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探
发表时间:2010-04-22T19:43:54.7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沈金方李留荣
[导读]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听过同行很多课,感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指出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趣;语言
作者简介:沈金方,李留荣,任教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三中。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听过同行很多课,感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农村教师虽然有新课程的理念,却没有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或者对新课程的理解出现偏差,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讨论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有很多学生甚至不知所云,无从入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一律肯定。更有很多教师只是复制教参上的内容,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怎样教,更不会考虑学生怎样学。所以,实施有效教学是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燃眉之急。
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借用各种辅助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尽可能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面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有义务思考如何提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该:
一、精雕细刻设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理可见,如果课堂上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曾作如下探索:
1. 精心设计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就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例如:笔者在讲《三个太阳》时,设计如下问题:
本文的标题是“三个太阳”,标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读了本文以后你是否想得到作者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标题?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马上进入学习本课的情景。有的认为女画家的画上有三个太阳;有同学认为这个标题突出了南极的气候特点:没有黑夜;有同学认为这个标题突出了南极人的精神: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精神。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2.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提问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规律,让学生体验“做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为自己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咬文嚼字品语言
我们都知道,语文姓“语”,文本是作家的心声,作家的感情态度都蕴含在字里行间。语文课堂教学其实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对话、碰撞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架空分析,不能把“答案”硬塞给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因素,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家的感情和态度,从而读懂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1.抓住重要字、词,浅文深教
《散步》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时,教师要浅文深教,要让学生从作品的语言因素入手,通过对语言因素的分析,感悟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亲情。
2.抓住比较点,深文浅教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两篇小说的时代与现在相隔的时间较长,学生不易理解。两篇小说题材相同,但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对主人公的态度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存在着较多的差异。通过把这两篇文章或两句相似的语句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评,有利于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深思熟虑促写作
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1.利用作品中的矛盾,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例如《孔乙己》中写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似乎是矛盾的,笔者抓住这一矛盾之处,要求学生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以后”,这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有很多学生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文章。
2.利用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文学作品中,往往有很多言外之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进而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到“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私塾教育是单调枯燥的,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笔者利用这一言外之意,请学生描述“我”“出轨”的情景。
3.利用作品中的空白,提升学生写作的个性
写作是人类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人的一种个性行为,教师要解除各种束缚学生身心的枷锁,让学生抒真情,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恰当利用作品中的空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四、潜移默化升情趣
语言学家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功能,就是人们利用语言表情达意,达到相互了解。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他们的思想深度、文化背景、人生经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都有差异,这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决不能
对学生取笑或者挖苦。
教师要有一颗包容学生理解偏差的心。
在讲《小说家谈小说》这一课时,上课伊始完全按照笔者的教学思路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
当笔者请李某复述《百合花》故事情节的时候,想不到学生提出了出乎笔者意料的一个问题:“新媳妇与小战士是什么关系?她为什么只对小战士这样好?”本节课中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应该说他的审美情趣是出现偏差的,但是教师仍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不能一棍子把他打死,要适当地利用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笔者让学生自己讨论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不断对话,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让学生读懂文本,让审美情趣高尚的学生来影响审美情趣低下的学生,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五、千方百计联生活
现代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开发的“金矿脉”,每个学生心灵中都有“沉睡的智力巨人”。教师要引发学生身上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才能。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外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补充。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要通过“使用语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通过“享用语文”来升华学生的个性。我们可以:
1.利用课前三分钟,从热点话题中找主题--给学生说话的内容
笔者在近几年内,常常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话题从焦点访谈讲到新闻调查;从余秋雨谈到章子怡;从NBA谈到CBA。通过这种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且养成了学生看报的习惯;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养成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2.利用节假日,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给学生练笔的机会
节假日时笔者不再布置语段训练、背诵练习,而是组织学生做好小记者,采访本村或本镇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让学生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这种活动不但使学生有“源头活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经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令人担忧的,但只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考虑到学生现有的水平,低起点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三中邮政编码: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