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北京西城区期末语文 · 议论文《品德与文化》佳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某地一辆公交车上,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短短12分钟内连续四次让座。

他的暖心行为被拍成视频,获得几百万人点赞。

近日,某地一位在大学门口做生意的老爷爷,为7元一份的小吃,做了个二维码。

没想到有些人欺负他年纪大了不会用手机,付款转账都是1元,还有0.1元甚至0.01元的!老人对记者说:“我本来以为这里的人有文化、素质高,都靠得住。


某著名演员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及他的母亲:“她常对我们说‘好事给人家传,坏事不要给人家传’‘遇到人有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她没文化,却有美德。


某地那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知道了老爷爷的事后,感到过意不去,他专门去向老人道歉并送上100元,说:“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我都有责任,我们应该教育好这些孩子。

”老人没有收钱,但被感动得落了泪。

……
我们谈论一个人品德时,常常会联想到他(她)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学力程度。

一个人的品德水准与文化水平有何关联?请以“品德与文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标杆文】
品德与文化
(45分)
跟着眼前的母亲学步。

追随长辈是每个生物体经由数十亿年进化来的生存法则。

试问,在父亲赌博酗酒,母亲为人不俭,小偷小摸是司空见惯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又怎样才能洗去童年染上的一身污浊?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而每个人亦有将正直的品德传给下一代的义
务。

出身不同,眼界自有高低,但任何庄稼人都懂得“付出”才有“收获”,“做人要诚信”,与我们口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贫贱不能移”,又有
什么本质区别?幼年时获得的经验与教诲足以使人终身受用,因此父母是授人以品德中最重要的一环。

随着孩子踏入学堂,这才来到了“文化”的范畴,见识到了“手自笔录,计日而还”的艰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呕心沥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我们方才对父母那俗气而有些泥土气味的话语有
了更明确的解析,但对于未从长辈那里获得足够榜样的孩子,这些不过是枯燥的必背篇目罢了,他们有些人半路辍学,有些则死背着无趣的句子前往了名牌大学,成为了戴眼镜的野兽,无论多么浓厚的学府气,都掩盖不了父母的烙印。

然而并非有品德必对应有文化,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终生以花为伴,盲眼又何妨?“尚留一日看梅花”,老人铺开宣纸,挥洒下一生傲
骨。

故宫的文物修补人们,不慕名利,一生一件文物,只有他们的坚守与高尚,我们才得见今日的“云纹铜禁”“错金博山炉”等国家宝藏!他们
或许未曾走入过大学,但他们于热爱中参透的守护,足以让学术渊博的大家脱帽肃立。

至今,部分老农民仍对子女都有这样的规矩:下田地之前必先脱鞋。

这是仪式感,更是对他们信仰的土地的感恩之心。

感恩,多么熟悉又陌
生的品德,许多“学问人”都没有了对科学与知识的感恩,违背他们抹去
短暂的荣誉。

品德与文化并没有必然性,文化是发扬品德的途径,但并非来源。

或许有人已于幼年被烙下了恶意,无妨,“一花一世界”,且徐行,且像那些匠人一般,于平凡中参悟,于信仰中敬畏。

只有祖辈与人生,方能成就品德的纯洁与高尚。

品德与文化(43分)
公交车上,一位四年级小学生的四次让座温暖了整座城,而某大学门口做小吃生意的老爷爷却屡屡被高文化的学生欺骗,吃霸王餐。

如此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品德与文化有何关联?所谓文化教育是否只教授了知识而缺乏了人格的一课。

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让“文化”的种子普撒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进知识的大门。

然而“文化”的种子几乎并没有带来文明的根植。

我们的社会在不经意间经历着道德的滑坡:高铁上的霸座男连续几日“霸占”了新闻头条,其高学历人生简历与低素质的人格画像之差距让
人唏嘘不已;重庆公交车事件女乘客一人错过一站,让一车人错过一生;医院中治不好病,就与医生大闹的极端心理,遛狗不牵狗绳的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一切活生生的例子都指向一个事实:文化水平的加速,并没有带动现代社会品德水准的加速
高文化与低素质的现象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文明的剪刀差:文
化水平、权利意识不断提高,而品德水准却仍留在窗外。

问题的出现之处也正是改进可及之处。

于社会是否应仔细思考现有的教育体制?有人说“所谓教育就是当所学知识都已忘记后留下的东西。

”在当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学生们只匍匐于分数下,唯分数论,这样只看重分数不注重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
才?最终只会造出无数汲汲于名气只在意自己利弊得失的人。

于个人,与其在网络空间挥舞道德大棒,不如躬行实践提升自己的品质。

与其感叹现实粗粝,道德滑坡却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鄙视的人,不如以自我为
原点,画出文明的圆圈,用自己的量变推动社会从“人人独善其身”到“社会相善其群”的质变。

一个社会既需要知识与科技的提速,也需要品德
与美德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腾飞的中国更快更强发展。

愿文化教育让人们涵养品德,走出人生长度与宽度。

用品德让社会白灯旷照,千里通明。

品德与文化
两千六百多年前,群星闪烁的爱琴海边曾有一位伟大的先哲说过:“美德即知识”。

面对运用诡辩技巧四处巧言以满足一己私欲的智者学派,面对世风日下的昔日文明城邦雅典,他不惜以死唤起人民心中的美德。

与他几乎同时代人,遥远的东方,孔夫子用“为政以德”四处游说相互征伐的春秋各国。

在品德与文化的关系上,争论早已开始并从未停止。

我认为,品德与文化本不对立,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品德是文化的一部分。

孔子所言的君子六艺中便有“德”的影子,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也曾多次阐述教育工作中“德育”的重要性,习主席参观法学院时也提出“德法双修”的目标与期冀,这无不表达着品德与文化应相互交融。

我们从小学时起便上着“品德与社会”课。

无疑,品德曾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汉朝时更是有“不以学识话高下”的察举制度。

品德与文化,早已是一体。

可是,生活中我们仍会看到不和谐的画面。

一位几近风烛的老人,为谋生而追赶时代,却不曾想过掌握现代科技的“高素质人才”却欺负他不会用手机。

利润本就不高的小吃,被学生们无情的钻了空子。

本就对于现代技术捉襟见肘的老人,一时间更加穷困难堪,这是为什么呢?
文化教育不该重于品德教育,二者当相互促进。

多少儿童从呀呀学语时起便被父母送入学前班学习英语。

又有多少儿童在本该学习为人处世的品德之时被套上奥数的枷锁。

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过:“未曾学艺先学礼”,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也未曾学习先学德呢?复旦投毒,宿舍杀友并非个例,这些高分低德的例子无不在为这个品德与文化渐渐分离的社会敲响警钟。

在一个北大清华毕业的贪官被法办时,在无数青少年在胡同中、角落里抽烟打架时,在补习班老师与家长为了成绩相互指责破口大骂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曾经的礼仪之邦,如今的科技大国,究竟失去了什么。

品德教育应与文化相互促进,而非只关注成绩,忽视道德。

如今的中国,科技发展蒸蒸日上,文化品德也如日中升。

公交坠江已经使素质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

明代哲人王阳明曾主张“致良知”,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在这个所有人做着“一鸣惊人”的梦的时代,我们应记起从小所爱的道德教育,应时刻心念自己小时候曾立下的誓言,不忘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品德,让品德作为文化的目标,文化作为品德基础,相互促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让文化作为美德的动力,使美
德再一次成为中国的身份证,重振“礼仪之邦”,实现中华民族品德文化上的又一个复兴。

品德与文化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用某个片面去判断一个人的全貌,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同样的,简单地将品德水准和文化水平画上等号,也是不可取的。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水平,并不能成为他的品德的决定性因素,即便是年少懵懂的小学生,或是乡野田间的一位朴实农民,也能拥有正直而积极的道德观念。

泛指,在最高学府中,各种不道德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可以说,在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着这种两面性,既有高尚而善良之人,也有素质低下,缺乏道德的人存在。

用文化水平而否认整个群体,或是因为不讲诚信的个案,而去批判整个大学生集体,都是不应当的。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一定取决于他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可能更要其在社会中所受的教育的影响。

当你身处于一个人人向善的环境中,你也会被这种亲切有礼的氛围所耳濡目染,自觉地去规范自我,追求美德。

而当你不幸落入一个人人自私和自利,将品德规范视为草芥之地,即使身之察察如白雪,也难以在物之汶汶中全身而退。

所以,这就更提醒了我们约束自身,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虽然不能决定品德水准,但身为知识分子,真品德往往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标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通常会成为其他人眼中的整个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水平的代表,也是普通人心中的榜样。

若是连最基本的品德都无法坚守,那么国家形象便会一次次地在这种道德的僭越中渐渐支离破碎。

着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吗?作为社会大群体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维护社会形象、提高社会道德的责任。

如同那位好心的教授所说,“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我都有责任”。

也许这就是一位真正的有道德、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所拥有的集体意识与责任心把。

社会的环境靠我们每一个人影响,不管是我们自身还是他人。

都对此负有责任。

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拥有更高的道德素养,但在品德之上,他们还能够拥有大局观念与同理心,拥有道德同样也是尤为重要的。

所以在这个越来越多人选择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树立起道德意识,让无论文化水平的所有人,都能在一个充满道德涵养和人情味的社会中得到熏陶呢。

我期待着看到那一天,看到无论专家学者还是老妪孩童,都能够在阳光灿烂下活得问心无愧。

我期待着。

抬起头,我们就能看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是道德与美好。

品德与文化(33分)
何为品德?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素质。

何为文化水平?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学力程度。

可见品德与文化不是一个东西,那为什么有些人在谈论起一个人的品德时,常常会联想到
他的文化水平呢?难道文化水平高的人品德就好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

文化高的人品不一定好,有人常常评价一个人是“智商高情商低”,什么意思呢?这是指那个人文化水平较高,学识渊博,但在行为处事、道德方面还有所欠缺。

现实中其实很对人都是这样。

比如前段时间,某地一位在大学门口做生意的老爷爷,为7元一份的小吃,做了个二维码,本来是为了减少一些收钱、找钱这类不必要的麻烦,但没想到有些人欺负他年纪大了不会用手机,转账付款都是1元,还有0.1元甚至是0.01元的。

老人对记者说:“我本来以为这里的人有文化、素质高、都靠得住,谁知道……”可见有些人认为有文化品德就好,实际则不是。

再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高铁霸座男”,让人是个博士文化水平很高,却做出这样道德败坏的事,时候他还不知悔改,在微博上发了一段假惺惺的道歉视频,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最后也受到了一定的教训,所以说,文化高的人品德不一定好。

其实,品德好的人也不一定文化很高,比如某位著名演员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及他的母亲:“她常对我们说‘好事给人传,坏事不要给人家传’‘人遇到难处,能帮就帮一把’…….她没文化,却有美德。

”像母亲一样,很多父母都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上不起学,但是当他们为人父母后,依然能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再比如前不久,某地一辆公交车上,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在12分钟内竟连续让了四次座,他的视频传到网上,引发几百万人点赞。

由此观之,文化高的品质不一定好,品德好的文化也不一定高,所以我们要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好坏,我们也要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都做到很好,让社会更和谐。

品德与文化
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

一位著名演员的母亲,虽没有接受多少教育,却有人间大爱,常教育子女要帮助他人,关怀他人。

同样,雷锋同志的美好品德也时时启示着我们,做一个好人,多行善行。

雷锋同志,那位母亲,以及许许多多我们的祖父母辈的人们,他们有许多是因为那个时代所限,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

然尔他们倾诉于我们的遵遵教诲,他们的举止行为无时不刻警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一个人若有品德而无文化,他也许成不了什么权贵任务。

可若一个权贵有文化而无品德,世人方知后果严重。

秦时最显赫的权贵李斯,师从荀子,集成儒法两道的学识。

他的篆书如勾如铁,精妙绝伦。

照现在的说法,这是一个极有文化的人。

然而他推行的每条法令里都带着森冷,毫无仁爱好生之德。

每一条酷刑,每一本经卷,每一座宫殿都在历史的深处散发出血的味道,至今使我们心悸。

而反观有品德的人,即便没有文化,他们的光辉也如星辰般照耀着世人。

在远古的蛮荒时代,尧舜禹汤等仁君,以其仁爱的精神,忠直、勇敢、公正的德行领导着我们的祖先战胜洪水、饥荒、战乱,最终在中原大地上安居乐业。

他们尚德的大智慧影响了他的人民,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样的大德大智胜过一切知识文化,如孔夫子所言,使我们与禽兽分别。

孔夫子通过“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的教诲告诉我们,正因心中有敬,有孝,有品德,人才称为人。

文化是重要的,但品德才是做人的立身之本。

若人人如那些骗老人钱的大学生一样,我们的世界便充满苦涩和暗淡,而若人人像那位有德的大学老师一样,带着自责和同情来关怀他人,并肩起教育学生立德树人的决心,我们尽可以期待一片光明的未来。

美德正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需要的知识。

在新时代面前,我们不忘品德,兼修文化,充实自己内心的同时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时,依然能为自己,为民族,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和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