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散文创作理论及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韩愈散文创作理论及特色
摘要:韩愈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文学理论主张,并取得了一定的散文创作成果。
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学古创新、革新文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明,故事构思新奇,语言新颖又不失凝练,多饱含深情,有时也不乏凌厉的气势。
本文将就韩愈散文的创作理论及创作特色加以分析解读。
关键词:韩愈散文理论特色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散文之上可以说有着卓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要想全面、深刻的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我们就必须得先了解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和韩愈。
“知人论世”自古有之,韩愈也不例外,他的理论与他宦海沉浮的生平经历不可分割,这也导致了他的思想具有复杂性。
一、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
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
他求官不仅是为衣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喜欢古文的文辞,而是为了明道。
这里提到的行道、明道就是韩愈提出的“道”。
韩愈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与他的行道思想密切相关。
韩愈的散文创作理论现总结如下:(一)韩愈主张“文以明道”
这是古文运动的纲领,也是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石。
他的“道”
是指儒家的孔孟之道,推崇儒学,要求复兴儒学传统。
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这是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
韩愈积极入世的一生,是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他曾三次进士落选,仍不放弃,《上宰相书》则表现出了他渴望得到重用,并在求官过程中指出“上下相需”,急于展示自己的政治报负。
入仕后,他在“宦官专权”问题上曾上书极论公室之弊;在藩镇问题上,他主张用兵削平藩镇,强调中央集权,加强君权,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
(二)韩愈主张“文道合一”
韩愈强调写文章重视表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语言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华而有实。
他把“道”和“文”分别看做内容和形式,认为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在此方面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诠释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文学创作思想。
为正确处理“文”和“道”的关系,他提出了“文从字顺”的理论主张。
认为排比、对偶的使用应顺其自然,不必为了对仗而强求;长短句也应顺其自然,不必整文全是“四六”句的骈文;文章也不必拘泥于声韵,要根据内容与体裁而采用不同的写法。
(三)韩愈主张学古创新,革新文体
韩愈虽是保守派,主张宗经、载道,但又主张创新,这在他主张的古文运动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他施古道而不施古辞,他的学古是指读古人书,继承古人的道;创新是要创新表达方式,对此他提出了“陈言之务去”,即语言上“不蹈袭前人”,进行词汇创新,他在散文创作中身体力行这一主张,他的文章中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成语,有“痛定思痛”、“蝇营狗苟”、“垂头丧气”等。
(四)韩愈主张“不平则鸣”
这是古文写作和古文创作的基本原则。
他的杂文是“不平则鸣”的工具,后来的施耐庵在《水浒传》将其用“路见不平一声吼”来诠释。
他主张在文章中宣泄受压迫、受伤害的下层文人的怨刺之情,或是统治阶级在内部矛盾斗争中的失意与不平,此理论主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利于政治的繁荣、进步,也影响了一大批文人的创作。
(五)韩愈主张“气盛言宜”
这是对古文写作审美的追求。
韩愈用自己的经验,强调先读圣人书,学圣人之道,再从中悟其道,取其精华,才能养成“气”,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一捷径。
这一理论将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文章自身的气势,古文的精华结为一体。
二、韩愈的散文创作特色
在韩愈独创性的创作理论的指导下,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其作品可以分为,墓志铭、哲学著作、游戏之作、传记,可以说各有特色,无不体现韩愈的文学功底。
(一)人物塑造个性鲜明
韩文中有三类典型的人物形象:一是忠臣义士,二是封建士大夫,三是士人群体,突出的是作者的自我形象。
他写人物时,或写细节,或用口语,形象生动。
例《试大理评事王君(适)墓志铭》写了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骗婚记”,故事中给我们塑造了迂直的侯翁,狡黠的媒婆,放荡不羁的王适,可以说每个人物描绘的都惟妙惟肖。
(二)故事构思新奇,有创新意识
韩愈的墓志铭和游戏之作体现了新奇的构思,上文中提到的王适“骗婚记”,不乏新奇;游戏之作的《毛颖传》通篇用拟人手法,语带双关,奇想连篇,为毛笔作传。
将工具性的“毛笔”塑造成集人性、神性、动物性为一身的典型形象。
从其祖先到子孙;从毛颖被俘、被用、被宠、到被弃,荣枯福祸,变化无常。
荒诞中不乏庄重,对统治者的刻薄寡思予以讽刺同时也对老而无用的官僚给予讽刺。
(三)语言新颖、活泼,又不失凝练
韩愈的语言简约、凝练,常把复杂意思凝铸成格言警句。
例如《马说》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短短的几句就将机遇对人才的重要表达出来并为天下无用武之地的人鸣不平。
《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则将人人都可能成为老师表达出来,与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散文之中常自铸新语,后来成为成为成语,可见其语言功底。
(四)文章善于抒情
韩愈的抒情文多见于祭文、序文等。
这类文章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祭文是很典型的抒情文。
例如《祭十二郎文》是韩愈悼念侄子的祭文,文章不避繁复,叨叨絮絮,结合家庭的生活琐事和个人的宦海沉浮,流露出对兄嫂和十二郎的怀念,言语中流露真情,读起来感人肺腑。
(五)散文气势凌厉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韩愈的议论之中,面对社会现实,他针砭时弊,饱含感情色彩,言语中透露几分霸气。
例如《师说》中通过富有逻辑的语言,他先把老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继而批评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陋习。
论述其对社会上择师风气的不满,抒发自己的不平,由此得了“抗颜为人师”的狂名。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艳 . 中国古代散文史[m] .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2]陈飞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 .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刘衍 . 中国古代散文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吴孟复 . 唐宋古文八家概述[m] .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
[5]郭预衡 . 中国散文简史[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