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们的狂乱悲歌 ——观《恋爱的犀牛》话剧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犀牛”们的狂乱悲歌

——观《恋爱的犀牛》话剧有感

《恋爱的犀牛》是1999年由著名先锋派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他的妻子廖一梅编剧的“先锋戏剧”,这是他们夫妻档的“第一个孩子”。1999年夏天,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小剧场演出了40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小剧场史上的奇迹;2003年《恋爱的犀牛》首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5场,新版男女主角成为了青年爱情偶像的代名词,“非典”过后又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连演33场,再次带动了小剧场戏剧的繁荣局面;2004年以大剧场版被搬上了舞台。该经典戏剧不仅在来来往往地人流中得到热烈响应,而且还进入了大学校园,而且还进入了大学校园,成为了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2008年它饱含新锐的视觉空间,沉淀内敛的文学魅力,不同以往的表演理念重归舞台,可能当年的先锋小剧场戏剧谈不上先锋了,但它依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恋爱的犀牛》的主线是两个“个性偏执者”的爱情故事。犀牛饲养员马路爱上了女邻居明明,但明明深爱着陈飞,而陈飞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马路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获得明明的感情,在绝望中,他以爱情的名义将明明绑架,并在她的面前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黑犀牛,挖出犀牛心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人,结成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而正如剧中台词所说“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我们有太多的声音要听,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以更广阔的自身发展的空间,倡导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追求,但同样也给人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意识和社会需要的不可调和性日益凸显,而这一矛盾也成为该剧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剧中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

一,“偏执者”——马路和明明;坚持自我意识,拒绝向现实和社会妥协,执着于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

二,“社会化”的人,如牙刷,黑子,大仙,红红,莉莉,主持人,恋爱教授等。与前者相反,他们在适应着社会需要,以这种适应为生存的手段和生活的目的,成为社会的机器。

由于个人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分裂,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离感。

第十二场的“二十世纪百大新闻评选”,罗列了一长串二十世纪的重要事件,穿插在马路和明明的情感纠葛中,造成一种荒诞感,表现了历史和社会与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脱节。剧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舞台的背景“大钟”,作为一个完全人为的,社会化的产物,和“二十世纪百大新闻”一样,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并无本质意义上的改变,即便马路因大钟彩票而飞来横财,也仍无法扭转其命运的悲剧性。相比马路毫不关心的态度,大钟的制造者们在钟上刻名字,对大钟热情赞美并赋予其崇高意义的行为多少显得有些滑稽。而恰恰是漠不关心的马路获得了制造大钟的最大利益——五百万奖金,这或许是对那些关注社会并赋予某些社会行为过多的意义的“入世”姿态的一种讽刺。

除了对人和社会这一对关系的阐述之外,《恋爱的犀牛》还表现了人生的戏剧性,荒诞感和绝望感。马路和明明的遭遇中,有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感,即:内心最深切的渴望无法获求,不想要的东西却于无意间得到。马路无意中获得许多人渴求的五百万大奖,但他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明明的感情;明明轻易地获得了马路的感情和肉体,但却无法得到陈飞的真心。对于马路和明明这两个“栽花者”来说,“柳”是毫无意义的,而“花”却永远无法获求。这种“易得”和“不可求”的对照,形成一种绝望感和宿命意味。

社会对人的异化和隔离,使得灵魂守望者们退守个体的心灵空间,自我封闭,固执地追逐自己设想中的“幸福”,成为人群中的“犀牛”;而自我追求的难以实现及对追求目标的盲目和误解,更使“犀牛”们走向极端和疯狂。

本剧的结尾,马路开枪杀死犀牛,所有人冲进犀牛馆,明明突然唱起歌来,话剧在警报声和众人的歌声中结束,象征着人与社会的矛盾的不可解决和人生终极命题的无法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恋爱的犀牛》是“犀牛”们的狂乱悲歌,亦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声哀叹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孟京辉的话剧,里面有不少很精练或者很先锋的台词,它没有很曲折激烈的情节变化,不像传统话剧中把情节的变化浓缩在一个时间一个舞台上,就像天才的《雷雨》那样。它更多的是表现一个横断面,展示一个状态,或者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这样要出来并且不枯燥,就需要台词的精练有趣,就需要各种插科打诨。不得不说,这幕剧整个下来,一个人如果看进去了,是会经历很多情绪的变化的,里面有明明之歌那样心酸的段落,也有不少出来活跃气氛的符号式的人物,整个看下来都不会累。

我非常喜欢《恋爱的犀牛》中,那些独具韵味的意识流台词,我想可能这也是先锋派的台词艺术的一个文学特征吧,“内聚焦”的叙述角度很好的表达了主人公的不同时间,空间,社会属性下的情感变化,着重表现人的意识领域。剧中马路的大段独白便是其表现形式。

《恋爱的犀牛》中,运用的大量的: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都充分的吻合了该剧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

还让我对这部话剧倾心不已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荒诞性

比如说恋爱补习班的那几幕,非常的有意思,诙谐调皮地表现出了对现实或者某种状态的影射和讽刺,还有四处乱窜的推销员“牙刷”被执着、倔强的马路逼问到被急哭了,以及剧中的黑子,为了让马路从思恋明明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想到要红红来吸引他的注意力,结果马路依旧深爱明明,而红红却发疯似的爱上了马路的情节,都是很荒诞的。

正是这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情节,不可接受的对白,突出了该剧的主题,即没有偏执就没有新的创举,就没有新的境界,就没有你想也想不到的新的开始。台词是话剧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大量的对白,旁白,独白,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恋爱的犀牛》一剧上映已余十年,今天看来,依旧那么贴近生活,贴近许多年轻人的心声。演员可以更换,舞台布置也可以推陈出新,灯光,音效等一些细微的舞台元素也是在不断变化。惟独台词是不变的,可见文本的力度和厚度才是决定一部话剧的主要因素。初看《恋爱的犀牛》,很多细节值得再次观摩,体会。就自己的理解,作了上述陈述。另有一点收获,便是更坚定了我对文学功底直接作用于艺术创作的观点的信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