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体会

孔夫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不仅是因为他在教学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作为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积累下的经验对后世甚至到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借鉴意义。在教育思想方面,他研究了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合格的教师和学生应具有怎样的“教”“学”态度、理想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何等,所以无论我们考虑孔子对古代还是对当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凭着我做了二十多年学生并当过一段短期老师的经验体会,我首先想介绍学生、老师身份的核心,其次再解释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关系。

学生怎样才能负好对自己的责任?孔子提到的“学而不厌”说明,学生一方面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另一方面呢,无论他已积累的知识有多少、多广泛,他都要不断地渴望着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则表示,孔子强调学习主要是一种快乐,而且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收获和对所学的兴趣都没有以所学为乐这种感受重要。我相信,谁都当过学生,谁都感受过类似的期待;我们个人的发展不就是一天天学会一些新的知识吗?还有,当代的学生一定要考虑到,这种较丰富和严格的思想体系是以学生的意志和志向为主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在“愤”和“悱”的意义上:心里想知道而能力不足达到所求的、主动地寻找回答的就可称为“学生”了。

当一名老师呢,首先要认得出“愤”和“悱”这两种情形,以便不在缺少它们的人身上下功夫,然后再不知疲倦地培养具有“愤”“悱”学习态度的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论语》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和“诲人不倦”的结合。从

我的经验角度来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老师的身份包括学生,甚至可以说当老师的关键在于学习。那么,什么是“学习”?孔子说“多闻”和“多见”。前者为间接从别人或前人得来的经验中学习,后者则为自己直接从现实事物和自身经验中学习,它一面是求得知识的源泉,一面是教学过程的最初环节。这说明“学习”是一种态度,和一个人的身份毫不相关。还有,在《论语》中看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我们总是可以把别人看做我们的老师,总是可以向他人学习。这种想法不仅尊重“谦虚”,而且能帮我们明白学习和教学这两种活动是同样重要的,也是在每位老师的身上同时实现的。《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使上述道理更加明了:孔子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教师了,但仍然向他的学生咨询,自己是否满足对老师和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种行为,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内省”。通过“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主张,我们明白学习和思考二者不能偏废,该很好地把它们结合起来。

总之,做学生和当老师的关键是一致的。学习就是对万物的一种态度,而并不能把它等同于生活中的一段时光。同时,我觉得孔子思想的最大贡献是对这种态度的推动和尊重,因为它的影响毫无疑问地超过了教育的思想范畴,而属于人类具有的最崇高和实用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