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已原始人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并形成聚落。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阶段。
阶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布平布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1)汉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建统一六国,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
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建造时期。
汉代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汉朝中国的木架结构经达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2)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两晋、南北朝时传统建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佛教建筑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西亚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3)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国力富强,其建筑在继承前几朝的优秀之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因素,从而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基于建筑生态设计理念下的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庞书东
基于建筑生态设计理念下的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庞书东发布时间:2023-07-02T04:30:17.255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8期作者:庞书东[导读] 在19世纪,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才被人们提出来,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在生产技术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活动空间持续扩大,生态资源得到了更大的开发,城镇化进程加快。
但同样的,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原始生态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0摘要:在19世纪,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才被人们提出来,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在生产技术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活动空间持续扩大,生态资源得到了更大的开发,城镇化进程加快。
但同样的,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原始生态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这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让所有人都开始反思。
在当前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态资源占有率一天比一天低,注重绿色生态的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能有效地保护生态资源,而且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因此,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建筑与自然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节能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能在现代化的前提下,让人居环境回归自然,进而提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用“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来实现新时期的园林建筑设计。
关键词:建筑生态设计;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1生态设计理念下的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1.1整体环境的布置规划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整体布局,做好建筑工地的勘察工作。
同时,了解不同气候对不同植被所造成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熟悉之后,才能进行住区设计的架构和规划。
就自然建筑层次而言,需熟记如下:第一,建筑地质;二是建造场地,再根据场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多种居住区的设计。
1.2用地布局、空间形态方面的设计居住区的土地配置与空间形态将会对其低碳环保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生态居住的社会功能趋向繁复,由此带来的生态环保效应也会不断降低。
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
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一、建筑设计与环境空间艺术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
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人。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最早的建筑雏形是原始部落的窝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风雨虫兽的袭击,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够了。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当前,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下建筑界讨论的焦点。
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
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
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
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
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环境之间上了。
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
张雪峰对建筑学的看法
张雪峰对建筑学的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张雪峰认为建筑是一种语言。
在他看来,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更是一种与人们交流的语言。
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结构传递着建筑师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产生互动。
张雪峰在设计建筑时常常将建筑看作是一种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媒介,通过建筑来传递和分享自己的独特理念和观点。
张雪峰认为建筑应该具有自我身份和文化特征。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充分考虑了建筑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致力于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他认为建筑应该具有独特的身份和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社会联系的纽带。
在他看来,建筑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是与周围环境和文化相互关联的。
张雪峰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建筑和自然是可以和谐共生的,建筑应该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并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
在他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充分考虑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致力于打造生态友好的建筑。
他通过运用自然光、通风和植被等手段,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有机联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张雪峰对建筑学的看法体现了他对建筑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建筑学的独特见解和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建筑的激情和执着。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建筑学的思考和探索,是一种对未来建筑的探讨和展望。
张雪峰将建筑视为一种永恒的艺术,一种永恒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必将激励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引领着建筑界朝着更加创新和美好的方向前行。
第二篇示例:作为当代著名建筑师之一,张雪峰对建筑学有着独特的看法和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眼中,建筑不仅仅是一座独立的建筑物,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梁思成建筑理念
梁思成建筑理念梁思成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他的建筑理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梁思成建筑理念的核心观点:1.“中而新”设计观:梁思成认为,中国的建筑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时也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
他主张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学习,在保持民族文化鲜明性基调之上,完成本土设计观念、设计方法的持续更新。
这种“中而新”的设计观体现了梁思成对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平衡和追求。
2.重视历史文化:梁思成非常重视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认为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要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历史感和现代感的建筑。
3.强调功能性:梁思成认为,建筑的功能性是建筑的基本要求,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建筑。
他主张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功能性的要求,使得建筑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具有高效、实用和舒适的特点。
4.追求美感和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艺术,更是一种美的创造。
他主张在建筑设计中要追求美感和艺术性,通过建筑的形态、色彩、材料等要素的组合和运用,创造出具有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建筑形象。
5.融合自然环境:梁思成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他主张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并且能够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互呼应。
总之,梁思成的建筑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建筑理论的结合,强调了建筑的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这些理念对于中国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_荣宏庆
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 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
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
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进
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
(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人口城镇化 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 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口密度越 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通过提 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人们向环 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 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企业通过 扩大占地规模促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
设计概论论文:建筑·自然
建筑·自然摘要:建筑与自然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是相互交融的。
自然给了建筑灵感,建筑也渐渐趋向融入自然。
作为筑设计师,要全心扑进大自然中,将建筑纳入自然环境,是责任也是挑战。
Buildings are always connected with the nature. The nature gives the architects inspirations, and the buildings tend to blend into the nature. As a architect, it is necessary to lose yourself in the nature. And blending the buildings into the nature harmoniously is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also a challenge.关键词:建筑Buildings自然Nature 启发Inspire 融合Blend作为设计师,不仅要让设计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过程,不令人感到枯燥,还要让人感到视觉上的享受,而视觉上的感受本身是要通过观察自然才能培养起来的。
自然不仅可以为建筑设计找到表现方式、提供设计素材,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某种文化特定的僵化思维模式。
正如艾兹拉·庞德所说:“扯去你的虚荣,去探知绿色的世界,从中找到,你在设计创作中的真正位置”。
一、自然启发建筑(一)建筑的结构建筑结构和骨骼之间、许多建筑弯曲坚硬的表面与壳类之间的确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
我们很难说清是这些相似碰巧发生,还是这些建筑形式本来就直接来源于自然。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建筑结构,我们往往可以从自然中寻求解决的方法。
正如1851年,约瑟夫·帕克斯顿把建造玻璃和钢梁结构的花房的经验运用到搭建临时展厅上,成就了水晶宫。
而这个花房采用的是百合花的筋和檐沟的造型,受到的是自然的启发。
绿色建筑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绿色建筑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绿色建筑论文篇1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一、前言绿色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耗能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同时还可以在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等)中实现对于建筑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等)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将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了极限。
所以绿色建筑也被称为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和可持续建筑。
绿色建筑的内涵不仅存在于建筑的选址、设计、施工等过程,还运营、管理及报废阶段也应有所体现。
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满足人类经营及活动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等需求,达到人与建筑以及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目的。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仅追求最低限度地损害生态环境,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代人们以及后代的生活质量。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内容绿色建筑经济对于环境资源的影响可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存续的生命周期(建筑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同收)等每一环节所造成的影响。
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区域性生态环境等所造成的影响。
总的说来,绿色建筑经济就是以节能、环保、自然和谐等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生态经济。
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体系之所以比我国在国际绿色建筑经济体系中拥有更为优越的地位,时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全球化、技术创新、市场经济和先发力量等关键性现代化工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和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不断普及,发展以节能减排、维护生态稳定的绿色建筑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而且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经济正逐步由理论开始向操作实践的转变。
生态建筑资料
生态建筑资料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摘要: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
特别是1992 年178 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
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
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
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
浅谈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浅谈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关系姓名:廖思怡班级:建筑学101班学号:7011410011指导老师:陶莉摘要:本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分析论述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独特的功能存在形式,以及紧密和谐的联系关系,而一个好的建筑作品拥有的不仅是自身合理的内部空间,同时也需要与外部环境自然紧密的融合。
关键词:内部空间,外部环境,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
人们把建筑比喻成音乐和绘画,说明建筑不仅是人类的生存空间,更是具有艺术价值和人类精神享受的。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自身的内部空间又能将人类的日常行为活动在其当中变为一种感官享受,这才是成功建筑作品所要诠释的。
无论在生产过程或生活中,建筑内部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和亲密。
正如布鲁诺·赛维斯说:“尽管有其它艺术为建筑增色,但只有内部空间,这个围绕和包围我们的空间才是评价建筑的基础,是它决定了建筑物审美价值的肯定与否定”。
一建筑内部空间1 建筑内部空间及其尺度1.1建筑内部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空间尺度需求,促使人们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手段,同时,又从技术中获得新的启示,逐步去完善自己的居住空间。
建筑师、室内设计和设计理论家们历来十分关注室内空间的创造和变化,他们既建构了形态迥异、风格多样的空间,又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空间理论和学说。
一部建筑发展史,无异也是一部室内空间形态不断演变、发展和丰富的历史。
从古希腊封闭的空间、古罗马的静态空间、早期基督教具有方向性的动态空间到开敞空间;从罗曼内斯克式幽暗的空间、垂直式高耸的空间,文艺复兴时期亲切的空间到巴洛克富于动态的空间,以及现代流动连续的空间、生动丰富的共享空间直至当代的着力于人情味的生态空间及富有意趣的层次空间等,标志着人们对空间的理解正朝着深层次发展。
对空间的创造也已冲出传统模式,依照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双重要求,打破室内外及层次上的界限,而着眼于空间的引伸、穿插、交叉、复合、含混、变换等不同手段的创造。
《建筑艺术概论》论文
建筑艺术概论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会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方的产行业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行业,当然他的利润就不言而喻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相比于古代建筑更是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建筑的形态,建筑的内部装饰都有了新的要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那么建筑到底有什么用?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建筑形成的最开始的目的,不外乎两个。
其一,以待风雨,即为了遮风避雨只用。
其二,建筑使用来避虫害的,就我个人理解此处的虫害不仅仅指的是那些蝗虫之类的虫子,我想更多的是为了避开老虎之类的大虫子吧!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现代建筑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多元性,而不能是一元的,单一的。
建筑的作用在于给人类提供活动的场所,而现代人们的活动是多样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多样性。
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等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要求。
现代建筑文化也就不同,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公共性建筑则追求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工业化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现代建筑也在世界遍地开花。
东西方的社会形态结构是不相同的,生活习惯,习俗等等都不相同,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在相应社会生活形态中的建筑文化也是不同的。
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各个民族,地域的衣、食、住、行都的多元的,因此,现代建筑文化也就具有多元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区域现代建筑文化的形成并不同步,以欧洲地区率先萌生了具备现代建筑文化性质的雏型,然后其它各区域都不甚自觉或不自觉地也逐渐感染上这一性质,才基本上形成了世界总体的现代建筑文化。
也正是这个缘故,使所形成的世界建筑文化总体不仅发展不同步,而且存在着许多或这种或那种非理性的状况,这也是迄今为止的现代建筑文化的基本状况。
首先是欧洲的那种不甚理性的强权,占有意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成功滋长了这一意识,大有为人居环境的认识的龙头老大之态,基本上忽视了其它各区域客观环境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文化观念意识的存在和必然。
浅谈现代木结构建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毕业论文
浅谈现代木结构建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毕业论文目录内容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1)1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种类和用材 (2)1.1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种类 (2)1.1.1 普通木结构 (2)1.1.2 胶合木结构 (3)1.1.3 轻型木结构 (5)1.2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用材 (9)1.2.1 原木、锯材(方木、板材、规格材) (10)1.2.2 胶合材 (19)2 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24)2.1 抗震耐久、防虫防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设计灵活,使用率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环保节能,保温隔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冬暖夏凉,采光性好、外观美雅,自然亲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施工周期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27)3.1 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27)3.1.1中国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木结构建筑类型本土化、多样化、现代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课题。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这种风格与方式深受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民居文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民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山川、水域、林木等元素都在中国民居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居的位置、建筑形式、布局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在民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美的追求和生态意识的体现。
中国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居住需求,创造出了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的民居形式。
比如,南方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建造,利用大量的开窗和通风设计,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炎热的夏季;北方的民居则倾向于朝南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室内温暖度。
中国民居的生态意识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环保的设计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既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而现代的绿色建材,如节能玻璃、太阳能板等,更是使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背景、融合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生态节能绿色建筑论文(3篇)
生态节能绿色建筑论文1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能源的50%都消耗在建筑物的施工建设与使用过程中。
而绿色建筑则转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让建筑设计施工朝着低耗能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能源消耗的自给自足。
目前国内建筑的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单位建筑内的耗能是很多国家的2倍左右,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二字,并不是简单的指建筑立体绿化或者屋顶花园的设计,而是代表了一种象征,指的是建筑物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和危害,建筑自身可以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它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所建造的建筑物,又常常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建筑以及自然建筑等。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包含了六种指标,从上到下依次分成三星,二星以及一星。
我国住建部正式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属于国家标准,给予编号GB/T50378—20xx,20xx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原有的GB/T50378—20xx正式废止。
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而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指标包含了节地和室外环境、节能和能源利用、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以及施工运行管理等七种类型指标。
20xx年11月22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住宅新趋势高峰论坛上,我国城市科研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提出: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一星级绿色建筑未来必然会成为强制性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原则1)和谐原则。
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不单单要符合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也应该与自然、社会相协调。
绿色建筑抛弃了过去那种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它根据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逐渐朝着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基于舒适与健康出发,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带给人们高品质的生活,所以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必须遵循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三者的和谐原则。
绿色建筑论文集合[15篇]
绿色建筑论文集合[15篇]绿色建筑论文集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确定对论文都不生疏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学问的力量。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绿色建筑论文,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绿色建筑论文1能源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目前节能工作的实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环境越来越差,人们开头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峻性,必需进行全面的环境爱护,建筑工程中已逐步推广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也将成为建筑材料进展的重要方向。
新型环保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而且促进了材料企业走可持续进展之路。
以往企业大都是牺牲环境,大力进展经济,导致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现代的企业必需以可持续进展方式进行,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
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遵循绿色环境为主,保证经济快速进展。
1 建筑工程中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意义建筑行业的环保节能主要体现在对建筑原材料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以及新建筑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提高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削减建材的铺张。
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的状况来看,建筑工地的杂乱现状严峻影响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出行。
能源消耗和建筑扬尘问题照旧非常严峻,能源的高消耗使得建筑施工成本大幅提高,建筑施工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爱护等方面得不到保障,使我国城市建设的施工水平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面,因此,推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水平和范围,对建筑行业意义重大。
由于国家在环保科技和设计方面的高度重视,使得越来越多的技术得以被讨论和开发,目前许多的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中,使用了太阳能、自然材料及其他可循环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切实有效地降低了建筑能源、材料的消耗,降低了建筑成本,削减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将节能绿色环保材料应用于建筑施工项目中,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缩短工期,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生态建筑的定义与重要性 (3)1.2 生态建筑案例研究的意义 (4)二、生态建筑概述 (5)2.1 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 (6)2.2 生态建筑的主要特点 (7)三、经典生态建筑案例分析 (8)3.1 英国伦敦的巑巴比肯艺术中心 (9)3.1.1 案例背景 (11)3.1.2 设计理念与生态技术 (12)3.1.3 建筑评价 (13)3.2 德国柏林的太阳能办公楼 (14)3.2.1 案例背景 (15)3.2.2 设计理念与生态技术 (16)3.2.3 建筑评价 (17)3.3 美国加州的加州科学学院 (18)3.3.1 案例背景 (20)3.3.2 设计理念与生态技术 (21)3.3.3 建筑评价 (23)四、现代生态建筑案例分析 (25)4.1 中国上海的世博会中国馆 (26)4.1.1 案例背景 (28)4.1.2 设计理念与生态技术 (29)4.1.3 建筑评价 (31)4.2 中国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 (31)4.2.1 案例背景 (33)4.2.2 设计理念与生态技术 (34)4.2.3 建筑评价 (35)五、生态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37)5.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 (38)5.2 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39)5.3 人本主义的回归 (41)六、结论 (42)6.1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的启示 (43)6.2 对未来生态建筑发展的展望 (44)一、内容简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建筑以其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设计理念、建筑结构、材料选择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个案例是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Kalkbrnderiet住宅楼。
该建筑采用了被动式设计理念,通过优化建筑朝向、提高保温性能、利用自然光等方式,降低建筑能耗。
当代建筑思潮生态建筑的兴起教学课件PPT
一、生态建筑观念的历史演进
• 1.传统文化的生态哲理
•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蕴含着素朴的生态 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这里的 “天”是囊括一切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主体, “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主张 顺应天道、自然而为。
• 美国园林学家奥姆斯特德:景观建筑学的开创者,他认为大城市违反 了大自然的规律,城市空间是衰落和不健康的地方,因此应当采用将 自然风光带进城市的方法进行补救。
• 苏格兰学者盖迪斯:1915年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生态学 区域论观点。
• 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进一步提出地区城市概念,力图实现大中小 城市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建筑运动第一次将社会经济现实作为建筑 设计的出发点,将社会进步与平等作为建筑设计的崇高目标;那么, 当代生态建筑则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作为设计出发点, 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我们这一 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和 后代分享我们这个地球有限的资源。
二、当代建筑生态理论概述
• 生态建筑理论是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学领域的体现,是对包 括现代建筑运动在内整个人类建筑历史深刻反思的产物。
•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满足人的单方面功能需 求和降低生产成本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 环境效益。生态建筑理论在追求经济和功能的合理性的同时,增加了 资源与环境两个重要参数,使建筑设计从单纯追求功能与经济效益目 标转变为“功能——经济”和“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摘要】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旨在通过对美丽中国的历史渊源、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探讨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层内涵。
历史渊源中,美丽中国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自然景观展示了中国山水之美;人文历史则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现了中国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可持续发展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念。
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对国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将带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通过这些维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意蕴,以及它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多维解读、历史渊源、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人民生活、重要性、改善。
1. 引言1.1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议题。
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美化和环境保护,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理念和实践。
这种理念包含了对于自然、人文、历史、生态等方面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强调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借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长久的成效。
美丽中国的内涵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丽中国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精神的提升。
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规划,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维护。
美丽中国的建设也需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
美丽中国的建设还需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资源共享,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美丽中国建设内涵意蕴的多维解读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探讨,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美化工程,更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对于未来世代的责任和担当。
【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关键字】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论文浅议生态城市建设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人居环境,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追求。
本文通过论述生态城市建设,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1 前言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
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
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根底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现代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论中国现代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内容提要:“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得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
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的,暂为保管罢了。
我们将把怎样城市和乡村交给他们?建筑师如何通过人居环境建设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作为自身的贡献?”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如何确立既符合中国特殊国情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形式风格和设计理念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要就此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入手。
究其原因,从社会状况与文化艺术自身两方面认真考虑分析,才能够建立科学的中国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理论。
这也正是本文遵循的逻辑关系和方法论。
理论的关键点便是吸收中国自然生态建筑环境的精髓,为当代设计所用,完成一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具本土文化特征的传统向当代的转型。
关键词:建筑,自然,生态,环境,地域性视觉中国一、对中国建筑与环境现状的分析中国当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困境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社会现状⑴是社会现状带来的一种环境方面的恶性循环。
人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存在。
既不断积累文化,也不断积累问题、人类文化既光辉灿烂,也同时附有盲目、落后的消极面。
人类积极的进行改造自然的伟大文化实践,同时造成生态的灾难,产生消极的后果。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日渐提升。
生活的改善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促使整个社会环境必须以不断的变化与之相适应。
但这种变化带来的副作用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的破坏,构成经济发展带动盲目的,不科学的环境、建筑营造,而营造破坏环境、耗损资源、必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隐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经济的急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国人对生态观念的严重滞后。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水土流失;西部荒漠化导致华北的沙尘暴;人们终于感受到用牺牲生态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严重后果。
因此,如何处理好建筑、环境设计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事关重大。
⑵经济全球化引发的资讯爆炸与科技共享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急速蔓延。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后殖民化主义”现象。
既中国人的艺术、衣食住行甚至思维方式沦为西方文明的附庸。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强势文化正以惊人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牛仔裤、T恤衫、可口可乐正成为年轻人的必须品。
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年轻人显的如此陌生。
中国的当代文化的“不自主性”与传统本土文化的迷失。
具体到建筑与环境艺术方面,突出的状况是粗制滥造的“包豪斯式”建筑遍布,格调低俗的“伪欧陆风情”“新中国建筑”的泛滥。
可以说,中国的当代建筑环境设计的当务之急是寻求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
2、建筑与环境艺术现状⑴西方强势文化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
当代中国认为传统的风水学是迷信的,予以否定,导致中国在此领域理论呈现空白状态。
使得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成为了必然。
但在比较中西文化和哲学后,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艺术观、社会观中充斥着大量人类实践与自然对抗的观念,实为背弃大自然的概念。
此概念指导下的营建同时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西方在二战后,加大对生态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但其属于高技术的生态方式,投入的成本极高。
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是很不适合的。
在文化艺术的角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于当代却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使得在中国随处可见“混血儿”的诞生。
处于“国人食之无味,洋人见之可笑”的尴尬处境。
⑵传统设计思维遭到现代文明的隔离。
真正意义上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案例,却大多集中在偏僻的乡村,往往保持着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地域文化特征。
而随着媒体传播的经济发展及西方设计理念的侵入,中国本土建筑遗留着那种自己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易于形成局部的有利小气候),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正在日渐丧失。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发现、保护它,使之能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为这种建筑强调的环境观,正是当代设计所缺乏又迫切需要的,而它的理论来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术”——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为一体的系统自然科学。
由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完成中国当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不但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设计领域先进的科技与材料及运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本土建筑环境所展现的当代价值,做到本质思想与具体技术的契合。
二、中国本土建筑环境观1、风水术概述:中国本土建筑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诚如上文提及到的,即为系统的“风水术”。
探求“风水术”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一个居住地点的形成发展及兴衰,是由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所决定的。
此外,风水术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反映。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想——风水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实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
这实际上正符合建筑设计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出的复杂性——它既是商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既是艺术现象也是技术现象。
2、中国建筑环境观的指导意义作为中国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风水术恰好暗合于当代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Acologies)概念。
按照生态建筑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麦克翰(IanL.mchang)所说,生态建筑学是立足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思想与方法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从生态角度讲,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
由于人的非凡能动作用,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下实施建立,用以满足人的活动之场所或空间的需要,被称之为建筑。
而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在风水理论看来,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概称为“宅”,其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
”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的人工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将由风水术生发的中国本建筑称之为中国生态建筑。
其中的环境观对当代建筑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集中在两点:⑴由于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其交互感,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
其中关于“水”、“风”、“土”、“气”的论述同当代科学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也正是西方传统设计概念指导下,偏重于人而忽略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设计需要接见和自我修正的理论。
⑵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古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这有利于在当代运用传统文化的景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韵味的环境。
中国广大的地域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
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
3、本土建筑环境观对西方建筑学的影响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所谓人口爆炸(Population)、“环境污染”(Pollution)、“资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机”,同时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巨大进展,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到“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等,整个学术思潮,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转折,重新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当代建筑思潮也随着发生了显著变革,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由以往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包括生态及自然景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号机制,历史文脉等等。
在这种学术思潮影响下,不少西方学者注目于中国传统文化,用来比较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趋势。
当代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高津指出:“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和个体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现实,而当代演化发展的一个难题恰恰是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与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建筑环境设计起步较晚,而西方设计所经历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必将是中国所要面对的。
我们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尽早的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以风水术中科学的环境观加以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并以现代材料和建筑技术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上给予设计观念更多可实现的手段和空间,使当代建筑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交互感应的文化面貌。
三、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转换传统资源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1、形式的当代借用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式的形式语言。
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
这牵涉到对传统形式的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
2、与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吸收本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
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继承乡土建筑多年积淀,业已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与技术,因为手段与技术同材料及建筑环境的关系极为紧密,继承可以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进行,对原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做相应的修改,目的是为整个建筑的过程和最终效果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务。
3、旧有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关联人类的意识形态与接受尺度源自于生存经验的积累,而生存经验又来自生活经历,所接受的教育,生活习惯等的传承叠加。
这注定了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传统与习性的亲切感,也就是一种血脉中的“趋向传统意识”,即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容易感召受众的生存经验,达到接受角度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