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人体的组织细胞间分布着许多毛细血管,那么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淋巴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选B。
主要考查组织细胞在内环境中的分布。
毛细血管仅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其管壁细胞内侧接触的内环境是血浆,外侧接触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选C。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中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流向淋巴,淋巴能从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2014·日照高二检测)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其中①~⑤分别是(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解析】选B。
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
②与④可相互渗透,④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所以⑤为细胞内液。
【方法规律】根据箭头的数量判断体液成分的方法
两进三出五箭头,一定是组织液;
两进一出三箭头,一定为血浆;
一进一出两箭头,进出不同为淋巴;进出相同为细胞内液。
4.在100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在剧烈活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会
( )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解析】选C。
人体正常情况下血浆的pH为7.35~7.45。
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虽然产生大
量乳酸,但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H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HP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等,会维持血浆的pH相对稳定。
5.(2014·合肥高二检测)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
(1)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O2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
(2)理解O2的运输过程和作用场所。
【解析】选A。
组织细胞是代谢的场所,在代谢中不断消耗O2以氧化分解有机物,并产生CO2。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中的O2来自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O2则来自肺泡(外界空气)。
气体交换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O2浓度的大小依次为:外界空气>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即组织细胞中的O2浓度最低。
6.(2013·海南高考)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
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属于内环境。
B项,糖原是单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的,所以糖原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C项,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内环境运输到全身各处,属于内环境成分。
D项,氨基酸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
7.(2014·兰州高二检测)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仅由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物质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不变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解析】选D。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此外脑脊液等也属于内环境成分,故A 项错;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B项错;内环境的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稳定不变的状态,故C项错;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故D项正确。
【误区警示】内环境成分稳定≠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如果一方面稳态受到破坏,机体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
8.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
(1)正确理解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
(2)明确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3)知道单细胞生物不存在内环境。
【解析】选A。
内环境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需要通过多个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所以A 正确;代谢废物的排出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等途径完成,泌尿系统只是主要的途径,所以B错误;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而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以C错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其体内不存在内环境这一媒介,所以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如图甲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示意图,乙是内环境示意图,请回答:
(1)若甲图A、B、C分别代表与人体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系统,则A和C依次为系统、系统;人体依赖B系统主要完成
这项功能。
(2)甲图中②和④对应乙图中的相应物质,则a是乙图中的[ ] ,b是乙图中的[ ] (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在甲图方框内用箭头表示a、b和④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3)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填序号)。
【解析】系统A从外界摄取物质,所以应为消化系统,系统B与外界进行物质的相互交换,所以该系统应为呼吸系统,可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系统C向外排出物质,所以该系统为泌尿系统。
甲图中的②和④分别是细胞内液和血浆,b为组织液,a为淋巴,乙图中氧气浓度含量最低的是②细胞内液。
答案:(1)消化泌尿氧气的获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气体交换)
(2)[①]淋巴[③]组织液
(3)②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2014·哈尔滨高二检测)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是( )
A.细胞内液
B.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C.细胞外液
D.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析】选A。
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以B、C、D选项含义相同,A不同,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2.(2014·江门高二检测)下列物质中,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①解旋酶②血浆蛋白③抗利尿激素
④核酸⑤泪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选C。
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部,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的成分,因此是内环境的成分;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激素,属于内环境成分;核酸存在于细胞内部,不是内环境成分;泪液存在于人体与外界相连通的孔道内,属于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液体,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
3.(2014·长春高二检测)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
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小腿抽搐是由于血钙浓度较低引起的,属于内环境成分改变引起的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尿毒症是内环境紊乱引起的疾病;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多引起的疾病,故选B。
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mmol/L)
②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①
③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选D。
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5.下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
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D.a中细胞种类最多
【解题关键】根据物质转化关系,判断a、b、c三种细胞外液,进而确定各细胞的名称和特点。
【解析】选B。
由图中箭头判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三者中血浆的蛋白
质含量最高,A错误;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气,B正确;c组织液中含有多种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等,但不含消化酶,消化酶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中,C错误;组织细胞种类最多,D错误。
6.(2014·咸阳高二检测)下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合理的是(多选)
( )
A.某人由于肾小球炎症会引起图中⑤部分的液体增多
B.若③的通透性增强会引起组织水肿
C.图示中的①④⑤是生物代谢的主要场所
D.①中的液体成分来源于④流向⑤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根据各结构的形态和相互关系确定标号和字母代表的含义。
(2)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和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解析】选A、B。
据图分析,①表示淋巴,②表示毛细淋巴管,③表示毛细血管,④表示血浆,⑤表示组织液,⑥表示细胞内液。
肾小球炎症会导致蛋白质的流失,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向组织液中渗透,造成组织水肿;图中③是毛细血管壁,其通透性增强,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生物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液,应为⑥;图中①是淋巴,其成分来源于⑤组织液,流向④血浆。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7.(能力挑战题)(2014·杭州高二检测)请以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盐水(NaCl溶液)的浓度。
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3%、0.5%、0.7%、0.9%、1.1%、
1.3%、1.5%的,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已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滴于7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3)预期结果及分析:以0.9%的NaCl溶液实验组为例:
①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则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则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则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解析】(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输液时盐水的浓度,自变量是NaCl溶液的浓度,所以应加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因变量应为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3)根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分组讨论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
答案:(2)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①吸水涨破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③失水皱缩
【方法规律】对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
(1)结果的预期与分析。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一般有三种可能,即正相关、不相关和负相关。
因此对于实验结果应分组讨论。
如上题实验中以0.9%的NaCl溶液为例分析时,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应分别为吸水涨破、保持原状、失水皱缩三种。
(2)结论的得出。
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不同的结果会有不同的结论。
对结果结论的描述一般采用“若……,则……”或“如果……,则……”的方式。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的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解析】选B。
A、C、D三项都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酶不是内
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酶是细胞物质代谢的催化剂,本身受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和渗透压等)影响。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解析】选C。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气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3.导致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细胞的代谢活动
B.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
【解析】选D。
外界环境因素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等影响内环境,导致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细胞代谢也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个系统均能独立完成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
(1)明确内环境的组成。
(2)正确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解析】选A。
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实现的。
5.(2014·广州高二检测)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和分化
D.血糖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解析】选B。
寒冷时出现寒颤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正常,故A不符合题意。
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由于缺氧导致调节失衡,形成高原性肺水肿,故B符合题意。
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故C不符合题意。
血糖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升高血糖,故D不符合题意。
6.(2014·聊城高二检测)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选C。
A、B选项描述的是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选项属于稳态的意义。
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7.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解析】选D。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红骨髓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无关;其他选项所描述的实例均可使内环境的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误区警示】易将内环境的概念弄错,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
8.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共穿过了几层膜( )
A.3
B.4
C.5
D.6
【解析】选C。
在动物体中,外界物质O2进入血管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必须要考虑到三点:一是O2从外界环境进入肺泡中,经过呼吸道,并未穿过任何生物膜;二是O2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肺泡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O2在穿过时先进细胞膜,再出细胞膜,共穿过2层细胞膜,同样,毛细血管壁也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的,O2在穿过时要穿过2层细胞膜;三是O2要与血红蛋白结合,必须穿过1层红细胞膜。
综合上述三点,总共要穿过5层膜。
【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A,忽视了穿过毛细血管壁或肺泡壁要经过2层膜,误认为肺泡是1层膜,毛细血管壁也是1层膜,总共2层膜,加上1层红细胞膜,所以就是3层膜。
9.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
C.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后pH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解析】选D。
A、B两项描述的是该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pH 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而以pH为纵轴。
结果显示,在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后的变化情况与缓冲液很接近。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0.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 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②] 。
(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 ,排出[④] 和少量水。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系统和
系统的参与。
(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 。
(4)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 才能完成。
【解析】细胞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直接参与完成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答案:(1)消化未被吸收的物质
(2)氧气二氧化碳呼吸循环
(3)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
(4)内环境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下列各物质组合中,需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是
( ) ①葡萄糖②血浆蛋白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⑤尿素⑥血红蛋白⑦激素⑧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⑦⑧
D.④⑥⑦⑧
【解析】选B。
消化道中的葡萄糖和水经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氧气由外界到达肺泡,再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达各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循环系统运至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细胞产生的尿素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至肾脏排出体外。
2.(2014·济宁高二检测)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解析】选B。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
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所以B项正确。
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
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3.(2014·黄山高二检测)人体能适应冬夏气温较大的变化,而人体的单个细胞却只能在37℃左右很窄的温度变化幅度内生活。
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
在下列对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
B.单个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多细胞生物
C.内环境稳态就是血浆渗透压、酸碱度、体温的稳态
D.多细胞生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
【解析】选C。
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
多细胞生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因此单个细胞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内环境稳态包括血浆渗透压、酸碱度、体温、血糖、血钙等多方面的稳态。
4.(能力挑战题)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选D。
新鲜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滴加少量的酸或碱时,pH的变化幅度不大,当酸或碱滴加较多时,pH会由于超过了缓冲物质的调节能力而发生较大变化。
【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易错选A,原因是没有理解内环境对稳态的维持和调节作用。
在一定的范围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内环境的较大变化,但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不会一直保持稳定。
【变式备选】(2014·济宁高二检测)下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BC段变化的原因(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了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了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除掉了乳酸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了CO2
【解析】选D。
据图可知,血液中乳酸浓度随着时间的推进,先是逐渐升高,然后下降至原来水平。
剧烈运动导致乳酸增多,过多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
5.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多选)( )
A.血糖和含氧量的稳定能为代谢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B.稳定的pH和温度保证酶能正常发挥作用,保证了代谢的顺利进行
C.血浆渗透压保持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D.免疫系统能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对内环境稳态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解析】选A、B、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细胞内代谢过程顺利完成需要多种物质和条件。
例如,血糖和含氧量的稳定,pH和温度、渗透压的稳定。
D项描述了免疫系统的作用,是内环境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并非稳态意义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5分)
6.(12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用图中标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