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学人教版知识框架梳理

初中生物学人教版知识框架梳理

初中生物学人教版知识框架梳理一、细胞1.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液体- 细胞核:控制细胞活动3.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体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分裂二、遗传与进化1. 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 基因的组合与分离2. DNA与基因- DNA的结构与功能- 基因的概念与特点3. 进化与适应- 进化的证据- 自然选择与适应三、生物多样性与分类1. 生物的多样性- 动植物的分类- 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特征2. 动物的分类-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特点3. 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 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特点四、生命活动与环境适应1. 植物的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2. 动物的生命活动- 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3. 生物的适应与生态平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五、健康与生活1. 健康与卫生- 身体的结构与功能- 预防疾病与保持健康的方法2. 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上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的知识框架梳理,主要包括细胞、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健康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合集三篇)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合集三篇)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合集三篇)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1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此外,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等关系。

3、科学探究①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4、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组成:①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②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①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②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③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案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案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二、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三、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
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七、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概述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概念: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 细胞的结构: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

-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细胞质:包含细胞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3. 细胞的功能:细胞通过各种细胞器完成特定的生命活动,如能量的产生、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 遗传的基础知识:遗传是指生物将其特征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 DNA:遗传信息的载体。

- 基因:DNA上的特定片段,决定生物的特定性状。

2. 进化论:生物种类和个体的演变过程。

- 物种:具有共同特征的生物群体。

- 进化:物种随时间的变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3. 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能量的生物,如植物。

- 消费者:通过食用其他生物获取能量的生物,如动物。

- 分解者:分解死亡生物和有机废物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

- 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3. 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的重要任务。

四、植物的生长发育1. 植物的生长:从种子发芽到成熟植株的过程。

- 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

-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制造食物。

2. 植物的繁殖:通过种子繁殖或无性繁殖等方式。

- 有性繁殖:通过雌雄生殖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

- 无性繁殖:通过分裂、萌芽等方式产生新个体。

五、人体的结构与功能1. 人体的基本结构: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

- 细胞:生命的基本单位。

- 组织:由相似的细胞组成,执行特定功能。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初中生物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所以想要学好初中生物做好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很重要。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P15)▲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

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

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

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

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

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

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1章 第3节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1章 第3节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答案】单细胞蛋白不是蛋白质,而是通过发酵获得的大量的微生 物菌体。用酵母菌等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用单细胞 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能增加家禽、家畜的重量;在青贮饲料中添加 乳酸菌,可以提高饲料的品质,使饲料保鲜,动物食用后还能提高免疫 力。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1章 发酵工程
(2)生产各种各样的_食__品__添__加__剂___。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增加食品的 营 养 , 改 善 食 品 的 ___口__味__、__色__泽__和__品__质____ , 有 时 还 可 以 延 长 食 品 的 __保__存__期_____。
3.在农牧业上的应用 (1)生产__微__生__物__肥__料_____。 (2)生产__微__生__物__农__药_____。 (3)生产__微__生__物__饲__料_____。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1章 发酵工程
微思考 单细胞蛋白是蛋白质吗?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1章 发酵工程
【解析】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包括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 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生产酶制剂等,A、B、C正确;生产抗生 素、氨基酸和免疫抑制剂等属于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D错 误。
课前·新知导学

新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新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01知识管理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1)发酵现象实验操作: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

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

将一个小气球套在瓶口上,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的窗台上,观察瓶中的情况。

实验现象:瓶中液体有气泡冒出,气球逐渐变大。

原理: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2)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曲霉:可以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乳酸菌:能够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可用来制作酸奶、泡菜。

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制作馒头或面包时要用到。

注意: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在制作面包、馒头时就是应用此原理;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如酿酒。

酵母菌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醋酸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醋酸,可用来制醋。

霉菌:可用来制酱。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食品的腐败原因:由细菌和真菌引起。

它们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

防止食品腐败原理:是把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者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食品的保存方法: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致病性: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

抗生素:是指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

转基因药物: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使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物。

4.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在没有氧的环境中,甲烷菌可以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氢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

环境保护:在有氧的条件下,有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污水得到净化。

02例题解读【例1】(日照中考)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的利用的是()①制酸奶②酿酒③制醋④生产青霉素⑤做面食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⑤【解析】做馒头或面包等面食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酿酒时要用到酒曲,主要成分是酵母菌;制醋要用醋酸菌,醋酸菌属于细菌,发酵能产生醋酸;制青霉素要用到青霉,青霉属于真菌。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1、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具有营养需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和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包括出汗、呼出气体、排尿,而植物则通过落叶排出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的基本条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等,而生物因素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等。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其他条件都相同。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包括荒漠中的骆驼、寒冷海域中的海豹、旗形树等。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食物链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食物网则是由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的。

9、光学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镜座用于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镜臂是握镜的部位,载物台用于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转换器是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其中包含染色体和DNA,这些遗传信息指导和控制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期末综合复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期末综合复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知识点

1、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注意:(1)选择培养基:①特点:培养基中加入有利某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以抑制或阻止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②用途:选择出用于培养、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 (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食盐) (2)鉴别培养基:①特点: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者化学药品;②用途: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可用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饮用水或乳制品中是否有大肠杆菌(若有,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2、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3、无菌技术——(微生物接种技术的核心)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

(1)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分为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

原因: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化学药剂消毒法(如酒精、氯气、石碳酸等),紫外线消毒法(原理:破坏DNA的结构)。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分为灼烧灭菌法(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工具、试管口)、干热灭菌法(吸管、培养皿等玻璃器皿、金属用具,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无菌水等,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3)防止杂菌污染的操作:在酒精灯火焰旁拔出锥形瓶瓶盖;在酒精灯火焰旁打开培养皿一条缝;打开的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平板冷却凝固后倒置。

4、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1)各营养成分都有且有一定的比例。

牛肉膏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等;蛋白胨提供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等;琼脂作为凝固剂。

(2)要将平板倒置的原因: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5、纯化大肠杆菌(1)纯化方法: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九年级生物人教版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生物人教版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生物人教版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____,创造新的生物材料或改变现有生物材料性质的技术。

A. 基因B. 细胞C. 分子D. 物质2.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A. 基因工程B. 细胞培养C. 遗传工程D. 分子生物学3. 下列哪一项是传统育种方法,而不是生物技术的应用?A. 杂交育种B. 基因编辑C. 细胞融合D. 基因突变4. 现代农业中广泛应用的基因工程是指利用____。

A. 细胞培养B. 分子标记C. 创造新基因D. 转基因技术5. 下列哪一项是农业发展中应用广泛的生物技术方法?A. 细胞动物B. DNA测序C. 基因治疗D. 细胞培养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写“对”,错误的写“错”。

1. 生物技术只在农业中应用,对人类健康无影响。

2. 基因工程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改造生物体。

3. 转基因作物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对人体有害。

4. 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5. 生物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三、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生物技术以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一种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3. 传统育种方法与基因工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 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优势是什么?5.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有什么影响?四、综合题某农场主决定使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其玉米品种,以提高产量和抗病性。

请你列出他应该采取的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C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基础。

2. D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3. A 杂交育种是传统育种方法,不属于生物技术。

4. D 转基因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基因工程方法。

5. B DNA测序是现代农业中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方法之一。

二、判断题1. 错生物技术不仅应用于农业,还用于医药、环保等领域。

2. 对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细胞中的基因来改造生物体。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知识全覆盖(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知识全覆盖(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致同学们1、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与生物学相关的学科:农学、医学、林学和环境科学等。

3、与生物学相关的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4、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5、怎样学习生物学(1)为自己的好奇心而自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为提出好问题而愉悦。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为动脑动手、主动探究而兴奋。

科学问题靠证据和逻辑来回答。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证据,通过逻辑推理做出解释,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真谛。

(4)为交流与合作而快乐。

乐于倾听,勇于表达,取长补短,分工合作,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5)为理解和欣赏而倍感充实。

学习生物学知识重在理解而不是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倍加欣赏生命的神奇和美丽。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收集和分析资料等等。

2、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8)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

# 生物体的共有特征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

3、生物的归类:(1)按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等;(2)按生活环境分: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等;(3)按用途分:作物、家畜、家禽、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优秀教学案例
2.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外界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自身条件包括完整的胚、活的胚、不在休眠期等。
3.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阐述种子萌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
3.能够设计并实施种子萌发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实物展示一颗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萌发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轴等组成部分,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资源,加深对种子结构的理解。
3.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章节时,我将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优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生物学素养,帮助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五、案例亮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为基准,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具体任务包括: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探索生命现象,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此外,本教学设计将重点关注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在生物学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框架。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原理;(3)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4)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学习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4)组织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生物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责任;(4)尊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5)通过生物学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细菌和真菌》单元设计【单元主题】细菌和真菌【单元内容分析】本章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还包括了生物技术一级主题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本章教材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呈现,先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再深入认识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生殖方面的特点,然后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本章教材较好地融入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在细菌一节中就介绍了"细菌的发现"。

本章教材重视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为学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材既介绍了较为传统的发酵等人类在食品制作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在食品保存方面如何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在医药、能源开发、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既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熟悉的方面,也有属于现代工业、医药技术方面的应用,从而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

本章课后阅读材料,"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在本次修订时,注意反映时代发展。

原"抗生素今昔"改为""超级细菌'近在咫尺",较好地反映了由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超级细菌"已经近在咫尺,必须予以重视。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细菌真菌不太熟悉,但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发现身边的微生物,增加学生对于相关细菌真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实验,并归纳总结,建构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高考注重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题目较活,但其基本原理离不开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所以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生物学原理的表述和应用。

现就一些主要的应用实例加以说明:1.输液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或相应浓度的其它溶液用0.9%的生理盐水或相应浓度的其它溶液,和血浆的浓度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保证血细胞处于等渗溶液中,不会因细胞外液浓度低而渗透吸水破裂,也不会因为细胞外液浓度高而渗透失水变形,破坏细胞。

2.晒干或盐渍(或糖渍)的方法保存食物的原理保存食物的目的是不让食物腐烂变质。

食物腐烂变质的原因是微生物以食物为营养,大量繁殖,并产生某些代谢产物。

晒干的方法可以保存食物,如晒干菜、水果干等,由于这些食物缺水,微生物不能生存;盐渍(或糖渍)的方法保存食物则是利用渗透原理,微生物在高浓度溶液中由于渗透失水而死亡。

3.饮食中要保证均衡营养尤其要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的原理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都有重要的特定的生理作用,不可缺少。

人体内可利用糖类等原料合成的氨基酸只有12种,其他8种必须由食物供给。

故要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

4.O2、CO2进出细胞的原理O2、CO2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运动的方向取决于细胞内外O2、CO2浓度差(分压差),由于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细胞内二氧化碳高于组织液,而氧气则低于组织液,所以可以不断和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时,O2、CO2进出毛细血管原理是扩散作用。

5.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的原理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有果胶和纤维素,利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可水解纤维素和果胶,从而去掉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6.加酶洗衣粉使衣物洗得更干净的原理加酶洗衣粉中常含有蛋白酶和脂肪酶,能水解蛋白质和脂肪,可洗去奶渍、血渍、油渍等,使衣物洗得更干净。

7.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的原理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以还原斐林试剂中Cu(OH)2为CuO,出现砖红色沉淀。

8.适当昼夜温差提高作物产量的原理,从光合作用角度解释大棚栽种作物经常需要通风的原理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夜晚温度低,有利于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所以适当昼夜温差利于有机物积累,提高作物产量;大棚里栽种作物时经常需要通风,原因是由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通风利于补充大棚内的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9.高温或低温影响生命活动的原理高温或低温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新陈代谢,从而影响生命活动。

10.施肥过多烧苗的原理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由于渗透作用而失水,导致受害或死亡。

11.移栽植物时,适当去掉一些叶片的原理移栽作物根系受损伤,吸水能力弱,去掉一些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从而保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12.初步判断植物缺乏矿质元素种类原理(可移动元素和不可移动元素)根据衰老的器官先受害还是幼嫩的器官先受害,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缺乏的元素的可能的种类。

例如:植物如嫩叶变黄,可能缺镁、缺氮,如老叶变黄,可能缺铁等。

13.疏松土壤促进矿质元素吸收的原理疏松土壤,使土壤中氧气增加,利于植物的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为植物吸收矿质元素过程中的离子交换吸附提供H+、HCO3-,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因而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4.用糖类饲料饲喂北京鸭等动物育肥的原理糖类被鸭摄入后,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因而用糖类饲料饲喂北京鸭等动物可育肥。

15.肾病透析的原理肾病严重患者,由于肾功能障碍,不能及时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导致代谢产物积累,毒害身体;透析过程是利用透析仪在体外对人体血液进行过滤,清除血液中代谢废物。

透析仪的功能相当于肾脏,其工作原理是物质的扩散。

即控制透析膜两侧物质分子的浓度以清除代谢废物,留存血液中的有用物质。

16.种子等在储藏过程中低温、低湿、低氧的原理种子储藏过程中,既要保持种子的生命力,又要尽量创造条件降低种子的新陈代谢强度,尤其是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低温、低湿、低氧的环境条件都可以降低有氧呼吸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利于种子储存。

17.有氧呼吸的生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的原理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不能满足生物体代谢需要;同时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或乳酸过多积累,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所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

18.人剧烈运动时呼吸作用加快的调节人剧烈运动时,需要更多的能量,细胞有氧呼吸加强,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血浆中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中枢活动加强,使呼吸加深加快,从而吸入更多的氧气,排除更多的二氧化碳。

所以呼吸加快的过程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19.高原反应的原理、溺水窒息的原理高山反应和溺水窒息的原因都是缺氧导致无氧呼吸,不能满足生物体对能量的需要,同时无氧呼吸产物乳酸的大量积累使生物体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

20.酒精、酸奶、泡菜等制作的原理酒精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酸奶和泡菜的制作过程都主要是利用乳酸菌的发酵,即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牛奶或蔬菜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等物质。

乳酸大量积累后又可抑制其他对酸敏感的杂菌的生长,从而酸奶或泡菜不腐烂变质。

农村青贮饲料的原理和此相同,收割青饲料后,垛叠起来并压实,创造无氧环境,乳酸菌大量繁殖后,可以达到储存饲料不变质的目的。

21.检测血液中转氨酶活性进行肝功能测试的原理转氨酶是氨基转换以形成新的氨基酸过程中重要的酶,在肝脏中存在较多,另外心脏等处也存在一定的转氨酶。

肝脏是完成氨基转换的重要器官。

由于转氨酶是蛋白质,存在于肝脏中的转氨酶通常是不能从肝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液的。

肝脏发生病变,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甚至达到全透性,导致转氨酶大量进入血液。

22.植物向性运动的原理,顶端优势原理向性原理: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

向地性原理:①重力影响:生长着的植株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重力的影响,使生长素靠近地面处分布多于远离地面处。

②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由于根对于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地上部分。

根靠近地面处由于生长素浓度高而生长受抑制,远离地面处则由于生长素浓度低而生长受促进,所以根向下弯曲生长。

茎对生长素不敏感,靠近地面处的茎的生长因生长素浓度大而快于远离地面处,所以地上部分向上弯曲生长。

顶端优势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23.生产上利用植物顶端优势或解除顶端优势的措施依据的原理(摘心、剪枝等)如果摘掉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了,侧芽所受到的抑制作用就会解除,不久,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

24.扦插枝条保留一定的幼芽的原理扦插枝条是否存活,关键是能否生根,从而吸收水分和养料。

扦插时,枝条上最好带几个芽,芽能合成生长素运到枝条下部,促进插枝生根。

25.培育无籽番茄所依据的原理见教材82页第五自然段,注意文字表述的准确性26.孕妇缺碘幼儿患呆小症的原理,让蝌蚪发育为一只小青蛙的原理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则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因此,孕妇缺碘幼儿患呆小症;用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促进其快速发育,由于其生长期短,所以可发育为一只小青蛙。

27.利用保幼激素或蜕皮激素促进蚕产丝量的原理给家蚕幼虫喷施保幼激素,可以延长其幼虫期,虫体长的更大,结茧时会产更多的丝;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如虫灾),桑叶不足,可以给幼虫喷施蜕皮激素,使其提前化蛹结茧吐丝,保证蚕丝产量。

28、利用性外激素、蜕皮激素防治害虫的原理利用性外激素可以吸引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在田间喷施性外激素或具有相同作用的性引诱剂可以用来预测预报害虫的发生情况,可以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

29、生长激素和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关系幼儿期缺乏生长激素,患侏儒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巨人症,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30、阉割催肥的原理割除牲畜的生殖腺,使其不具有性行为和生殖能力,而且驯良,节约能量,利于育肥。

31、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胰岛素促进血糖的利用和转化,即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元。

32、动植物克隆技术的原理细胞的全能性(略)33、选取粒大、饱满的籽粒作为种子的原理粒大、饱满的籽粒,其子叶或胚乳中储备了更多的养料,供种子萌发时胚长成健壮的幼苗,利于今后的生长。

34、试管婴儿技术所遵循的原理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体外融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为新的个体。

35、禁止近亲结婚所依据的原理见教材55页(9-12行,注意文字表述)36、连续自交提高纯合体的比例的原理连续自交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因为纯合体再自交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仍然是纯合体,而杂合体自交,每一代又有1/2纯合体。

37、测交试验验证F1基因型的原理隐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不能掩盖F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所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真实地反映出了F1配子的类型和比例,根据F1产生的配子,可以推测F1的基因型。

38、杂交育种在F2代进行选择的原理进行杂交育种时,F1往往表现一致,不出现所要选择的性状类型,但是杂交育种获得的F1植株,不能随便随意丢弃,因为F1种植后,获得F2代,F2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并能出现优良性状重组的类型,所以F2代往往是选择的有利时机。

39、男性:女性为1:1 的原理见教材180页第二自然段倒数1-4行,注意文字的简练准确表述40、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宜生女孩的原理可画遗传图解说明如果色盲基因携带者女性和正常男性结婚,女孩不患病,男孩有50%患病的可能性。

注意练习遗传图解的画法41、诱变育种(如太空育种)的原理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变异,从而创造出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新品种。

诱变育种有突出的优点:提高变异的频率,使后代形状较快稳定,加速育种的进程,同时大幅度地改良某些症状。

太空中,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和微重力(失重)的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42、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原理见教材50页第三自然段7-14行,很重要,注意文字准确表述43、用秋水仙素诱导,进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见教材202页第二自然段44、多倍体育种(三倍体西瓜培育)的过程和原理见教材202-205页,比较重要45、利用温度和光照条件控制植物开花的原理,利用光照条件控制母鸡生蛋的原理有些植物的生殖器官(花芽)的分化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称为春化作用,如冬小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