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最新版)

合集下载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复习知识点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复习知识点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复习知识点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6%)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8%)1、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一是确定方向,二是确定距离,三是角度。

例如;商店在学校北偏东45°方向上,距离是1500米。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

(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注意:1、比例尺 2、正北方向3、角的画法2、位置间的相对性。

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例如:小明家在学校西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

那么,学校在小明家东偏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000米。

相对位置的特点是: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相等(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4.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

5.确定方向时:A、先确定观测点(1)从哪里出发,那里就是观测点。

(2)“在”字后面的为观测点。

B站在观测点来看方向。

例如:①东偏南25°(标25°的那个角就靠近东)。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知识点六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 7、10 条默写,其它要理解) 我要拿 100 分
得分: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 0.1、0.01、0.001……
2、每相邻两个记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
得分: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只有 3 条高。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6、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7、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8、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 1 个直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 1 个钝角。 9、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10、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13、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360° 14、用 2 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5、用 2 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16、用 2 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 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知识点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 1 条背诵)
我要拿 100 分 得分:
1、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 0,一般要
把 0 去掉。
2、整数的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的方法)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知识点八 统计图(背诵)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四则运算。

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 + 加数;加数=和 - 另一个加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减数=被减数 - 差;被减数=差+减数。

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 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 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商。

-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 = 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 = 被除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

-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 - 余数)÷商;商=(被除数 - 余数)÷除数。

3. 有关0的运算。

-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4.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完整word)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数(2)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二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 +减数 (3) 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X 因数因数二积宁另一个因数(2)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宁除数 除数=被除数宁商 被除数=商乂除数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商乂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十商 商=(被除数-余数)赫数 余数=被除数赫数-商(3) 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 0”的运算(1) 、“ 0”不能做除数;(2)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3)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4)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6) 、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7) 、0十0得不到固定的商;5 - 0得不到商. (8)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 。

a — a=0(a 不为0)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7、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 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8租船问题: 原则:租便宜的,尽量无空座。

字母表示:a + 0= a 字母表示:a — 0= a 字母表示:a —a = 0 字母表示:a x 0= 0字母表示:0* a (a ^ 0) = 0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其中: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注意以下几点:1.不能将“0”作为除数,字母表示:a÷0 错误2.一个数加上0仍等于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仍等于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5.一个数乘以0等于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仍等于0,字母表示:0÷a(a≠0)=07.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字母表示:a÷a=1(a不为0)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加减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3.连减的性质:a-b-c=a-(b+c)乘除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 a×(b×c )3.乘法分配律: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a-b)×c= a×c - b×c4.除法的性质:a÷b÷c= a÷(b×c)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2.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小数最高位是十分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

3.以6.378为例,其计数单位是0.001,其中有6个整数部分,3个十分之一,7个百分之一,8个千分之一。

四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 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 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0 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 除以一个非0 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0 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归类整理.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归类整理.

第一单元:四那么运算【知识要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局部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差【典型例题】根据864+325=1189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189-864= 1189-325=【知识要点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局部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的积叫做被除数,除得的数叫做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减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典型例题】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知识要点3】有关0的运算【重点内容】★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作除数,0可以作被除数。

【典型例题】计算0÷27+5×0+4【知识要点4】四那么运算顺序【重点内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那么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数学知识点梳理(下)第一篇一、小数1. 小数的认识:小数是整数和分数的一种扩展形式,例如3.2、4.567。

2. 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前面是整数,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读作“整数小数部分”。

3. 小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将小数按照小数点后面的位数进行比较,位数越多,数就越大。

4. 小数的加法:将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加法的规则进行计算。

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不足,则可以在前面加0。

5. 小数的减法:同样将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减法的规则进行计算。

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不足,则可以在前面加0。

6. 小数的乘法:将小数乘数按照普通乘法计算,然后在最后的结果中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小数点的位数等于乘数和被乘数小数点后的位数之和。

7. 小数的除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都乘以10、100等位数相同的数字,使它们变成整数,然后按照普通的除法计算,最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即可。

二、面积和周长1. 面积的认识:面积是二维图形所围的区域的大小,通常用平方单位表示,例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

2. 面积的求法:不同的图形有不同的面积求法,例如矩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度乘以宽度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底边乘以高,再除以二来计算,圆形的面积可以用πr²(r为半径)来计算。

3. 周长的认识:周长是二维图形围成的线段的长度,例如矩形的周长可以用两倍的长度加两倍的宽度来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可以用三条边的长度之和来计算,圆形的周长可以用2πr(r为半径)来计算。

三、时、分、秒1. 时、分、秒的认识:时、分、秒是计时的单位,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一天有24小时。

2. 时、分、秒的读法:把小时读作“几点”,分和秒都读作“几分几秒”,例如“上午八点二十五分”、“下午三点五十九秒”。

3. 时、分、秒的加减法:将小时、分钟、秒分开计算,分别进行加减法运算,注意进位和借位的操作。

四、整数1. 整数的认识:整数是自然数、0和负整数的统称,例如-3、0、1、2、3等。

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全)

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全)

6、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线段、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7.长方形有 2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4 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 1 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一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3 条对称轴,线段有 1 条对称轴,菱形有 2 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 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圆环有无数条,半圆环有一条。 8、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长方形和正方形除外) 9、梯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10、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比如:中国的赵州桥,印度泰姬陵,英国塔 桥,法国埃菲尔铁塔。 1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12、利用平移,可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 其它简便运算例子:
256—58+44
250÷8×4
=256+44—58
=250×4÷8
=300—58
=1000÷8
=242
=125
知识点五
三角形(第 1 条到第 13 条要背诵)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 3 条边,3 个角,3 个顶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6、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写法),再写小数点,再小数部分:写小 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 0 就写几个 0。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小数的大小比较:(1) 先比较整数部分;(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 位;(3)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4)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9、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 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0 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 00 倍;……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四那么运算1、加、减法的意义及各局部之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数+ 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2、乘、除法的意义及各局部之间的关系:〔1〕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积÷因数=因数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那么运算。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假如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7、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8、有关0的运算:①一个数加上0等于原数。

A+0=A②一个数减0等于原数。

A—0=A③一个数减本身等于0。

A—A =0④任何一个数乘0等于0。

A×0=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0 ÷A=0〔A≠0〕⑥一个非0的数除以本身等于1。

A÷A=1〔A≠0〕⑦0不能做除数。

9、租船问题共有32人,租小船每条24元,限乘4人;租大船每条30元,限乘6人,怎样租最省钱?〔1〕比拟哪种船的租金廉价小船:24÷4=6〔元/人〕大船:30÷6=5〔元/人〕经比拟大船廉价方案一:全租大船应租大船只数:32÷6=5〔条〕……2〔人〕这2人还要租一条小船,那么总租金就为:5×30+24=174〔元〕方案二:如租5大船和1条小船,小船没有坐满,还空2人这时不是最省钱的,还可在调整成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这时大小船刚好坐满租金为4×30+2×24=168〔元〕答: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1一、单式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①画出横轴和纵轴(补画统计图时此步骤已给出);②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多少(补画统计图时此步骤已给出);③描点,描点时应注意先找准横轴上的点,再找准纵轴上相对应的点,过两点分别做横轴、纵轴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就是所要描的点,在交点处点上实心点;④用线段顺次连接所有点,并标注数据;⑤标注好日期和标题。

(日期也可不标注)3、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地推测。

(知识巧记)统计图,类型多,条形、折线一一说。

条形数量好比较,折线增减更明了。

绘制折线较简单,描点连线来解决。

完成绘图细分析,解决问题更容易。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1、复式折线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存在两组(或多组)数据,且需要在一幅统计图中表示这两组(或多组)数据,就要用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或不同形式)的折线来表示不同数量的变化情况,这种统计图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各组数据的多少,数据的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可以比较各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折线表示表示不同的量,需标明图例。

4、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等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回答或提出相应的问题,同时进行简单地分析和合理地推测。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共17篇)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共17篇)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共17篇)篇1:部编版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小学数学四年级知识点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知识点: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数:(a+b)×c=a×c+b×c或(a-b)×c=a×c-b×c 补充知识点:1、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总结:文为大家整理和分享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乘法分配律,怎么样,大家对知识点数学乘法分配律了解了多少呢?四年级上册数学万以上数的读法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2、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都是是计数单位3、数位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位为一级。

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4、十进制计数法: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5、读数的法则:(1)、读数的时候我们先把这个数按四位一级分级。

(2)、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3)、读亿级或万级时,先按个级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4)、每一级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

6、多位数的写法法则:(1)把数分级(2)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汇总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汇总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篇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

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 ,3, 4, 5 ,6 ,7 ,8 ,9 ,10, …….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

AC: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2篇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小数加、减法应注意:(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2)从最低位算起;(3)得数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2.在小数减法中,如果被减数是整数,一般要补齐小数部分,补几位,看减数。

例如:20-1.86,列竖式时应写成:20.00-1.86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4.关于解决小数中人民币的问题,如没有特殊要求,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条形统计图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6.在折线统计图中,所画的线段越接近垂直(或线段越长)说明上升(或下降)的越快;所画的线段越接近水平(或线段越短),说明变化得越小。

如果观察不出折线统计图的趋势来,只好计算后再作比较。

7.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反映变化趋势。

第八单元知识点1.两端都栽时,棵树总比间隔数多一全长÷每段长+1=棵树(棵树-1)×每段长=全长全长÷(棵树-1)=每段长2.两端都不栽时,棵树总比间隔数少一全长÷每段长-1=棵树全长÷(棵树+1)=每段长(棵树+1)×每段长=全长3.在封闭图形上植树时,棵树等于间隔数全长÷每段长=棵树棵树×每段长=全长全长÷棵树=每段长在一端植树与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相似。

4.关于植树问题给孩子们的建议:(1)认真读题,认清这是哪一种植树问题。

(2)学会把一些数学问题转化为植树问题。

例如:剪绳子、锯木头、俩建筑物之间栽树都是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走楼梯、时钟报时、车站的站点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

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附重难点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附重难点知识)

【期末资料】数学四年级下册复习提要一、 数与代数部分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这些分数可以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就成了小数;例如101=0.1;1001=0.01;10001=0.0012、单位换算: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高级单位数×进率=低级单位数33;最后从左到右依次读出小数部分的各个数字。

3、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求小数的近似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要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再按四舍五入法计算。

5、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6、计算小数加减法:注意小数点对齐。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小数小数加减小数的意义、数位、读写、性质、单位换算小数除法 小数乘法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变化的规律小数乘法计算、乘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小数除法计算、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取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1、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 );……2、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乘数与积的大小关系:(可用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或借“1”法)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另一个乘数第五单元;小数除法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51.75÷15)只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有余数的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资料集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整数加法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被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任何数乘以0都得0,1乘以任何数都得任何数。

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不能做除数。

5、与有关的运算在运算中,“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a=1,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除以a(a≠0)=0.6、四则运算顺序四则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算。

7、设计方案:租船问题学校组织去游玩,一共48个人参加,大船限乘5人,每只大船的租金的25元;小船限坐3人,每只小船的租金是20元。

如何租船最省钱?方案一:全部租大船。

48÷5=9(只)……3(人)。

9+1=10(人)。

10×25=250(元)。

方案二:全部租小船。

48÷3=16(只)。

16×20=320(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 重点知识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加法中,和=加数+ 加数,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乘法中,积= 因数×因数,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含义,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中运用这种关系。

-正确处理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特别是多层括号的情况,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误。

3. 考点-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或解决简单问题,如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常以脱式计算的形式考查,要求准确遵循运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 重点知识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例如,通过观察一个由多个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描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根据视图还原物体: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想象和还原出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观念。

2. 难点-从斜方向观察物体的视图判断,以及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视图准确还原立体图形,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复杂的组合几何体,准确分析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尤其是有遮挡情况的判断。

3. 考点-给出立体图形,选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视图,以选择题或判断题形式出现。

-根据给定的几个方向视图,画出或选择正确的立体图形,多为操作题或选择题。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 重点知识点-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和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b + c)),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如计算25 + 36 + 75,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得到(25 + 75)+ 36 = 1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一、四则运算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二、位置与方向: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

(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注意:1、比例尺2、正北方向3、角的画法2、位置间的相对性。

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观测点的确定)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4.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

5.确定方向时:A、先确定观测点(1)从那里出发,那里就是观测点。

(2)“在”字后面的为观测点。

B站在观测点来看方向。

例如:①东偏南25°(标25°的那个角就靠近东)②西偏北35°(标35°的那个角就靠近西)6.描述路线和绘路线图时:只有一条线,所作的线是首尾相连的。

7.常用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a× (b×c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c=a×c+b×c(a-b)×c=a×c-b×c乘法分配律的应用:①类型一:(a+b)×c (a-b)×c= a×c+b×c = a×c-b×c②类型二:a×c+b×c a×c-b×c=(a+b)×c =(a-b)×c③类型三:a×99+a a×b-a= a×(99+1) = a×(b-1)④类型四:a×99 a×102= a×(100-1)= a×(100+2)= a×100-a×1 = a×100+a×2三、简便计算1.连加的简便计算:①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结合在一起)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2.连减的简便计算: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106-(26+74)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 106-(26+74)=106-26-74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4.连乘的简便计算: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 ;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看见125就去找8;5.连除的简便计算: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

(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27÷9×13四、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a÷(b×c)1、常见乘法计算:25×4=100 125×8=1000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50+50+98 =488+(40+60)=100+98 =488+100=198 =588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 99×125×8=25×4×56 =99×(125×8)=100×56 =99×1000=5600 =990006、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65+28+35+72=(65+35)+(28+72)=100+100=2007、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25×125×4×8=(25×4)×(125×8)=100×1000=100000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1、分解式2、合并式25×(40+4) 135×12—135×2=25×40+25×4 =135×(12—2)=1000+100 =135×10=1100 =13503、特殊14、特殊299×256+256 45×102=99×256+256×1 =45×(100+2)=256×(99+1)=45×100+45×2=256×100 =4500+90=25600 =45905、特殊36、特殊499×26 35×8+35×6—4×35=(100—1)×26 =35×(8+6—4)=100×26—1×26 =35×10=2600—26 =350=2574一、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二、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3200÷25÷4=3200÷(25×4)=3200÷100=32五、有关简算的拓展:102×38-38×2125×25×32125×883.25+1.9810.32-1.9837×96+37×3+37易错的情况:0.6+0.4-0.6+0.4 38×99+99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

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10。

7、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数位… 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 万千百十一(个)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1)6.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

(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2)6.378中有6个一,3个十分之一(0.1),7个百分之一(0.01), 8个千分之一(0.001)。

(3)6.378中有(6378)个千分之一(0.001)。

(4)9.426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0.1)[4在十分位]8、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读法),再读小数点,再读小数部分。

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9、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原来的写法),再写小数点,再写小数部分: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

10、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

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

11、小数的大小比较:(1) 先比较整数部分;(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3)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4)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12、小数点的移动小数点向右移: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 00倍;…… 小数点向左移: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3、生活中常用的单位:质量: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长度: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面积: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单位换算:(1)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

(2)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

14、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是要把小数部分省略,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一。

如果小于五则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把第一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二位,如果第二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