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九讲:车水马龙说交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水马龙说交通

率先跨入现代城市行列的上海,以其与时俱进的交通,展示着自身的形象,从黄包车、有轨电车到汽车,再到如今的轨道交通、磁悬浮列车,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反映了日渐加快的城市生活节奏。上海交通工具的演变,为人们演绎了又一道历史文化的风景。

城市文明的标志

如果说轿子是农业时代的象征,电车标志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在上海把这两个时代连接起来的象征物是人力车。

19世纪70年代,人力车从日本引入上海,最先是法国人在租界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车速较快,乘坐舒适,雇用方便,车资低廉,适应市内出行之需,很快取代独轮车而成为上海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人力车,又叫东洋车、洋车,为引人

注目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

《申报》1873年8月18日说,洋泾浜一

带已有人力车往来,这种东洋小车更胜于

独轮车,“坐之者喜起便而且捷”;并说沪

上西人正打算创办公司,引进小车,租于

华人。

利普斯《事物起源》说西方人到中国,看到满街的人力车,以为它是中国的第九讲 上海街头人力车雇车点

车”。

人力车与轿子同为人力型交通工具,但需要两名或更多轿夫抬着走的轿子,在规格和装饰上多有身份限制。人力车据说为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传教士果伯发明,设计颇合力学原理,拉起来也十分的便捷;人力车夫沿街揽客,不问身份等第,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服务。这种简单艰苦的体力劳动,开始了上海最早的公共交通。

独轮车 知识链接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

原多用以载货,亦可载人或人、货共载。租

界开辟后,一些女工为了去纺织厂上班,往

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由于收费低廉,一

般平民也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据1874年

的统计,英法租界已有独轮车2500辆,成为

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人力

车兴起后,独轮车渐趋没落。

轿子因坐轿者身份和地位不同,分有八人抬、四人抬、三人抬、二人抬,轿顶也以颜色分为几等。上海道台坐八人抬的轿,上海知县坐四人抬的轿;其他没

有官职的人就坐二人抬的轿。

1908年第一条有轨电车在英租界正式

通车,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事业的起步。

电车是工业文明的成果,将上海从“步行者

城市”带入了“电气时代”。继英国电车在上

海出现后,华界的有轨电车也开始筹办。1913

年第一辆华办有轨电车正式通车,上海开始

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公共交通网络。从此,电

车铛铛的铃声和拖铃撞击电线划出的蓝色闪

光成为上海城市的特有标志。

“地敷轮轨康庄路,杆线架悬引电

流;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

舟。”这是电车开通后上海流传的一首

英国第一辆电车通车

慈禧坐轿子出行官员坐轿子出行

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人力车改变了轿子多人为一

人服务的状况,体现出人的价值的平等实

现,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有人认为,

坐人力车并不人道,如胡适的《尝试集·人

力车夫》:“客看车夫,忽然中心酸悲”、“我

坐你车,我心里惨凄”;鲁迅《一件小事》

也对人力车夫的处境表示了同情。

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歌谣。但在电车初通时,不少人因担心“电车带电,乘者触电”而不愿乘坐。为了解除市民的疑虑,英商电车公司早在通车前就接连在《申报》刊发广告,宣传电车的安全与快速;在通车典礼上,特地邀请社会名流乘坐第一班电车,终使市民去除顾虑,相继登车。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街头流动着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电车、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以其实用、高效、便捷、舒适而渐为人们接受,表明上海新潮涌动,风气渐开。电车的速度使城市跨越时代,标志着上海扣开了现代化的大门。

近代上海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对于任何一件新事物,上海都有过惧怕和抵制。但当新事物显示出巨大优越性时,上海就会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新事物,与之密切相连。著名作家张爱玲“就喜欢半夜里在阳台上看‘电车回家’,等到它们全部进场了,才睡下”,有轨电车“打着哑嗓子”的铃声已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上海有轨电车大事记

2006年由上海自主研发,拥有20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电容公交电

车驶入老城厢,电车无需“辫子”和“蛛网”(架空线)的百年“变脸”,标志着我国清洁环保交通的开始。交通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创业史。

城市生活的节奏

交通连接了城市,城市生活因交通而改变。汽车、电车取代轿子、人力车,推动上海跟随着现代化的节奏快速发展。

上海开埠后,随着工商业规模的扩大,江、浙、粤等省的人口及海外侨民大批来沪,或创业,或谋生,上海的人口猛增。城市化的生活推动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交通逐渐成为城市流动的主要途径。1908年上海城市用于公共交通的汽车已达119辆,到1927年,仅有轨电车线路就已增至22条,日均运客量达48.6万人次。

19世纪末,上海英租界内的外侨有7000人左右,至1936年达到近6万。1932年公共租界内华籍居民已超过100万,至1942年公共租界内居民总人数接近160万人,法租界内总人数也达到近86万。

由市中心向四周延伸的道路向人们传递着都市生活快速的节奏。交通改变了城市的速度,带来了出行之便,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上海由传统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转型。

沪上首条电车线路开通时,轨道沿线还相当

荒凉。百年后的今天,“车如流水马如龙”早已

取代了昔日的农田村庄,当年以惊讶的神色看

电车的人们不曾想到,从自己面前驶过的已不

仅仅是一辆电车,而是一个时代。

随着新型交通公司的建立,人力车时代的

行会运作逐渐让位于西方式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运营路线的开辟、行车时刻表的编制、车票月票的发行、车身广告的发布等现代经营理念随之诞生。

现代交通使人们走得更远,生活的空间和内

涵更广阔、更丰富,人们开始习惯开车到郊外享

受自然风光,放松身心。

自1863年英国修建第一条地铁以来,近代工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交通

上海最早的公共汽车 知识连接

1922年2月,宁波商人董杏生以两辆德

国卡车改装的客车,成立中国公利汽车公

司,开始经营上海最早的公共汽车交通运

营,开辟自静安寺路—愚园路—白利南路

(长宁路)—兆丰公园全长4公里的公共交

通路线。后因工部局横征捐税致使亏本,仅

几个月就被迫歇业。董杏生是上海乃至全国

公共交通第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