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诚信》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诚信的古文言文翻译

诚信的古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夫诚信者,立身之本,治国之基也。

吾人当以此为准则,以诚信为本,行仁义之道,以成大业。

夫诚信,犹水之源也。

水之源清,则水自清;水之源浊,则水自浊。

人若诚信,则言行一致,自能赢得他人之信任;人若失信,则如水之源浊,终将失去众人之心。

昔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夫天之道,日月星辰,运行有序,诚信无欺;人之道,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诚信为本。

故诚信者,天人之道,不可不慎也。

夫诚信者,为国为民之宝。

国家者,众人之合也。

国家之兴衰,系于人心。

人心者,诚信之所在也。

国家若诚信,则民心归附,国家自兴;国家若失信,则民心离散,国家自衰。

是以,治国之道,首在诚信。

古之圣贤,皆以诚信为本。

子路,孔门弟子,以诚信著称。

孔子曰:“子路,勇且信。

”子路之所以能得孔子之赞许,盖因其诚信也。

曾子,孔子弟子,亦以诚信著称。

孔子曰:“曾子,吾信之。

”曾子之所以能得孔子之信任,亦因其诚信也。

夫诚信者,交友之道也。

友者,人之所亲也。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则友谊长存;若言而无信,则友谊破裂。

是以,交友之道,贵在诚信。

夫诚信者,行事之道也。

事者,人之所行也。

行事诚信,则事业有成;行事失信,则事业败坏。

是以,行事之道,必以诚信为本。

夫诚信者,修身之道也。

修身者,人之所修也。

修身诚信,则品德高尚;修身失信,则品德败坏。

是以,修身之道,首在诚信。

吾人今日,身处纷繁世界,更应铭记诚信之道。

国家之兴衰,个人之成败,皆与诚信息息相关。

故吾人当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以成大业,以立大功。

夫诚信者,国之瑰宝,民之福星。

愿吾人共守诚信,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

如此,国家方能长治久安,人民方能安居乐业。

夫诚信之道,永垂不朽,愿吾人共勉之。

【译文】从前,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诚信,是立身之本,治国之基。

我们应当以此为准则,以诚信为本,践行仁义之道,以成就大业。

诚信,就像水的源头。

《孟子》第12章告子下(译文)儒家思想

《孟子》第12章告子下(译文)儒家思想

《孟子》第12章告子下(译文)儒家思想《孟子》第12章告子下(译文)有一个任国人问屋庐子:“礼和吃饭哪个重要呢?”屋庐子答道:“当然礼重要。

”那人又问:“娶妻和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当然礼重要。

”那人问:“如果按着礼节去找饭吃,便会饿死;不按礼节去找饭吃,便会得到吃的,还一定要按礼节行事吗?如果按亲迎之礼,便得不到妻子;不按亲迎之礼,便会得到妻子,还一定行亲迎之礼吗?”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便到邹国,将此事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个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揣度房屋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便可以使一寸厚的方木比山一样的楼还要高。

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三钱重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要重吗?拿吃饭的重要性和礼的细节相比,何止于吃饭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性和礼的细节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回答他说:‘扭住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便会得到吃的;如果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还要扭吗?翻越东邻的墙去挟持人家的女儿,便会得到妻子;如果不去挟持,便不会得到妻子,那还要挟持吗?’”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话吗?”孟子答道:“有这话。

”曹交问道:“我听说周文王身高一丈,商汤身高九尺,现在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多,仅能吃饭罢了,怎样才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呢?”孟子答道:“这有什么呢?只要去做就行了。

假如在这儿有个人,他的力量连一只小鸡也提不起来,那他就是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说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个有力气的人了。

如果能举起大力士乌获所举的重量,那他也就是乌获那样的大力士了。

人怎么能以不能胜任为担忧呢?不能那样做。

在比自己年长的人后面慢慢地走,这叫做‘悌’;在比自己年长的人前面快步地走,这叫做‘不悌’。

慢慢地走,难道是人不能做到的吗?只不过不那样做罢了。

尧舜之道也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

如果你穿尧那样的衣服,说尧所说的话,做尧所做的事,那你便和尧一样了。

如果你穿夏桀那样的衣服,说夏桀所说的话,做夏桀所做的事,那你便和夏桀一样了。

孟子告子上全文及解释

孟子告子上全文及解释

《孟子·告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孟子·告子上》11·1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桮棬也②。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③?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注释〕①杞(qǐ)柳:也叫红皮柳,落叶灌木,枝条可编器物。

②桮棬(bēi quān):桮,同“杯”;棬,木制的饮器。

泛指杯盘类的容器。

③戕贼:残害,损害。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好像杞柳,仁义就好像杯盘。

让人的本性归于仁义,就好像用杞柳做成杯盘一样。

”孟子说:“你是顺着杞柳本来的样子做成杯盘呢?还是毁坏杞柳本来的样子然后做成杯盘呢?如果要毁坏杞柳本来的样子才能做成杯盘,那么也要残害人的本性来成就仁义吗?率领天下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就是你这种说法了!”11·2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①,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②。

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③,可使过颡④;激而行之⑤,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湍水:急流。

②信:的确,确实。

③搏:拍打。

④颡(sǎng):额头。

⑤激:用戽(hù)斗抽水。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好像急流的水,在东方开个缺口它就往东流,在西方开个缺口它就往西流。

人的本性不分善恶,就好像水流不分东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的确不分东西,但也不分高低吗?人的本性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向低处流。

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低流的。

拍打水,可以让它溅得比人的额头还高;用戽斗抽水,可以把它引上高山。

但是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外在形势迫使它这样的。

人会做坏事,也是因为它的本性受到了外在形势的影响。

孟子《告子下》

孟子《告子下》

孟子《告子下》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告子》(上、下)原文鉴赏

《孟子·告子》(上、下)原文鉴赏

《孟子·告子》(上、下)原文鉴赏11·1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桮棬也②。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③?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注释〕①杞(qǐ)柳:也叫红皮柳,落叶灌木,枝条可编器物。

②桮棬(bēi quān):桮,同“杯”;棬,木制的饮器。

泛指杯盘类的容器。

③戕贼:残害,损害。

11·2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①,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②。

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③,可使过颡④;激而行之⑤,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湍水:急流。

②信:的确,确实。

③搏:拍打。

④颡(sǎng):额头。

⑤激:用戽(hù)斗抽水。

11·3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11·4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①,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②,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 且谓长者义乎? 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③,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注释〕①第一个“长”指年长,第二个“长”指将其看作长者来尊敬。

诚信观点类文言文翻译

诚信观点类文言文翻译

古之圣贤,皆以诚信为本。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信者,事之始终。

是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夫诚信者,国家之基,社会之柱,人生之魂也。

夫诚信,乃道德之根,人心之镜。

人无诚信,则道德沦丧,人心不古。

是以古之君子,必以诚信立身。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是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夫言出必行,行出必果,此乃诚信之极致也。

诚者,无私之心也。

无私则无畏,无畏则无欲,无欲则刚。

是以诚信之人,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贪私欲。

其心无私,其行无欲,其志无挠。

是以诚信者,能以天下为己任,能以民生为念,能以国家为家。

信者,诚之用也。

人无信,则言而不行,行而不果。

是以君子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信者,诚实之表现,诚实之态度。

是以诚信之人,其言必有信,其行必有果。

信者,能以诚待人,能以信交友。

是以诚信者,人皆信之,人皆敬之。

国家者,诚信之邦也。

国家之兴,在于诚信;国家之衰,在于失信。

是以国家必以诚信为本,以诚信治国。

君臣之间,以诚信相待;百姓之间,以诚信相处。

国家无信,则国将不国。

是以诚信者,国家之宝,国家之命。

社会者,诚信之海也。

社会之和谐,在于诚信;社会之纷争,在于失信。

是以社会必以诚信为基,以诚信立世。

人与人之间,以诚信相联;事与事之间,以诚信相承。

社会无信,则社会将不社会。

是以诚信者,社会之舟,社会之航。

人生者,诚信之旅也。

人生之途,在于诚信;人生之失,在于失信。

是以人生必以诚信为本,以诚信行世。

人与人之间,以诚信相待;事与事之间,以诚信相承。

人生无信,则人生将不人生。

是以诚信者,人生之灯,人生之航。

夫诚信者,国之宝,民之魂,人之本。

无诚信,则道德沦丧,人心不古;无诚信,则国家不国,社会不社会;无诚信,则人生不人生。

是以吾辈当以诚信为重,以诚信立身,以诚信处世,以诚信治国,以诚信立世。

今之世,物欲横流,人心不古。

然诚信之重,不可忘也。

愿吾辈皆以诚信为本,以诚信立身,以诚信处世,共筑诚信之邦,共绘诚信之世,共行诚信之旅。

诚实守信的文言文及翻译

诚实守信的文言文及翻译

夫诚实守信,乃人伦之大本,天下之通义也。

人之所以立,信为之基;事之所以成,诚为之本。

诚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道也。

天地之道,其犹可欺乎?是以君子必慎独,慎言行,不敢以欺心自居。

古之圣贤,皆以诚为本,信为用。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是以君子必以诚待人,以信交友,不以利诱,不以势压,唯以诚心相待。

吾辈生于斯世,亦当恪守诚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诚信为本。

诚信者,道德之花,事业之基,国家之柱石也。

人无诚信,如树无根,如屋无基,终将倾覆。

夫诚信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利。

盖诚信之积,始于微末,成于积累。

人之一言一行,皆可积德,亦皆可积过。

是以君子不欺暗室,不欺白日,不欺他人,不欺己心。

是以君子之言行,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无有瑕玷,无有瑕疵。

夫诚信之用,广矣大矣。

于个人,诚信可以立德,可以立业,可以立身。

于国家,诚信可以安邦,可以兴国,可以利民。

是以君子宜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以信立业,以诚待人。

夫诚信之难,难在始终如一,难在无欲无求。

君子之所以难,以其心无杂念,志无旁骛,唯诚信而已。

是以君子之处世,不忧贫贱,不惧富贵,不争名利,不谋私利,唯求天下之利,而己之利在其中矣。

故曰:“诚者,天下之道也;信者,天下之德也。

”吾辈宜以诚信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庶几不负先贤之教诲,不辱斯世之荣光。

【翻译】诚实守信,是人们伦理的根本,也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人之所以能够立足,是因为有诚信作为基础;事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诚信作为根本。

诚信,是天道的体现;守信,是做人的原则。

天地的法则,难道可以被欺骗吗?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谨慎言行,不敢以欺诈的心态自居。

古代的圣贤,都以诚信为根本,以守信为运用。

孔子说:“人若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孟子说:“诚信,是天道的体现;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原则。

”因此,君子必须以诚信待人,以守信交友,不以利益诱惑,不以权势压迫,只以诚心相待。

诚信文言文

诚信文言文

诚信文言文诚信者,人之本也。

自古及今,君子以诚立身,以信行事,故能行稳致远,名垂青史。

《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之重要,可见一斑。

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乃天道之本,人道之始。

人若无诚,如车无轮,舟无楫,难以行远。

诚信之于人,犹水之于舟,土之于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土能生木,亦能埋木。

诚信之于人,亦复如是。

人若以诚待人,人亦以诚待之;人若失信于人,人亦失信于之。

故诚信之于人,不可不重也。

诚信之于事,犹盐之于食,药之于病。

盐能调味,药能治病;诚信能成事,亦能败事。

事之成败,多系于诚信。

人若以诚信行事,事无不立;人若失信于事,事无不废。

故诚信之于事,不可不谨也。

诚信之于国,犹柱之于屋,梁之于栋。

柱能承重,梁能支撑;诚信能固国,亦能强国。

国之兴衰,多系于诚信。

国若以诚信立国,国无不强;国若失信于民,民无不怨。

故诚信之于国,不可不严也。

诚信之于商,犹金之于市,银之于货。

金能通货,银能易物;诚信能通商,亦能兴商。

商之盛衰,多系于诚信。

商若以诚信经商,商无不盛;商若失信于客,客无不怨。

故诚信之于商,不可不诚也。

诚信之于学,犹墨之于纸,笔之于书。

墨能显字,笔能成文;诚信能明学,亦能成学。

学之深浅,多系于诚信。

学者若以诚信治学,学无不精;学者若失信于师,师无不弃。

故诚信之于学,不可不敬也。

总之,诚信为人之本,事之基,国之柱,商之金,学之墨。

人无诚信,难以立身;事无诚信,难以成事;国无诚信,难以立国;商无诚信,难以兴商;学无诚信,难以成学。

故诚信之道,不可不修也。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2、《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译文《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解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译文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译文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译文《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④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何必曰利?”【注释】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详。

③构兵:交战。

④说(shui):劝说。

⑤遇:说而相合。

(6)指:同“旨”,大概,大意。

(7)号:提法。

【译文】宋牼准备到楚国去,九象,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

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

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

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

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

古人关于诚信文言文翻译

古人关于诚信文言文翻译

夫诚信者,诚也,信也。

诚者,心之正也;信者,言之实也。

心正则言行一致,言实则信守承诺。

是以,古人云:“言行一致,为君子;言而不行,为小人。

”君子之行,必以诚信为本;小人之行,必以欺诈为末。

《左传》有云:“信,国之宝也;无信,国之贼也。

”此言信之重要,可谓一语中的。

信者,国之宝也,国家之所以兴,民之所以安,皆赖信也。

无信则民不安,国不兴。

故古之君王,皆以诚信为治国之道,以诚信为本。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夫天之道,诚也,故天地之间,万物莫不诚信。

人之道,亦诚也,故人之所以立,必以诚信为本。

是以,古人有言:“天之道,信而不疑;人之道,诚而不欺。

”孔子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此言诚信之重要,无信则人不可交,事不可成。

故古之人,皆以诚信为立身之本,以诚信为处世之道。

诚信者,与人交往之桥梁,事业成功之基石。

《战国策》载,苏秦以合纵之策,游说六国,各国皆信之。

苏秦之所以能成功,盖因其诚信也。

苏秦言必信,行必果,故六国皆信之。

是以,苏秦得以合纵,使六国强盛一时。

又,《史记》载,商鞅变法,推行法治,以诚信为本。

商鞅立木为信,百姓皆信之。

商鞅之法治,得以推行,秦国因此强盛,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诚信之道,不仅在于个人,更在于国家。

国家之诚信,即君王之诚信。

君王诚信,则百姓安;君王不诚信,则百姓不安。

是以,古人有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王为天下纲纪,诚信为本。

夫诚信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利。

诚信者,如春之草,虽小而坚韧;如夏之阳,虽热而不息;如秋之月,虽清而不垢;如冬之雪,虽冷而不融。

诚信之道,历久弥新,永存于世。

今日之我,当以古人为鉴,铭记诚信之道。

无论个人事业,还是国家治理,皆以诚信为本。

诚信者,国之宝也,民之福也。

愿我辈共守诚信,传之千古,以光耀我中华。

信任的文言文及翻译

信任的文言文及翻译

夫信任,国之根本,民之灵魂。

自古及今,凡成大事者,必先立信;凡安邦定国者,必以信为本。

信者,国之宝也,民之福也。

盖闻,信者,人之所贵,德之基也。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是以,圣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又曰:“言必信,行必果。

”此皆言信之重也。

夫信,非一日之功,非一言之诺。

信,生于心,发于行。

心不诚,则言不信;行不谨,则事不成。

是以,君子以诚为本,以信为用。

君子之信,如松柏之常青,如江海之不竭。

信者,国家之柱石,社会之纽带。

国家者,信之海也;社会者,信之舟也。

海不扬波,舟不覆没,皆赖信之力。

是以,王者以信为政,民以信为命。

信者,国家之元气,社会之灵魂。

古之圣贤,皆以信为重。

尧舜之世,以信治国,百姓安之。

汤武之兴,以信服天下,四海归心。

周公之治,以信守邦国,诸侯咸服。

孔子周游列国,以信结交,仁者见之而思,勇者见之而行。

孟子之教,以信为根本,弟子传之,后世受益。

信者,事业之基,事业之魂。

商贾以信为本,则财源滚滚;农夫以信为根,则五谷丰登;学士以信为基,则学业有成。

信者,事业之翼,助人腾飞。

然而,世之不信者,亦不可胜数。

或因利欲熏心,或因贪婪无厌,或因欺诈诡计,或因背信弃义。

此等之人,虽一时得利,终将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故曰:信者,国之宝,民之福,事业之基,人生之宝。

人若失信,如树失根,如舟失舵,终将沉沦。

是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者,信也。

今吾人,当以信为重,以诚为本。

治国者,以信为政;经商者,以信为业;学者,以信为师;民者,以信为友。

信之行也,如日月之明,如江河之行,如松柏之茂,如星辰之恒。

翻译:《论信任》信任,是国家的基础,民众的灵魂。

自古以来,凡成就大事者,必先树立信誉;凡安定国家者,必以诚信为本。

诚信,是国家的瑰宝,民众的福祉。

常言道,诚信,是人的宝贵品质,是道德的根基。

人无诚信则不能立足,国家无诚信则不能兴盛。

因此,圣人孔子说:“人若无诚信,不知其有何可取。

”又说:“言语必信,行为必果。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孟子》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1)之中,傅说(2)举于版筑(3)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1)畎(quan)亩:田间,田地。

(2)傅说(yue):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3)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4)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8)曾:同“增”。

(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孟子告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告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告子原文及翻译孟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小编收集整理了孟子告子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告子章句上作者:孟子及其学生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全篇原文共20章,本书选15章。

篇一:人性向善,犹水就下【原文】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

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

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

③信:诚,真。

④就:趋向。

⑤颡(sang):额头。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读解】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

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

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

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

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名篇《告子.上下篇》原文及译文

《孟子》名篇《告子.上下篇》原文及译文

《孟子》名篇《告子.上下篇》原文及译文《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告子到底何许人也?关于告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告子是东周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人物,曾受教于墨子,有口才,讲仁义。

由于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所以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子》中。

说法二:告子是孟子的学生。

因为古人赵歧考证过,他是孟子的弟子。

说法三:告子本人无著作流传,因此也有其人纯属杜撰一说。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孟子·告子简介《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全篇共20章。

注:今人常习惯性地将性善与性恶相对,事实上,持性恶论的是荀子,年代晚于孟子,本篇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不涉及荀子的性恶说。

应当指出,当时的人多用比喻论证,其某些论述按照现代的逻辑标准看并不严格。

孟子·告子文言原文孟子·告子告子上【一】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译文: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柜柳树,义理好比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正好比用柜柳树来制成杯盘。

”孟子说:“您是顺着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还是毁伤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如果要毁伤柜柳树的本性而后制成杯盘,那不也要毁伤人的本性然后纳之于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这种学说吧!”【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孟子·告子下·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孟子·告子下·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告子下·诚信》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诚信【原文】孟子曰:“君子不亮①,恶乎执?”【注释】①亮;同“谅”,诚信。

【译文】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2、《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孟子·告子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告子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告子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2·1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③,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④。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⑤?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⑥?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⑦,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⑧,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注释〕①任:周初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

屋庐子:孟子的弟子,名连。

②亲迎:古代婚姻制度“六礼”之一,新郎必须亲迎新娘。

③揣:衡量。

④岑楼:尖顶的高楼。

⑤一钩金:意谓一丁点金子。

⑥翅:同“啻”,仅,只。

⑦紾(zhěn):扭转。

⑧处子:处女。

12·2 曹交问曰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③,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之任④,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⑤,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①曹交:曹国国君的弟弟,名交。

②雏:小鸡。

③ 百钧:一钧为三十斤,百钧为三千斤。

④乌获:古时候的大力士,能举千钧。

⑤假馆:借住处。

假,借。

馆,住处。

诚信小故事文言文_翻译

诚信小故事文言文_翻译

昔有贫士,姓王名信,字子诚。

王生性本纯良,心善仁慈,诚以待人。

邻有李氏,富而贪,常以不义之财,自肥其家。

一日,王生于市中偶得李氏遗失之银一锭,其值千金。

王生视之,心中一动,欲私藏之。

然思及李氏之贪婪,恐其寻至,必遭责难。

遂念及诚信为本,不可因小失大。

于是,王生决意将银归还原主。

时李氏正因银失而烦恼,寻访多处,不得其踪。

忽闻邻里言,有王生拾金不昧,正欲归还。

李氏闻之,心中疑惑,不知王生是否真有诚信。

及至王生家中,李氏见其人诚实无欺,心中稍安。

王生将银奉还,并述其原委。

李氏接银,心中感动,遂问:“子诚,汝何故不私藏此银,反归还于我?”王生答曰:“李君,诚信乃为人之本,吾虽贫,然不能因一银而失信于人。

若私藏此银,虽得一时之利,却失长久之誉。

是以,吾宁失银,不失诚信。

”李氏听罢,感慨良多,遂对王生肃然起敬。

自此,李氏悔改前非,不再贪财,而王生亦因诚信而声名远扬。

又有邻人张公,素来狡猾,常以欺诈为生。

一日,张公见王生之诚信,心生一计,欲试探王生之诚。

张公言:“子诚,吾闻汝诚实,特以此银试汝。

若汝不还,吾知汝诚信有假。

”说罢,将一锭伪银递与王生。

王生接过,见银色不纯,心中已猜出是伪银。

然王生不欲失信于张公,遂将伪银收好,回家细观。

数日后,王生于市中偶见张公,遂将伪银奉还,并言:“张君,此银非真,吾已识破。

然吾念及诚信,故未揭穿,愿以真银相还。

”张公接过银,心中羞愧,遂对王生深表敬意。

自此,张公亦改过自新,不再欺诈。

世人闻之,皆称王生为“诚信君子”。

王生虽贫,然因其诚信,得邻里敬仰,声名远播。

故事传至朝中,皇帝闻之,甚为嘉许,遂召王生入宫,封为大夫,赐予宅第。

王生虽官至大夫,然不忘初心,始终以诚信为本,为人称颂。

翻译:从前有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姓王名信,字子诚。

王生天性纯良,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他的邻居姓李,富有却贪婪,常常以不正当的财富来充实自己的家。

一天,王生在市场上偶然捡到了李家遗失的一锭银子,价值千金。

讲诚信文言文及翻译

讲诚信文言文及翻译

夫诚信者,人之所以立身之本也。

古之圣贤,莫不以此为重。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夫信者,国之宝也,民之魂也。

是以君子必慎其独,谨其言,严其行,以诚信为本。

盖闻诚信之道,如日月之照,天下莫不仰之。

人若失信,如星陨于夜,光彩尽失,令人嗟叹。

是以诚信者,为政之基,为商之魂,为人之德。

夫为政者,诚信为本。

古有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者,国之元首,民之父母。

若君无信,则纲纪不立,政事不修,民无依归,国家将危。

是以君必诚信,以正己正人,以德化民,以法治国。

为商者,诚信为魂。

商者,利也。

然利之所至,不可不慎。

若商无信,则利必受损,事业必败。

故商者,当以诚信为本,以诚待人,以信取利,方能使商道昌盛,财源广进。

为人者,诚信为德。

人者,众也。

众人之心,皆向往诚信。

若人无信,则众心离心,道德沦丧。

是以人必诚信,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方能使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风气良好。

夫诚信者,非一日之功,乃积年累月之德。

人之一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

若不诚信,则一生虚度,悔之晚矣。

是以君子慎独,独处之时,诚信尤为重要。

独处无旁人,诚信之心,自可显现。

故君子必慎其独,谨其言,严其行,以诚信为本。

昔者曾子杀彘,其母不信,曰:“曾子欺我。

”曾子曰:“信者,人之本也。

吾虽不才,岂敢欺母?”遂杀彘以信母。

此事虽小,然其诚信之心,昭然若揭。

又有季布,以诚信闻名。

时人云:“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之信,可见一斑。

夫季布虽布衣,其信乃天下之信。

总之,诚信者,国之宝,民之魂,商之魂,人之为德。

君子必慎其独,谨其言,严其行,以诚信为本。

人若失信,如树无根,必将倾覆。

愿天下人皆以诚信为本,共建和谐社会。

【翻译】《论诚信》诚信,是人立身之本。

古代的圣贤,无不将诚信视为重要。

孔子说:“人若没有诚信,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诚信,是国家的瑰宝,人民的灵魂。

因此,君子必须慎独,谨言慎行,以诚信为根本。

听说诚信之道,如同日月的光辉,天下无人不仰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