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
二、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第四次,祥林嫂听信柳妈”赎罪”的办法,用一年有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但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四婶仍然不准她动手拿祭品,于是: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 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 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 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 米。 第五次,祥林嫂被鲁四老爷家赶出门后,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 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 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论的两大因素与一个空间: 1、意:情+景=象(实) 2、境:审美想象的空间=象外之象(虚)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 4、韵味无穷
第三节 文学意境
1、情景交融: ①景中藏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情景并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是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 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星恒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发展趋势。 典型人物要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18世纪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 来决定。

自考《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教学课件

自考《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教学课件

按照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看
掌握方式
理论方式
宗教方式
实践—精神 方式
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式
精神活动性 质
理论性或认 识性
宗教性或幻 象性
伦理性或意 志性
审美性或情 感性
相应学科
哲学、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等 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 念、迷信观念等 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
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文 学等
3、文学活动的地位
• 按照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看
(摹仿) 艺术世界
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 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最 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 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 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 创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 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 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 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第一章文学观念
目录
CONTENTS
1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 变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2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 一种文化形态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3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 态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 炼,请言简意赅的 阐述您的观点
2、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动态展示 了文学研究过程的开放性
(二)文学活动
1、人类与动物活动的区别
•动物 •——生存 •——无意识被动适应 •—本能 •——感觉单一
▪人类 ▪——生活 ▪——有意识主 动改造 ▪——有目的 ▪——感觉多样
达尔文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16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18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23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38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48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62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76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8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86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33-34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2.文学的倾向性3.文学的实践性4、文学的情感性5.文学的形象性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审美性D.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马克思D.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V)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X)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V)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X)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X)四.简答题1.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2.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3.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4.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五、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六、材料题: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价值2、文学的功能3、文学认识功能4、文学的教育功能二、选择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00529文学概论(一)第一章文学概念重点及试题

00529文学概论(一)第一章文学概念重点及试题

第一章文学概念一: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A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B.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谁说的(A )A.马克思B.恩格斯C.贺拉斯D.波德莱尔解析:“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马克思探讨人为什么能体验、为什么能创作、为什么能鉴赏时所回答的。

二: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艺术模仿自然”的提出者( A )A.赫拉克里特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荆浩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 B )A,独立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什么?(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下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B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即“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贺拉斯“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概论  第一章

以形传神,显现意蕴
要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黑格尔 苏轼曰:“得其理,传其神。”
渗透个性,表达心灵
例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船 世界因我而缩小 重洋分割的大陆 靠在我的两舷 赤道的光
任洪渊
两极的雪
太平洋岸的蝶 一齐纷纷戏舞在我的甲板
思考:
《 转 战 石 南 鲁 北 》
文学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对文学的影响:
1、 处在法制逐步取代人治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生活已经并将会出现许多前所 未有的新情况、新现象、新特点,这就给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许多新内容、 新视角和新观点。
2 、与此相适应,作家和读者也有一个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观念的过 程,以期更好的观察、体验和表现新生活,并努力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正 当的法律权利,旅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3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文艺体制的更新和文学生产运作的市场 化、文学消费的多元化,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作保障,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将无 法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发展。
我遥望
曾卓 文 学 倾 向 性 的 审 美 现 主 要 通 过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 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 像遥望 一个远在天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 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1、倾向性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存在依据和前提。 2、真实性又必须以倾向性为指导。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 实性。 3、真实性和倾向性既有矛盾又可以统一,能否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都要受到 多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的把它指 点出来。 例:施耐庵的《水浒传》表现的是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真实性高 余万春的《荡寇志》则歪曲了事实。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研究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观点以及主要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章节的内容入手,对文学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文学的基本概念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文学是人类用语言艺术化地再现生活的产物,它具有语言艺术性、形式美和思想性等基本特征。

文学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思想性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等。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文学作品的分类和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第二章:文学的发展历程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时期。

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文学的理论观点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包括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研究理论等。

其中,文学创作理论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文学创作的方法、创作的技巧和创作的原则等内容;文学批评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批评的方法、批评的原则和批评的标准等内容;文学研究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等内容。

第四章:文学的主要流派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文学的经典作品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奥德赛》、《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学观念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 >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文学概论(一)【密训资料】-10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
1.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和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3.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
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用了移情理论。
文学与历史文化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而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知识点名称
内容
文本与文学文本

1.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大体就等于文学作品了。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读者已经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经验与体验

1.经验与体验的关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体验是对
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
体验与文学
★★
1.作家的体验的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这种体验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的深刻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③感受的个性化。2.里普斯提出“移情说”。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诗句中运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文学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文学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论模仿:西方文学中所再现的现实》
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
《周易》
❖“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
荆浩
➢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 而取其真。”
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 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 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 的俄国
➢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 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案例:唐代、魏晋、晚清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 动
叶燮
➢《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 之情状也。”
2、表现说——“诗言志”、“诗缘情”和浪漫主 义
(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但是,诗并 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 家、诗人的“心境”或者“心理状态”中。
1926—1984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 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 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 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 规律
3、实用说——“教化”说和“寓教于乐”
俄狄浦斯杀死 狮身人面兽斯 芬克斯
俄狄浦斯=肿痛的脚(?)
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随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流动的,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永恒不变的。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的是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二)文学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一)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模仿或再现世界。

(二)表现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实用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认为文学是种工具和手段。

(四)独立说:对立于实用说,(王尔德、波特莱尔)强调无功利、唯美,游戏、无关现实——难成立。

(五)客观说:认为“作品”高于一切,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六)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主要是讲文学发展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1)时代原因(历史变迁/时代发展/心理变化是根本)。

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

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时代发展。

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二节诗歌

文学概论第一章第二节诗歌

4、语言的音乐性。
a、语言的音乐性是其节奏、声调、韵律的综合体
现。 如李白的《游洞庭五首》 、《游洞庭醉后三首》
b 、但没有情感内涵的节奏,押韵,决不是诗。 如《三字经》、《百家姓》不是诗。 又如《自从实行吃饭不要钱》也不是诗。
《自从实行吃饭不要钱》




自从实行吃饭不要钱,农村风气大改变; 男的听到吃饭不要钱,浑身干劲冲破天; 女的听到吃饭不要钱,做活赶在男人前; 老的听到吃饭不要钱,不服年老也争先; 小的听到吃饭不要钱,勤工俭学成绩显; 鳏寡听到吃饭不要钱,满面春风开笑颜; 病人听到吃饭不要钱,毛病顿时轻一半; 懒汉听到吃饭不要钱,连声检讨就改变; 做活想到吃饭不要钱,一分一秒都争先; 睡觉想到吃饭不要钱,越想心里越是甜; 为什么心里越想越是甜?共产主义快实现! 人人干劲足,个个齐向前,明年定有更多的不要钱。
二、诗的特征

1、浓厚的情感内涵 a、 诗歌一般并不描述产生情感的事件原 因 ,而是仅仅表现感情本身。
舒婷:《往事二三》: 一只打翻的酒盅/石路在 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遗落一枝映山红 管道升的《你侬我侬》:把一块泥,捏一个你, 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 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 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延伸阅读:

“兴 观 群 怨”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诗歌(包 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 《论语· 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 (《论语· 泰伯》)的 “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 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 的另一含义是讲诗的表现手法,参见赋 比 兴)。 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 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 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 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 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文学概论第一章,00529

文学概论第一章,00529

PART一,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二,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艾布拉姆斯,作者作品读者世界三,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的流动过程,并且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四,再现说,表现说五,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可以给人带来愉悦。

但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六,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这种观念来自德国美学,主要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主要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

七,客观说,体验说八,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中西方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2收到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和不同社会心理作用的影响3还与研究者的观点有联系,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观点。

九,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凝聚着作者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语言组织。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的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可以说无所不包,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都可以叫做文化。

2狭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等。

3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人运用符号及其意义而创造的。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三,如何去发现文学的文化意义1通过品质阅读,试图尽可能完全把握作品的肌质,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运动。

2通过价值阅读,让读者尽可能敏锐,准确的描述出它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文学改造社会生活二,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的作者与论述在文学关系中,作家的心与外在的物是互动的。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一、章节学习目标与要求:1、掌握文学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文学观念的内涵,并能分析其得失;2、理解文学是“人学”的理论命题;3、理解文学的虚构性与真实性的关系;4、掌握意象、意境、典型三个概念的含义以及文学形象的特点;5、理解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差异与联系、类型与特点;6、在语言艺术与图像的艺术的相互关系中理解语言艺术的特点。

二、本章难点、重点:1、理解文学是“人学”、艺术真实、意象、典型、意境的内涵。

2、在语言艺术与图像的艺术的相互关系中理解语言艺术的特点。

三、章节练习:(一)、名词解释:1、艺术真实答案要点: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真实。

对艺术真实的判断要考虑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以及不同文类的要求。

艺术真实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答案要点:所谓有我之境,比较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作家移情入景,景物受情感的渲染而被赋予较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情感也比较具体、确定和强烈,其长处易于感染和打动读者。

3、无我之境答案要点: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家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渲染点化出特定的氛围和境界,情感比较隐约深藏,内蕴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其长处是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典型环境答案要点: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面貌的人物生活环境,它首先是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其次这种具体环境能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典型环境能够有效促成典型人物的行动,表现其性格。

不充分展示环境,人物性格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据,没有必然性。

典型环境是由典型人物的活动构成的,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环(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结合你所阅读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文学概论第一章

文学概论第一章

钟嵘《诗品序》(选)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 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 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 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讬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 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 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 《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莫尚於诗矣。
雪 莱 , 1792-1822
“诗是强烈情感 的自然流露。”
“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 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 的瞬间之记录。”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 《荀子· 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 所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 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事物迁于外,情 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亚里士多德:一切艺术都是对自然的摹仿,摹仿 是人的天性。 诗所描述的事比历史更具有普遍性和 哲学意味,因此是真实的。 诗可以按应有的样子来描写,而不是 简单化的复制。 艺术的目的在于快感也在于教益—— 卡塔西斯。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古希腊朴素的唯物 主义的摹仿说的继承和完善,也是对柏拉图客观 唯心主义摹仿说的批判的继承和改造、发展。
动物活动:

人类活动:

生命活动 本能 无意识 维持生命存在
生活活动 自由自觉地创造 有意识 能动的 以对 对象的规律的把握为 基础 有目的 在活动开始 前已确定目的,活动 的成果已预先观念地 存在 不仅适应环境还能改 造环境,并反观自身。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大纲

《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大纲

以研究和评价,所以文学具有人文性。 (中国古人说“诗言志”、“诗缘情”,作家的情志体验 和创造以及读者欣赏作品时的再创造,都是发现和挖掘人 的精神力量的过程,充满了人文情怀和人文价值。 不同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其价值倾向是不同的,同样的文学 现象会因为研究者的价值倾向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文学理论研究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 在阶级社会里,热问性还反映着阶级性不同,阶级判断人 文价值的标准是不同的。 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人文性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坚持以人 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是否有利 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虚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文学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融入文学理论研究的全过程。) 3、文学理论家是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从既有文学活动的事实出发,通过 观察、感悟和研究,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概括, 来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研究分析和科学总结文学活动的实践,透过复杂繁多 的文学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文学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必须接受文学活动实践的检验,
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 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性质,主张文学作 品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现劳动人民反 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塑造工人阶级的积极形象,展示人 民群众追求自由生活和美好理想的精神风貌。
七、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马克思主义强调,从人类改造自然和求得自身全面解放 的社会实践中来认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赋予其崭新的内 涵和评判标准,使人们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形成科学认识。)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高度肯定了人民在文学中的主体地 位。 (一方面,人民是文学表现的主体。 以人民为主体创造历史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 唯一源泉,脱离了人民及其生活,文学创作就会成为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 另一方面,人民是文学服务的主体。 一切文学作品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是否深受人民欢迎、是否对人民有深刻影响始终是评价文 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经受住人民检验又给予人 民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作品,才能成为优秀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

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

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

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

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基本概念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

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

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

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

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

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第五章基本概念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

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

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