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乙肝五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乙肝五项
乙肝病毒(HBV)标志物有三对,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核心抗原无法测出,便成了二对半。
二对半的阳性与否仅反映是否感染了HBV 和病毒复制状态,而不能反映炎症状况,与病情轻重无因果关系。
为叙述方便,今将二对半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按顺序编号为一二三四五、并将其最常见的组合模式释疑如下:
1、一五全部阴性:未感染过,属正常状态。
可注射乙肝疫苗,以获得被动免疫。
2、一五阳(小二阳):为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感染过,传染性较弱。
①若临床无症状,ALT等肝功正常,则为无症状携带者。
②有症状,ALT等明显升高,为急性乙肝早期。
③有症状。
ALT等正常,为慢乙肝。
3、一三五阳(大三阳):为急慢性乙肝,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
较强。
4、一四五阳(小三阳):为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或慢乙肝,病毒复制不强,传染性较弱,但需检测DNA。
5、单二阳:感染过乙肝或注射过疫苗,现已具有免疫力。
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免疫时间越长。
6、单一阳:①乙肝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②若持续六个月以上阳性,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若滴度低,<1∶16,则无传染性。
7、单五阳:(1)低滴度,又IGG阳性:既往感染过,现已康复,为“带毒者”,无传染性。
(2)若高滴度,又IGM阳性:为现时感染,是病毒复制持续的标志,有传染性,不能献血。
(3)IGG、IGM均阳性,易发展为慢乙肝或病毒携带者。
8、二四阳、二五阳或二四五阳:感染后康复期,已产生抗体,开始有一定的免疫力。
9、四五阳:(1)为恢复期或近期感染,有低度复制与弱传染性。
(2)病毒量少,其它标志物不易测到。
(3)检查误差,可三个月后复查。
10、一三阳:急性感染早期,有极强感染性。
11、一二阳:亚临床感染早期或不同病毒亚型第二次感染。
12、一四阳:无症状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必需指出,有条件者,应争取测定HBV—DNA(乙肝病毒核酸)。
正常:阴性,定量<103COPIES/ML(单位下同);阳性说明有病毒复制;≤105,传染性较低;≥107传染性较大。
文献报道二对半五项全
部阴性者仍有20%的人HBV-DNA可查到阳性,也可确诊为乙肝。
防治:凡表面抗原阳性或伴有其它几项阳性者,均应注意:(1)不乱投医吃药,不轻信广告宣传,应到正规医院咨询;(2)忌酒及辛辣食物;(3)注意营养和休息,不劳累过度;(4)定期复查肝功、二对半、肝纤维化标志物、甲胎蛋白及肝脏B超;(5)若肝功异常,应请医生诊治;(6)家人如未感染,可注射乙肝疫苗以获得免疫;(7)避免牙血感染。
1)ALT与AST: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
正常值均为0~40国际单位。
如果肝细胞坏死,ALT和AST就会升高,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
转氨酶水平是判断肝细胞病变的一个敏感指标,其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疾病的活动状况,但不能反映肝脏的病理过程。
转氨酶水平
的高低是反映当时肝脏炎症的活动状态,而病理改变则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两者不一定成平行关系。
细胞内ALT的浓度高与血清内ALT 浓度的100倍,因此,少部分细胞变性即可使血清ALT水平增高,如急性肝炎时,肝损伤较少,但血清内ALT 水平可明显上升。
如果肝细胞已广泛坏死,如重型肝炎或肝细胞数目减少,如肝硬化,此时ALT来源减少,因此血内ALT浓度可以正常(此时尽管肝损害已相当严重)。
AST水平的增高提示有肝细胞坏死,
意味着肝损害相对较重。
但肝严重受损时,也可因来源减少,而血清浓度正常,因此,ALT、AST血清浓度的高低不能反映肝损害的程度。
2)ALP和GGT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或γ-GT)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
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
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
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
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肽酶仍未降到正常。
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
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γ-GT正常值范围5~54u/L,ALP正
常值35~125u/L。
3)白蛋白/球蛋白(A/G)
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当肝功能受损时,白蛋白产生减少,其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是相平行的。
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白蛋白在体内起到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
当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
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
因此,球蛋白产生
增加。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
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值为1.3~2.5。
4)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
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
是总胆红素(TBIL)。
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
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
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
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
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 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 1.71~7μmol/L(1~4mg/L)。
非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
1.巨细胞病毒肝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可以引起肝炎表现. CMV性肝炎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低热、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异常. 消化道症状和血清转氨酶增高都不及病毒性肝炎明显. 发热是较显著的症
状,可持续至黄疸后不退.偶尔发生致死性的大块肝细胞坏死,有时引起肉芽肿性肝炎. 可伴长期不明热,偶有胆汁淤滞. 巨细胞病毒可引起输血后肝炎,在免疫抑制患者则可引起播散性疾病. 慢性HBV混合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患者大多病变加重,可使病变活动,甚至发生活动性肝硬化. 单靠临床表现不能诊断CMV感染,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同时抗体呈出4倍以上增加或持续抗体滴度升高,有助于诊断. 也可采用DNA探针、PCR 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病原体.
2. EB病毒肝炎EB病毒也可以引起肝炎表现,其临床特点为: 血清ALT 多明显增高,但不及病毒性肝炎. 可伴有发热、咽峡炎、皮疹、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约半数患者有轻微黄疸. 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占10-50%. EBV抗IgM是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 鉴别诊断应根据原发病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