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方吉泉 ( 1963 收稿日期 : 2005 06 01
), 男 , 安徽黄山人 , 副教授 , 北京体育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 主要从事田径教学与训练研究。
112
第 4期
方吉泉: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
2005 年
要为群众体育培养技术骨干。基于此 , 国家体育总局 2000年 7月又出台了新的体育传统学 校管理办法和 与之相配套的体育传统学校的评估指标 , 以期传统校 在新世纪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8]
2 传统校近十五年来的研究现状
传统校自创建发展以来, 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相关的研究文章频频见报端。 1989 年 上海体育体院 徐本力主持的课题组对全国现行传统校课余的训练体 制现状做了 : 各城市传统与非传统校总体情况 ; 传统校 体制确定前后部份中小学业余训练队情况 ; 优秀运动 员成才情况及不同输送源的输送人数调查 ; 对改革现 [ 4] 行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意见和建设的调查。 指出了传 统校在数量、 质量、 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弊病, 并 据此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近十五年来传统校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 , 始终倍受学者们的关注 , 笔者查阅了 1990年 - 2004 年国内各种期刊公开发表的 28 篇传统 校方面相关研究发现 , 最受学者关注的有如下方面 : 2 . 1 训练情况 传统校有着为我国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 任 , 因此, 对训练指导思想是否正确 , 训练工作是否正 常 , 训练大纲 (计划 )和训练人数以及器材设备能否保 证 , 教练员和运动员能否积极参与等诸多问题深受关 注。凌平等在 关于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技体 育后备人材的调查研究 一文中指出 : 省传统校的训 练现状存在着初级选材科学性不强 ; 课余训练尚能维 持 , 但训练经费匮乏, 来源渠道不畅; 训练计划的制订, 大多是框架性的、 指导性和远景性的一般方案 , 少有宏 观与微观、 远景与现实、 框架与具体、 稳定与多变、 指导 与制导的系统训练计划方案。 郭维民等 体育后备 人材管理和训练改革初探 中谈到, 传 统校训练不能 认真贯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而是急功 近利、 拔苗助长, 存在着重比赛名次和运动成绩的短期 [ 6] 行为。 张彪等在 提高省级体育传统 项目学校课余 训练质量对策的思考 中认为: 目前传 统校选材质量 差、 教练员训练水平差 , 是影响课余训练上新台阶的重 要因素。其形成原因是; 市场经济改变了价值观取向, 发展中的传统校的管理体制混乱, 训练过程大锅饭 , 干 好干坏一个样, 缺乏完善的竞争机制、 激励机制以及缺 乏相应的设备和基本条件造成的。 体育教师是具体 实施传统项目工作的执行者和主要管理者 , 其业务能 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余训练后备人才的质量。丛振 江在 传统校谋求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文中指出 , 定期
R esearch on the Past 15 Y ears of Ch in a Trad itional Sports Item School FANG Jiquan
( P. E. Depart m en, t Suzhou Co llege, Suzhou 234000) Abstract : By using the m eth od o f docu m entary , th is paper ana ly zes the 15 years deve lopm ent of Ch in a traditio na l sports item schoo. l T he result show s: there are a great dea l o f questio ns in training , m anagem en t system, com pet ition system and ta lent send i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item schoo . l K ey w ord s : sports trad it ional item schoo ; l tra in ing; m anage m en; t com petit io n ; talent send
[ 2] [ 1]
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了大批后备人 材。但随着我国一些优势项目屡屡在奥运会等重大比 赛中的失误 , 以及 23届奥运会以后各个运动员项目纷 纷呼吁 后备力量严重匮乏 。 广大学者和专家对以 传统校为核心的现行学校课余训练体制重新进行了评 价和反思, 探寻其在培养后备力量上的不足和进一步 改革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 传统校的发展过快、 过猛, 与我国刚起步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 存在着数量、 质量 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不足。根据体育传统项目学 校评估办法 , 对各省市传统校进行了检查、 评估、 调整, 取消了一批不具备条件的传统校, 到九十年初 , 传统校 数基本稳定在 24 000 所左右 ( 其中省级校 3 300 所 ), 约占全国学校数的 3 % , 经常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约 470万 , 也约占全国学生数的 3 %。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正式公布实施, 国家体委制定了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和 奥运争光计 划 。实施两个计划 的基础在学校 , 因此传统 校在新 的历史时期肩负新的历史使命, 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 涵 , 即一方面要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人才 , 另一方面又
CLC nu m ber : G 807 . 7 D ocu m ent code :A Art ic le ID: 1001 9154( 2005) 04 0112 03
1 体育传统校的发展过程
体育传统校 ( 以下简称传统校 ) 源 于上世纪六十 年代, 当时在上海、 北京、 江苏、 广东等地的一些学校根 据本校的特点和条件 , 以一、 二个体育项目为重点, 逐 步形成传统 , 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组织多年系统的训 练。 1978年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共同开始抓传统校的 建设, 在当年的全国体工会 上要求全国中小学 根据 自己的特点 , 抓好重点项目, 形成传统 。同年国家体 委在烟台召开会议, 提出 学校抓一、 二个项目作为重 点 , 逐步形成传统 , 并实行中小学对口挂钩 , 使学生能 够连续多年地进行系统训练, 这也是业余训练的一种 重要形成, 应大力提倡 。 1979 年 5 月教育部、 国家体 委共同下发的 学校体育工作暂时规定
第 31 卷 2005 年第 4 期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 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Vo.l 31 No. 4 . 2005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
方吉泉
(安徽宿州学院体育系 , 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 :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 , 对我国体 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进行了描述 , 结果显 示 : 体育传 统项目学 校在训练、 管理体 制、 竞技制度和人文输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 :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训练 ; 管理 ; 竞赛 ; 人材输送 中图分类号 : G 807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9154( 2005) 04 0112 03
举办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座谈会; 邀请在体育教育或 训练工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 优秀教师和教练员 到校讲课、 指导; 派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有关培训, 外 出学习先进传统校的办校经验 , 观摩大型运动会等 ; 还 需根据教师的要求, 尽可能地订购一些体育方面的报 刊、 光盘、 录像带等信息资料。通过系统性与随机性相 结合、 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结合的多种培养途径 , 以不断 提高教师 的综合 素质。 传统 校的训 练工 作要贯 彻 从小培养, 多年训练 , 打好基础, 积极提高 的训练方 针 , 明确训练指导思想 , 把课余训练从重比赛名次和成 绩 , 逐渐转变到重培养、 重输送人才质量和数量上来。 2 . 2 管理体制 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传统校 是教委和体育局共建共管的, 但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目 前存在着管理过程中的混乱现象, 如权力分散、 效率低 下等问题。根据 管理 办法规定 : 各级政府体育教 育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校进行管理。体育行 政部门负责传统校体育业务指导工作 , 教育行政部门 负责传统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 李金龙等 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 对策研究 中指出 : 体委和教委的配合是严重失调的, 具体表现在 : 其一 , 对传统校的检查通知一家独办, 不 能联合进行。山西省 1987 年元月制定的 山西省体育 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 的文件签发 , 只有体育局一 家而无教委印章 , 但管理办法第二章第 4条明确规定: 省级传统校 由教委、 省体委主管。各地、 市教育 局、 体委负责具体业务的检查、 指导和监督管理。 其次, 国家教委和国家体育总局之间所制定的文件中存在配 合失当的地方, 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第十二条中关 于学校开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的审批单位只属 [ 9] 教育行政部门, 而与体委部门无关。 凌平等认为, 就 现状而论: 无论是传统校的体育教师 , 还是体委系统主 管群体工作的干部, 抑或是省市教委主管学校体育工 作的领导, 他们对传统业余运动训练工作究竟应该由 谁管理更为合理 , 认识上的分歧仍相距甚远, 因此在应 试教育的冲击及某些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不高, 能力不 强 , 加之上下行政管理的体制错位, 仍有相当比例的省 级传统校训练成绩不高或只履行教委的行政指令, 不 履行体委的行政指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传统校主管 领导放松管理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在申请获得省级竞 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这一 殊荣后 , 放松了对学校体育工作 , 特别是课余训练工作 的重视程度 , 从而形成了应付检查、 评估 , 不能认真管 113
[ 3]
(试行草案 )
中 , 具体规定 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 学校建立以 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 。 1983 年国家教委、 教育部 正式颁布了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 , 传统校随 之在全国各地 迅速发展起来, 到八 十年代, 全 国已有 26 000 多所传统校 , 经常参加训练人数已达 200多万,
[ 7] [ 5]
第 31 卷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200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年
理、 指导训练工作 , 其名称形同虚设。这一现象尤其是 随后派生出来的市、 县级传统校上更为普遍。 2 . 3 竞赛制度 传统校课余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上一级输送 更多合格的具有潜质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材 , 竞赛是体 育运动的生命, 只有通过竞赛才能充分发掘后备人才。 现在的传统校竞赛虽然许多省市形成了制度, 但大多 是以田径为主, 其它项目比赛较少 , 省际间、 校际间的 交流几成空白。加之经费的匮乏, 使之教师和运动员 缺乏训练热情 , 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崔珍在 体育 传统校的管理措施 一文中谈到, 体育 传统校竞赛可 加试文化成绩, 实行综合评分, 保证运动员德、 智、 体全 面发展 , 使少年儿童竞赛制度应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 材的需要, 运用基本素质测试与技术分相加决定名次 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因此根据 传统校的项目特点, 运动员的年龄差异, 设置合理的评 估方法并形成制度是推动。传统校训练健康发展的因 素之一。 2 4 人才输送 传统校的人才输送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 教练员 和学生家长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小学和中学之间如何 对口挂钩。现在的省级传统校一般都是该地市的省、 市重点中学 , 新时期的九年义务教育 , 小升初采用的大 都是就近入学。如何解决传统校中有潜质的运动员升 学后的系统训练 , 就摆在现实面前。崔玲认为 : 搞好衔 接 , 才能跟踪训练 , 把训练从初级推向中级和高级, 减 少人才培养过程的人为浪费。张江安在 试析体育传 统项目学校创设及动作对策 一文中谈到 , 小学阶段 的传统校中不乏有前途的优秀苗子和该项目 的爱好 者。无论是队员本人和家长, 还是学校和教练员都迫 [ 11] 切希望能升入项目对口中学继续得到训练和提高。 因为在此阶段绝大多数的家长不让子女进入 业余体 校 , 目的是为了怕过早训练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因 此 , 保证人才输送渠道的畅通是传统校发展亟待解决 的问题 , 是传统校吸引更多学生参 与训练, 是 发现人 才、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的关键之一。
), 男 , 安徽黄山人 , 副教授 , 北京体育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 主要从事田径教学与训练研究。
112
第 4期
方吉泉: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
2005 年
要为群众体育培养技术骨干。基于此 , 国家体育总局 2000年 7月又出台了新的体育传统学 校管理办法和 与之相配套的体育传统学校的评估指标 , 以期传统校 在新世纪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8]
2 传统校近十五年来的研究现状
传统校自创建发展以来, 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相关的研究文章频频见报端。 1989 年 上海体育体院 徐本力主持的课题组对全国现行传统校课余的训练体 制现状做了 : 各城市传统与非传统校总体情况 ; 传统校 体制确定前后部份中小学业余训练队情况 ; 优秀运动 员成才情况及不同输送源的输送人数调查 ; 对改革现 [ 4] 行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意见和建设的调查。 指出了传 统校在数量、 质量、 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弊病, 并 据此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近十五年来传统校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 , 始终倍受学者们的关注 , 笔者查阅了 1990年 - 2004 年国内各种期刊公开发表的 28 篇传统 校方面相关研究发现 , 最受学者关注的有如下方面 : 2 . 1 训练情况 传统校有着为我国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 任 , 因此, 对训练指导思想是否正确 , 训练工作是否正 常 , 训练大纲 (计划 )和训练人数以及器材设备能否保 证 , 教练员和运动员能否积极参与等诸多问题深受关 注。凌平等在 关于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竞技体 育后备人材的调查研究 一文中指出 : 省传统校的训 练现状存在着初级选材科学性不强 ; 课余训练尚能维 持 , 但训练经费匮乏, 来源渠道不畅; 训练计划的制订, 大多是框架性的、 指导性和远景性的一般方案 , 少有宏 观与微观、 远景与现实、 框架与具体、 稳定与多变、 指导 与制导的系统训练计划方案。 郭维民等 体育后备 人材管理和训练改革初探 中谈到, 传 统校训练不能 认真贯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而是急功 近利、 拔苗助长, 存在着重比赛名次和运动成绩的短期 [ 6] 行为。 张彪等在 提高省级体育传统 项目学校课余 训练质量对策的思考 中认为: 目前传 统校选材质量 差、 教练员训练水平差 , 是影响课余训练上新台阶的重 要因素。其形成原因是; 市场经济改变了价值观取向, 发展中的传统校的管理体制混乱, 训练过程大锅饭 , 干 好干坏一个样, 缺乏完善的竞争机制、 激励机制以及缺 乏相应的设备和基本条件造成的。 体育教师是具体 实施传统项目工作的执行者和主要管理者 , 其业务能 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余训练后备人才的质量。丛振 江在 传统校谋求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文中指出 , 定期
R esearch on the Past 15 Y ears of Ch in a Trad itional Sports Item School FANG Jiquan
( P. E. Depart m en, t Suzhou Co llege, Suzhou 234000) Abstract : By using the m eth od o f docu m entary , th is paper ana ly zes the 15 years deve lopm ent of Ch in a traditio na l sports item schoo. l T he result show s: there are a great dea l o f questio ns in training , m anagem en t system, com pet ition system and ta lent send i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item schoo . l K ey w ord s : sports trad it ional item schoo ; l tra in ing; m anage m en; t com petit io n ; talent send
[ 2] [ 1]
为我国各级优秀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了大批后备人 材。但随着我国一些优势项目屡屡在奥运会等重大比 赛中的失误 , 以及 23届奥运会以后各个运动员项目纷 纷呼吁 后备力量严重匮乏 。 广大学者和专家对以 传统校为核心的现行学校课余训练体制重新进行了评 价和反思, 探寻其在培养后备力量上的不足和进一步 改革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 传统校的发展过快、 过猛, 与我国刚起步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 存在着数量、 质量 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不足。根据体育传统项目学 校评估办法 , 对各省市传统校进行了检查、 评估、 调整, 取消了一批不具备条件的传统校, 到九十年初 , 传统校 数基本稳定在 24 000 所左右 ( 其中省级校 3 300 所 ), 约占全国学校数的 3 % , 经常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约 470万 , 也约占全国学生数的 3 %。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正式公布实施, 国家体委制定了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和 奥运争光计 划 。实施两个计划 的基础在学校 , 因此传统 校在新 的历史时期肩负新的历史使命, 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 涵 , 即一方面要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人才 , 另一方面又
CLC nu m ber : G 807 . 7 D ocu m ent code :A Art ic le ID: 1001 9154( 2005) 04 0112 03
1 体育传统校的发展过程
体育传统校 ( 以下简称传统校 ) 源 于上世纪六十 年代, 当时在上海、 北京、 江苏、 广东等地的一些学校根 据本校的特点和条件 , 以一、 二个体育项目为重点, 逐 步形成传统 , 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组织多年系统的训 练。 1978年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共同开始抓传统校的 建设, 在当年的全国体工会 上要求全国中小学 根据 自己的特点 , 抓好重点项目, 形成传统 。同年国家体 委在烟台召开会议, 提出 学校抓一、 二个项目作为重 点 , 逐步形成传统 , 并实行中小学对口挂钩 , 使学生能 够连续多年地进行系统训练, 这也是业余训练的一种 重要形成, 应大力提倡 。 1979 年 5 月教育部、 国家体 委共同下发的 学校体育工作暂时规定
第 31 卷 2005 年第 4 期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 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Vo.l 31 No. 4 . 2005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
方吉泉
(安徽宿州学院体育系 , 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 :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 , 对我国体 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进行了描述 , 结果显 示 : 体育传 统项目学 校在训练、 管理体 制、 竞技制度和人文输送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 :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训练 ; 管理 ; 竞赛 ; 人材输送 中图分类号 : G 807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9154( 2005) 04 0112 03
举办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座谈会; 邀请在体育教育或 训练工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 优秀教师和教练员 到校讲课、 指导; 派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有关培训, 外 出学习先进传统校的办校经验 , 观摩大型运动会等 ; 还 需根据教师的要求, 尽可能地订购一些体育方面的报 刊、 光盘、 录像带等信息资料。通过系统性与随机性相 结合、 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结合的多种培养途径 , 以不断 提高教师 的综合 素质。 传统 校的训 练工 作要贯 彻 从小培养, 多年训练 , 打好基础, 积极提高 的训练方 针 , 明确训练指导思想 , 把课余训练从重比赛名次和成 绩 , 逐渐转变到重培养、 重输送人才质量和数量上来。 2 . 2 管理体制 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传统校 是教委和体育局共建共管的, 但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目 前存在着管理过程中的混乱现象, 如权力分散、 效率低 下等问题。根据 管理 办法规定 : 各级政府体育教 育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校进行管理。体育行 政部门负责传统校体育业务指导工作 , 教育行政部门 负责传统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 李金龙等 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 对策研究 中指出 : 体委和教委的配合是严重失调的, 具体表现在 : 其一 , 对传统校的检查通知一家独办, 不 能联合进行。山西省 1987 年元月制定的 山西省体育 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 的文件签发 , 只有体育局一 家而无教委印章 , 但管理办法第二章第 4条明确规定: 省级传统校 由教委、 省体委主管。各地、 市教育 局、 体委负责具体业务的检查、 指导和监督管理。 其次, 国家教委和国家体育总局之间所制定的文件中存在配 合失当的地方, 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第十二条中关 于学校开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的审批单位只属 [ 9] 教育行政部门, 而与体委部门无关。 凌平等认为, 就 现状而论: 无论是传统校的体育教师 , 还是体委系统主 管群体工作的干部, 抑或是省市教委主管学校体育工 作的领导, 他们对传统业余运动训练工作究竟应该由 谁管理更为合理 , 认识上的分歧仍相距甚远, 因此在应 试教育的冲击及某些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不高, 能力不 强 , 加之上下行政管理的体制错位, 仍有相当比例的省 级传统校训练成绩不高或只履行教委的行政指令, 不 履行体委的行政指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传统校主管 领导放松管理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在申请获得省级竞 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这一 殊荣后 , 放松了对学校体育工作 , 特别是课余训练工作 的重视程度 , 从而形成了应付检查、 评估 , 不能认真管 113
[ 3]
(试行草案 )
中 , 具体规定 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 学校建立以 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 。 1983 年国家教委、 教育部 正式颁布了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 , 传统校随 之在全国各地 迅速发展起来, 到八 十年代, 全 国已有 26 000 多所传统校 , 经常参加训练人数已达 200多万,
[ 7] [ 5]
第 31 卷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200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年
理、 指导训练工作 , 其名称形同虚设。这一现象尤其是 随后派生出来的市、 县级传统校上更为普遍。 2 . 3 竞赛制度 传统校课余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上一级输送 更多合格的具有潜质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材 , 竞赛是体 育运动的生命, 只有通过竞赛才能充分发掘后备人才。 现在的传统校竞赛虽然许多省市形成了制度, 但大多 是以田径为主, 其它项目比赛较少 , 省际间、 校际间的 交流几成空白。加之经费的匮乏, 使之教师和运动员 缺乏训练热情 , 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崔珍在 体育 传统校的管理措施 一文中谈到, 体育 传统校竞赛可 加试文化成绩, 实行综合评分, 保证运动员德、 智、 体全 面发展 , 使少年儿童竞赛制度应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 材的需要, 运用基本素质测试与技术分相加决定名次 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因此根据 传统校的项目特点, 运动员的年龄差异, 设置合理的评 估方法并形成制度是推动。传统校训练健康发展的因 素之一。 2 4 人才输送 传统校的人才输送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 教练员 和学生家长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小学和中学之间如何 对口挂钩。现在的省级传统校一般都是该地市的省、 市重点中学 , 新时期的九年义务教育 , 小升初采用的大 都是就近入学。如何解决传统校中有潜质的运动员升 学后的系统训练 , 就摆在现实面前。崔玲认为 : 搞好衔 接 , 才能跟踪训练 , 把训练从初级推向中级和高级, 减 少人才培养过程的人为浪费。张江安在 试析体育传 统项目学校创设及动作对策 一文中谈到 , 小学阶段 的传统校中不乏有前途的优秀苗子和该项目 的爱好 者。无论是队员本人和家长, 还是学校和教练员都迫 [ 11] 切希望能升入项目对口中学继续得到训练和提高。 因为在此阶段绝大多数的家长不让子女进入 业余体 校 , 目的是为了怕过早训练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因 此 , 保证人才输送渠道的畅通是传统校发展亟待解决 的问题 , 是传统校吸引更多学生参 与训练, 是 发现人 才、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