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课程设置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应当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地表现为四种活动:语文和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课程设置就应当以这些本能为基础,并尽量满足这些本能的要求。他主张教材应当心理化,应当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通过教学把它变成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
1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2,理解课程变革的失败的原因,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淆。
1、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根据很多美国课程学者的归纳,课程
实施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
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
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
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相互适应取向
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
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
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
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
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第一章: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
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目标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