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寺讲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阴寺简介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太阴寺位于绛县城东南7公里的张上村,据碑文记载,太阴寺始建于北魏献文帝天安之年(公元466-467年),创建之初,这里规模宏大,僧众云集,然而建成以后,由于地震、火灾等因素的原因,太阴寺饱经沧桑,几度兴废。

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木雕卧佛。

太阴寺在我们当地俗称卧佛寺,与一般建筑所采用的坐北向南的方向正好相反,属于阴向,因而得名“太阴寺”。

首先给大家介绍太阴寺的山门:
太阴寺原建的山门气势宏伟,门内左右有丈余高的金刚塑像。

据印度佛教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座伟陀螺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个天王居住,他们各自保护一方天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代表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又称为“四大金刚”。

这四尊神像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手握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缠蟠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左手拿伞,右手拿银鼠。

遗憾的是,原建山门和“四大天王”塑像我们现在都看不到了。

它人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时知识青年下乡时,太阴寺被辟为梅花鹿养殖场,因为梅花鹿惧怕高大的“四大天王”塑像,为方便梅花鹿进出。

知识青年搬掉了塑像,拆毁了山门。

我们现在看到的山门是1989年省古建所拨款重修的,牌匾上的正楷题字出自绛县知名的农民书法家李紫垣之手。

走进山门,大家回头可以看到在山门背后,还雕有“僧会司”三个大字,这三个字是寺内原有的一块牌匾上的题字。

从字面上理解,这应该是太阴寺香火旺盛时期僧众云集,临近几个县的高僧都经常到这里举会论经壮观场面的一个写照。

大凡寺庙都有许多石碑,太阴寺至今保存有7通五代至清的碑刻。

其中有1通元大德元年重修太阴寺碑,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前院西侧的这通《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石碑。

碑阳刻有2169个汉字,碑文不仅记载了金大定二十年、壬辰年(公元1232年)、元大德元年三次重修太阴寺的经过,而且详细记载了雕印藏经的缘起、人物及雕印藏经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

撰文者为僧人,因此,碑文以佛教经义开篇,篇首几句是唐中宗皇帝制《三藏圣教序》开篇句的化用。

大意是说,世人将感悟佛教的基本义理都抛弃了,然而发启心智,促人醒悟的还首推佛理。

一语道破开雕藏经的意义。

藏经上弟子们记录佛祖一生中所讲之法的经典,可以说是佛教的教科书,作为僧人有必要把它刊印成卷,供人研读。

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雕印藏经的必要性。

接下来,以占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讲述了藏经募刻劝缘的发起人实公律师已尹矧乃从出生到圆寂的毕生经历及开雕藏经过程中的曲折故事。

从撰文者所用篇幅之长和对开雕藏经缘由、过程的动情叙述足见其对尹矧乃的敬仰之情和对雕印藏经功绩的高度褒扬。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赵城金藏》募刻发起之人,一直采信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蒋唯心在《金藏雕印始末考》中的记述,他在考察《赵城金藏》时发现了雕刻金藏的发起人是金人“潞州崔进女法珍”,他当时为这一发现而欣喜,把它看作是“诚此行所获最足称快者矣”,因为此前中日学术界一直以为崔法珍是明朝人。

然而《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中关于尹矧乃的记载,却又把蒋唯心的研究成果否定了。

藏经募刻劝缘的真正发起人是尹矧乃,崔法珍只是他的弟子。

而且藏经刻版的大部分工作在尹矧乃生前已基本完成。

这可谓此藏经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尹矧乃去五台山礼佛时,在归德府路遇宋徽宗御驾,获赐金刀、玉检。

到五台山后,“恳祷志诚,感文殊菩萨空中显化,得法眼净见佛摩顶授记曰:汝于晋绛之地,大有缘法,雕造大藏经板”,这是尹矧乃雕造大藏经的缘起。

从五台山回来的路上,尹矧乃分别在长子县和太平县收了两个高徒:崔法珍和慈云。

师徒几人到晋南后,在天宁寺“纠集门徒三千余众,同心戮力,于河、解、隰、吉、平水、绛阳,盛行化缘”,建起多处作坊,开始了浩瀚的大藏经板雕造工程。

金大定十六年,雕造大藏经的发起人尹矧乃圆寂,两年后,崔法珍“将所雕藏经部帙卷目,总录板数,表奏朝廷。

”得到世宗皇帝的大肆表彰。

这与蒋唯心先生考证明的崔法珍献金藏的历史是一致的。

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是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的藏经。

大藏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历经金、元两个朝代。

太阴寺《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太寺碑》明确记述,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向绛县张上村中构修堂殿,印造藏经”。

碑立之年为术阴寺再次重修的元大德元年,蒋唯心关于《赵城金藏》的研究认为,补刻工作是在元初。

此时立碑,以“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为首题,雕藏经应是与重修工作相伴相行的。

碑文中也有“於新田、翼城、古绛三处,再起作院,补雕藏经板数圆备”的记载,据此推断,太阴寺大藏经的补刻工作可能一直就没有停止。

从慈云与崔法珍属尹矧乃同时期弟子,金大定二十年慈云为雕蒇经重修太阴寺,金大定二十一年,藏经刻版开始运往燕京的史实,可以断定,太阴寺是当时藏经雕印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赵城金蒇》部分内容的主要雕印地之一。

学术界认为《赵城金藏》开雕时间大概是在金皇九年或之前。

《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中记述,藏经开雕是在尹矧乃五台山礼佛路遇宋徽宗到晋南后开始的。

宋徽宗在位25年(公元1101——1125年),尹矧乃路遇宋徽宗的时间距皇统九年(公元1149)最少也有24年,碑中所记之事说明藏经开雕时间的确是在皇统九年之前。

碑文最后在对当世皇帝、皇室和江山社稷一番颂祷后,以192字的骈体诗文重述碑记内容,给阅者另一种形式的享受。

立石人之后,是州县主管官名录。

官员名录给我们的信息也是比较丰富的。

它反映了当时蒙古统治者管理体制和当时绛县的县况。

同时也说明大德元年重修太阴寺时州县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侧面反映了元月统治者的宗教信仰和对汉人的统治理念。

下面为大家介绍寺院过殿。

原建过殿规模比现在要大,左右建有配殿。

遗憾的是在民国五年,当地有一老者,年逾花甲,没有后代,于是在三月十八来到太阴寺烧香求愿,巧的是就在腊月二十九喜得一子,老人欣喜若狂,连夜赶到太阴寺内烧香还愿,然而由于他的一时不慎,将整个北殿烧毁,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原来过殿的台基了。

台基之上的建筑是后来从附近期范村整体迁来了一座家庙。

过殿内这尊弥勒菩萨塑像,塑造者是绛县的一位农民,名叫赵金鑫,他现在是我国著名美术家韩美林的弟子,是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主创者。

这尊塑像是赵金鑫1996年的作品。

出了过殿,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太阴寺的主殿——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筑。

太阴寺的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在保存极少的一座金代建筑,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欣赏这座金代建筑,先了解建筑的基本资料:大殿砖砌台基,宽22.8米,深15.75米,高1.05米,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六椽伏通用三柱,柱头斗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蚂蚱形耍头,每间有一朵补间斗拱,前檐五间均臵四扇四抹头隔扇门,素面覆盆柱础。

这座金代佛殿的雍容宏阔,无论僧俗,臵身其中,心灵都会为之震撼,进而被净化、被引入超凡脱俗之境。

站在殿前,抬头便可看到大殿的四个屋角上分别站着一个人,这四个人举止慌张,一付急于奔命的样子,据民间传说他们分别是周瑜、宠诣、韩信、罗成,这四个人站在屋顶上是有原因的,就拿韩信来说吧,韩信年少时家中尤其贫寒,和母亲住在一座九里山前的破庙里,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特别炎热,韩信就
睡在一块青石板上休息纳凉,正在这时,从外面进来两位阴阳先生,他们指挥着那块青石板说,谁要是把自己的亲人埋在这里,将来一定能够显贵,一定能做大官,韩信听后心里暗想,自己家里穷成这样,只有这么一位生身线母亲,尚还年轻健在,什么时候才能将这块风水宝地变为自家的坟地昵,于是他就将母亲埋到了青石板下,使之成为一块活死人墓,传说每年的清明扫墓祭祀活动就是由此演变而来,虽然韩信后来做了大官,但他的富贵并没有长久,人们把这四人放在寺庙的房角上,他人接着往前走,就要掉下来,而且他们每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天兽在追,就是隐喻着走投无路,也就是说人走到这一步,就连悬崖勒马的机会都失去了。

正脊两端装有对称的鸱吻,鸱吻是传说中龙的第一个儿子,天生好望,所以站在屋顶上,站得高望得远。

檐下的“大雄之殿”木匾是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镌刻悬挂的,这块牌匾是由当时的端氏县令题写的,端氏县在现在的沁水县境内。

为什么没写大雄宝殿,而写成“大雄之殿”呢?这是因为太阴寺复建时正是战乱时期,由于当时财力、物力的不足,修出来的太阴寺没有那种金碧辉煌的气魄,鉴于这种情况,县令就没有写“宝”字,而题写了“大雄之殿”四个字。

殿内中部施木制佛龛,佛龛为明洪武九年(1376)制作,佛龛内有雕释伽牟尼涅磐像一尊,佛像长4.6米,高1.53米,雕造于金大定十年(1170),佛龛上和两次间现存同期三尊弥陀佛坐像。

在佛龛西侧有一元代塑像,为当时的太阴寺住持澎公菩萨。

佛龛东侧龙王像,为1968年征集而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卧佛。

这尊卧佛雕的是“释迦牟尼涅磐像”,在佛教中的涅磐被称作“圆寂”,也就是说人的形体的消失,达到了精神的升华,也就是去了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大家在这儿看到佛祖的面部表情十分安详的,没有一丝一毫的痛苦,“莲眸月面,绀发天容”,右手托于头下,双目微闭,身着袈裟,朱砂涂底,通体贴金,超凡脱俗。

这尊佛像是由整根红杨木雕制而成,中间没有任何衔接的地方,所以就这根木头来说,也是千年古木,十分罕见。

按照正常人的比例来雕,上下身的比例应该是1:1,而这儿大家看到佛祖的腿几乎是全身的三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在艺术上,这就叫做变形美,他说画妙在于似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也就是说艺术的美在于像与不像之间,太像了则像照片显的呆板、俗气,不像就是在欺世骗人。

佛龛内有是洪武年绘制的吊唁壁画。

三尊弥陀佛,东边的一尊是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中间的一尊据专家考证,谁能凌驾于佛祖之上,大概只有他自已,推测是释迦牟尼佛祖的坐像,西方一尊为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佛,大殿内壁上原来绘有巨幅壁画,据说壁画是以佛教的沿革为内容,绘制手法与永乐宫的描绘手法一模一样,而年代还要早200年,可惜的是在民国二十年,这些壁画以及这三尊佛像的头被当地乡绅勾结古董商,仅以三千大洋的价格卖给了荷兰帝国。

在殿内的右侧,大家可以看到有一缺左手的塑像,座椅背上雕有“澎公菩萨”的字样,他应该就是元碑上提到的当时寺内的住持。

传说复建太阴寺时因几度锛钟未成,情急之下他用自己的左手搅拌铁液,溶化后,才铸成寺内洪钟,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澎公菩萨圆寂,为了纪念他为复建太阴寺做出的贡献,后人为他塑了这尊着元代装束的坐像。

愿大家: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染尘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