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最终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报告

摘要: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状况积极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大学院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应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构建培养体系:推进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培养

调查组组长:许昊;姚凯

调查组组员:付如琪;徐阳;宋东亮;徐晨捷;姚昌盛;于元浩;余威

2011年11月,对上海电机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感恩意识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男生53人,女生47人),有效率10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实竞争的残酷及商业原则引入生活领域,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以及随着打工族的出现,留守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他们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这样使当代青少年普遍缺少感恩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试图从青少年缺少感恩的原因及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掌握青少年思想发展动态,便于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与行为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公德、缺少感恩之心。

1、学校道德教育乏力。

在两会期间曾有许多委员、代表呼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追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德育课时无法保证,德育教师不到位,明显背离了学校的职责和功能。

德育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德育成为了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未转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近年来道德教育的现实使我们在道德目标的定位上节节后退,甚至将一些文明习惯也上升为道德规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信仰的地位与价值,从而导致道

德建设上的“无根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理想信念教育被忽视,使行为规范教育逐渐取代了理想信念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乏力及单纯的理论说教与德育的“无根性”,才使当代青少年道德滑坡,缺乏感恩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青少年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及其德育没能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去感恩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了感恩意识的萌生。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

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父辈们年轻时都受过苦,他们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而不知回报;只知索取,不懂得奉献;只知受惠,而不知感恩;只知接受,而不知责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及祖辈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使孩子自然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为零。如此给孩子“爱”的泛滥,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与习惯。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大事,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而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良机。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与沿海转移,出现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大都是寄居在祖父、外祖父等亲戚家或学校里,替代监管的亲人因为年龄悬殊或责任心不强,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关照,而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缺失亲情,丧失责任,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缺失、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欲化倾向明显,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个人则奉行金钱至上。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自危,更多的强调自我利益。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青少年是非善恶观念模糊,而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使他们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

社会上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以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道德滑坡与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