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初中课内诗歌鉴赏(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专题06古诗词赏析(考点清单)

专题06古诗词赏析(考点清单)

专题06 古诗词赏析一、课标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二、考试内容考查内容有课内诗词,有课外诗词;其考查主要是“欣赏”,而不是鉴赏,考查主要在“理解”上: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什么感情?什么风格?字词有何妙处?比较……的异同?课内古诗词基本篇目: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其一)》(李白)、《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刘禹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月夜忆舍弟》(杜甫)、《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商山早行》(温庭筠)、《咸阳城东楼》(许浑)、《无题》(李商隐)、《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南安军》(文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三、考试题型常见的考查方向:1.把握内容,体会情感2.诵读语句,分析风格3.品味词语,赏析名句4.描述画面,分析意境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古诗词曲阅读是主要考查题型。

四、方法技巧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6:古诗词鉴赏之典故【课标要求】《课标》指出:诗歌阅读,要引导学生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诵读,使学生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其中“疏通字词典故”是作为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古诗词阅读必须掌握的考点。

【考查重点】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相关内容和思想。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由于典故来源的广泛性,不仅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学生对典故有一定的解读能力。

如果考生缺少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就会对诗歌的情感等产生不解甚至误解。

典故的来源:1.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2.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

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

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3.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

“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主要题型】赏析典故的命题方式通常有:1、某诗句,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诗中的某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善于把古人语言融化入自己的词中,是该作者词的特点之一,请结合相关词句作简要评析。

专题06:诗词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6:诗词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6诗词鉴赏(2022春•江苏南京•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⑴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铃⑵,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⑴浩初:作者的朋友,此时到柳州看望柳宗元。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⑵海畔:海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错(niG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⑶若:如果。

1.这首诗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同样表现离愁别绪,下列哪一项中的诗句与本诗三、四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A.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一《诗经•王风•黍离》B.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一一(南唐)李璟《山花子》C.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一一《古诗十九首》D.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一一(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答案】1.环境描写(比喻),将尖山比喻成剑锋;时时触动作者内心,让他感受痛苦。

引发了下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交代了地点、时间。

2. D【解析】1.考查诗句的鉴赏。

“海畔尖山似剑错”的意思是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

据此可知,这句诗把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比作利剑锋芒,由此可知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结合下一句“秋来处处割愁肠”可知,诗人认为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突出作者愁苦之深;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

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

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

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

据此分析可知,这首诗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尖山比喻成剑锋,时时触动作者内心,让他感受痛苦,引发了下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交代了地点、时间。

专题06古诗鉴赏(第03期)原卷版)

专题06古诗鉴赏(第03期)原卷版)

专题06 古诗鉴赏(2023·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紧承题目,摹写“梅”“雪”争春之趣态。

B.次句写诗人怕得罪“梅”或“雪”,故意回避。

C.诗歌第3句说“雪”在色彩洁白方面略胜一筹。

D.最后一句表明梅花的芳香比“雪”是有优势的。

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物诗,看似咏物,实则寄托着人的情志。

B.这首诗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语言通俗而富含哲理。

C.全诗用夸张手法写梅争雪斗,让人感到非常有情趣。

D.诗歌启示我们,生活中雪和梅各有亮点、相映成趣。

3.(2023·辽宁大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①[北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

金山,地名。

①西兴:地名。

①桴(fú):小筏子。

①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①,惟解②漫天作雪飞。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注释】①才思:才气,才情。

①解:懂得,知道。

4.诗中“知”“斗”二字用得极妙,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似,请你结合二者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各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专题06 古诗词表达方式鉴赏-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

专题06 古诗词表达方式鉴赏-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

专题06 古诗词表达方式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

所谓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其中抒情和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方法探究】一、整赏诗歌表达方式三要点1.辨析表达方式热邮愿越务整和多,我们要通过平时的训练,做自配题高正熟新保各种方式的能力和技巧,以达到能够迅速选择正确答案的目的。

2.洞悉表达效果表达方式是为主旨服务的。

因此,在分析表达时,必须结合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3.规范答题步骤答题步骤:(1)指出诗歌表达方式的显著特点;(2)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3)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不同考查形式解题例析1.赏析描写手法:怎样描写(叙)+描写(叙)什么十抒什么情2.赏析抒情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十主旨情感)典例在线【一、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深层次阅读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③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

②觉:醒。

③思想:烦恼。

20. 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二、2019年武威第九中学八年级月考】古诗阅读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专题06 古诗词赏析(课内)-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大通关(基础篇)

专题06   古诗词赏析(课内)-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大通关(基础篇)

专题06 古诗赏析课内(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5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 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故C项分析不正确。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

本句话翻译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5分)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06诗歌鉴赏(解析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06诗歌鉴赏(解析版)

诗歌鉴赏(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简要分析“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的表达效果。

2.有人认为,本诗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也展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运用“烂柯人”的典故,暗示诗人被贬谪的时间之长,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无限感叹。

2.同意。

诗人以“凄凉地”“弃置身”写痛苦经历,以“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发深沉慨叹,又以“沉舟”“病树”自喻,写出了内心的惆怅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又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的乐观豁达的襟怀,同时,“长精神”也体现了诗人并不消极气馁,将会抖擞振奋,重新投人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1.考查对诗句表达效果的分析。

“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烂柯人”是运用典故,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

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回到家乡后恍如隔世的心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作答本题,观点要明确,理由阐释要结合诗歌内容作答。

同意这种观点。

首联,一个“凄凉”,一个“弃”,将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寂寞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对自己被贬適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用典。

前一句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感之情,后一句借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专题06+间接抒情-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

专题06+间接抒情-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颈联中的“丛菊”能否改为“残菊”?为什么?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不能。

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菊花的盛开,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

而且两度菊花盛开,诗人却流下了思乡的眼泪,以乐景写哀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悲苦心境。

因此,不能改。

2.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试题分析】一、了解“间接抒情”的概念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明确“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的类型1、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作为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以抒情为中心。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专题06 三峡(八上)(解析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06  三峡(八上)(解析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06 三峡(八上)一、文言文阅读(共12题)1.(2019八上·榆次期中)长江之美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给下列句中划线字标注读音。

①属引凄异________②渡远荆门外________(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中B.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D.哀转久觉/蝉则千转不穷(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两岸都是相连的山,________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春冬季节,________(4)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长江风光随地势不同而变化万千,三峡壮丽雄奇,郦道元用“________”(原文语句回答)表现了群山的高峻;江水冲出荆门山口,进入汉江平原,李白写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楚地________的特征。

【答案】(1)zhǔ;jīng(2)C(3)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或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或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平坦或一马平川【解析】【分析】(1)属:动词,连接。

读作:zhǔ;渡远荆门外: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专题06 古诗鉴赏(第02期)-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6  古诗鉴赏(第02期)-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6古诗鉴赏1.(2023·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王驾鹅潮山下稻柔肥,豚栅鸦栖半掩扉。

桑柘①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柘(zhè);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游山西村》的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情谊。

B.《社日》前两句并没有写社日,而是从村居风光写起,描绘了苍凉萧索的南方农村的景象。

C.《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表现地形复杂,《社日》中“醉人”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参加春社的喜悦。

D.两首诗都提到“春社”,《游山西村》颈联写了春社将近时的情景,《社日》后两句写春社散后的情景。

【答案】B【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描绘了苍凉萧索的南方农村的景象”有误,描绘了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的景象。

“鹅潮山下稻柔肥,豚栅鸦栖半掩扉”,意思是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

起笔两句,从村居风光着墨,“稻粱肥”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一个“肥”字,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故选B。

(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

3.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答案】2.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3.“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

专题06 古诗文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1期)(解析版)

专题06 古诗文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1期)(解析版)

专题06 古诗文阅读一、诗歌鉴赏(2021·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2.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答案】1.王维笔下的花草碧绿鲜艳,表现了盛春的景象;白居易笔下的花草零星矮小,表现了早春的景象。

2.诗人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王维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

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

于是盎然的春意,秾丽的春景,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

只有盛春,才有这样的美景。

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中的花是“乱”的,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朵,西一簇,零星开放,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矮小,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理解。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如果说开篇感情平淡,或看不出什么感情,那么,接下来的两联,作者的喜爱之情,就在描写的景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把春天给人的清新之感表现出来,把作者对此情此景的喜爱之情融入这些景物之中。

专题06《江南逢李龟年》知识梳理(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专题06《江南逢李龟年》知识梳理(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江南逢李龟年》知识梳理江南逢李龟年唐代: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作者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或“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今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二、写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三、重点字词:岐王(qí)宅(zhái)逢(féng)四、词语解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五、译文: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六、作品鉴赏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学生版)-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四川专用)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学生版)-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四川专用)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原卷版)【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4分)过摩诃池(其二)宋祁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①东海不为田?(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 【注】①争教:怎么能让。

14. 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由。

15. 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A.乐B.叹C.伤【四川省达州市2020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洮(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9. 李贺作诗。

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10. 【甲】【乙】两首诗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作简要分析。

..其中一首【四川省德阳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的别称21. 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 颔联写近景。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的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 尾联叙事。

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专题06情感、主旨类题型(解析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中考答题得分技巧

专题06情感、主旨类题型(解析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中考答题得分技巧

专题06情感、主旨类题型常见常考题型如下: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范例】(2020·遂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唐·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断:断绝,消散。

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

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答案】(1)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

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解析】【分析】⑴这两句诗描写的时间是夜晚,夜晚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清楚了。

描写的景物有:野戍荒烟和深山古木,这些景物在夜晚会呈现出什么画面呢,结合“断”“平”两个字进行想象,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

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⑵①根据“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如何此时恨”可以看出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

②《晚次乐乡县》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乡愁伤感情调。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

2022年全国语文中考真题(浙江重庆广西河南安徽等)分项汇编专题06 古诗鉴赏(解析版)

2022年全国语文中考真题(浙江重庆广西河南安徽等)分项汇编专题06 古诗鉴赏(解析版)

专题06 古诗鉴赏(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

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

(不得抄写原文)【答案】1.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

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

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

“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

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课内诗歌鉴赏(过关练习)(一)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首联在叙事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表现了诗人孤寂、彷徨的心情。

2.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全诗于萧瑟恬静的山野景色、与牧猎者相见却不相识的描述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1.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景和情的关系包括四种:乐景了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3.从前面对景物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漂泊孤独,没有知己。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呈现的画面。

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4.请品析最后一句中“愁”字的表达效果。

5.结合全诗,说说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1.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深绿,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2.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3.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友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是“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重在抒情。

4.诗作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照应开头,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5.诗人通过描写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世事苍茫、人生短暂的慨叹,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念家乡的愁绪。

6.B【解析】1.描绘画面题在描绘完画面之后要重点要点出画面的氛围。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很少有单纯写景的句子。

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3.炼字题回答时首先点出字的含义,然后点出表达效果,最后点出情感。

4.表达效果可以有内容上和手法上的效果。

5.注意审题区间,是结合“全诗”思考尾联的情感。

B“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说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说草长势茂盛。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三)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答案】1.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的升起,一条宽广的大河映照着夕阳,空旷的大漠,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人倍感孤独。

3.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

【解析】1.考查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比喻手法。

1.描绘画面题切记点出氛围。

本题考查炼字,往往选择的是很有表达效果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五)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做简要赏析。

2.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从内容和写法角度赏析下列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和“浅”二字的妙处。

【答案】1.(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

3.内容:写出了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体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

写法:对偶、拟人。

写出了初春早莺新燕活灵活现的情态,描绘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4.“乱”字写出了花的种类繁多,“浅”字写出了草的柔嫩。

这两个字紧扣初春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的妩媚动人。

【解析】1.炼字题回答时首先点出字的含义,然后点出表达效果,最后点出情感。

2.抒情手法包括直接(直抒胸臆)和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抒怀、用典抒情等)3.这两句诗是景物描写,赏析手法时着重考虑景物描写的方法。

跟第1题是一种题型,炼字题。

(六)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就体现在“____________”两字中。

请分别品析“悠然见南山”一句中“悠然”“见”的表达效果。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这首诗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巧妙地合为一体,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心远2.“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字指的是无意间看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他心灵上的自由和惬意。

3.“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

具体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忘言”二字是领略到“真意”的表现。

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4.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环境;三、四句议论,以设问方式揭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原因;五至八句细致描写了采菊的过程,并通过所见来写自己的“悠然”心境;最后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解析】1.从“心远”可以看出诗人渴望远离官场,厌恶世俗的情感。

2.“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3.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4.这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共有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①“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之情。

3.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

“连三月”写战祸时间之长,“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言表家书极为难得珍贵。

此句诗照应前文,既写时局,又写家事,使诗人感时忧国、思亲念家之情更加强烈。

4.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

触景生情的写法,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

5.刻画了一个白发苍苍,频频搔首时更觉头发稀疏,连发簪都难以插上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念家人的感情。

(八)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