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记忆的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城市记忆的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摘要:对于城市发展来说,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不仅要保护那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对于那些年代较近的近代历史建筑也应该给予保护和合理利用。笔者结合乌鲁木齐现存苏式建筑的实际境遇,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述,以期更直观的了解城市更新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记忆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客观需要。就乌鲁木齐现存苏式建筑而言,对于保存城市的记忆以及今天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大规模的新城市建设,导致城市规模和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旧有的城市结构和历史建筑遗存面临大规模城市更新的挑战。能否自我更新调整以适应新功能需要似乎成为这类历史建筑的命运如何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背景
据调查,一些包括乌鲁木齐在内的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
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建筑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把城市的历史记忆、街区的文化传承都“改”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高楼大厦。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城市新建筑追求形式上的怪异,使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绝少的考虑到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城市的足迹和珍贵的记忆,更是一种直观的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真实的记录了一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的痕迹,因此,作为一种城市的记忆,我们是否应该择其经典保存再利用,为后人留下一些苏式建筑呢?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一定非要以把所有的老的建筑都拆掉为代价,这也将成为城市决策者和规划师需要面对的又一崭新课题。
二、城市记忆的缺失与重建
(一)、苏式建筑—一个时代的记忆
(1)半个世纪前的高档建筑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在乌鲁木齐林立的楼群间,不时会出现黄色墙面、浮雕装饰、斗篷式铁皮房顶、造型典雅、展示异域风情的小楼。它们就是苏式建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或更早的时候,使用当时苏联的设计图纸或由苏联专家帮助建造的建筑物。
在明园附近,目前还存在着一些“苏式”楼房,一部分是民居,比如,石油局明园住宅楼群的10栋楼房,岁月的洗练并没有冲刷掉多少建筑本身的特色,屋舍俨然,映衬在树木间显得古朴而又生
出些许的童趣。一些住户在窗户上贴了窗花、挂了灯笼,带着异国情调的楼房,成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一部分在校园中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显现着人文与历史的痕迹,比如新疆大学北校区、新疆医科大学、石油学校内的苏式建筑;另有一些如人民电影院等,成为当时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
图1新疆大学内的苏式建筑图图2明园家属院内的苏式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自拍)(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图3明德路中国工商银行图4胜利路八路军办事处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据了解,这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低矮得可能称不上是楼房的建筑,在当时却非同一般,可谓高档建筑。就像当年新疆最高建筑的“八楼”已经深深植入乌鲁木齐人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俄式建筑,也成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历经两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楼荣光渐被高楼遮去,但那些浓郁的苏俄建筑的味道,总是不免让人怀旧。
(2)特定年代的产物
在中国各地拔地而起的众多苏式建筑基本上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物。那个年代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也成了一种政治化
的时代产物,苏式建筑的兴起承载了当时中苏友好的历史文化信息。很厚的墙体,绿色的倾斜屋顶,半圆形天窗,在想像中感觉浪漫到不行。如今,当我们经过这些由苏联人设计的住宅区的时候,一面端详着那些面目相近、老旧而又略显笨拙的楼群;端详着楼房顶端那一溜溜熏得乌黑的排烟道,一面仍能体味出苏式建筑的用料实惠、宽大沉稳和向往共产主义的浪漫热情。
典型的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的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严格来说,真正由前苏联人设计和参与建造的‘纯血统’苏式建筑并不多,其余大多只是仿照前苏联建筑的风格。”
当时的城市建筑在很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苏联风格的影响,乌鲁木齐乃至新疆各地建造了各式模仿苏联风格的建筑,比如新疆大学内的苏式楼房,都应该称为“仿苏式建筑”。这些仿苏式建筑,有些可能采用了苏联方面留下的图纸,就像“八楼”和北京前门饭店用的是同一张图纸;有些则是借鉴了苏联建筑的风格,比如民主路与红旗路交界处的人民电影院、南门的人民剧场、北门的八一剧场。这3个剧院是当时受苏式建筑影响的代表建筑,黄墙、方顶、拱门、高大的石柱、乃至石柱上的装饰一如当初。
(3)施工质量令人惊叹
据相关资料显示,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苏式建筑再度回到人们的视野,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关于校舍倒塌问题的一些
讨论上: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安然无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却已经倒塌。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告诉笔者苏式老楼有很多优点,墙从来不掉皮,虽然是木地板木楼梯,但因墙壁特别厚实,住在楼下的并不感觉到吵。而且门窗经历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变形。
当时苏式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是惊人的好,比如新疆历史上第一座小型水电站乌拉泊水电站,虽然大概有30年不用了,2004年去看时,上面的立体站名还很好地立着,50年风霜雪雨没有摧毁它。再比如建于1939年的达坂城木拱桥,18米长,用一块块弯成弧形的木头粘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前苏联通过此桥从新疆向内地前线运送的大量军用物资。1978年,随着距该木拱桥约300米处的一座石拱桥建成使用,这座使用了38年的木拱桥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样的建筑质量,多年来让人们啧啧称道。
(二)、苏式建筑—何去何从
(1)正在消失的记忆
这些华美中不失庄严肃穆的苏式建筑历经半个世纪之久依然安好,但随着一些“苏式”建筑内部设施陈旧老化,新的更为现代化的大厦和住宅楼在旧楼的地基上相继崛起。那些承载了多少住户记忆的老房子,渐渐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变成一堆堆残砖碎瓦,伴着人们的叹息消于无形。曾经是乌鲁木齐最普遍的建筑形式的苏式建筑,现在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了。
这些苏式建筑命运将会如何?有一天,它会不会成为历史,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