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缘政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地缘政治思想是指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传统思想也对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外交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天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以天命思想为核心。

天命思想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是上帝所眷顾的国家,有统一天下、维护和平的使命。

这种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多地区的政治理念,对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尤其是汉唐宋明等中央集权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山川地利思想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山川地利思想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一思想认为山川之地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主张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治对策。

在中国古代,山川地利思想主导了国家的疆土扩张、边疆防御和屯田开疆等政策。

3. 周边关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地缘政治思想,即周边关系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是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保持稳定、和睦的周边关系。

中国古代统治者通过联姻、结盟、文攻武卫等手段维护周边关系,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疆土的稳定。

二、当代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当代中国可以借鉴天命思想,树立自信自强的国家形象,强调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使命和担当,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可以借鉴山川地利思想,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合适的资源战略和发展规划,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可以借鉴周边关系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周边关系,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和政治友好共处。

这对于解决当前一些地区矛盾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是指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结合政治体制和外交战略,形
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实践原则。

这些思想观念和实践原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并对当代亦有一定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强调地势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地
理位置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在《易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
强调人与地、地与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观念认为地势对国家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根据实际地理环境来制定相应的政治和外交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注重和平共处与平衡发展的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
断强调以邻为壑的观念,即根据地缘政治思想,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和睦相处,避免发生冲
突和战争。

地缘政治思想还强调力求平衡,即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中,保持互利互
惠的平衡状态,避免过分依赖某一方,防止被其它国家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原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实用主
义和务实原则,将地缘政治思想融入实际实践中。

中国的外交战略一直以稳定和平衡为目标,同时又以实现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还有一些当代启示。

第一,要坚持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
外交政策,发展友好互利的合作关系。

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和有针对性的地缘
政治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

要注重实用主义和务实原则,强调行动和实际效果,保护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地缘政治是指国家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源流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易经》和《尚书》等经典文献。

《易经》中的“天地合和、万物興生”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对地理环境和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视,强调了地理位置对政治稳定和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尚书》则在“六合”说中提出了“以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国家在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下的政治发展和外交决策。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地缘政治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特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爱非攻”到秦汉时期的“统一天下”,再到唐宋时期的“和平共处”,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一直贯穿着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统一合一的理念。

这种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外交政策,也对周边地区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和谐共处: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竞争层出不穷,中国可以发挥其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优势,通过提倡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努力构建地区和世界的和谐共处格局,为全球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2.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重视地理环境和天时地利的作用,强调“以地制宜”、“知天地者作,则晓域中者事”。

在当代世界,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 统一合一: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了统一合一的理念,认为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可以提高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治效果。

在当今世界,中国可以借鉴其传统地缘政治思想,通过内部统一和和睦相处,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安全稳定。

4. 兼爱非攻: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倡导和平共处、互利互惠。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中国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是: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的特点: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的平衡。

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

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二、中国东、南、西线地缘政治环境有哪些主要特征?中国东线地缘政治环境主要特征:1、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广阔A、环黄海渤海经济圈:包括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地区,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的九州地区。

这一区域在资金、技术、劳力方面的合作及产业结构及自然资源的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B、图们江开发区:图们江是中朝俄之间的界河,三国都有经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权利,因而有可能形成为延吉一清津一海参崴的“金三角”,并可能成为与鹿特丹匹敌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2、地区安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逆流而动的美日军事同盟。

美国利用日本、韩国军事力量,继续推行“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并以“预防性防务”为重点,保持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干涉地区性事务,是影响地区形势缓和的最大不安定因素。

二是扑朔迷离的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半岛虽有和解的动向,但军事对峙仍然存在,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错综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东北亚各国间存在着诸多领土领海争端。

如中日钓鱼列岛争端、日俄北方四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归属、日韩独岛争议、中国与日韩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分等。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论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的提出及发展。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然而,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由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瑞典语:Rudolf Kjellén)发展而来,他进一步发展了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但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地缘政治的雏形,如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对于地缘政治的理解就已经很深入了,如秦国通过远交近攻政策通过攻打占领自己周边的小国,并与远方强国修好的政策,一步步蚕食,最终统一天下。

回到近现代的地缘政治理论。

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分为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三个时间产生上并不一致的理论,当然他们的产生也源于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海权论顾名思义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掌握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提出。

海权论最著名的例子则是英国在19世纪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就是在海上战胜强大的西班牙战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力量的绝对强者,控制了海上的交通命脉,成为新的日不落帝国。

陆权论的核心则在于创建了欧亚大陆中心带位枢纽地带,控制了这个枢纽就等同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

马其顿王国和奥斯曼王国的强大也证明了在陆权时代,心脏地带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

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国家,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以下是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1. 区域影响力扩大: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欧亚非拉各国之间的合作。

中国已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伙伴和投资者。

对策是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和经济联系,促进互利合作。

2. 领土争端: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领土争议,如东海和南海的岛屿争端。

对策是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并与相关国家保持对话与合作。

3. 西方国家的忧虑: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感到担忧。

对策是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消除疑虑,并通过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4. 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面临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对策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威胁,构建更安全的国际环境。

5. 美中竞争: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经济、科技和地缘政治等多个
领域的竞争。

对策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主导制定国际规则,并通过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升国家实力。

总之,中国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区域合作和国际治理等多种方式,应对地缘政治的挑战,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中国的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是什么

中国的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是什么

中国的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是什么地缘环境是指各自国家所处的地缘位置,以及周边及远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

而国际地缘政治则是指各个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战略外交和安全视野。

中国的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具有多重复杂性因素。

首先,中国属于世界最大陆的中心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中国较为安全的地理地位与其长期稳定的外部地缘政治条件已经成为了中国政策制定者所依据的重要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新时代下的世界体系变革,中国在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上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

除了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上,在历史上曾遭遇过多次侵略和战乱。

这使中国对其地缘环境和外部关系变得高度敏感,并渴求以和平、稳定的方式处理其周边国家和其他国际大国的关系。

近年来,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成长也使中国日渐成为溢出亚洲地区的全球影响力强国之一。

在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方面,中国的核心利益是其领土完整与国家安全,而中国的核心问题则是其对外的恐惧和不稳定因素。

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构成了最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其地缘环境和国际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将日益严峻。

其中,对中国最直接和深刻的挑战来自于其周边地缘环境的局势和秩序。

中国的邻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均邻接着强大的国家,并且存在岛屿纠纷、领土争端等历史遗留问题。

这些问题为中国的安全与国际地缘政治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中国在处理的过程中妥善平衡国内和周边国家的利益。

此外,美国的战略转移和中国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美国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以及其崛起的世界级威慑力量,令中国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地缘政治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不仅要努力维护其周边的安全与秩序,同时也必须平衡与美国的长期合作和竞争关系,以维护自己的重大利益。

对此,中国必须持续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提升自己在全球地位的影响力,并通过合作、对话等方式不断处理周边国家间的遗留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具有悠久而深远的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在国家治理和外交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地缘政治有着独特的解读和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体现了对天地、人伦、政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统文化中重视的仁义道德、礼义法纪等价值观念,对于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的“王道”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和为贵,通过仁慈和善意来化解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还体现了对地域与民族关系的重视。

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理念,主张以和为贵,以和平共处为目标。

这种地缘政治思想认为,各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公平、正义的追求,强调了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对未来的国际合作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 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性地缘政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地缘政治思想,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角色,揭示中国在处理地缘政治关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地缘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思考。

1.3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地缘政治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外交决策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可以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提供参考和启示,为应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挑战提供思路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作者是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创立者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

当代中国是一个"岛国"。

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面环海(只有东部边境靠海),但中国周边的地形事实上从任何方向都难以穿越。

虽然有些地区可以穿越,但要了解中国,我们首先必须观察其周围的山脉,丛林和荒原。

这一外壳虽然限制了中国,但同时也保护了中国。

. 从内部看,中国可以分成两部分:华人的心脏地带和周围的非华人缓冲区。

中国有一条所谓的400毫米(15英寸)等雨量线。

该线以东的年降雨量超过400毫米,以西的年降雨量则少于400毫米。

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等雨量线以东和以南。

这便是中原汉土,即华人的心脏地带。

这正是绝大多数汉族人聚集生活的地区,而汉人也是世人通常所说的华人。

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地带虽然只有美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但却生活着超过十亿人口。

华人的心脏地带又可分成南北两部分,分别使用两种主要方言,南方的广东话和北方的普通话。

这两种方言的书写体系相同,但相互之间在说话时却几乎不能沟通。

心脏地带有两条主要河流,即北方的黄河及南方的扬子江(亦称长江),此外南方还有第三大河流--珠江。

该心脏地带是中国的农业区。

然而,中国的人均耕地却只有全球的1/3,这也是了解中国最重要的一项数据。

这种人多地少的压力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史--即要适应压力又要摆脱压力。

心脏地带被非汉族地区所环绕--西藏、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的故乡)、内蒙古和满洲(即东北三省)。

这些缓冲区在历史上曾被强大的中国所统治,也曾在中国衰弱时被分裂出去。

如今,这些地区居住着大量汉族移民,这是引起摩擦的一个原因,但今天的中原正处在强盛期。

这些缓冲区也是历史上外来威胁的发源地。

汉土中原是一个河流众多和雨量充沛的地区。

因此,也是农民和商人的乐土。

周边地区则是游牧民族和马背民族的乐园。

13世纪,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入侵和占领了部分汉人的领土,直到15世纪汉人才重新收复失地。

这之后,中国的战略保持不变:即缓慢且有系统的对这些外部地区实行控制,以保护汉人不受游牧民族骑兵的侵扰。

这一基本战略主导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尽管人口相差悬殊,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认为自己极其容易受到来自北部和西部的军事入侵。

在抵御外敌的同时保护庞大的农民人口是很困难的。

汉人所选择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控制那些潜在的征服者。

除了提供缓冲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控制这些地区便等于筑起了防御性边境。

由于边陲地区受其控制,中国固若金汤。

让我们逐一考察中国的边境,首先看看东部地区与越南和缅甸接壤的南部边境。

中越边境是唯一可以让大部队或大规模商队穿越的边界。

事实上,1975年曾爆发了一场短暂的中越边境战争,并且在历史上中国曾经统治过越南。

然而,余下的南部边境,即云南省与老挝及缅甸接壤的边境则是丛林密布的丘陵,难以穿越而且几乎没有交通干道。

因此让大军通过这条边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战期间,美国费尽千辛万苦才开通滇缅公路为蒋介石的部队补给军需物资。

正因为如此之艰难,滇缅公路才成为了传奇。

因此在该地区中国是安全的。

海拔一万九千英尺(约5,581米)高的开加博峰(Hkakabo Razi),是中缅、中印边界的标志。

中国的西南边疆始于此地,止于喜马拉雅山山脉。

更确切地说,开加博峰是由中国控制的西藏,与印度以及两个喜马拉雅国家--尼泊尔和不丹所接壤的地方。

这一边界呈长弧形,先后经过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最后抵达海拔25000英尺(约7,439米)的胜利峰(Pik Pobedy)。

而胜利峰则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标志。

通过这一边境地区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历史上,该地区有一部分曾是经商的通道。

然而,就整体而言,喜马拉雅山是大规模贸易和军事行动的屏障。

印度和中国--或者说中国和大部分的中亚地区,是相互隔绝的。

唯一的例外是下一段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界。

这一地区可以通行,但相对来说缺乏交通运输系统。

随着交通的扩展,这将是联系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主要通道,是通往中国这一"岛国"的陆桥。

可距离是个问题。

中哈边境距离中原地区最近的省份仍有千里之遥,而且途经人口稀少并对中国构成重大挑战的穆斯林地区。

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在西行途中同样穿越了新疆和哈萨克斯坦。

因此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最后谈谈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向东延伸至太平洋的北部边界。

这一边界当然是可以穿越的。

事实上,外族唯一一次成功入侵中国,就是蒙古族的骑兵从蒙古这里发起进攻,并最终占领了大片汉人的领土。

中国的缓冲区--内蒙古和满洲,则保护了中原汉土免受其他外族的攻击。

中国人没有向北军事扩张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首先,从历史上看,没有多少占领的价值。

其次,南北交通匮乏。

俄罗斯有两条从西部延伸至太平洋的铁路干线,即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 Railroad,TSR)以及连接贝加尔、阿穆尔这两个城市并与TSR实现并网的贝阿铁路(Baikal-Amur Mainline ,BAM)。

除此之外,东西走向没有任何地面交通与俄罗斯相连。

南北走向亦然。

因此看上去可行的边界,实质上并不可行。

俄罗斯的海参崴(Vladivostok)直到布拉戈维申斯克(Blagoveschensk)一带。

这一带的交通状况和人口分布较为合理,且双方各有优势。

如果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发生冲突的话,该地区将会是冲突的中心。

此外离开太平洋向南延伸,这一带还与朝鲜半岛接壤,而朝鲜半岛正是中国上一次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地区。

接下来谈谈中国的太平洋海岸线,其中沿海港口众多,并且在历史上就有大量的沿海贸易活动。

值得注意且有趣的是,除了蒙古人曾经试图入侵日本,以及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军事挺进印度洋(主要为了贸易而且很快宣告放弃)之外,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海事强国。

在19世纪以前,中国从未遇到有能力对其构成威胁的敌国海军,其结果是导致中国不愿意斥巨资打造海军舰队。

只要能控制西藏、新疆、内蒙古和满洲,中国便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

汉土中原只有一个潜在的摩擦点,即与越南接壤的东南部。

除此以外,中原地区由非汉族缓冲区所包围,而这些缓冲区在政治上已融入中国。

第二个摩擦点位于满洲东部与西伯利亚和韩国接壤的区域。

最后,中国通往其他欧亚大陆国家的唯一通道只剩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

自从19世纪中期欧洲人抵达西太平洋后,中国最脆弱的地带就是海岸线。

除了欧洲为牟取商业利益而动用有限武力侵犯中国之外,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也侵占了满洲和华东大部分地区,此后中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冲突,或者说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战争。

尽管军事实力相差悬殊而且战火持续十余载,日本仍然没能迫使中国政府投降。

一言以蔽之,汉土中原鉴于其领土面积和人口密度,是无法被征服的。

日本无论赢得了多少次战役,始终无法在中国获得最终的胜利。

入侵中国谈何容易;鉴于其辽阔的地域和庞大的人口,占领中国则更是难上加难。

同样,这也使得中国很难入侵他国--并非完全不可能,但相当困难。

坐拥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中国可以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而在19世纪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以及在毛泽东统治时期,中国的确如此。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却不能其他大国一样行事。

China's Geopolitical Imperatives中国的地缘政治任务中国有三大首要的地缘政治任务:1. 在汉族地区维护内部团结。

2. 维持对缓冲区的控制。

3. 保护海岸线不受外国侵略。

维护内部团结地理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大国都更加封闭。

其庞大的人口、安全的边境以及相对丰富的资源使得中国即使选择与外部世界保持最低限度的交往也能得到发展。

如在毛泽东时期,中国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内部的利害关系和自身考虑,同时对外界持漠视或敌视的态度。

除了参与朝鲜战争,以及力图平定缓冲地区之外,那段时期的中国是安全的,而且是相对平静的。

然而在国内,中国则经历了周期性的和自发性的混乱。

对中国来说,闭关锁国的弊端就是贫穷。

鉴于耕地与人口的比例,一个自我封闭的中国就是一个贫穷的中国。

由于国民生活贫穷,以至于不可能依靠国内需求来带动经济发展,哪怕是极其有限的发展。

然而,一个孤立的中国更便于中央政府的管理。

中国最大的危机就是汉民族内部的分裂。

假设出现这种情况,同时中央政府权威减弱的话,周边的缓冲区就会脱离中国的控制,这时如果外国势力趁虚而入,中国就会措手不及。

中国要蓬勃发展,就必须从事贸易,出口丝绸,银器和工业产品。

从历史上看,陆路贸易并没有为中国带来麻烦。

丝绸之路将外国势力带到了中国,而由丝绸之路带来的财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稳定。

但整体形势是可以控制的。

工业化的力量改变了中国贸易的布局及其结果。

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迫使中国政府给予英国贸易优惠,由此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篇章。

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在东部海岸线与世界产生了交集,而不仅仅是中亚。

这反过来破坏了中国的稳定。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不断增长,那些从事贸易的中国人迅速积累了财富。

沿海省份由于外贸行业蓬勃发展而变得相对富裕,而内陆地区的人民(这里不是指一向贫穷的缓冲区,而是指中原的非沿海地区)则仍然是些贫穷的自耕农。

过去,中央政府力求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不同利益间寻求平衡。

沿海地区,特别是新富起来的地方领导集团,希望保持并加强与欧洲列强、美国和日本的关系。

贸易越是欣欣向荣,沿海地区的领导集团就越富有,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就越大。

到了一定程度,外国势力与中国沿海商人及官员结成同盟,从而使得外国势力在沿海地区的影响力超过了中央政府。

于是中国最糟糕的地缘政治噩梦成为了现实。

中国支离破碎,形成地方割据,有些地方日益受到外国势力尤其是外国商业利益的控制。

中央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

应当指出,这正是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历史背景,这也使得日本最终战败显得更加不可思议。

除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之外,毛泽东有三大目标。

第一,恢复中央集权制--将北京重新确立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

第二,消除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巨大的不平衡。

第三,把外国势力从中国赶出去。

简言之,要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汉土中原。

1927年,毛泽东首先试图在城市发动起义但失败了,原因是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与外国势力的联盟牢不可破。

随后,他率领长征深入内陆地区,并且在那里发展了一支庞大的崇尚民族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农民军队。

1948年,他回到沿海地区并将外国列强驱逐出境。

毛泽东重新封闭了中国,恢复了中央集权化,同时也接受了其必然结果:中国变成了平等但却非常贫穷的国家。

中国地缘政治的当务之急是:要发展就必须参与国际贸易。

如此一来,势必要将沿海城市作为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会日益富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