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10疾病分类课件_第9、10、11章

第九章 循环系统疾病

(I00-I99)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张丽

包括:

心脏、血管和淋巴管及淋巴结疾病

(脑血管疾病)

不包括: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和相关的综合征

创伤性颅内出血和血管性痴呆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和相关的综合征(英文简称TIA),*在ICD-9中是将其归入循环系统疾病,编码于435,现在分类于神经系统的疾病(G45.-).

一、编码规则

1、急性心肌梗死以4周(28天)为限,超过这一时间为慢性。(*ICD-9)规定为8周。

2、若慢性风心病有风湿性的活动表现住院治疗风湿热,则风湿热的编码为主,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的编码为附。

例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活动期

编码I01.1(主)

I05.0(附)

一、编码规则

3、凡未提及病因的二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的闭锁不全按假定为非风湿性编码,三尖瓣的闭锁不全按假定为风湿性编码。(见I34.0、 I35.1、I37.1)

4、凡未提及病因的心脏瓣膜的主动脉瓣和肺动脉

瓣的狭窄,按假定为非风湿性编码。

而二尖瓣、三尖瓣的狭窄则按假定为风湿性编码。(见I06、I07)

一、编码规则

5、凡未提及病因的心脏多瓣膜疾病,按假

定的风湿性病因处理编码。

如:I08多个心脏瓣膜病。

一、编码规则

一、编码规则

心脏瓣膜疾病未提及病因*ICD-9中被假定为风湿性编码,而ICD-10中有所不同,需要按索引编码。

二尖瓣狭窄风湿性病因为多见,少数见于先天性、左房黏液瘤。

三尖瓣疾患以风湿性病因为主,其它病因如类癌瘤、黏液瘤等。

主动脉瓣疾患的病因可有风湿性、梅毒性、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内膜炎疾患会有瓣膜穿孔。

二、关于高血压(I10-I15)

1、I10 特发性高血压

这个类目包括了良性和恶性高血压,但没有用亚目加以区分,对于临床检索需要区分良性和恶性的性质。

二、关于高血压(I10-I15)

恶性高血压:

又称急进型高血压。临床比较少见,病情亦比较少见。本病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多持续在130-140mmHg以上,常于数月到1-2年内出现严重的脑、心、肾损害。

良性高血压:

又称缓进型高血压。病情进展缓慢,早期近半数病人可无症状,当并发有粥样硬化时,收缩压显著升高,在并发心肌梗死后血压可能降至正常或从此不再增高,发生脑溢血后血压也可能持久地降低。

二、关于高血压(I10-I15)

2、I15 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可由于各种原发疾病

如:肾功能紊乱、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内分泌性疾病和血管病所致。

不包括:脑及眼的血管性高血压。

脑及眼的血管性高血压的编码分

别为 I60-I69 和H35.0。

二、关于高血压(I10-I15)

高血压肾病 Hypertensive Kidney 是由于高血压累及肾。肾性高血压 Renal hypertension 是高血压由于或伴发于肾实质局部缺血性肾脏疾病。

两种情况的编码都是I12.-。这个类目包括了肾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性肾炎及肾硬化等疾病伴随有高血压。这是一个有别于继发性高血压的编码。

二、关于高血压(I10-I15)

3、肾血管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肾血管高血压:

是肾动脉阻塞性病变所致的高血压,编码为I15.0,归为继发性高血压。*在ICD-9中没有这一条目,它会被分类于肾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是由一侧或两侧肾脏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

二、关于高血压(I10-I15)

引起高血压的肾脏疾病有三类:

(1)肾血管疾病:

又称肾血管性高血压。(可见这是从肾性

高血压I12分解出来的,分类于I15中。)

二、关于高血压(I10-I15)包括:

肾动脉本身的病变:

如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外伤后狭窄,肾动

脉膜纤维组织增生,肾动脉炎,肾动脉瘤,

肾动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肾动脉先天

性畸形或肾动静脉瘘等。

肾动脉被周围病变压迫或扭曲:

如肾动脉周围粘连,肾蒂扭曲等。

二、关于高血压(I10-I15)

(2)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

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先天性多囊肾,放射性肾炎等。

(3)尿路梗阻性疾病:

如输尿管狭窄和结石等,此类病临床上引起高血压者少见。

三、缺血性心脏病

1、I20 心绞痛

对于心绞痛的分类,需要临床医师指出其类型才能详细地分类到亚目中,以便于检索,否则只能编码于I20.9。

*ICD-9编码于413,无亚目。

三、缺血性心脏病

2、心肌梗死的分类

心肌梗死分为三大类:

(1)急性心肌梗死:编码于I21.-

这个编码的分类轴心是双轴心(一般是一个轴心贯穿整个类目),I21.0至I21.3以心肌部位为轴心,而整个类目的主要轴心是临床表现的透壁性和非透壁性。

三、缺血性心脏病

(2)随后性心肌梗死(又称复发性心肌梗死)编码于I22.-。

(3)慢性心肌梗死:编码为I25.8

指心肌梗死自发病起时间超过4周,即大于28天。

陈旧性心肌梗死编码为:I25.2,*ICD-9单独分类于412。

三、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并发症(编码为I23.-):如:心包积血,心壁破裂,这些情况过去分类比较混乱,有的按症状分类,有的按心肌梗死分类。

如:急性心梗,心壁破裂编码于I23.3,*ICD-9将其归入到了急性心梗410编码中。

这一部分在做ICD-9和ICD-10的转换时,要特别加以注意。

在使用I23时应注意其包括的说明,区分心肌梗死的即时并发症和过时并发症。

疾病及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

疾病及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 疾病、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应按卫生部“卫医[2001]286 号”文件执行,首页中的出院诊断按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10)编码,手术操作按(ICD 一9 一cM 一3)编码。 (一)编码人员要求 1、必须掌握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 一9 一CM 一3)的编码原则和编码技能。 2、接受过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10)和手术操作分类(ICD 一9 一CM 一3)培训。 3、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4、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 5、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经常和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二)编目工作要求 1、建立国际疾病分类(ICD —10)和手术操作(ICD —9 一CM 一3)系统库。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1 0)每章节的编码规则、注释和定义。 3、每份病案首页中的出院诊断和手术名称必须按要求编码并签名。 4、对疑难病、少见病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确保编码 的准确。

5、对主次诊断不清,手术名称不正确、诊断术语不全或遗漏,应及时通知医师修改、补缺后再编码。 6、掌握各种术式的内涵,对新术式应用扩展码加以补充,以弥补(ICD 一9 一CM 一3)原着编码的不足。 7、编目的准确率大于95% 。 8、在编码中要结合第一卷核对,重点看第一卷中包括与不包括的注释及指示性说明,采用多编码方法,保证编码的准确性、完整性。 (三)编码的原则 遵循(ICD —9 一CM 一3)、(ICD —10)编目的总规则: 1、单一编码和多编码:医院各种报表均采用单一编码,对于因其他目的使用疾病分类的情况一般采用多编码方法,要求必须对3 个疾病诊断和2 个手术操作名称进行编码。 2、编码级别:(ICD 一9 一CM 一3)、(ICD 一10)有类目、亚目和细目之分,如有亚目、细目者必须编码至亚目或 细目(对于开放性闭合性骨折的细目必须使用),(ICU 一10) 前3?4位数有统一要求,3位数编码是核心分类,5—6位数可根据需要而扩展。 3、星剑号编码系统:星剑号双重分类涉及统计编码的选择,由于剑号编码是明确的病因编码,要严格选择剑号编码为统计编码,星号编码是附加编码,要求一起使用,剑号 编码在前,星号编码在后。

肿瘤地疾病分类ICD编码方法

(C00-D48) 第二章肿瘤 ●做好本章编码必备的三要素: 1.相关编码容的医学基础知识 2.详细透彻地了解编码规则 例如: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原位癌 转移癌 3.大量的临床编码实践 第二章肿瘤 ●肿瘤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名词 1、肿瘤的定义: 是人体组织细胞的一种病理性增生 2、恶性肿瘤: 细胞在不同程度上类似原发组织的不成熟幼稚阶段,不完全或根本不具备细胞在正常时所具有的功能、代类型和解剖特点。细胞以浸润性方式生长,并可以通过淋巴、血液、浆膜腔转移。

3.良性肿瘤: 细胞不以浸润性方式生长且生长缓慢,有完整的被膜,细胞不转移。 4.原位癌: 癌细胞局限于起源的表浅部位,细胞没有基底膜的浸润,但有恶性改变。 第二章肿瘤 5.原发癌与原位癌的区别 原发癌:浸润基底膜并有转移 原位癌:浅表性、非浸润基底膜、非转 移,恶性度较低。 第二章肿瘤 6.肿瘤的动态: 恶性(原发、继发)、原位、动态未定或 性质未特指、良性 7.继发肿瘤: 从原发部位转移而来 第二章肿瘤 8.性质未特指:(性质未肯定) 肿物未做病理检查,临床上诊断为肿瘤

9.动态未定(行为不定或交界恶性): 通过病理组织学的检查,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即瘤细胞的良恶性转化方向不明确。 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 第二章肿瘤 肿瘤的动态未定与性质未特指的区别: (1)动态未定通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处于交 界恶性,即瘤细胞的良恶性转化方向不明 确。 例如:膀胱移行性乳头状瘤 (2)性质未特指因未做病理学检查,肿瘤的组 织类型不明确,动态也不明确。 例如:膀胱肿物 第二章肿瘤 10.肿瘤的组织形态: 显微镜下看到的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类型 例如: 小细胞 大细胞 鳞状细胞

ICD-10疾病分类知识及问答

疾病分类知识及问答 疾病分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和病理等特性,将疾病进行排列分组,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 ICD-10:国际疾病分类 疾病分类是一个类目系统,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疾病分门别类,建立标准确立疾病条目。(疾病分类实际上也是一种分组,有时一个组别可以包含若干种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疾病,有时仅单纯地包含某种疾病)。SNDO:疾病和手术标准命名法。 疾病和手术标准命名法是一个双重分类系统,每个疾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达疾病的发生部位,另一部分表示疾病的原因。手术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表示手术操作的部位,另一部分表示手术操作方式。 疾病(诊断)和操作SNDOMED(医学系统命名法)的每个术语(词条)均有一个编码与之对应,而且还容纳了多个国际性编码系统和资料,如ICD-9,ICD-10,ICD-O,ICD-9CM等,交互检索功能强,该系统适用于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自动编码,已逐渐成为临床病理学界统一的语言。 疾病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所设定的方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ICD-10分类系统的特点: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ICD-10不是标准疾病命名,但是是标准疾病分类。 ICD-10由三卷组成,第一卷为类目表,第二卷为指导手册,第三卷为字母顺序索引。 强烈优先分类章:第十五章妊娠、分娩产褥期。 一般优先分类章: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第二章肿瘤;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第十七章先天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最后分类章:第十八章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 类目:指三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和两位数字。 亚目:指四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三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 细目:指五位数编码,包括一个字母、四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 残余类目(剩余类目):指含有亚目标题“其他”和“未特指”字样的亚目。残余类目是分类那些不能归类到该类目其他特指亚目的疾病。在ICD-9中,这些疾病特定分类在.8和.9,因此也称.8和.9为残余类目。在ICD-10中,这些疾病绝 (.8特指,.9大多数还是分类在.8和.9 ;但也有例外,如K86.1其他慢性胰腺炎。 未特指) 双重分类(星剑号分类系统):指星号和剑号编码,剑号表明疾病的原因,星号表明疾病的临床表现。 疾病分类编码的查找方法分为3个步骤。首先要确定主导词;其次是在第三卷索引中查找编码;最后是在第一卷中核对编码。对于肿瘤的编码操作,由于它具有两个编码,所以要两次操作。 主导词的选择:1、疾病的主导词主要是由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表现担任,常常被置于诊断术语的尾部。。2、疾病的病因常常可以作为主导词,但细菌、病毒虽然是病因,却不能作为主导词,此时还要以临床表现为主导词。3、以人名

肿瘤的疾病分类ICD编码方法

第二章肿瘤 (C00-D48) 第二章肿瘤 ●做好本章编码必备的三要素: 1.相关编码内容的医学基础知识 2.详细透彻地了解编码规则 例如: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原位癌 转移癌 3.大量的临床编码实践 第二章肿瘤 ●肿瘤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名词 1、肿瘤的定义: 是人体组织细胞的一种病理性增生 2、恶性肿瘤: 细胞在不同程度上类似原发组织的不成熟幼稚阶段,不完全或根本不具备细胞在正常时所具有的功能、代谢类型和解剖特点。细胞以浸润性方式生长,并可以通过淋巴、血液、浆膜腔转移。

第二章肿瘤 3.良性肿瘤: 细胞不以浸润性方式生长且生长缓慢,有完整的被膜,细胞不转移。 4.原位癌: 癌细胞局限于起源的表浅部位,细胞没有基底膜的浸润,但有恶性改变。 第二章肿瘤 5.原发癌与原位癌的区别 原发癌:浸润基底膜并有转移 原位癌:浅表性、非浸润基底膜、非转 移,恶性度较低。 第二章肿瘤 6.肿瘤的动态: 恶性(原发、继发)、原位、动态未定或 性质未特指、良性 7.继发肿瘤: 从原发部位转移而来 第二章肿瘤 8.性质未特指:(性质未肯定) 肿物未做病理检查,临床上诊断为肿瘤

9.动态未定(行为不定或交界恶性): 通过病理组织学的检查,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即瘤细胞的良恶性转化方向不明确。 肿瘤处于良恶性之间 第二章肿瘤 肿瘤的动态未定与性质未特指的区别: (1)动态未定通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处于交 界恶性,即瘤细胞的良恶性转化方向不明 确。 例如:膀胱移行性乳头状瘤 (2)性质未特指因未做病理学检查,肿瘤的组 织类型不明确,动态也不明确。 例如:膀胱肿物 第二章肿瘤 10.肿瘤的组织形态: 显微镜下看到的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和类型 例如: 小细胞 大细胞 鳞状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