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语用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12 《 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特点。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分析社会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我心中的鲁迅》为题,以课前演讲的形式导入。
二、自读课文列出情节提纲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祥林嫂寂然死去→祥林嫂来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三、探求祥林嫂悲剧的根源1、寻凶:鲁四老爷、四婶亲人:婆婆、大伯众人:柳妈、其他群众2、查证:①鲁四老爷、四婶(残忍冷酷)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②婆婆、大伯(自私冷酷、唯利是图)没有活路。
③柳妈、其他人(麻木冷漠)动机是善良,客观上充当了封建礼教的杀人工具。
3、祥林嫂自身的弱点:愚昧、迷信、不觉悟4、死因总结无论是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等人对祥林嫂的残害,还是祥林嫂自身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封建思想这把无形的刀子凶残的杀害了祥林嫂。
四:主题《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思想,是封建思想赖以生存的封建制度。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和说环境描写。
1、问: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3、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性和预示悲剧的必然性②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小结: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祝福 》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二、教材分析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欣赏人物形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及其发展变化,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语言,要品味语言的内涵,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鉴赏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而《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小说中都有典范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示范性讲读,学生能学会通过小说的三要素鉴赏小说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四、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学生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也都存在一定差异。
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高,思辨、批判能力不够,课堂表述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并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中抓住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由于学生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人生阅历方面还很不足,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及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学生利用课本及练习册进行预习,查找作者鲁迅的相关资料,教师利用PPT 辅助整个教学过程。
《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2. 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
教学重点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
课堂预习要求一、提前梳理好案件过程和祥林嫂的人生轨迹1.案件过程:序幕(1-2)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3-33)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34-53)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54-65)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66-111)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112)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2.人生经历: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春,阿毛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祠时很闲,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不能沾手。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二、锁定几名与死者生前有接触的犯罪嫌疑人:婆婆、鲁四老爷和四婶、柳妈、我、大伯、鲁镇村民三、展开调查并取证,确定杀人凶手:1.请同学们前后桌之间形成调查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嫌疑人,对嫌疑人进行走访查问,(紧抓嫌疑人言行举动)并对其进行定罪。
2.挑选小组组长,并形成书面文字,在课堂上汇报调查情况。
在课堂汇报环节中,可选取课本小节进行情景再现。
教学过程01课堂导入配乐导入,将学生带入探案情境:“新年来临前的一天,鲁镇下了一场大雪,随着夜幕降临,雪花漫天飞舞。
镇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鹅……忙碌地准备着“祝福”……然而,第二天!街头惊现一具女尸,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死者为谁?嫌疑人又是谁?请随我们的警员和探长们解开谜团。
02各小组汇报调查情况1.嫌疑人——婆婆与死者关系:婆媳为了赚取小儿子的结婚钱,在祥林嫂不愿意的情况下将其强卖给贺老六。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祝福》教学设计教学任务教材分析:本文属于现代小说,是著名作家鲁迅的代表作品。
小说属于叙事性作品,以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
中国小说包括古典小说和现话小说,本文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代表作。
学情分析:鲁迅是学生相对熟悉的作家,初中时曾学过好几篇鲁迅的代表作,包含散文、小说、杂文在内,对于鲁迅小说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喜欢读小说这样的叙事性作品,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难点:鲁迅小说的内涵非常深刻,需要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才能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注意典型环境的作用。
品味小说的语言,注意人物刻画和人物的说话内容。
教学方法:通读全文,掌握字词,熟悉故事情节,能够复述下来。
结合情节和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重要问题。
三维目标:一些重点字词的掌握,对于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其中的深刻内涵有一定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导入:鲁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读过他的小说,他带领我们一起去看社戏,回故乡,我们一起认识了孔乙己。
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鲁迅的脚步,去领略他笔下另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物。
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了解他的生平时间,了解他的代表作品。
鲁迅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选自小说集《彷徨》。
第二步,学生第一遍初读小说,疏通字词,找出重点的生字词,弄懂读音,意义。
本文重点字词如下:监生寒暄拓片抟弄间或瘦削毛骨悚然踟蹰少不更事谬种俨然忌讳百无聊赖尘芥夹袄窥探沸反盈天窠臼荸荠蹙缩执拗讪讪炮烙窈陷牲醴歆享第三步,学生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小说,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做到心中有数。
可以请学生起立复述一下故事内容。
第四步,梳理全文的线索。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一般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顺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2. 掌握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分析祥林嫂形象:分组讨论,每组分析祥林嫂的一个特点,全班交流总结。
4.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5. 象征手法解读: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祝福”、“眼睛”等,理解其寓意。
6. 现实主义特点分析:讨论小说的现实主义特点,如对社会现实的揭示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祝福》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作品。
4.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必修下册统编版
《祝福》教学设计授课年级:高一授课教师:课题名称《祝福》科目语文教学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教学学期第二学期一、教材内容分析《祝福》一课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者是鲁迅,体裁是小说。
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这一篇课文,篇幅较长,共有12页,占据了整本书近十分之一的篇幅,这篇文章又是一篇很有必要仔细阅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主动阅读这篇文章呢,我想到了一个同样需要阅读大量文本的游戏——剧本杀。
鲁迅的作品知识点多且繁杂,在授课时的取舍是很大的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剧本杀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册的书中已经学习了两篇小说《哦,香雪》和《百合花》,对小说的常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掌握,对小说的鉴赏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学生在初中也学习过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并不陌生,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仍然较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想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通过设置活动,明确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任务中明确重点。
2、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学会表达。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法六、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语文教材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各位同学们,大家玩过剧本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次剧本杀。
我们用的就是《祝福》这一剧本,这里涉及到的人物有哪些,请同学们说一说。
(鲁四老爷、四婶、“我”、祥林嫂婆婆、柳妈、卫婆子、大伯)下面我们来进行角色抽选。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1.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要特点。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祝福》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4.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的探讨。
2. 难点:理解鲁迅作品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领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作品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祝福》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引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进而引出《祝福》的教学。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
鲁迅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
他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希望能够救治国人的身体。
然而,在目睹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后,他意识到“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鲁迅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犀利的笔触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他通过塑造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阿 Q 正传》中的阿 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此外,鲁迅还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他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中国的进步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思想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作品介绍简单介绍《祝福》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为学生理解作品做好铺垫。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祝福》是高中语文统编版下册第六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2月写的一篇传世名作,全面地展现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从艺术角度讲,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都刻画得精细传神而且意味深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思想角度讲,此篇作品具有“当下性”,它所揭示的人性问题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小说,包括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等,因此,他们对于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也具有基本的文体知识,知道从“环境、情节”把握“典型人物”,体会“主旨”。
遗憾的是,学生对小说的把握只停留在方法层面,思维活动满足于一时的感性刺激,缺乏理性的深度解读,更谈不上对其永恒价值的探究。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作者所刻画的人物的动作、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归纳、总结鲁迅小说笔下的“看客”特征。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准确把握看客形象的特征(重点)。
2、探寻“看客”形成的原因(难点)。
【教法】1、活动引领,对话教学,聚焦“看客”,探究悲剧。
2、预设情境,链接资料,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学法】1、自主学习,研读文本,品味文本。
2、合作探究,深入思考,交流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有一类人常常会被读者忽视——那就是“看客”形象。
读者的眼光往往停留在主要人物身上,然而,看似无足轻重的看客群体,在塑造主要人物、描写社会环境、表达作者创作意图方面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2 《祝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筛选与“祝福”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语段,理解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关系,完成展板“社会”栏板块一“揭开祝福的面纱”的成果制作。
2、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理解人物语言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完成“社会”栏板块二“找出语言的推手”的成果制作。
3、通过小组合作,拟写“社会”栏的标题,学会关注文本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完成了人物栏的布置,那么,我发现同学们在欣赏这些人物名片的时候,有一张名片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关注和讨论,那么,我们有请这张名片的创作者,来给大家说一说他的构思。
活动一:揭开祝福的面纱通过文中有关“祝福”文字的赏析,小组讨论,为“祝福”下定义。
雪花不只是雪花,而是氛围营造者,情节推动者。
书房不只是书房,而是鲁四老爷形象的有力诠释。
祝福不只是祝福,而是祥林嫂故去的挽歌祝福不只是祝福,是女人们笑容下埋葬的泪水祝福不只是祝福,是鲁镇人们忘却祥林嫂的冷眼祝福不只是祝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下,他们的语言会打下什么烙印呢?活动二:找出语言的推手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品读他/她/他们的话语思考,是什么让他们说出了这些话?找出语言背后的推手,并写下你的思考,在全班分享交流。
四叔、四婶————短工活动三:完成《祝福》社会栏标题1.揭开祝福的面纱2.找出语言的推手挣脱封建枷锁,沐浴时代新光结语: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是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作业:作为班级展览角的解说员,请你为“社会栏”创作一段解说词。
《祝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悲剧。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特色,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3.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鉴赏。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参考资料:有关《祝福》的评论、解读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祝福》,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如祥林嫂的两次婚姻、祝福习俗等。
4.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如对封建礼教、人性扭曲等现象的批判。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祝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理解情节、分析手法、领会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家》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思考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2. 观看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根据《祝福》改编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八、教学互动1.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 课堂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小说《祝福》的理解和看法。
九、教学实践1. 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命运。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祝福》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是在春天里死了丈夫,接着而她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她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在寒冷的雪地里。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所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地拒绝,即先生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祥林嫂,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
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演绎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
补充:鲁迅作品中所说的“吃人”指何意?《狂人日记》里最精彩的一段,是写“狂人”看到书本上写的也都是“吃人”。
封建传统三纲五常这些思想,在鲁迅看来,都是吃人的,有害的。
鲁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吃人”,更多的是指封建礼教的“吃人”。
吃掉的,并不是真实的血肉,而是民众的思想。
二、作者介绍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2、作家作品①小说集(1)《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2)《彷徨》,收集1924——1925年的小说,《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等,共11篇。
(3)《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②散文集:《朝花夕拾》③散文诗集:《野草》④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坟》《热风》三、背景资料《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描写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认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
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描写和语言特色。
3. 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人物描写和语言特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和作用。
3.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祝福》文本2. 相关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作品背景资料等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引发学生对《祝福》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描写和语言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描写和语言特色。
(2)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后,进行点评和解答。
6.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2)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关注人生。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祝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 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领会作者的创作风格。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领会作者的创作风格。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课文《祝福》,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b.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c.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领会作者的创作风格。
4. 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祝福》的读后感。
2. 请学生选择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1)
《祝福》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
课标解读:课标中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1)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教材分析】《祝福》体现了鲁迅小说“为人生"的宗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但与《呐喊》时期的作品相比,小说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显得更加犹疑,思想与行动也更加软弱。
学习时,要结合小说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思考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思考祥林嫂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深人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还要注意小说的细节描写,欣赏小说简练的叙述语言和生动的人物对话。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掌握倒叙手法的作用;2.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初步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3.初探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初步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2.初探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情境导入】从文字角度来看女子的地位。
《祝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情节,梳理脉络。
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3、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作用。
教学重点:1、把握情节,梳理脉络。
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难点:1、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作用。
预习任务:1.标段,112段,标出生字词,梳理情节。
2.记叙顺序,作用。
3.塑造祥林嫂形象的手法。
4.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预习检查:1.鲁迅的代表作: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南腔北调集》、《而已集》等。
2.小说背景: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有关“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字词瓦楞踌蹰尘芥形骸窥探山墺捺上花冠荸荠草窠驯熟搭讪怔怔渣滓窈陷歆享牲醴蹒跚谬种寒暄喧哗烟霭惴惴不安监生,陈抟,朱拓,间或一轮,蹙缩,炮烙,俨然,呜咽,不更事,执拗,讪讪沸反盈天·沸沸扬扬辨析:两者都有“喧闹”的意思。
12.《祝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祝福》教学设计【学科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通过理解“祝福”的含义,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小说的形象美、环境美、情节美;理解祥林嫂悲剧美的意义。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 导入课题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2.回顾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3.创作背景《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特点。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分析社会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我心中的鲁迅》为题,以课前演讲的形式导入。
二、自读课文列出情节提纲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祥林嫂寂然死去→祥林嫂来到鲁镇→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三、探求祥林嫂悲剧的根源1、寻凶:鲁四老爷、四婶亲人:婆婆、大伯众人:柳妈、其他群众2、查证:①鲁四老爷、四婶(残忍冷酷)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②婆婆、大伯(自私冷酷、唯利是图)没有活路。
③柳妈、其他人(麻木冷漠)动机是善良,客观上充当了封建礼教的杀人工具。
3、祥林嫂自身的弱点:愚昧、迷信、不觉悟4、死因总结无论是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等人对祥林嫂的残害,还是祥林嫂自身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封建思想这把无形的刀子凶残的杀害了祥林嫂。
四:主题《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思想,是封建思想赖以生存的封建制度。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和说环境描写。
1、问: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3、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性和预示悲剧的必然性②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染力③首尾呼应,深化主题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小结: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同步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胳臂./臂.膊镯.子/爵.位烟霭./和蔼.B.拓.片/拓.荒瘦削./削.弱间.或/间.距C.悚.然/耸.立诧.异/叱咤.屡.次/履.行D.懈怠./鞭笞.雇佣./佣.金新正./周正.解析:A项,分别读bei/bì,zhuó/jué,ǎi/ǎi;B项,分别读tà/tuò,xuē/xuē,jiàn/jiān;C项,分别读sǒng/sǒng,chà/zhà,lǚ/lǚ;D项,分别读dài/chī,yōng/yòng,zhēng/zhèng。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意气风发地走在追梦的大路上,如果说处处碧波将成为它地理....的新脉象,那么自主创新则是它正在全力培育的城市之魂。
B.网络具有便捷、迅速的特点,尤其受到年青一代喜爱,如何有效利用这个平台,因地制宜地....为建设中国梦所用,是每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在考虑的问题。
C.专家认为,日本政界右翼人士一直努力淡化“二战”战败的概念,其否认侵略历史的观念,必须予以法理上的分析和针锋相对的批驳。
可谓盘根错节....D.如果对方应酬非常得体,礼貌而又周到,自己却连句感谢的话也不会说,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甚至翘足而待,就很容易被人认为有些欠缺修养了。
....解析:A项,“意气风发”,像风吹一样迅猛。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B项,“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C项,“盘根错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
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D项,“翘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
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
B、C、D三项均不符合语境。
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部日前表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位置,并坚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发展。
B.社区居民议事会是居民参与管理的重要平台,其成员包括户籍居民代表、非户籍居民代表等组成。
C.据调查,有高达78%的用户在“阿里腾讯要开银行,你会不会去存钱”的问题上给予了明确的答案。
D.在乌克兰东部城市斯拉维扬斯克郊区,乌政府军在试图通过武力夺回城市时遭遇武装分子伏击,双方的交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解析:A项,自相矛盾,“最重要的位置”与“并重发展”矛盾,且“并重”后面不能接“发展”。
B项,句式杂糅,“成员包括……”与“成员由……组成”两种句式只能选其一。
C项,“给予了明确的答案”表意不清。
答案:D4.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A.④①③⑤②B.⑤②①③④C.④⑤②①③D.⑤②③①④解析: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答案:A【高考对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手心朝下周海亮这个老女人很怪。
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
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我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
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
”我告诉她,身上没带一块零钱。
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
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
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
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
这毫无疑问。
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
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
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食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
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
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
”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
”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的确很远。
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
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
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
她让我心生怜悯。
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
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
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待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可是她女儿……”“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
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
她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
她还告诉她妈,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习惯,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
砸乱石,也放炮。
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她死了。
”朋友说。
“死了?”我震惊。
“死了。
上班没几天就死了。
”朋友慢慢喝着水,“也活该她倒霉,那天刚好一个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
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
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
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
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以为这样自己就不是乞丐啦?可是,她仍然在乞讨……”朋友谈性正浓,我却再也听不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她仍然在乞讨。
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5.仔细阅读小说2~5段,说说小说中的老女人有哪些“怪”处。
请分点回答。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小说的形象,可以从老女人的衣着、语言,尤其是取钱时的动作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常年把内穿的旧红毛衣外穿;只向行人讨要一块钱,多了不要;拿钱的动作总是手心朝下,迅速而明确。
6.请结合小说内容,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特色。
①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
②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
她让我心生怜悯。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和手法,赏析语言要结合其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案:①前面的“向上摊着”这一细节体现她常年乞讨的习惯,后面“突然翻转,手心朝下”是受到女儿的影响,“两指如钳”表明其内心的尊严感和对女儿深厚的感情。
②通过夸张式的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转身之慢,表达了她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
7.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结合《祝福》中“我”的作用分析。
答案:①“我”是小说的视角和情感线索。
小说通过“我”的眼光,体现了人们对老女人先是好奇,然后对她反复使用同一个乞讨的借口的厌倦,再下面是拒绝她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怜悯,最后是对她的尊重;②是小说主人公的对比点,通过“我”和她的对比,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③第一人称的使用可以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