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作者:刘亚飞0990202035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定义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其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逻辑,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调试、转型和创新三个阶段。

调试阶段为1952年、1958年和1960年三次.转型阶段为1982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

创新阶段是1998年开始的最大一次改革,被称为“第七次革命”。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2、从建国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的机构改革有六次,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共七次.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从1998 年开始, 舆论称之为“第七次革命"。

总起来看, 以前的六次行政机构改革尽管力度各不相同,裁员、缩编和机构撤并情况不大一样, 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那些改革不是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来达到调整行政机构整体功能和职能的过程,而仅仅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减少上, 人们称之为“机械式”改革。

因为没有改革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越精简越膨胀”的逆向恶性循环现象。

(摘自《“第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态势及问题》作者:张湛彬2000年7月)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1、第一,目标明确。

改革瞄准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重点突出.强调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第三,程序规范.融入依法治国理念,制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历程述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历程述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历程述略作者:苑晓杰程悦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历时态的视角,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进行的6次行政改革,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现实情况,认真总结了我国行政改革的五条经验教训,概述了我国行政改革的新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中国行政改革;改革历程;经验教训;发展趋向[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0-0017-0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6次大的行政改革,每次行政改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回顾我国行政改革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趋向,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行政改革,建立精简、统一、高效、规范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行政改革的历史回顾新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经历了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由单纯机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由改革旧体制到建立新体制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至1987年10月,这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行政改革的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改变了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的分离。

同时政府机构进行了改革和精简,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加强了综合、调节、监督、法制部门,并且机构改革推行干部年轻化,规定领导职数,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

据统计,国务院的工作部门由改革前的100个减少到61个。

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由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省级党政机关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减少约20%。

但由于这次改革是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构林立、职能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第二阶段,从1987年11月至1992年9月,这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行政改革阶段。

高考政治《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知识点总览

高考政治《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知识点总览

高考政治《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知识点总览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也是高考政治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提供关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知识点总览,帮助您系统地了解和准备这一考试内容。

一、概述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对国家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管理模式等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行政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背景1. 市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行政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2. 知识经济兴起: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民主法治建设:行政体制改革是实现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三、重要改革举措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

2. 行政权力下放:将一些原属中央的行政事权下放到地方,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责任。

3. 行政体制机构改革:组织结构更加精简、高效,减少重复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4. 公务员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公务员管理体系,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

5. 行政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公正行政的实施。

四、成效与问题1. 成效: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2. 问题:行政体制改革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过分下放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一些行政事务管理薄弱等。

五、未来发展方向1. 优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加强公务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

3. 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结语: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进程,旨在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提高行政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

中国县级政权改革文献综述摘要自改革开放30年来,学界对中国县政的研究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第一批成果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学者们从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出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县政、民国时期的县政和建国后的县政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继续深化、拓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国县政;改革;综述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的2700余年里,县一直作为我国基层政区单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构成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石。

同时,对县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学术界进行研究的一个领域[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恢复和发展,近30年来,对县政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学界主要是从政治学、历史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出发来研究中国的县政问题。

目前,在对中国当代县政改革的研究中主要存在四大进路:一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县政的改革,即对“强县扩权”、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

二是从县职能转变、完善机制等角度提出的县政改革。

三是从县级财政解困角度对县政改革的探讨。

四是从农村综合治理角度提出的县政改革。

下面我们逐一予以分述:一、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展开的对“强县扩权”、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讲,不少学者认为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弊端和局限性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第一,规模小、辐射功能弱的地级市,“小马拉大车”,并未带动所辖县发展。

第二,普遍存在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市“压”县、市“挤”县现象,市县矛盾突出。

第三,经济绩效并不突出,等等。

[2] 基于此,目前,在我国许多省区都开始了“强县扩权”的改革。

即在暂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子经济强县(市),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许多学者对此寄予厚望[3]。

刘君德提出要理性看待“强县扩权”改革,认为它只是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下对市县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调整,具有过渡性质。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王团李林【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纵向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然后横向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随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和进行体制改革的动因,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体制;发展历程;目标定位【作者简介】王团(1988.1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李林(1963.3 ),男,山东汶上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关于行政体制定义的研究关于行政体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解释见仁见智,综观其界定,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学说:(一)边界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各种制度的总结。

[1](二)权力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健全行政制度和理顺行政关系的活动,[2]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

[3]也有学者认为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4](三)关系说。

有学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行政体制是一种行政关系[5],是行政关系的调整和安排。

[6](四)结构说。

有学者基于张康之在对行政体系进行解读时将行政体系划分为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7],认为行政体制也适用于这三种结构。

二、关于行政体制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一)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以摈弃官僚制为突破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量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对政府组织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改革目标。

制度变迁与中国制度改革的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与中国制度改革的文献综述
( 首都 经济 贸易 大学 摘 工 商管 理学 院 ,北 京 1 0 0 0 7 0 )
要 :制度 对 于宏观 经 济绩效 具 有 重要 的影 响 ,分析 制 度 变 迁 的过 程 对 于理 解 经 济 发展 具 有 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随 着 中国经济 由增 量扩 张 逐 渐 转 变 为 结构 性 调 整 ,对 于制 度 变 迁 的研 究 应 集 中 于 中 国 当前
对 于理解 经 济发 展具 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制度 变迁 理论 的 思想 演变
斯密 ( S m i t h ,1 7 7 6 )提 出了劳动 分工 能够 提 高生 产 率 的 观点 ,认 为企 业 内部 员 工 可 以通 过 专 注 于单

生产 环节 的制 造 活动 ,提 高专业 化 知 识 和 技 能 ,减 少 在 不 同生 产 环 节 之 间流 动 的转 换 成 本 ,形 成 比较
确地解释了在经济活动中有关人性 的问题 ,但是却没 有将制度 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聚焦 ,反而将原有 的学
科 范 围拓 展 到 了一 个 涉及社 会 学 、政 治 学 、法学 等众 多学 科 知识 的广 阔领 域 。
个 体具 有有 限理 性 ,市场 活动 中的 经济 个 体 无 法 获 得 有 关 交 易 的 全 部 信 息 ,导 致 市 场 的 不 完 善 ,进 而 产生 了交 易成 本 。交易 成本 的 出现 ,使 得 市 场 产 生 了 通 过 制订 规 则 约束 经 济 活 动 中交 易 个 体 行 为 ,明 晰 产权 主体 进而 降低 交易 成本 的需 求 。交 易 规 则 的缺 失使 得 经 济 个 体 在 交 易 过 程 中不得 不 通 过 口头 约 定 的形式 实现 降低 不确 定性 的 目的 ,这 也 导 致经 济 个 体 之 间难 以维 持 长 期合 作 ,即 使 是 短期 交 易 也 面 临着 较 高 的不确 定性 ,因为 口头 约定并 没 有 任 何 实质 性 的效 力 J 。在 一 个 较 大 的社 会 寄 希 望 于通 过 共 有 制 实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1]》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1]》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1]》摘要。

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进行了概况和总结。

论述了行政体制改革在我国改革总体战略中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认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仍在于提高效率。

行政民主是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目标取向,不能与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目标相混同;改革要兼顾机构改革与政治职能两个方面,使二者协同发展;目前改革的难点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未形成良性互动,行政体制本身的改革并不配套和适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多阻力。

对此,文章提出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对策,并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应与政治体制改革协同进行。

关键词:政府权力行政体制行政改革1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综述1.1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地位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战略中的地位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行政体整理制改革介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

在政治体制改革进退维谷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政体制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及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并进而带动政治体制改革。

有的学者指出:政治体制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二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政体;三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即行政体制。

三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即行政体制。

1.2发展中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的研究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表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有两个普遍特点:一是政治行政变革往往成为经济社会变革的先导,政治行政上的显著变化带来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显著变化;二是由于现代化起步落后于外部的发达国家,因此遵循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模式,政府主导特点非常鲜明,这在学术界基本上是一个共识。

作为中国“追赶型”现代化任务一部分的行政体制改革,它本质上要求成为经济社会变革的先导。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王团李林【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纵向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然后横向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随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和进行体制改革的动因,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体制;发展历程;目标定位【作者简介】王团(1988.1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李林(1963.3 ),男,山东汶上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关于行政体制定义的研究关于行政体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解释见仁见智,综观其界定,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学说:(一)边界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各种制度的总结。

[1](二)权力说。

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健全行政制度和理顺行政关系的活动,[2]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

[3]也有学者认为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4](三)关系说。

有学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行政体制是一种行政关系[5],是行政关系的调整和安排。

[6](四)结构说。

有学者基于张康之在对行政体系进行解读时将行政体系划分为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7],认为行政体制也适用于这三种结构。

二、关于行政体制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一)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以摈弃官僚制为突破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量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对政府组织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改革目标。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人民群众对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与期待日益增长。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的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影响了亿万民众的生产生活,对于促进发展、保障公共利益、营造和谐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行政体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回顾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1.去行政化和简政放权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逐步推进企业改革,在此背景下大量的政府部门、行政机构出现了较大规模,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

为改变这一情况,1987年国务院提出,要“去行政化”,使政府从各个领域中撤出来,逐渐削弱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

2003年后,我国开始提出政府机构改革,大力简政放权。

2.部门职能整合和重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各种行政部门出现的越来越多,出现了多头管理、职能重叠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推进行政体制的重组。

例如,2003年国家民委与国家宗教局合并组建国家宗教事务局,2008年的中央机构改革将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合并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公安机关整合为“派出所→分局→市局→省厅→公安部”的五级管理模式。

3.机制改革为保证政策的具体执行,我国的行政体制进行了诸多机制改革。

例如,在基层政府中,为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我国推广了政府信息公开,加大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力度,完善了公民的知情权和救济权。

此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制约和监督行政机关。

4.政务公开为提高政府透明度,我国从2014年起便开始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并针对各个领域开展了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监察。

政务公开涉及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行政机关,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行政权力、政府文件、财政预算、领导干部资产信息等方面,极大地促进公共权力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5.地方权力下放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去行政化的逐渐推进,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010宜宾学院函授(高县点)行管班—彭阳松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是历届政府改革内容的重点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

1982年、199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5年开始一场调整或者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干部年轻化”时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背景:“文革”后开始启动改革开放政策,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时期。

国务院机构数量达到100个,有些部门副部长达到20来个。

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官复原职,这解决了“文革”期间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但这又产生新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达到历史最高峰。

过程: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这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结果:此次改革主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第二次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时间:1988年背景:改革到了1987年时机构和人员已经迅速回潮,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轨,物资部门和流通部门开始通过双轨制改革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这为机构精简提供了职能转变的空间。

过程: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经济改革,与组织人员精简一样成为机构改革的主要手段。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合集5篇)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合集5篇)

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合集5篇)第一篇: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历程,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央地方关系重塑、政府与企业、社会和市场关系调整、行政决策和监管体制创新与完善等领域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主要成效加以概括综合,继而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尚未解决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选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改革不断深入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艰巨性、风险性加大,改革的环境更为复杂。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1.1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易于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已经顺利完成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在这些改革中,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机构改革成效尤为突出:通过大幅精简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编制数量,国务院部委从原有的40个减至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到200多项,公务员数量从3.2万人减至1.6万人,同时,调整和撤销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基本适应的政府组织体系。

1.2政府职能转变稳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1988年开始的第二次机构改革,首次提出应该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1993年开始的第三次改革,提出应该按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要求,将政府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应该集中在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2003年开始的第五次改革和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六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应该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行政区划改革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结论四个部分,深入剖析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未来方向。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回顾了以往关于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成果。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调整,如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明清两代的府州县制和当代的市县乡三级制等。

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和分类,缺乏对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深度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了解行政区划改革的政策背景、历史演进和实践经验。

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了一手数据,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行政区划改革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加强基层治理。

改革措施包括优化行政层级、调整区划范围、推行地方自治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然而,行政区划改革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如政府效能的提升并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治理的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讨论部分,我们对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反思,认为改革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政策实施的协调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地方差异和民众需求。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完善行政区划法律法规、推进地方自治制度的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探讨影响改革效果的多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还需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包括对行政体制的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对政府组织结构、职能、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在1978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旨在改善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行政体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权与激励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行政体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政府在经济中起到了主导和调配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私营经济的兴起,中国的行政体制开始向分权与激励的方向转变。

政府开始放权给市场,减少对企事业单位的干预,鼓励自主创新和竞争,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其中包括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推行电子政务等。

通过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同时,推行电子政务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和便捷。

推进政府改革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政府机构进行了重组和调整,行政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政府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权与激励,中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市场激励和竞争带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创造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

同时,市场经济也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参考文献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一主题涉及到政府治理、法治建设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以期给读者带来全面、深刻和有价值的观点。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行政监督体制以及为什么需要改革与完善。

行政监督体制是指国家机关内部及一定范围内的监督和制约关系的总称。

它是保障国家法治、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制度安排。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行政监督体制在一些方面出现了不足和问题,如权力过度集中、监督机制不健全、行政不透明等。

有必要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根据《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建立健全的行政审批制度,理顺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二是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的公开透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三是加强行政监督的法治化,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四是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在我看来,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现行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理性对待改革的风险和挑战,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改革路径,推动行政监督体制的民主化、法治化和专业化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效率高、公正廉洁的行政监督体制,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各级政府及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设法治化的政府和社会。

相信在坚强领导下,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一定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文章内容系笔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评台立场。

最新 中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与主要内容-精品

最新 中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与主要内容-精品

中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与主要内容摘要:我国制度体现着国家的施政方针与建设目标, 对于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历程进行研究, 能够总结和梳理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轨迹, 对于行政管理之的重点内容进行解析, 能够从现实角度进一步了解改革内容, 增强研究的应用性, 对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进行展望分析, 能够立足于当前,促进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行政管理; 制度改革; 内容;目前行政管理制度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结合我国实践经验行政管理制度是指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政策确定的行政管理规章、流程、权限以及人员安排的总称。

行政管理制度反映着国家政体, 也是国家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在建设和发展中对于行政管理制度的内涵也不断地予以补充和完善, 结合新时代的要求, 深化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公共服务与上的作用, 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历程从时间节点上, 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

邓小平率先推动了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邓小平指出制度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借鉴了前苏联的行政管理制度, 尤其是在组织制度和运行制度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后。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用于我国的发展情况, 结合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我国在行政管理制度上予以了创新, 减少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和影响, 确立了宏观调控与社会管理服务等模式, 实现了市场与社会管理之间的有效平衡。

第三阶段, 2000年之后。

我国在1999年颁布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标志着我国在迈入新纪元后, 行政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强化了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 加强了标准化、公开化的制度建设,实现了行政管理的有法可依。

从改革内容上从改革内容上, 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历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组织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从计划经济制度转向市场经济制度下, 行政管理制度所产生的系列变化, 为了能够更好的配合经济发展的需求, 行政管理制度对人员职务进行了优化, 废除了终身制度, 并转变了政府的职能。

第二章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第二章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本次机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首要目标。 第二,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求为这次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这次政府机构改 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加大政府机构整合力度,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 制”,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首要特点。 第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重要领域的管理,促进科学发 展,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又一特点。 总之,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目标明确、职责明晰、服务 性强、整合力度大,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改革相比较,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服务特色、民生特色和整合特色。
思考题
1、试析我国机构改革。 2、你对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哪些认识? 3、试析我国人事制度改革。 4、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当今经 济发展情况的贡献?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
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五)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 廉洁高效 (六)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十七大提出 )——把现在的 政府变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变成一个有效的政府(大少 合协)
三、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初步探索阶段(从1978年到1987年)。 深入发展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 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 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新 阶段(从1999年至今)。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全面进步 ,使 中国成 功实现 了从 高度 集 中的计划 经济体 制到充 满活力 的社会 主义 市场经
济体制 、从 封闭半 封闭到全 方位 开放 的伟 大历 史转 折 。中国人 民的面貌 、社 会 主义 中国
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 的面貌 发生 了历史 性变 化 ,综 合 国力大 幅度 提升 ,国际地位 和影 响 显著提高 。特别是 中国经济 以世界 上少有 的速 度持续快 速发 展 ,从一 度濒 于崩溃 的边缘 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人 民生 活从 温饱不 足发展 到全 面小康 ,为世界 经济发 展和人 类文 明进步作 出了重大 贡献 。持续 快速 的经济 社会发 展和不 断深 化 的改革 开放事业 ,为
应 的客观条件 ,而一定要从 本 国国情 和实际情 况 出发 ,着 眼于适 应 生产力 发展需 要 ,稳
步加 以调整和变革 。
( 二 )改 革 开 放 以来 行 政体 制 的 变 革
1 9 7 8 年底 ,中国拉开 了伟 大 的改 革开放 历史 序幕 。此后 ,从 农村 到城市 、从 经济领
进 国家行政 体制 的首 要 步骤 ,是先 划 分 中央 和各 省 、 自治 区 、直辖 市 的行 政 管理 职权 , 并且对地方 的行政管 理权予 以适 当扩大 ,然 后再逐 步划分 省 和县 、县 和乡 的行政 管理 职
权 。这 次改革一 直持 续 到 1 9 6 0 年 。2 O世 纪 6 O年代 初期 ,为适应 国 民经济 调 整 的需要 , 进行 了 “ 精简加集 中” 的行政体制改革 。2 0 世纪 6 0 、7 0 年代 ,行政体 制在 中央和地方分 权 以及政府部 门增减 方 面多次调 整 。总 的来 看 ,新 中国成 立后 ,中国行 政体 制建 设取得

“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摘要:当前,对于“省直管县”改革推进路径等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论。

本文对“省直管县”改革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期望能丰富“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并为以后工作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省管县市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省管县”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9年以来,“省管县”体制改革已经先后在不少地方开始试行。

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再加上“省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因素的复杂工程,并不是模仿和照搬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一方面希望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期望能为我国省管县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国外研究现状由于国情和体制的不同,在国外可以说基本不存在市管县的问题,所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

而这个问题与国内研究的“市管县”体制和省直管县市体制有着密切相关,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总结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外的研究中主要围绕着“分权”和“自治”两个中心词展开。

乔治·施蒂格勒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他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中提出了这两条原则,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了解管辖公民的效用与需求;二是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

这就说明了地方政府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而理查德·马斯格雷夫(richard abel musgrave)明确提出了财政分税制的思想。

他从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经济稳定三大职能出发, 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和经济主体的流动性,后两个职能应由中央政府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

他还指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必要的分权是可行的。

种分税制可以称为“财政联邦主义”。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改革文献综述行政管理0990202035 刘亚飞一、行政区划的概念1、行政区划(regionalism)是国家结构体系的一种安排,国家或地区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一个国家(小国除外)的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摘自《对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浅析》作者:周毅余蕊《法制与社会》2008.5)二、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的现状1、我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 一)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二)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三)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2、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特区和林区)、乡(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等五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

(摘自《对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浅析》作者:周毅余蕊《法制与社会》2008.5)三、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所面临的困境1、行政区划的层级过多,行政管理的幅度偏小,行政区划类型混淆。

(摘自《当前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困境及路径分析》作者:韦朋余《改革与开发》2008年第7期)2、省级规模过大,管理层级过多,设置不规范,行政区划不尽科学。

(摘自《对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浅析》作者:周毅余蕊《法制与社会》2008.5)3、行政管理层次过多、行政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政区规模不合理、同一政区间规模差异悬殊,不利于统一规范管理,部分行政区划不规范,内部管理体制不顺。

(摘自《关于行政区划改革的战略思考》作者:刘纯志《决策参考》2005年第5期)(《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刘华)4、省级政区范围偏大,悬殊较大;管理幅度不均,管理层次多且乱; 行政区域边界犬牙交错,破坏了自然经济区域的完整;与市场经济平等竞争、自由联合、互利共赢的宗旨相悖;对部分大城市的特殊地位重视程度不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作者:刘亚飞0990202035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定义
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其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逻辑,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调试、转型和创新三个阶段。

调试阶段为1952年、1958年和1960年三次。

转型阶段为1982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

创新阶段是1998年开始的最大一次改革,被称为“第七次革命”。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从建国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的机构改革有六次, 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共七次。

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从1998 年开始, 舆论称之为“第七次革命”。

总起来看, 以前的六次行政机构改革尽管力度各不相同, 裁员、缩编和机构撤并情况不大一样, 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那些改革不是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来达到调整行政机构整体功能和职能的过程, 而仅仅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减少上, 人们称之为“机械式”改革。

因为没有改革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越精简越膨胀”的逆向恶性循环现象。

(摘自《“第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态势及问题》作者:张湛彬2000年7月)
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1、第一,目标明确。

改革瞄准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二,重点突出。

强调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

第三,程序规范。

融入依法治国理念,制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

第四,整体联动。

国务院机构不仅由40 个减少到29 个,
省级地方政府机构也由114 个减少到85 个,人员从15.7 万减至8.3 万,减幅达47.1%(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机构改革,目标再设计,流程再造,权力再分配,制度创新,运作机制重构,行政主体重塑。

(摘自《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作者:刘国锋2002年12月)
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状
1、路径依赖: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影响;行政体制改革中人为制度建构的痕迹明显,缺乏法律规范和理念支撑;简政放权格局下形成的地方政府机构自我膨胀的趋势不断强化。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路径依赖与制度锁定。

(《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者:宋晓林《前沿》2007年第10期)
2、首先, 在宏观层面上, 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这三大体制改革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

其次,在中观层面上,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着“不配套”和“不适度”的问题。

最后,在微观层面上,行政体制改革的难题主要在于机构改革中的操作性困难与行政人员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观念性和行为性滞阻,这实际上构成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

(摘自《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作者:胡伟王世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3、公共行政缺乏现代理性精神,公共行政缺乏法治精神。

(摘自《完善理性官僚制: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作者:徐增辉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3期)
五、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1、范式转换:转变政府职能与更新行政理念相统一;治理主体多元化与促进社会发育相呼应;现代官僚体制与新公共管理相融合;追寻行政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
2、正确认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关系;把握职能转变特性,重构政府职能体系;根据新的职能体系改革政府机构。

(摘自《当代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作者:彭国甫2000年2月)
3、以增强行政改革动力为主,全方位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和支持行政改革的积极性;以减少行政层次为主,进行行政管理区划的调整;以改善行政改革环境为主,为行政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摘自《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点》作者:兰德刚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6期)
4、打破路径依赖,避免制度锁定,选择马克斯韦伯设计的官僚制为新的改革路径,同时注意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设置动态修正机制,不断矫正路径偏差,避免再度出现制度“锁定”。

(《路径依赖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者:宋晓林《前沿》2007年第10期)
5、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关键是要进行主动的综合配套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为行政体制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借以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相应协调、配套和保障。

要求行政体制改革和外部环境合理协调,形成彼此间体制性驱动和制约的积极功效。

(摘自《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作者:胡伟王世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6、转变政府的角色职能;继续改革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合理分权体制;调整和优化政府结构;改革行政领导体制,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摘自《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作者:薄贵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政府职能的转换;科学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完善公务员制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行政领导体制现代化;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建设有效政府和廉价政府。

(摘自《目标与重点——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再思考》作者:杨洪刚理论界2009年3月)
8、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须完善理性官僚制。

(摘自《完善理性官僚制: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作者:徐增辉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卷第3期)
9、行政主体重塑。

(摘自《行政主体重塑——我国行政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作者:刘国锋2002年12月)
10、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强化革新行为;折中妥协;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采取正确的变革方式。

(摘自《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分析》作者:金太军)
11、五路突破:1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用信息技术快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3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4.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职能和权责。

5. 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有序退出。

两项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加强新闻监督。

(摘自《政府改革——五路突破两项保证》作者:唐华东)
12、以理性官僚制模式为主,以新公共管理模式为辅。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作者:刘江涛李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