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学组织形式.doc

合集下载

第四章篮球——篮球战术二攻一配合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

第四章篮球——篮球战术二攻一配合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

第四章篮球——篮球战术二攻一配合教学设计定,逐渐提高运球的频率。

(2)原地V字运球:大力迅速摆动,注意做动作时肢体的配合以及身体的重心调节。

2、传接球上篮练习练习方法如下:听到教练提示口令后,两人一组面对面站位,跑动中传接球。

不限传球姿势。

接到球的学生采用原地低运球8次后迅速回传,并进行跑动。

完成几次练习后,加大两人之间的距离,组织形式不变。

要求接到球的学生由原地低运球8次减少到6次,促使学生用更快的速度来完成练习,组织形式见图。

要点:适当拉开行进时的距离,传球到位,注意相互观察,相互学习,在老师的组织指挥下进行练习。

环节三:新知学习教师:我们刚刚对我们的篮球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复习,现在请你结合我们课前所学习的知识,谈一谈你认为“二攻一”的战术配合在比赛的时候应该如何运用?总结:“二攻一”是快攻结束段以多打少的一种形式,也是比赛中常见的进攻形式。

因此,在篮球比赛之中,根据防守人的位置以及情况,我们就可以进行“二攻一”的战术配合。

教师:在比赛之中,赛场之上瞬息万变。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二攻一”的配合成功率,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下手呢?1.个人篮球技术的提高;2.传接球技术的熟练;3.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默契程度的提高。

环节四:实战练习1、原地“二攻一”练习训练方法:三人一组一个球,站在一条直线上。

两人面对面传球,一个人中间防守。

断球之后与传球失误的同学交换角色。

要点:传球动作要和进攻动作结合在一起;传球时要学会使用“假动作”声东击西。

2、半场“二攻一”训练训练方法:三人一组,站在底线中间的同学发球,站在三秒区两侧的同学快速启动抢球,发球同学和抢到球的同学变为进攻队员,未抢到球的同学成为防守队员,完成“二攻一”配合。

要点:反应迅速,精力集中,掌握行进间传接球的技巧和时机。

环节五:篮球素质练习1、弹跳训练:双脚抬腿跳10个/组*2-3组;2、力量训练:哑铃平举15次/组*2-3组;3、反应训练:50米变速跑200米/组*1-2组;4、速度训练:20米折返跑20米*2/组*1-2组;三、课程结尾教师:恭喜你完成本节课程的学习,相信你一定掌握了如何和同学配合完成“二攻一”的战术配合,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在班级内部举办一次“二攻一”的全场比赛吧!期待你的加入!30秒。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四章 体育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二篇  第四章  体育教学方法

课次13、14、15、16、17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常用方法,能在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手段:讲授、讨论第四章体育教学方法第一节体育教学方法概述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二、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趋势体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公平化和民主化第二节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概念——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普通的工具,也是教育活动中最常见的行为活动是体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最重要的媒体(一)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的方法贯彻时的基本要求(精讲多练)1、目的明确,并具有教育意义2、要通俗易懂,精炼生动。

注意语言简洁,术语教学,比喻、口诀,提高实效性3、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4、注意讲解时机和效果宣布课的教学目标时——语言简练、果断有力对动作技术的重点难点——手势和语气、语调变化学生做练习时(静止用力或危险的动作)——简短提示和评价,不做具体讲解(二)问答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互动方式传递教学信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1、优点⏹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的作用2、问答法在实践教学与文化课堂教学中的不同⏹体育教学中的问答用简短的语言进行⏹————————不能有太长时间的讨论⏹————————以伴随练习的思考为线索⏹————————分散在练习和讲解之中3、问题种类:⏹分为“回顾性提问”“归纳性提问”“演绎性提问”和“价值性提问”⏹例如:篮球教学中各种不同性质提问示例⏹(1)回顾性提问:(记忆性的问题,一般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运球时,眼睛离开球了吗?在禁区中可以停留几秒钟?⏹(2)归纳性提问:(回答时需要说明理由)例:1-2-2和1-3-1的防守在哪些方面有共同点?为什么在防守时,必须站在球和篮的之间?⏹(3)演释性提问:(运用已有知识对新问题进行解决的提问方法)例:面对比你高,但比你动作慢的对手,你应怎样去抢篮扳球?还有3分钟全场结束时,你队领先3分,你应采用什么进攻方法?⏹(4)价值性的提问(要求学生进行选择,是一种态度上、认识上的提问和判断)例:在防守中与对方队员接触时,你认为该不该做小动作。

中学教案格式(范例)

中学教案格式(范例)

中学教案格式(范例)第一章:教案的基本结构1.1 教案的开头部分编写日期科目教材版本教学目标1.2 教案的主体部分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列出本节课要讲解的知识点教学难点:指出本节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1.3 教案的后记部分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第二章:教学目标的设计2.1 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2.2 教学目标的编写原则具体性: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达成可衡量性:教学目标要可量化,便于评价和反馈可实现性: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挑战性,又要能够实现相关性:教学目标要与教材内容、学生需求和其他教学目标相关联2.3 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采用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ound)教学目标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第三章:教学内容的设计3.1 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突出重点,覆盖难点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3.2 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逻辑顺序: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习兴趣3.3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口头讲解:通过讲解,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板书:通过板书,简洁地呈现教学重点和结构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四章: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4.1 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4.2 常见教学方法简介讲授法:通过口头讲解,传授知识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3 教学方法的应用实例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的作用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5.2 教学评价的方法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习情况作业批改: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与测验:通过考试和测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5.3 教学反馈的技巧及时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正面激励:注重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个性化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第六章:教案书写的注意事项6.1 教案的规范性教案应采用规范的文字、符号和格式,保证信息的清晰传达教案应遵循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6.2 教案的简洁性教案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叙述和不必要的细节教学步骤应条理清晰,便于快速理解和执行教案中应适当使用图表、流程图等辅助说明,提高信息传递效率6.3 教案的灵活性教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教案中应预留一定的自由时间,便于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节奏教案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建议第七章:课堂管理策略7.1 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7.2 课堂管理的原则公平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和权益一致性:坚持规则和期望的一致性,避免混乱和误解积极反馈:积极引导学生,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合理期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设定合理的期望和目标7.3 课堂管理的方法建立规则:在学期初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明确行为期望处理冲突:冷静、公正地处理课堂上的冲突和问题行为第八章:作业与评价的设计8.1 作业的设计原则作业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作业难度应适中,既能够挑战学生,又能够使其在合理时间内完成作业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避免机械性和重复性作业应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提供多样化的任务8.2 评价的设计原则评价应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水平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过程和努力,而不仅仅是结果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如观察、口头提问、作业、测验等,以获取多角度的信息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改进第九章: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9.1 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支撑,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资源的类型教材和教参:正式出版的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源: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材料在线资源: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如教育网站、在线课程、论坛等人力资源:教师、专家、家长、学生等可利用的人力资源9.3 教学资源的应用整合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整合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创新应用: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活动持续更新:不断更新和积累教学资源,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适用性第十章: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0.1 教学计划的重要性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蓝图,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规划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果10.2 教学计划的制定学期计划: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学期的教学计划月/周计划:细化学期计划,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每日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和任务分配10.3 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灵活调整和适时反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高等教育学讲义

高等教育学讲义

高等教育学(电子文本)第一章高等教育概述考核知识点一、识记1.高等教育2.高等教育学3.柏拉图4.洪堡5.高等教育的特征二、理解1.高等教育学的价值。

2.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

3.柏林大学的地位。

4.教育民主化三、运用高等教育学与大学教师的关系。

考核内容一、学习高等教育学的价值1. 掌握教育规律,教书育人;2. 掌握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管理学校;3.掌握教育规律,理解、辩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二、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历史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指中学后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1)高等教育的萌芽最早的高等教育的构想见之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这本书中,他设计了一种高级的教育机构,其对象是20~30岁的年轻人中对抽象思维具有特殊兴趣的人,学习的内容是当时的高深的学问:“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培养目标是高级官吏。

柏拉图在前387年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阿卡的米”学园(A cademy)。

柏拉图死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阿波罗神庙附近创办了一所类似于阿卡的美学园的哲学学校“吕克昂”(L yceum)。

但这两所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2)大学的诞生●大学产生的原因第1.由于所学学科范围的扩大,产生了分科的可能。

第2.当时欧洲的许多学者都习惯于把某些城市看成是某些学科能得到最好的专门教学的地方。

于是就产生了U niversi tas Litterarum,意思是各种学科的联合。

●大学产生的时间大约在12~13世纪之间,大学开始出现。

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

此后,大学在欧洲相继出现。

著名的有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

●中世纪大学的职能中世纪的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

科研并没有其地位。

(3)现代大学的诞生●西方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为了实现他的新人文主义的理想而创建了一所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洪堡的贡献(大学教育的三个新原则):第一、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三者统一;第二、教、学、研究三者统一;第三、科学统一:把各种科学统一到一定的哲学基础上;科学与理论的统一。

第四章 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规律、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课的类型划分:第一节 教学活动过程

第四章 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规律、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课的类型划分:第一节 教学活动过程

20 0 8年 第 1期
在 进行 6段 教学 前 , 要认 真 备课 。备好 课 是上 好课 的前 提 条件 。教 师 的备课 以《 先 纲
要》 和异步教学理论为指导 , 课 程标准 ( 以《 实验稿) ( 》 以下简称 《 课标》 和学情为根据进 ) 行 。陈旧 的以“ 老师 讲 , 生 听 , 学 老师 讲到 哪里 , 学生就 同时 学到 哪里 ” “ 堂灌 、 (满 注入式 、 一
() 3 新课程异步教学是一种能将学生的个体学习与教师 的异步指导有机结合进行 的, 以学生的个体独学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式 。
() 4 新课程异步教学是一种 以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人 , 学情 为根据的, 能将教师 的 3 种指导形式与学生的 5 种学习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教 学过程中进行的, 教学效果能及时
反馈 的现代教 学方式 。
() 5 新课程异步教学是一种以学情为根据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 6步学习法” 和“ | 思维法 ”解决一个教学单元中所包含的“ 33 , 八个基本” 的学习问题的现代教学方式。 () 6 新课程异步教学是一种以学情为根据的、 能将学生 的个体学习、 群体学习与教师的 异步指导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以学生的个体独学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式。
能取得比较好的指导效果。


第 四章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规律 、 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和教 学 活 动 课 的类 型 划分
将新课 程异步 教学 的学生 的学 习方式 和教 师 的指 导 方式 综合 起 来进 行 实验 研究 , 建 构
了以下新课程异步教学方式。 新课程异步教学是一种有 目 有计划、 标、 有组织,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 教师为学生学习 的指导者的, 能将教师的 5 步指导和 3 种指导形式与学生的 6步学 习和 5 种学习形式有机 地统_在一个教学过程 中进行的, 以学生的个体独学为基础,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一切教 学条件 :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组织课内外全部教学活动 , 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基础知识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本课程旨在帮助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学习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发展必须的专业能力,使之能够胜任教师工作。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可分为好几个方面,每一章即是其中某一方面的技能知识。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将学生的座位排列成秧田式,师生按课表采用班级授课制上课,这就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本章要学习的内容有: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有何作用?2.人类已经创设了哪几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何优缺点?3.实际教学工作中应怎样设计教学组织形式?4.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是什么?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即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用是什么?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运用,最终要具体地落实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以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并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序列,发挥其能量和作用。

结构决定功能,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科学、恰当,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

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最终落脚点。

三、目前人类已经创设了哪些教学组织形式?这涉及到对已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

我们可以把教学组织形式分为师生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两大类,并按照数量结构的不同可以分别表现为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

(一)师生直接交往的形式1.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进行系统的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四张 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张 中世纪的教育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章应在了解西欧中世纪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世纪早期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的基本特点;中世纪后期大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以及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概况等。

教学时数:6学时考研大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西欧中世纪的时间界定:公元前800年,罗慕路斯兄弟在第伯河口建立了罗马城,逐渐形成了罗马国家。

经历了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两个阶段。

罗马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障碍,大批奴隶逃亡、怠工,出现大规模奴隶起义。

与此同时,外部又有日尔曼“蛮族”的入侵。

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拜占庭)和西罗马,476年西罗马被日尔曼所灭,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西欧封建社会从西罗马灭亡起,到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处决,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持续了1200年,(中国从公元前475到1840年鸦片战争)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11世纪为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时期;11—14世纪上半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期,是封建制度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不断发展和形成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在世界史上,一般称前两个时期为“中世纪”(意思是处于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之间),把最后一个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世纪末—11世纪)的教育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

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

国王把大部分土地通过“采邑”形式分封给宗教的和世俗的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土地分给中等封建主——男爵和子爵,他们占有几个或几十个庄园;中等封建主也把土地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再分封给小封建主——骑土。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

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5.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答:(1)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3)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区域结构)。

2体制结构:是指按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而确立的结构。

形式结构(类型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

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

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完整)教育学名词解释范文

(完整)教育学名词解释范文

— 3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12、教育社会化: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是指个体以社会需要、个人才能和兴趣为依据,能随时随地地接受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育.社会教育化:不仅表现在正规学校向社会开放,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将担负教育的职能.第四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4、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5、本体性知识: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条件性知识: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

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课等技巧。

6、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7、教师中心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赫尔巴特、凯洛夫儿童中心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式课题名称: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式概述(此节内容可作为选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教育活动模式即课程模式;2.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两种基本模式;3.比较两种基本模式的区别,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比较认识过程模式和目标模式的特点教学准备:参考《幼儿园活动教程》等相关资料课题名称:第二节学科课程模式与综合课程模式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学科课程模式和综合课程模式的含义及特点;2.理解两种课程模式的目标、内容,掌握两种课程模式的组织3.适应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重点/难点:学会组织幼儿园分科课程教学活动和综合主题活动教学准备:参考资料《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儿园语言、计算、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分科教学法》相关资料课题名称:第三节游戏课程模式与活动区课程模式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游戏课程模式和活动区课程模式的含义及特点;2.理解游戏课程模式的目标、组织形式;3.了解活动区的创设和活动区活动的指导。

4.提高学生观察幼儿的能力和教育组织管理能力。

重点/难点:幼儿游戏和活动区活动的组织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去幼儿园见习,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游戏和活动区的相关资料。

课题名称:第四节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快乐与发展课程的含义;2.理解快乐与发展课程在不同年龄班实施的特点;3.阅读学科期刊杂志,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在活动中体现“快乐”和“发展”的目的教学准备:师生课前阅读《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学科期刊杂志,搜集有关的资料。

课题名称:第五节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主要思想和内容;2.理解蒙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蒙氏教具的特色和蒙氏教学法;3.学习蒙台梭利对教育的贡献,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幼教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式课题名称: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式概述(此节内容可作为选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教育活动模式即课程模式;2.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两种基本模式;3.比较两种基本模式的区别,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比较认识过程模式和目标模式的特点教学准备:参考《幼儿园活动教程》等相关资料课题名称:第二节学科课程模式与综合课程模式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学科课程模式和综合课程模式的含义及特点;2.理解两种课程模式的目标、内容,掌握两种课程模式的组织3.适应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重点/难点:学会组织幼儿园分科课程教学活动和综合主题活动教学准备:参考资料《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儿园语言、计算、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分科教学法》相关资料课题名称:第三节游戏课程模式与活动区课程模式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游戏课程模式和活动区课程模式的含义及特点;2.理解游戏课程模式的目标、组织形式;3.了解活动区的创设和活动区活动的指导。

4.提高学生观察幼儿的能力和教育组织管理能力。

重点/难点:幼儿游戏和活动区活动的组织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去幼儿园见习,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游戏和活动区的相关资料。

课题名称:第四节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快乐与发展课程的含义;2.理解快乐与发展课程在不同年龄班实施的特点;3.阅读学科期刊杂志,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在活动中体现“快乐”和“发展”的目的教学准备:师生课前阅读《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学科期刊杂志,搜集有关的资料。

课题名称:第五节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主要思想和内容;2.理解蒙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蒙氏教具的特色和蒙氏教学法;3.学习蒙台梭利对教育的贡献,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幼教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小学体育三年级全一册第四章 跳跃与游戏《跳跃与游戏》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三年级全一册第四章 跳跃与游戏《跳跃与游戏》教学设计

《跳跃与游戏》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融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是实施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教材分析1、小学低年级游戏,是以课程目标导向来选编游戏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评价的“主体性”游戏。

这些游戏是以自身特有的形式,由情节、活动方式、规则和结果等要素构建的群体性活动。

它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因此也称体育游戏也叫活动性游戏。

其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重在发展。

2、教学重点:应抓住双脚用力蹬地起跳,双脚轻巧缓冲着地的动作教学难点:是动作的连贯和协调性。

三、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身体发育还不完全。

但是,他们喜欢模仿,胆子大,对任何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跳跃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

本教材是一项发展学生弹跳能力以及协调、平衡能力的教学内容。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跳上、跳下时两腿同时用力蹬伸的动作,以及落地时能用前脚掌缓冲着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姿势。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学习,体验立定跳远动作方法,激发运动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学习,初步掌握立定跳远技术动作,发展灵敏、协调和跳跃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方法散点教学和模仿练习相结合六、教学过程1.模仿练习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青蛙如何跳,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去学着青蛙的方式跳跃,然后再告诉学生青蛙是如何跳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对青蛙跳的模仿,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模仿青蛙的动作。

米的跳跃练习设置5米的距离,让学生尝试用刚刚学会的青蛙跳去跳跃,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第一次的尝试跳跃,请跳的较好的学生出来做示范,让学生心里知道如何才是比较好的跳跃方式,对动作的模仿有着更好的认识。

第四章说唱音乐

第四章说唱音乐

第四章说唱音乐第四章说唱音乐第一周授课内容:第四章说唱音乐第一节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整体概况、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说唱音乐的分类、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说唱音乐的结构类型教学过程:一、定义说唱又称曲艺,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一种包括文学、表演和音乐三方面的综合艺术形式。

包括了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的说唱音乐是曲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据1982年调查,我国说唱有341个曲种。

(以下汉族说唱曲种分类)1、按艺术风格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2、按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分为:①鼓词类(流行于北方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南方的温州大鼓、扬州鼓词等)②弹词类(主要流行南方,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木鱼歌等)③道情类(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④牌子曲类(如北京的单弦、福建南音、山东聊城八角鼓、河南大调曲子、青海平弦等)⑤琴书类(北京琴书、徐州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贵州琴书等)⑥时调类(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湖南丝弦、四川清音等)⑦走唱类(河北莲花落、东北二人转、安徽凤阳花鼓等)⑧杂曲类(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福建锦歌、湖北三棒鼓等)三、说唱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1、唐以前:说唱艺术的萌芽和孕育期(1)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荀子《成相篇》,是一篇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很像后来说唱文学的结构。

(2)汉魏的相和歌(3)汉代的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南北朝的《木兰诗》均叙述了完整的故事,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视为说唱艺术的先驱。

2、唐代:说唱艺术的形成期唐代的“变文”是说唱音乐形成的标志。

“变文”是1899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说唱文本。

3、宋代:说唱艺术的成熟期宋代手工业、商业更为发达,由于市镇繁荣,城镇人民的艺术活动、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四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四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一、教育独立论1.“教育独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2.具体来说,“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是:(1)教育经费独立;(2)教育行政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3.局限性: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于政治,不仅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1.“教育万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8 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

2.“教育万能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否认遗传对人的成长的应有作用。

3.局限性:它虽然看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

三、人力资本理论(一) 教育的本体意蕴1.“人力资本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赛基若舒尔茨。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其次,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最后,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1)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2)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3)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4)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易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

四、筛选假设理论1.1973 年,美国学者斯宾塞首次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

2. 筛选假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教育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基本假设、信号、标识与筛选之中。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1.“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多林格(P.Doering)、戈登(D.Gordon)、卡诺依(M.Camoy)等。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一)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措施(内容、手段)三、教育的起源于发展阶段***(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社会学家勒图尔诺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心理学家孟禄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理论指导下形成(二)教育的发展阶段1、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

我国在夏朝时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

在西方,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充实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雅典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内容为七艺。

古代教育特点: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2、近代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3)几哦啊与内容更趋于丰富与合理(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育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的,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四章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班级教学一、班级教学的优势1.班级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2.班级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3.班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二、班级教学的局限1.统一班级教学很难照顾到每名学生的特殊性2.班级教学很难让学生领会学会学习的时代精神3.班级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4.班级教学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5.师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在班级教学中充分发展第二节小组教学小组的划分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进行临时性的分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能力进行分组。

在班级中,教师按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一、小组教学的优势1.小组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2.小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3.小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二、小组教学的劣势首先,小组的划分是以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为依据的,但对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进行科学的鉴别和区分是很难的。

另外,在对待小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不科学的分组造成的副作用是很大的,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第三节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

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学条件和个性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独立钻研,帮助学生又不会学转变到会学。

一、个别化教学的优势和局限1.个别化教学的优势首先,个别化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个别化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补充多少东西,个别化教学的宗旨是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独自承担学习责任、自主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3.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之外,还包括适合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1. 小学教育: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 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3. 广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4. 狭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是指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的变化的过程。

2.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3.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5.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1、理解社会政治是如何决定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如何反作用于社会政治. 2。

能从多方面分析今天的学校教育为何经济功能尤为突出。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这里讲的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发展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增长,它是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既为教育提供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又因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的条件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

2。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培养规格经济结构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结构的复杂多样必然要求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从而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3。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源泉。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和内容。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古代教育是以师徒关系为基础的个别教育形式,以呆读死记加体罚的教育方法为主要特征;现代教育则是以班级教育为主的集体教育形式,以直观形象的实验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其基本特征.而教育手段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评议+模仿,方法手段是口耳相传,动作模仿;第二阶段是文字的产生和纸张的发明,方法手段是粉笔+黑板;第三阶段是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方法手段仍是粉笔+黑板,纸质教科书盛行;第四阶段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方法手段进入了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时代。

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的。

伴随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被大量创造和使用.20世纪初,幻灯、电影、录音用于教育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前苏联教学论学者对有较多的阐述;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和类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休金娜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严密的、按时间的组织,它与教师的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活动可以是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可以是群众性的教学;”我国的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有学者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由此可见,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并未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我们暂且把教学组织形式定义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通常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较适合学生人数少的教学要求;2.班组教学;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3.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4.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各国的分组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一类是内部分组;外部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分组;这种形式的分组在西方国家运用得很广泛;1兴趣分组;也叫选修分组;这种分组也是跨班级的,甚至是跨年级的,如各种课外的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等;2能力分组;按学生的能力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智力或学习成绩来分组,通常又可分为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两类;内部分组;它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将他们编入暂时性的小组里进行学习,因此也叫班内分组;内部分组的具体做法也有两种;1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依据通常是简短的诊断性测验,分组后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教学目的后再进行班级教学;2对相同学习内容和相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媒介手段进行分组;5.开放教学;也称为“开放班级”或“开放课堂”,开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放弃了班级教学的形式;在开放教学的形式下,教学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无固定的计划、形式和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进行个别辅导,而不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6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一种在空间上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场教学在师资、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特色是在教学的空间上,即教学活动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而是在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中进行;四、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1.根据教学任务进行选择;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如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班级教学的形式,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则可考虑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如果要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可以考虑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2.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从不同的学科来看,如语文、数学和体育、美术等,其内容的性质不同,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同一门学科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难易程度不同,或复杂程度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3.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顾及到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水平不同,不宜一律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组织形式;四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该考虑教育的现有条件,学校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第二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的需求大大增加,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公元十六、十七世纪间,班级授课制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和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进行了完善;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教学理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2.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3.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4.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是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多科并进,轮流交替;三、班级授课制中课的类型和结构关于课的类型和结构划分的理论根据,前苏联教学论并非简单继承赫尔巴特的统觉论,而是力图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中掌握知识要经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等几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不管是掌握一个概念,还是掌握某一系统的学科知识,都有要经过这些过程、环节或“工序”;有的教学内容份量不多,而且比较浅显,在一个单位时间50分钟或45分钟内就可以全部完成;但是另一些教学内容,份量大,程度深,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就完全掌握,需要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课所组成的课程体系来完成任务;课的类型即由此而来;那种包括掌握知识过程全部或大部环节或“工序”的课,叫做“综合课”;那种只担负一道或二道“工序”的教学任务的课,分别叫做:讲授新教材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具体到某一特定类型的课中,由于它担负的任务,教材特点,以及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的具体情况,又有不同的更为具体的阶段、环节、步骤;这就叫做课的结构;一般的“综合课”都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到环节;四、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2、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3、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有,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4、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5、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等;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封闭式教学,教学容易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脱离;3、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强;4、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5、固定化、形式化,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7、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集体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也没有等到充分发展;五、班级授课制改革动态一世界各国缩小班级规模的运动美国克林顿政府的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主要采用联邦政府拨款的方式推动实施,准备将中小学各年级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23人减少至18人2005年实现;日本教育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低年级教师认为最恰当的班级大小为20人,日本山形县2002年实施的“新新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各班人数为30人;韩国于2001年开展小班化,政府打算投入一半的教育预算约110亿美元,加建学校和教室,以将班级人数降至35人;我国台湾决定以10年为限1998-2007,国民小学班级人数降为35人,国民中学班级人数降为40人;澳门已经实现了每班35人的目标;不仅中小学缩小班级规模,大学也在缩小班级规模;这种改革可以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可以使师生的互动更加深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说话,从而挖掘学生最好的一面;二加强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相互配合虽然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不同,适应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的需要,但是人类社会是复杂的,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又都有其优点和缺陷,它们在一定意义具有互补性,可以实现优化组合;三班级授课制的弹性化1959年,美国着名教育家约翰·古德莱德在其不分级小学一书中指出,分级制是一种僵化的教育体制,它不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的个别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到儿童发展的不同速度和不同层次,无法实现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不分级小学这一解决方案,主张构建灵活的学制,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速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持续发展;通过实行这种学制,教师们则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创造型的教育与教学策略;1999年1月,芬兰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高中都应采纳无年级制;实行无年级授课制的学校,不为学生分班或分配固定教室,不同学年入学的学生会因选择同一课程而坐在一个教室,而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也会因为选择不同课程而坐在不同的教室;选修同一门课程,坐在同一个课堂上的学生,可以是刚进校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新学年伊始,学校即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课程设置手册,内含本学年开设课程明细表,包括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课程设置、各科详情、任课教师、选修必备前提条件等,同时将手册全部内容公布在校园网上,以使学生随时查询;学校对大部分课程的选修不作任何限制,只是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加以编号并注名选修该课必备的知识前提;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从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中选择不同的学段课程和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并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组织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同学入学的学生,每个人的课程表很可能因为选课的不同而不同;学校建立了对学生的顾问制度,设专业的学生顾问,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未来择业或继续深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四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逐渐改变,不再是纯粹的“我讲你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关系,也不再是“星星绕着太阳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依附关系,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人格上的师生平等关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关系;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和评课三个环节;备课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上课是教师灵活地执行计划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评课是教师本人或其他评课人员对学生的目标达成程度及教学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和改进决策的过程;一、备课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上课的质量;一般来说,备课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条件等因素,更要考虑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情况;一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长期计划;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好;它的内容包括:学生情况分析,课程目标和内容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活动安排等;2、课题单元计划中期计划;这是一个课题或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对这个课题或单元教学所作的统筹安排,形成课题或单元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3、课时计划短期计划;这是教案,是教师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它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布置作业等;有的教案还留有课后反思或教学后记一栏;所以,有人形象地称教案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省簿”;教师在编写课时方案应问自己的问题:二三种工作优质高效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深刻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对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学生、备教材、学法、备教法;1、研究学生教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教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备课从根本上说是选择适合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适合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所以,备课的首要工作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而不是研究教材;2、研究教学材料成功的教学往往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有关;备课中,教师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3、研究教法和学法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水平、教学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优缺点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二、上课依据国内个的众多研究,上课环节可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部分;1、启动环节启动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往往利用问题、演示、实验、言语描述等手段来创设这种情境;此外,课的启动还包括教师将学习的目标、方式、程序和评价形式与标准以板书、幻灯片或书面材料等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一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2、导入环节“导入”的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衔接;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新知新能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利用旧知识结构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家庭作业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学习新任务直接相关的旧知能;3、展开环节这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新任务有实质性的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合理呈现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通过指导性练习和独立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新知识;4、调整环节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课的调整既包括了补救教学,也可能含有补充教学;补救教学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或典型出现的错误反应或动作,从新的角度加以澄清和纠正;5、结束环节课的结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小结”和“照应”起到提炼主题、概括要旨、深化认识、过渡衔接等作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由学生来做,不仅是加深学生对刚上完的课,对刚学到的东西的印象,而且,通过小结,发现问题,还可以把这次课和下次联系起来;美国一些大学的“一分钟文章”就有这样的功能;三、评课评课,起着检查学生达标程度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时评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评课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前者由执教者自己进行,后者由教师同行、教育行政人员或教研人员进行,针对学生达标程度进行检查;一般来说,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等要素构成,因此,评课就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1. 引言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教师和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2. 个体教学个体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个体教学通过与学生一对一或小组互动,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个体教学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个体教学的优点包括:•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更多个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促进学生的个体思考和自主学习。

然而,个体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设立合理的学生评估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大班级教学中,个体教学可能难以实施。

个体教学适用于小班教学和弱势学生的辅导等情景,能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3.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一种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小组合作的优势有:•促进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合作;•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但是,小组合作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教师在组织和管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自由鹰派行为,导致合作效果下降。

小组合作适用于较大班级和项目式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将学生原本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传授和阐述部分转移到课堂外进行,而将解决问题和互动交流的部分移到课堂上进行。

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的优点包括:•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进行预习和复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解决问题;•可以创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前苏联教学论学者对有较多的阐述。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和类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休金娜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严密的、按时间的组织,它与教师的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活动可以是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可以是群众性的教学。

”我国的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

有学者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

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由此可见,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并未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我们暂且把教学组织形式定义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1.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

通常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较适合学生人数少的教学要求。

2.班组教学。

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

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

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

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

3.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

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

4.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

各国的分组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一类是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

这种分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分组。

这种形式的分组在西方国家运用得很广泛。

(1)兴趣分组。

也叫选修分组。

这种分组也是跨班级的,甚至是跨年级的,如各种课外的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等。

(2)能力分组。

按学生的能力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智力或学习成绩来分组,通常又可分为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两类。

内部分组。

它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将他们编入暂时性的小组里进行学习,因此也叫班内分组。

内部分组的具体做法也有两种。

(1)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依据通常是简短的诊断性测验,分组后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教学目的后再进行班级教学。

(2)对相同学习内容和相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媒介手段进行分组。

5.开放教学。

也称为“开放班级”或“开放课堂”,开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放弃了班级教学的形式。

在开放教学的形式下,教学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无固定的计划、形式和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进行个别辅导,而不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6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一种在空间上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场教学在师资、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

其最大的特色是在教学的空间上,即教学活动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而是在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中进行。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1.根据教学任务进行选择。

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

如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班级教学的形式,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则可考虑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如果要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可以考虑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

2.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从不同的学科来看,如语文、数学和体育、美术等,其内容的性质不同,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从同一门学科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难易程度不同,或复杂程度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3.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顾及到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例如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水平不同,不宜一律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组织形式。

(四)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该考虑教育的现有条件,学校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第二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的需求大大增加,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

公元十六、十七世纪间,班级授课制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和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教学理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

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2.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

3.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4.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是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三、班级授课制中课的类型和结构关于课的类型和结构划分的理论根据,前苏联教学论并非简单继承赫尔巴特的统觉论,而是力图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中掌握知识要经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等几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不管是掌握一个概念,还是掌握某一系统的学科知识,都有要经过这些过程、环节或“工序”。

有的教学内容份量不多,而且比较浅显,在一个单位时间(50分钟或45分钟)内就可以全部完成;但是另一些教学内容,份量大,程度深,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就完全掌握,需要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课所组成的课程体系来完成任务。

课的类型即由此而来。

那种包括掌握知识过程全部或大部环节或“工序”的课,叫做“综合课”。

那种只担负一道或二道“工序”的教学任务的课,分别叫做:讲授新教材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

具体到某一特定类型的课中,由于它担负的任务,教材特点,以及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的具体情况,又有不同的更为具体的阶段、环节、步骤。

这就叫做课的结构。

一般的“综合课”都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到环节。

四、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3、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有,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4、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等。

(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封闭式教学,教学容易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脱离。

3、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强。

4、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5、固定化、形式化,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

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

7、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集体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也没有等到充分发展。

五、班级授课制改革动态(一)世界各国缩小班级规模的运动美国克林顿政府的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主要采用联邦政府拨款的方式推动实施,准备将中小学各年级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23人减少至18人(2005年实现)。

日本教育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低年级教师认为最恰当的班级大小为20人,日本山形县2002年实施的“新新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各班人数为30人。

韩国于2001年开展小班化,政府打算投入一半的教育预算(约110亿美元),加建学校和教室,以将班级人数降至35人。

我国台湾决定以10年为限(1 998-2007),国民小学班级人数降为35人,国民中学班级人数降为40人。

澳门已经实现了每班35人的目标。

不仅中小学缩小班级规模,大学也在缩小班级规模。

这种改革可以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可以使师生的互动更加深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说话,从而挖掘学生最好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