条件下,动物 种群分布各异,如高山地区分布着特定的的高山动物,河流沿岸则有丰富的水生动物。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东北大森林的土壤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细 菌、真菌、放线菌等。这些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元素 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
东北大森林的历史背景
林业开发
东北大森林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林业开发区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 产品。
生态保护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东北大森林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得到了重 视和加强。
02
东北大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
01
丰富的林木资源
东北大森林拥有广阔的林地面积,生长着针叶树、阔叶树、灌木和草本
现状
东北大森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目 前存在过度砍伐、开垦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导致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 威胁。
存在的问题
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违法 砍伐和开垦现象严重;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 开发利用;缺乏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保护措施与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保护意识

森林文化 (2)

森林文化 (2)
“以时禁发”的森林利用传统 提倡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注重森林资 源的综合利用
文学艺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 以歌颂、咏赞森林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表现和反映了人类与森林相依共存 的生活场景,以及人类对森林真善美价值的 肯定、比兴的真实情感。
《诗经》、《楚辞》等
森林旅游文化
森林文化 BJFU.2014
Content
1、森林文化的产生及形成 2、森林文化体系 3、森林文化的研究内容 4、森林文化的研究价值
森林文化的产生及其形成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
原始宗教: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由于缺乏认识和征服 自然力量,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现象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及征服自然的幻想,因而自发地进行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
设置相应的机构,配置专职官员负责森林的 管理,而且制定了许多法典法规、乡规民约,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森林制度体系。
森林文化的研究内容
森林文化理论 哲学、伦理学、美学、史学、文学艺术等
植物文化 树木、茶、竹、花卉等
动物文化 鸟类、兽类、昆虫等Fra bibliotek城市森林文化 园林、公园(主题公园、江滨和海滨公园、植物园)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崇 尚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态需求日益高涨。走 进森林、休闲旅游正成为人们追求的新时尚。
森林公园、主题公园、生态旅游···
制度文明
中国是最早建立森林制度的国家,经过几千 年历史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国家制度、地 方制度和明间制度相结合的森林制度体系。 这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适应,体现了不同时 代人的价值取向和人对制度的诉求。
森林美存在形式大体可分为: 社会美
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 自然美

林业文化与传统知识保护

林业文化与传统知识保护
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开展林业文化与传统知识保 护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 公众的参与意识和保护能力。
鼓励公众参与林业文化与传 统知识保护的实践活动,如 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
等。
促进林业文化与传统知识的创新发展
加强林业文化与 传统知识的传承
与保护
推动林业文化与 传统知识的创新
与融合
加强林业文化与 传统知识的宣传
林业文化的特点: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
林业文化的价值: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
林业文化的重要性
生态价值:林业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价值:林业文化是林业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培训, 提高林业文化与传统知识保护的
专业水平
04
05
推广国际先进的林业文化与传统 知识保护技术,提高保护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林业文化与传统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知识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知识在林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等。
林业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林业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 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等。
林业文化与传统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林业文化与传统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相互作用,共同 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意义。
传统知识对于现代科技发展 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
意义。
传统知识对于生态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仙游文化、民俗等资料

仙游文化、民俗等资料

仙游文化、民俗等资料仙游文化是指仙游县(古名泉州县)文化,始于南宋,至宋代末期渐趋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游文化以仙游原始森林为中心展开,形成以张腊山地区为主要特征的森林文化体系。

仙游文化是源自神性信仰、实践拜神文化、自然观察文化、农业文化以及家庭活动文化等五大文化类型的完整文化体系。

仙游文化的神性信仰以太上老君、山王爷、财神爷等超自然神灵为主,以林中布谷神,山巅流泉水神、普通百姓世家神为辅。

这些神明的信仰蔚然成风,形成了一亩三分的土地神文化,和结束祭、朝召神、晚祭神、点拜神、拜家庙神、浙福神等一系列拜神活动。

仙游文化的实践拜神文化有先后顺序,以“金天朝情、水祭家通、木祭泉灵、服祭福山”为原则,文凭朝召、会拜神等礼仪活动,多以燃具、品茗、致贡、朝贺、顶礼、夹砌、祭品、研坛、迎神等形式来表达祭拜情绪。

仙游文化的自然观察文化崇尚自然,注重观察自然景观,如佛光普照、山野活动、老虎落汤、三星合璧、五百衣衫闹市等主要自然景观,形成了由湖面、山巅、关口,灯笼、树叶到芝兰,形成了隐约的神秘色彩、繁华的景象。

仙游文化的农业文化以水利开发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供水体制、灌溉工程、捞地文化、灌溉发酵文化、芝兰发展文化、蔬菜和畜牧文化等,各有影响力。

仙游文化的家庭活动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活动,如山歌熙攘、境外旅行、尚智姻缘、农业散会、家愿活动、春节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为家庭添色,同时也是仙游县长百年历史文化的凝聚点,在这里也凝聚着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

仙游文化最重要的是仙游县民俗,民俗是一种地域文化,一种地域民族的表达,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

仙游民俗包括衣食习俗、节日庆典、民间社会习俗、特殊土风艺术等,是仙游县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仙游县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仙游文化是一种汲取历史文化、实践文化、自然文化的完整文化体系。

仙游县以“游人仙乡,九山隐兴”而得名,它的文化。

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预通知

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预通知

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预通知为进一步推进国内外对森林文化的研究,使森林文化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将与浙江林学院联合召开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研讨会的主题此次研讨将分为3个大的主题:森林文化、林业史及森林与环境法律问题,详细内容如下:1.森林文化1)森林生态文化,如森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如何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森林行为文化,包括当代如何促进森林文化的教育、传播、认可及交流。

3)森林动植物文化,包括森林中的动物文化、植物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

4)森林游憩文化,包括通过旅游等体验活动,人们所感知的森林之美,包括森林美学与文学研究。

5)森林民俗文化,包括各地如何通过建立乡规民约来约束大众对森林的利用及其这种规范对森林保护的意义。

6)森林利用文化,包括森林、植物、动物、木材在园林、建筑、家具、用具中的应用文化。

2.林业史1)生态资源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森林资源和湿地的分布与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林木管理培育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对林木的培育管理、相关的林业法规和赋税等内容。

3)森林利用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木材采伐运输、竹木加工利用、林特产品加工利用方式和木材经营贸易等。

4)园林与风景名胜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园林造景、园林植物应用及风景名胜的历史等。

5)其他与林业相关的历史研究。

3.森林与环境法律问题1)林权改革的法律保障研究。

2)森林法及环境法修改的立法建议。

二、拟定会议地点和时间会议地点:浙江省临安市会期:3天时间:2009年10月下旬(暂定)三、其他重要事项1.所有征文将根据审稿意见,分期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

2.拟参会的同志请于2009年5月1日前通过信函、Email或电话与会议筹备组联系,告知您是否发言及论文的题目等(会议回执可登陆本刊网址下载)。

旅游资源8大类

旅游资源8大类

旅游资源8大类一、自然景观类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是指大自然中独特、壮丽的自然景色,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

我国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多样,有壮美的黄山、秀丽的长白山、神奇的张家界等。

这些景观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和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二、人文古迹类人文古迹类旅游资源是指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价值的遗址、建筑物、遗迹等。

我国拥有丰富的人文古迹资源,如万里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这些人文古迹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三、民俗文化类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是指各地传统的节日、民俗习俗、民间艺术等。

我国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广东的龙舟赛、四川的川剧变脸、云南的泼水节等。

这些民俗文化体现了不同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民族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和体验价值。

四、现代文化类现代文化类旅游资源是指与现代社会相关的文化产业、时尚生活、艺术表演等。

我国的现代文化资源日益丰富,如上海的外滩、广州的珠江夜游、北京的798艺术区等。

这些现代文化景点和活动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繁荣和创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五、温泉景区类温泉景区类旅游资源是指地下热水通过地壳裂缝或断层等方式上升形成的温泉,具有疗养和休闲的功能。

我国温泉资源丰富,如九寨沟的色达温泉、四川的乐山大佛温泉等。

这些温泉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温泉水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享受温泉疗养和放松身心。

六、特色美食类特色美食类旅游资源是指各地特色的传统菜肴、小吃、特色饮品等。

我国拥有丰富的特色美食资源,如四川的火锅、广东的粤菜、江苏的苏菜等。

这些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许多美食爱好者前来品尝和体验当地的风味。

七、购物休闲类购物休闲类旅游资源是指各地的商业街区、购物中心、特色商品等。

我国各地都有繁华的购物休闲区,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深圳的东门等。

这些购物休闲区集聚了各类商品和文化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娱乐选择。

森林的文化功能

森林的文化功能

森林的文化功能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服务功能。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森林的多种功能,而森林的文化功能也愈加得到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森林的文化功能,森林的文化功能又大致有哪些呢?这正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

德国近自然林业理论认为,森林的文化功能是“森林通过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展认知、大脑思考、生态教育、消遣娱乐、美学欣赏以及景观美化等方式,而使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的服务效益”[1]。

笔者认为,森林的文化功能是指在人与森林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森林以自身的客观品质或者人类所赋予的品质对人所产生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影响,从而使人类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当前我国学者认为森林文化服务功能包括美学与文学艺术、游憩与保健疗养、科普与教育、宗教与民俗等方面。

森林的文化功能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与森林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

森林是人类的诞生之所,影响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人在不断认识和改造森林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两者的关系,使森林具有了人类的文化特征,也使人类生活烙上了森林的印记。

这是一种森林人格化和人格森林化的过程,也是森林文化功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具体而言,森林之所以具有文化功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森林自身具有的客观品质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这是森林文化功能存在的客观前提。

例如森林本身具有的美为欣赏和旅游提供了客体,森林丰富的资源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课题和场所,森林中的新鲜空气和负氧离子能够缓解压力治疗疾病,某些树种的生物特性符合人类所向往的品质等。

另一方面,人自身有从森林中获得精神满足的主观需求,并在获得过程中使森林人格化,具备了文化特性。

例如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便是神化自然以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

人类送别的时候喜欢折柳相送,便赋予柳树送别的文化涵义;人们喜欢正直的品质,而松树以其相似的特征成为这一品格的文化符号。

总之,森林以其丰富而独特的品性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而人们在寻求这种满足的同时又赋予森林更多新的品质,这最终形成森林多方面的文化功能。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2020年2月太阳走遍内蒙古需要2个小时,内蒙古占中国版图的八分之一,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理大区,是草原、中原与高原的完整综合体,这就造成了“内蒙古文化”十分富集,“内蒙古文化”不仅仅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把“内蒙古文化”与“草原文化”划等号是偏激的和片面的,如果仅仅把“内蒙古文化”等同于“草原文化”,那么,你只见到“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那就太遗憾了。

全面研究和弘扬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内蒙古文化”,至少包含“十大文化体系”。

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括草原观念文化、草原制度文化、草原器物文化、草原艺术文化、草原少数民族文化等;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四大文明体系”。

过去有人讲“中华文化三大体系即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丢了“海洋文化”是不完整的的,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国家,也是草原国家和海洋国家。

内蒙古文化中的草原文化,从地域上分,从西向东有:阿拉善草原文化、乌拉特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乌兰察布草原文化、锡林郭勒草原文化、昭乌达草原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与呼伦贝尔草原文化,马头琴、长调等只是草原文化的符号。

二、黄河上游文化长期以来,不少人只研究黄河中下游文化,不研究黄河上游文化,这也是不完整的。

中原文化只是黄河中上游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

内蒙古文化中的“黄河文化”主要是“黄河上游文化”,万里黄河从青海源头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县河口为“上游”。

黄河在内蒙古超千里,主要位于“上游地区”。

黄河的源头在巴彦喀拉山,蒙语“富饶的黑山”。

元朝政府派科学家找到了黄河、长江的源头,因此,中国的大江大河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名称也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

呼市托克托县的“河口村”(历史上是镇)是黄河中上游分界线,这个地名来源于元代,元、明、清时期是黄河流域著名的“官渡”和商业集镇,地位高于“包头村(即现在的包头市东河区)”,仅次于归化城(呼和浩特).1840年,黄河发大水,河口被淹,河口商人迁移到萨拉齐厅“包头村”,为形成后来的“包头镇”、“包头县”及“包头市”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森林对于环境和人类社会非常重要?

为什么森林对于环境和人类社会非常重要?

为什么森林对于环境和人类社会非常重要?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森林不仅是地球生命的重要源泉,还能保护和调节环境,维护全球气候稳定,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森林的重要性。

一、森林是地球生命的重要源泉首先,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森林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还能为全球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森林拥有非常丰富的生命原素,是地球生命的重要源泉。

其次,森林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修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能够净化空气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高度依赖于森林的存在和健康。

森林能够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醛等有害物质,以此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

森林还能稳定河流,减少水灾和干旱,保障生态安全。

二、森林对于环境维护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森林对于环境的维护和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森林能够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创造氧气来维持大气的平衡状态。

这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人类和动物的呼吸系统疾病等问题。

其次,森林可以防止土地的侵蚀,减少干旱和沙漠化的现象。

森林的叶子和根部能够有效地保持土壤的水分,使得土壤不会被太阳所蒸发或被风吹走。

最后,森林还能调节和减轻自然灾害。

森林能够减少洪水和滑坡的发生,因为树木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减少洪水的流动和泥石流的发生。

三、森林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至关重要森林对于全球气候的稳定和应对气候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大气中的杂质,逐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限制温度上升,降低气候变化的速度。

而且,森林还能通过种植更多的树木和保护已有的森林,来增加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数量。

四、森林能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森林不仅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还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

首先,森林是原木和木材的重要来源,能够用于建材、纸浆、木材制品等产业。

浅议森林文化价值的概念及构成

浅议森林文化价值的概念及构成

浅议森林文化价值的概念及构成森林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森林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森林文化价值是指人们从森林文化中获得的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以及通过森林文化实践所创造的与森林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森林文化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体系:森林文化包含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深入认知和积累的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不仅包括对森林植物、动物、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的了解,还包括了对森林文化历史、民俗、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记录。

知识体系是人们从事森林相关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和尊重森林的前提。

2. 价值观念:森林文化对森林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

它包括对森林的尊重、保护、利用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森林被视为大自然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森林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对森林的负责任态度,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森林。

森林文化价值观念对于人类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信仰体系:森林文化中的信仰体系往往与自然崇拜和神秘主义有关。

许多原始民族信仰中都存在着对森林的崇拜和对森林精灵的崇敬。

这些信仰和宗教仪式实践,连接了人与森林之间的精神纽带,维系了人们对森林的情感联系。

4. 艺术创作:森林文化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许多文学作品、音乐作品以及绘画作品都以森林为主题,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段展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森林美丽的景色,也表达了人们对森林的思考和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探索。

5. 实践活动:森林文化还包括与森林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森林徒步旅行、采集森林产品、森林保护工作等。

这些实践活动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对森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森林文化价值的概念及构成包括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构成元素共同构建了人们对森林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

森林的文化在林业实践中作用

森林的文化在林业实践中作用

森林的文化在林业实践中作用森林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角色。

森林的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音乐、美术、文学和民俗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森林的关注和热爱,还对森林管理及保护产生重要的影响。

森林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许多文化中,森林被视为神圣的地方,崇拜自然和树木,认为它们有治愈和灵魂速治疗之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森林被视为万物生长的重要之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日本文化中,森林可以被比喻成“森林大学”,因为它提供了各种自然知识和技能,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桥梁。

森林文化还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于一些稀有文化中,如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和南美洲的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等。

这些文化中的传统知识和技能,对于森林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气候和土壤特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

在林业实践中,森林文化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指导。

森林文化的传承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中国,古代农民将黄河流域腊八节和清明节设为植树节,倡导人们种植各种树种。

这些不同的树种并非相互竞争,而是幸福地共处于同一土地,形成了古代的搭配观念。

这种观念使林木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

其次,森林文化可以为森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积极的教育和宣传。

保护森林资源是保障人类未来的重要任务,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下,加强森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森林的重要性及保护森林的必要性。

通过宣传和普及有关森林保护和管理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熟悉不同地区的森林资源特点、繁衍种类和保护方法,以及为森林保护提供人才基础。

最后,森林文化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已逐渐与自然界疏远,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过度开发、大量排放等的行为严重危害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

3、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6]。

森林文化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成果,是一种社会历史产物,其本质和精髓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森林文化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是许多社会文化现象产生的源泉和基础。

针对景观生态林建设,在这里所探讨的森林文化主要涉及与森林有关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

3.1森林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地森林是人类的发祥地,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基础,人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人类文明从这里起源和延伸。

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今世”四个阶段。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鸟兽龙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从有巢氏“构木为巢”,到燧人氏“钻燧取火”,让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都要拜森林之赐。

到后来的神农氏“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中国“上古”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直至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突飞猛进,人类逐步摆脱了对森林资源的依靠。

但是森林文化已经广泛根植在人类文化当中,特别是在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恶果及其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巨大障碍面前,人类将重新认识和反思森林文化,并实现其人与自然和谐本质的文化回归。

3.2森林是汉字的造字源汉字大约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创造的。

汉字三要素构成是形、义、音,是以象形、表义为基础的,其造字和用字方法无非“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种造字方法必定是多取材自然的。

如“森林”这两个汉字里面有5个“木”,就是说许多的树木构成了森林,这是对森林最朴素的理解;园林的园字,繁体为“園”,表义为围墙环绕的土(“土”)、池(“口”)林草(“化”)。

浙江森林文化典型案例_名山文化

浙江森林文化典型案例_名山文化

是中国佛教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
“佛茶”品尝服务等新项目,让游人边饮茶边品味特有的禅
浙江森林文化典型案例
— ——名山文化
20 浙江林业
森 林 文 化 S ENLIN WENHUA
机和雅趣。
—— —开拓特色旅游新格局。
利用碧海金沙丰富的资源优势
和海岛民俗风情,相继建起了千
步沙海滨公园(游乐中心),推出
专业学生教学、实习考察,开辟了科考路线 3 条,即灵岩—方 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6 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
洞—乌岩尖科考区 1.2 平方千米、王家岙—七星洞—五峰山 组织吸纳为我国首批“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成员。自然保
科考区 0.9 平方千米、智仁科考区 1.1 平方千米。
护区管理局通过近 20 年的努力,使天目山各项工作取得了
人文景观。雁荡山的开发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
济和“论坛”效应,大力做好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机发展 长达 1200 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有寺
文章。坚持“北拓南下、中心开花、海外联动”的工作方针,经 院、亭阁塔、牌坊、墓葬、景观建筑等 28 处,摩崖石刻 400 余
营好江浙闽传统市场,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巩固。瞄准 处。我国历史上多位地理学家在雁荡山留下史迹,如宋代科
“渔家乐”民俗风情游,可以让游 客穿龙裤、捕海鲜、尝海味,体验 渔家生活情趣,释放生命内在的激情。
雁荡山名山文化及产业
雁荡山
主要特色。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普陀山管理部门提出
雁荡山位于温州乐清市东北部海滨,是世界地质公园、
了“经营和谐、打造精品”、“发展旅游精品化”等一系列思 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 AAAAA 级旅游景区,

内蒙古民俗文化

内蒙古民俗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内容多样,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文化“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成了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赤峰等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产品如昭君文化节、草原那达慕等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

作为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内蒙古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 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1.1 与内蒙古自然景观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内蒙古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

从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来看,内蒙古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河流等多样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的约束。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相互融合,相互烘托,充分体现了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独特性、可展示性和可参与性。

1.2 逐渐与东、南部发达地区形成互补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内蒙古自治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聚居地,其民族风情十分典型,在本区空间范围内的组合都是周边省区难以达到,东、南部各省所不具备的。

同时现代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寻求原生态、追求古朴的旅游体验成为时尚和潮流,内蒙古所拥有的纯朴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以及与森林、大漠、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紧密结合,迎合了现代旅游需求的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内蒙古与我国东、南部发达地区具有了资源和市场上的双重互补。

1.3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引导性投资力度,从2002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专款2000万元建立了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这些投入也在逐年加大。

木材与民俗文化 木质手工艺品在民俗传统中的地位

   木材与民俗文化  木质手工艺品在民俗传统中的地位

木材与民俗文化木质手工艺品在民俗传统中的地位木材与民俗文化木材是一种自然资源,拥有丰富的用途和价值。

在民俗文化中,木质手工艺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木质手工艺品在民俗传统中的地位,并讨论其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木材在民俗传统中的应用木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在民俗传统中被广泛应用。

它不仅用于建筑、家具等实用领域,还在各种节日、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木质手工艺品在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中国的春节庆祝活动中,人们喜欢使用红色的木质雕刻品来装饰房屋,以祈福、驱邪和迎来新年的好运。

而在印度的排灯节,人们则制作各种精美的木制花灯,并将其放置在家中和街道上,照亮夜晚,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

其次,木材还在传统仪式和庆典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非洲的部落仪式中,木质面具被认为具有神圣的意义,并用于模拟动物形象或祖先形象,以祈求丰收、健康和平安。

而在日本的传统婚礼仪式中,新人常常会将名字刻在木块上,以象征他们的牢固和长久的婚姻。

二、木质手工艺品对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木质手工艺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传统技艺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首先,木质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通过制作和展示木质手工艺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一件木质面具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代表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和价值观念。

它们的存在和传承,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体验和理解过去的传统文化。

其次,木质手工艺品是传统技艺的延续和传承。

它们代表着一代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通过制作过程中的传帮带,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并传承给后代。

木质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这也促使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学习和关注,从而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最后,木质手工艺品为经济发展提供机会。

在许多地区,木材产业和木质手工艺品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通过培养木工技术人才、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以及开展与木质手工艺品相关的旅游和文化创意活动,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

内蒙古的十大文化体系2020年2月太阳走遍内蒙古需要2个小时,内蒙古占中国版图的八分之一,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理大区,是草原、中原与高原的完整综合体,这就造成了“内蒙古文化”十分富集,“内蒙古文化”不仅仅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把“内蒙古文化”与“草原文化”划等号是偏激的和片面的,如果仅仅把“内蒙古文化”等同于“草原文化",那么,你只见到“内蒙古文化”的十分之一,那就太遗憾了。

全面研究和弘扬以草原文化为主体的“内蒙古文化”,至少包含“十大文化体系”。

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括草原观念文化、草原制度文化、草原器物文化、草原艺术文化、草原少数民族文化等;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四大文明体系”。

过去有人讲“中华文化三大体系即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丢了“海洋文化”是不完整的的,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国家,也是草原国家和海洋国家。

内蒙古文化中的草原文化,从地域上分,从西向东有:阿拉善草原文化、乌拉特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乌兰察布草原文化、锡林郭勒草原文化、昭乌达草原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与呼伦贝尔草原文化,马头琴、长调等只是草原文化的符号。

二、黄河上游文化长期以来,不少人只研究黄河中下游文化,不研究黄河上游文化,这也是不完整的。

中原文化只是黄河中上游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小部分。

内蒙古文化中的“黄河文化”主要是“黄河上游文化”,万里黄河从青海源头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县河口为“上游”。

黄河在内蒙古超千里,主要位于“上游地区”。

黄河的源头在巴彦喀拉山,蒙语“富饶的黑山”。

元朝政府派科学家找到了黄河、长江的源头,因此,中国的大江大河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名称也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

呼市托克托县的“河口村”(历史上是镇)是黄河中上游分界线,这个地名来源于元代,元、明、清时期是黄河流域著名的“官渡”和商业集镇,地位高于“包头村(即现在的包头市东河区)”,仅次于归化城(呼和浩特).1840年,黄河发大水,河口被淹,河口商人迁移到萨拉齐厅“包头村”,为形成后来的“包头镇”、“包头县”及“包头市”打下了基础。

民俗与地形有关的例子

民俗与地形有关的例子

民俗与地形有关的例子民俗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和地形特征对于民俗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与民俗与地形相关的例子:1. 山区的祭祀活动:在山区地形复杂的地方,人们常常将山峰、溪流、岩石等自然景观视为神灵的居所,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与山地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 水乡的船灯节:水乡地区多河流、湖泊等水域,人们通过船灯节来庆祝丰收和祈福。

船灯节中,人们将船装饰成各种形状,并点亮灯光,船灯在水上漂浮,犹如一幅幅灿烂的画卷,与水乡的地理环境相得益彰。

3. 平原地区的庙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举办大型的庙会活动。

庙会是人们聚集在寺庙周围举行的庆典活动,不仅有宗教性质,还是人们交流、娱乐和展示的场所。

平原地区的庙会规模一般较大,吸引了很多人潮。

4. 沙漠地区的民俗文化:沙漠地区的人们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他们的民俗文化与沙漠地形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沙漠地区,人们会举行隆重的沙漠节庆活动,通过舞蹈、音乐和游戏等方式来庆祝生活的丰收和幸福。

5. 高原地区的藏传佛教活动: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这种特殊的地形对藏族人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藏传佛教在高原地区盛行,人们会在寺庙中进行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同时也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朝圣和礼拜。

6. 河谷地区的婚礼习俗:河谷地区多河流穿越,形成了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人们在这里结婚的习俗往往与水有关。

例如,在某些地方,新娘会被抬上小船,新郎则划船迎接,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合和幸福的未来。

7. 森林地区的祭祀:森林地区的人们与大自然关系紧密,祭祀活动常常与森林的地形特点相关。

例如,在一些森林地区,人们会在特定的时刻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8. 沿海地区的渔民节: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决定了人们与海洋的紧密联系,渔民节是沿海地区常见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通过舞蹈、音乐、海上游行等方式来庆祝渔民的劳动成果和海洋的丰饶。

与森林有关的民俗

与森林有关的民俗

与森林有关的民俗《与森林有关的民俗》篇一在我老家那片儿,森林就像一位神秘的长者,承载着无数与民俗有关的故事。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习俗,每年春天都要去森林边缘进行一次“祭树神”的活动。

那时候,大人们会提前准备好一些简单的贡品,像自家蒸的大白馒头,还有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水果。

森林在春天的时候就像一个刚刚睡醒的巨人,到处都是嫩绿嫩绿的,那些树啊,就像是巨人身上的毛发,充满了生机。

到了祭树神的那天,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聚到一起。

长辈们走在最前面,一脸的庄重。

我那时候还小,就跟着大人们屁股后面,心里充满了好奇。

老人们会在一棵特别粗壮的大树下停下来,这棵大树可不得了,据说它已经在这儿生活了好几百年了,树干粗得我和小伙伴们几个手拉手都抱不过来呢。

它的树枝向四周伸展着,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

然后,长辈们会把贡品整齐地摆放在大树的树根旁,点上几炷香。

村里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开始念念有词,大概就是祈求树神保佑村子风调雨顺,保佑大家身体健康之类的话。

我当时就想,这树神真的存在吗?也许这只是大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不过看着大人们那虔诚的样子,我也不敢多问。

祭完树神之后,就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了。

因为这个时候,大人们会允许我们在森林边缘玩一会儿。

我们就像一群刚被放出笼子的小鸟,在树林里跑来跑去。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小虫子,五颜六色的,就像会移动的小宝石。

我们还会比赛谁找到的野果子最多,那些野果子酸酸甜甜的,可好吃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个习俗慢慢变了味。

有些年轻人觉得这是一种封建迷信,不太愿意参加了。

我觉得挺可惜的,虽然说也许树神并不存在,但是这个习俗它不仅仅是一种迷信啊,它更多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是一种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纽带。

就像森林里的树木一样,大家紧密相连。

现在这个习俗好像已经渐渐被遗忘了,每次我回老家,看到那片森林,都会想起曾经热热闹闹的祭树神活动,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

难道我们真的要因为所谓的现代观念,就把这些传统民俗都丢掉吗?《与森林有关的民俗》篇二森林,在很多地方那可都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而与森林有关的民俗也是千奇百怪。

术数活动中的森林文化解读

术数活动中的森林文化解读

Forest Utilization in Shushu (术数) Activities and It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作者: 李飞;严耕
作者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00083
出版物刊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术数;森林文化;生态思想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得森林文化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各个层面展开。

中国的许多社会风俗与民间活动,都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民俗中的术数活动为例,分析了术数活动中森林利用的几种常见形式及森林生活风习,揭示了其中所体现的树木崇拜、树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及朴素的生态和谐观,指出了森林文化是古代术数的渊薮之一,反映了森林文化现象在术数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传统思想与森林文化:
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某些方面表露了人与森林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这种文化思想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经营森林、利用森林的方法方式。

中国的宗教思想基本上根植在山脉森林之中,而这些山脉由于赋有宗教的灵气,森林得到完美的保存,人气、山脉与森林相得益彰。

2、佛教与树,佛化自然
佛教所关乎的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顶端的那一部分。

佛言“应径行处种树”(《大藏经》)。

树木年久者,多为鬼神所栖,不可轻伐,伐之往往得祸。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降诞于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降诞在岚毗尼园,“彼园树木,翁郁扶疏,世间无比,其中多有种种华树,种种果树以为庄严……”。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默七天七夜后顿悟成佛。

佛教教义“戒杀生”,要求人们过简朴自然、注重性灵的生活;告诫人们不要乱砍滥伐森林,不要乱捕滥杀动物。

3、道教与树,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成的原动力,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

“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是因为“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绝修学,顾言法自然也”。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者也,原大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关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道教遵循“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任物自然”的思想,对唤醒人们爱护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识
具有积极意义。

4、儒家文化与银杏
银杏气势雄伟,树干虬曲、葱郁庄重,银杏文化体现了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儒家思想强调对真、善、美的关怀与体认,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自然生命的行程中,提升心灵的意境。

儒家教育人们万一国家混乱无道时,不能放弃平生志节,正如银杏之亘古孑遗,逾亿万年而秉性不改,固守莽莽神州。

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观与银杏千百年来体现的绿色、健康、奉献等美德相互融合。

孔子很喜欢在银杏树下阅读和教授弟子,后人将他教诲弟子的地方称为“杏坛”。

5、印度教与菩提树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阿摩洛珈”,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

按照印度教的说法,菩提树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种化身。

因此,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宗教色彩。

印度教还认为菩提树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毗湿奴住在树根,拉克希米住在树干,纳拉扬住在树枝,哈里王住在树叶,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树的果实里。

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树凝聚着各种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实现愿望和解脱罪责。

许多印度教妇女认为,经常向菩提树祈祷,定期给菩提树浇水,并且围绕着菩提树行走可以得到保佑生出好孩子,尤其是儿子。

6、我国民俗与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文化传承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两者相辅相成,客观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比如:在闽台地区的百姓心中,榕树最具灵气,最能庇
荫造福乡人。

他们尊奉榕树为神树,节日时,要用红布挂彩,以示尊奉。

新喜佳节,要用榕枝扎彩楼;端午节习惯用榕枝蘸雄黄酒,喷洒庭院以驱“五毒”;向亲友贺婚,礼品上要放一束粘贴红纸的榕枝。

7、树木与道德:
在古代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对于百姓砍伐树木,不食直接加以干涉,而是劝导,俾其知“非时滥伐,足已伤其私德”。

故《孔〃祭义》有云:“树木以时伐焉,断一树,不以其时,非孝利。

”树木与情感《诗经》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说明是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以遗留于子孙,而其子孙则重其祖先之恩泽,倍加保护,以不槐对先人,并代代思念。

正所谓:古树留胜迹,恩情代代传。

现在,我们不食还有好多从山西迁徒至各地的人记不清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迁走的,只知道是山西洪桐大槐树那儿的吗。

所以树木能够拉近祖先和我们后代的情感,时刻提醒我们爱护树木之重要意义。

8、树木与封建等级
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

”《春秋纬》:“天子坟高三仞(古时7尺至8尺为一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弈;土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这个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

北京颐和园皇帝办公的院内栽植的都是松树,而在大臣们候朝的院内栽植的就都是柏树了。

9、与树木姓氏、地名
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设其社稷之遗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逐以名其社与其野。

”意思是说在
祭祀土谷之神的地方,根据土地的适应性,种植相应的树木,这个地名就以这种树木来命名。

北京至今还有很多以树木命名的地区,如檀峪、松园、椴木沟、梨树沟、槐柏寺街等,在我省也有比如榆林、柳林镇等;在古代,我们很多人的祖先是没有姓氏的,只有“君主”及达官显贵才有,大部分人的姓氏也是由天子或国君封的。

住得比较偏远的人,看其住地周围有什么明显的标志物,如杨树多且巨大的就姓杨,柳树多且巨大的就姓柳,奕树多且巨大就姓弈。

10、德国的森林文化
德意志民族是个绿色的森林民族。

德国林学家柯塔认为是森林培育了德国的文化、科学和国民精神,森林的性格即德意志民族的性格。

森林的一切,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气质和心态,并反映在她的文化形态中。

德国的森林已与德国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成为21世纪德国经济发展的促动力,德国文化动向的脉搏。

在德意志民族的气质中有一种森林的风格:稳重、深沉、内敛和肃穆。

在德国诗歌中,森林是一个重要主题。

而且最值得探究的是,德国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是从简简单单的课堂中培养出来的,真正熏陶他们本质的,正是森林间的宁静。

好几个世纪,森林一直是德国音乐创作的源泉,在德国最流行的一部民歌集中,歌唱森林和小鸟的就有四分之一。

德国古典严肃音乐同德国森林的关系极为密切,每三个音符中就有一个是森林的气息。

11、日本的森林文化
现代日本人的祖先被称为森之民 ,森林对日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绳文时代是日本最古老的时代,日本文化起源与绳文时代的泛灵论 (又称万物
有灵论 )有关,绳文时代茂密的森林正是这种原始宗教思想的发祥地。

远古日本人生活在森林中,从森林中获取各种生活物资,并进行原始的宗教仪式等,产生了与森林相关的各种智慧。

人们生活与生存的所有方面都必须依赖和利用森林,对森林怀着亲切和敬畏的感情。

这样,在人们与森林紧密接触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习惯与风俗,并且表现出区域性特征,继而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森林文化。

12、俄罗斯的森林文化
俄罗斯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

其民族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变迁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以其深邃的内涵与撞击灵魂的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俄罗斯人民。

俄罗斯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社会历史和宗教等领域无不跟森林文化有关。

可以说森林文化孕育了俄罗斯民族,造就了俄罗斯人特有的民族根性。

如今在俄罗斯四季均无沙尘暴,莫斯科的绿化在世界大城市里名列第一,被誉为“森林中的首都”。

俄罗斯文化创造和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特点的形成,离不开俄罗斯广袤的森林。

可以说,在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就有着俄罗斯森林的元素;这元素也浸透、潜移默化在俄罗斯的文化创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