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放眼世界,在几乎所有的国家,报业的发展水准往往是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富裕发达的社会,拥有高水平的报业,贫困、落后的国家。其报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报业作为社会机体的一环,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它包括经济增长、文化教育、城市化进程、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等。正是这些因素,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没有上述条件,报业就象失去了阳光和空气的花蕾,摆线不出任何生命力,这是世界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中国报业近十余年来的发展演变,却是一个例外。虽然它也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并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但是它远远没有实现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巨大可能性,形成了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剪刀差”的由来及表现

剪刀差,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它主要是指在工业产品交换中,工业产品价格偏高而农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的价格差距。

这里借用剪刀差一词,是要说明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报业无论是从种数,还是发行量、普及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尤其是经济水平、城市化进程和教育水平,报业增长的幅度还显得太小、太低。如果以1978年为两者共同的气跑点,到1991年,由报业与社会各自所在位置,画上两条连接起跑点的线,则可以形成一个张开的剪刀,与标志工农业产品价格差

距的剪刀差十分相似。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几项主要指标,在1978年以来的十几年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经济而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3588亿元,至1991年增加为19580亿。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93.8%亿。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93.8%。其间年均增长率为8.6%。国民收入1978年为3010亿元,1991年为16117亿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83.7%,其间年均增长率为8.4%,人民生活方面,在1978年,职工平均工资为615元,1991年上升为2365元,为1978年的162.8%,其间年均增长率为3.8%。居民消费水平,在1978年人均175元,至1991年上升为803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27.5%,其间年均增长率为6.5%。这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全面上升,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就人口和城市化进程而言,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逐年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又是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城镇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潜在读者群的增加。1978年中国总人口为9.62亿,其中城镇人口1.72亿万,约占总人口的17.92%。至1991天,全国总人口为11.58亿,其中城镇人口与1978年相比,净增1.33亿,提高到26.37%。城镇居民的增加,为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不断下降。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成人文盲率为31.9%。八年后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文盲率则下降为

22.27%。比1982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其间绝对的文盲数减小了约7000万人。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教育的普及,为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反观中国报业的实际表现,这种可能性又没有实际变成现实。1978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报纸总印数为127.8亿份,1991年上升为176.6亿份,后者为前者的138.2%;年均增长率为2.5%。如果除去同期人口年均增长1.5%这一因素,报业的年均增长仅为1%。这一增幅远远低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8.6%、国民收入8.4%和居民消费水平6.5%的增幅。如果以1987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报业增长虽然低于经济和其它指标,但毕竟是正增长。1987年,全国省级以上报纸总印数为204.9亿份,至1991年降为176.6亿,减幅为13.8%,而同期的社会经济、城市话进程、文化教育,并没有停步,而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这就使得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愈益明显。

199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8%,职工平均工资亦增长了10%以上。与此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城镇人口进一步增加,文盲半文盲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报纸种数虽大有增加,但是在发行量、总印数,尤其是日报普及率方面,仍在1991年的水平上徘徊。因此,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中国报业的实际水平

既然中国报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远未实现经济文化进步所提供的巨大可能性,那么,对中国目前报业的实际水平,

应怎样估价?这是一个很难解决而又不能忽视的问题。不解决它,人们就无法认识把握现代中国报业在世界新闻竞争中的座标。然而,要评价中国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必须涉及许多标志报业发达程度的具体指标,包括报纸种数、日报普及率、版面篇幅、技术手段、经营规模等。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从报纸种数上看,1978年,中国有报纸186种,至1992年上升为1791种,增加了八九倍。1993年增长至近2000种。从绝对增幅看,势头很强劲。但是这一数字,对一个拥有11亿多人口的多民族大国,又实在太少。早在1880年英国就拥有报纸1986种,在比这更早的1860年,美国报纸的种数已达3000家。另一个比中国更为落后、在人口数量上仅次于中国的国家印度,在1989年,仅日报就拥有1802种,相当于同年中国日报中书的6.9倍。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报纸中数过少,是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的。

中国报纸中数既少,普及率也低,尤其是日报普及率,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国外学者曾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所提供的七十年代中期的统计资料,以日报千人占有量为指标,将世界142个国家的报业水准划分为“高”、“中等偏上”、“中等偏下”和“低”四个等级,其基准数分贝为390份,50—390份,1—50份,和1份以下。又据《中国新闻年鉴》,在1987年,中国日报千人占有量为49份,为中国报业历史的最高峰,也仅属于“中等偏下”水准。但是从1988年起,中国报业开始了滑坡。至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