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政策下分流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类招生政策下分流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钱锐锋付梦瑶高蕙雯

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1期

摘要:采用自编问卷方式考察了大类招生政策下学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偏好、影响专业选择因素等内容。结果表明:(1)大一下学期进行专业分流为多数学生进行专业分流的时间偏好;(2)自身的兴趣、个人能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学科实力为影响学生专业分流的关键因素。根据调研结果,管窥高校专业分流的实施现状,总结专业分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学生专业选择和高校制定分流方案提供理论指导。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分流模式的优劣根源,探讨专业分流模式的新思路,为以专业特色为主导的高校提出可供借鉴的分流细则。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影响因素;时间偏好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国在人才培养与招生政策上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改革,由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化培养思路,逐渐转变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培养思路。这与社会的发展、“全面型人才”的需求增长密不可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不断被推上时代的前沿。现今对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已有的人才培养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大类招生改革为背景的人才培养、现状、发展对策、

培养模式等方面。在大类招生政策下如何进行人才分流,具体分流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背景

大类招生政策下的专业分流是指在高招录取阶段将相近专业按学科合并,学生入学进入相应的学科大类学习,在完成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根据成绩、兴趣和志愿等因素细分到各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习。这种学生录取模式避免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在对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类型。如今,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均采用了大类招生后期专业分流的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一所具有电力特色优势的高校。随着《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华北电力大学也开始了大类招生政策的改革。

本文将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调查分析在校学生对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偏好、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进而对分流模式进行优劣势分析,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分流模式实施细则。

二、问卷调研

(一)调研方法。我国于1995年实施的重点高校及学科建设工程——“211工程”,共包含112所高校。通过相关资料收集与信息查询,其中有73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占比65.18 %。本次调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只选择一部分高校作为样本进行调研,其中包括笔者所在的华北电力大学。调研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查阅相关文献、收集招生信息以及编制、预测、修改调研问卷。后期实施阶段进行问卷的发放、回收及数据处理。

本次问卷设计时,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上网浏览信息和随机访谈听取建议等方式,形成了一份预测问卷。之后随机选择了华北电力大学实行大类招生的2017级在读大一学生进行预测问卷的填答,并根据填答结果和填卷学生的意见反馈,对问卷的整体构建、题项表述、排版布局做了适当修改和调整,形成一份正式问卷《关于大类招生政策下分流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二)结果分析。本次调研共发出电子问卷375份,收回问卷350份,回收率为

93.33%,其中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为84%。如表1所示,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三年级,其余年级各有分布。这与大类招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大多数高校在大二、大三实施分流,这样的样本分布及调研结果更具说服力和代表性。

1.专业分流的时间选择

选择合适的分流时间是实行大类招生政策的关键一环,对学生通识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以及各专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几乎所有作为调研试点的高校和专业院系都倾向于在学生进入大三之前,完成相关专业的分流工作。这也与调研对象的意愿一致,71.06%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能够在大二学年中分流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也有22.86%的同学表示希望在大一结束时进行专业分流,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希望在大三学年进行专业分流,占比6.35%。

过早的专业分流会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和深入,达不到大类招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目的,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意义。而较晚的专业分流则容易削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以及各专业的强弱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在大二学年阶段完成专业分流的相关工作,是相对合理和科学的。不仅是亲历学生的期望,也是各高校和专业院系的首选。

2.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

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人生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主体是在未实际接触专业或对相关专业情况略知一二的情况下进行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大类招生模式在诸多的人才改革实践中脱颖而出。它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学校的学科状况、专业实力、课程搭配以及自我审视的缓冲期,赋予了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权,有利于学生做出更合理的专业选择。

为了更全面地囊括影响学生专业分流选择的因素,笔者通过调研问卷整理出了12项影响因素,根据各项之间的公因子特性,可归类为就业前景、个人特点、他人影响和专业实力四大类。

表3 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

(三)数据处理。运用“重要性指数”分析各因素对专业分流的影响程度大小。重要性指数越大,意味着该因素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影响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在问卷中将重要性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并赋值:1表示不重要,2表示一般,3表示重要。“重要性指数”计算公式为:

重要性指数η=■ai*Xi/3 (1)

其中ai表示三个不同重要程度中第i个等级的加权系数,当i=1、2、3时,ai分别等于1、2、3;Xi表示选择第i个等级的人数占该项目有效回答人数的百分比。

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就业率”、“就业薪酬待遇”、“个人兴趣”的重要性指数均达到了90.5%左右,是影响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专业影响力”、“个人性格匹配度”、“个人能力与特长”、“就业广泛度”的重要性指数均在86%左右,为次要因素;“他人的建议和选择”、“就业岗位与社会地位”、“就业地域范围”、“专业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指数明显较低,仅为81%左右,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较小。按类别来看,“个人特点”和“就业前景”的重要性指数相近且最大,是影响专业分流的主要因素,其次才是“专业实力”和“他人影响”。

可见,学生主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既重视自身的兴趣和个人能力,还强调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学科实力。而“他人的建议与选择”这个在传统专业招生模式中对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力较大的因素,被证实其对大类招生模式中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较小。这显示出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在促进学生理性选择专业上的优势。

三、分流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根据调研情况及数据分析,在大类招生政策下进行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获得了较多好评,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加了专业选择的满意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拓宽了就业面。

然而,这种新型的招生政策与分流模式的具体规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专业分流结果满意度和专业培养水平有待提高。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分流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类招生政策下高校专业分流方法仍需进一步改良。

(一)按成绩为主导分流导致学生之间的管理困难。尽数满足学生的意愿,将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产生矛盾。对于分在非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心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