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常规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摘要:打破常规让语文教学更有效,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打破常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45-01
【案例背景】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敢于打破常规思维顺序向问题的反方向求索,因此常常能生成新颖独到的结论。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其实它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专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何不把它用在语文课堂中,让语文教学更有效呢?
【案例描述】
《蒲公英》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所作的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告诫人们,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指导,脚踏实地地做人,这样才不至于浪费自己的一生。为了在课堂上生成这个道理,书后也有一个问题帮助学
生理解课文,“如果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两颗种子呢?”学生在回答时会说:“我会对落在沙漠里的一颗种子说,你不能落在沙漠里,那里没有水,会干死的。”“我会对落在湖泊里的种子说,你不能落在湖泊里,会被淹死的。”学生的回答都以劝说为主,毫无新意,更没有涉及到落在泥土里的种子的想法。如何从第三方(落在泥土里的种子)着手,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1、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蒲公英种子做了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同样是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请同学们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两颗小种子的不同选择和结果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2、填空:一颗种子眼里看到的是(),他会想(),结果()。另一颗种子眼里看到的是(),他会想(),结果()。
3、分角色读三、四小节。
4、师:同学们,落到泥土里的种子怎么样啦?齐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5、说一说,落在泥土里的种子,飞过沙漠、湖泊时会想些什么?(沙漠虽然看起来金光闪闪,但里面没有水,我不能落在里面,会被干死的;湖泊看起来波光粼粼,很漂
亮,但里面的水太多,我会被淹死的,我要听太阳公公的话,落到泥土里)
6、同样都是蒲公英的种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呢?结合板书回答(不被表面迷惑,实事求是;听从前辈的正确指导)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在对比教学中很容易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课文学得既扎实又高效。
【案例分析】
一、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往往灵光一闪而发现了真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能否进行逆向思维?无须担心。教育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四、五岁儿童就已有了逆向思维。其实,在生活中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对正常行驶的汽车可能不甚在意,可对正在倒车的就不一样了。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目的就是要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老师将书后的问题“如果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两颗种子呢?”改成“说一说,落在泥土里的种子,飞过沙漠、湖泊时会想些什么?”使得学生的回答不拘一格,即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将文章所学内容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对课文又进行了一次回顾,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教学过程的提问,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蒲公英》一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蒲公英种子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它们飞过沙漠、湖泊时会怎么做?”这样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在教学中独辟蹊径,进而激发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
三、根据课文内容,恰当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正因为针对一些课文采用逆向思维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要树立逆向思维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如果把逆向看作一种形式,一种方法,那么思维则是内容,是实质。教师掌握这种方法是不难的。备课时,我们通常可想想:这种课型,这篇课文,我常常是怎么教的?我这么教,是否是受到思维定势或同向思维的影响?继而再想:如果我不这么教,需要创新,可怎么教?比如,平常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现在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这堂课就让学生来教而教师来“学”。具体如何操作呢?如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先激起学生的兴趣:“这节课你们来当老师,考考我这个学生。无论是字、词、句、段、篇乃至结构,写法等等,只有能难倒学生就是个好老师。”从而激起学生的自学兴趣、个性思考、集体讨论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整
个课堂活起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等目的。
在通常的教学中,学生们学完蒲公英种子不同选择和结果后。老师便会引出书后的问题,“如果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两颗种子呢?”由此总结出文章包含的道理。这样的课堂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想而知。案例中老师由果及因,先告知学生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的结果,再让学生探究蒲公英茁壮成长的原因,“落在泥土里的种子,飞过沙漠、湖泊时会想些什么”这一问题统领全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加的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