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复习提纲)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
1、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概况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⑵魏源:《海国图志》
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
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⑶徐继畲:《瀛环志略》系统介绍各国史地、政治和风俗情况,介绍美国民主制度,赞扬华盛顿。
⑷姚莹:《康輶纪行》特别关注西藏地区,提醒注意英国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3、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制度。
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1、背景:
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⑴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⑵性质:既是救亡爱国运动,又是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运动。
⑶影响: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探究:维新派与抵抗派的思想有何异同?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⑴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⑵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⑶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补充几次论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相同:主要目的相同:
①走资本主义道路; 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不同: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探究: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 特
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主要主张: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族危机加重。
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社会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前期)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
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社团代表性是少年中国会;刊物影响较大《新潮》,《国民》,推动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白话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
(以上具体见教材)
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探究: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探究: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
第一阶段——器物阶段(抵抗派和洋务派)
1、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
第二阶段——制度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时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特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
进入“制度”阶段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特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⑴传入条件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⑵代表人物:
①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③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⑶宣传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
⑴主要原因:
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②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
③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⑵代表人物:李大钊
①李大钊号召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
②五四运动前:歌颂十月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
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新思潮的竞起
1、原因:
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⑵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2、新思潮竞起的表现
⑴无政府主义:主力:20世纪初经留日本和法国学生介绍进入中国;流行较早,影响较大。
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政府,希望建立没有任何政府的社会。
⑵新村主义:主力:五四运动前从日本传入。
主张:赞扬共同劳动、相互协作和共同消费的新生活。
⑶工读互助团:主张:幻想打破“劳力”和“劳心”的差别,改造社会。
主力:北京大学学生。
⑷改良主义:
①实用主义:
发源及代表:发源于美国;代表人物胡适。
思想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
②基尔特社会主义:
发源及代表:发源于英国;代表人物梁启超。
思想主张:主张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背景:新思潮竞相争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问题和主义之争:
⑴论战: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
⑵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⑶影响: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3、“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促使更多的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⑴失败原因:①经济上入不敷者出,
②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⑵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根本改造。
4、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
组织学会: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意义:通过论战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总结:马克思主义传播四个阶段:
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代表: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
正式传播——十月革命后(代表:李大钊)
争鸣竞逐——五四运动后(流派: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团,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
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代表:李大钊,陈独秀)
★☆探究:概括指出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⑴特点:①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政治学说以儒学形式进行宣传。
②激进派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⑵原因:①维新时期,顽固派势力强大,借用孔子是为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两面性有关。
②新文化时期,袁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目的;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