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的灭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2卷 总第50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2 2010(Vo l.12 Sum No.50)

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的灭亡

*

秦爱叔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明朝的灭亡有着许多的原因,其中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一起冲击着病入膏肓的农耕帝国,使它轰然崩溃,惊诧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明帝国在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之后为何亡于一群小民之手?个中原因太多。但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祯的性格缺陷与大明帝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关联,崇祯的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嗜杀成性直接摧残了帝国的肌体,使它丧失了许多为王朝拼死效力的文臣武将,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这即是帝国的悲哀,也是崇祯本人的悲剧,本文就这些主要性格缺陷做一探讨。

关键词:崇祯;性格缺陷;刚愎自用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2-0332-02

一、引言

崇祯皇帝,是为明思宗,明光宗第五子,天启皇帝朱由校同父异母的胞弟,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尽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享年三十五虚岁,实足年龄三十三周岁,在位十七年,他的自杀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接着李自成进京,紫禁城易主,全国又开始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大明帝国的灭亡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思考:为何大明王明没有亡于私敛巨额财富,殆政荒政的万历皇帝,也没有亡于数年上朝从不说话如同哑巴,昏庸懦弱的木匠皇帝明熹宗,而亡于十七年来宵衣旰食,勤政节俭的崇祯皇帝?这究竟又是何种原因? 明史 说: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清史一代宗师孟森在 明清史讲义 中也说: 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而在万历之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而亡矣。 这种鞭辟入里的分析,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让非亡国之君的朱由检上演了一幕亡国的悲剧。但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他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正确而有效地驾驭群臣,虚怀若谷地听取臣下意见,果断而理智地处理朝政决策,是足以能力挽狂澜扶大厦而不倾的,即使重振大明,消除内患,平定外忧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他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苛察残暴,出尔反尔,正是由于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在处置一些重大问题时连连失误,加之当时天灾人祸,农民起义,满族入侵各种外忧内患一齐冲击着病入膏肓的明王朝,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亡国之君,难辞其咎,虽然他口口声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但明王朝的确是亡于他手,不论怎样说他对此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文就崇祯帝的性格缺陷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一分析,论述中难免挂一漏万,如有不正之处,诚请方家斧正。

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我们说他刚愎自用,从下列事迹就可看出端倪:

(1)崇祯即位伊始,太监魏忠贤权势熏天,天下侧目,崇祯能审时度势,不动声色,将客魏阉党集团一网打尽,并钦定逆案,永不叙用阉党成员,此举使天下人心大快,臣民欣欣望治,正因如此,使他对自己无上的权力有了新的认识:权势如日中天的魏氏也不过尔尔,何况其他大臣!这就助长了他的骄逸之气,认为天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对大臣的意见往往不予理会,独断专行。正如清乾隆时的大学士全祖望所说: 庄烈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谓以亡国之君,固也,性愎而自用,怙前以往,则亦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1]另有,五省总理卢象升,善于骑射,精通韬略。与洪承畴合力进剿,全歼闯王高迎祥主力骑兵,战功显赫,但卢的主力属于北京骑兵,惯于在平原驰骋,不善山地作战,当江北、河南的各部农民军进入河南、湖广边境的大山之中时,崇祯命其入山进剿,因大山绵亘,骑兵无法施展,全靠步兵攀援,行进异常缓慢,使卢象升陷于窘境,卢向明廷请求收回成命,但崇祯限令在五个月内荡平 流寇 ,全不听臣下申辩。陕西巡抚孙传庭胸怀大志,沉毅多谋,是朝廷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与洪承畴东西夹击,俘获闯王高迎祥,重创李自成,正在十年 安内 可望成功之时,形势突变,清军突破长城要塞大举南下,崇祯在 攘外 与 安内 的两难选择中把孙、洪调离陕西战场,孙传庭据理力争,但崇祯固执己见,把孙传庭硬从 安内 战场调到 攘外 战场,这在战略上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以当时之政治环境而言, 安内 更比 攘外 重要,如此调离,致使李自成得以喘息逃脱而东山再起,数年围剿之功毁于一旦。因而孙拒不受命,以有耳聋为由不予就任,崇祯派巡按御使杨一俊核实,杨核实相告确有耳聋并非 托疾 ,致使崇祯武断地认定杨包庇孙传庭,派绵衣卫押解他们回京受审。致使一员杰出的帅才无端被关入监狱达三年之久。中原战事置诸脑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2)崇祯一朝,因和后金、农民军作战,加派三饷,不论老百姓如何困苦,仍以严刑峻法催征,更可恨者,一些地方官乘机中饱私囊,更

*收稿日期:2009-11-27

作者简介:秦爱叔(1975-),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大大加深了百姓的负担,老百姓只好纷纷逃亡,有的加入农民军,当时就有不少人向崇祯帝提出停止加派三饷。但他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听不进臣下之言。

(3)崇祯身为一国之君,视处死大臣为儿戏,还不时用宦官对朝臣当廷用刑,甚至殴打,崇祯十六年七月,因蒋拱宸等弹劾周延儒和吴昌时 朋比为奸 ,思宗亲自审问吴昌时。因吴坚不认罪,崇祯遂 命内侍用刑 ,尽管许多大臣力谏,谓三百年来从未在殿廷间用刑之例,但崇祯拒不听从,致使吴昌时大刑后 昏迷不省人事 。

(4)一天,崇祯帝御览 山海经 ,心血来潮,取出其书,要用这古书上的怪兽重新更定文武百官官服的服色图案。 山海经 本是神话小说,其中的兽名稀奇古怪,有的不知指为何物,许多大臣反复劝谏,认为服色明太祖自开国以来已规定得十分详细,沿二百多年,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去变更,但崇祯不予理睬,坚执要改,臣下只能无可奈何。从以上事例我们可窥见一斑,崇祯帝不善听从君下之言,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致使朝纲败坏,君臣离心,大大地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三、猜忌多疑,用人不专

崇祯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生性多疑,用人不专。形成这种性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自小就生活在党争激烈的时代,亲眼看到党争的激烈和冷酷,一些臣僚为了倾陷异党,不择手段。这使他从小对臣下的忠诚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怀疑。另一方面,他不幸生在一个天下 汹汹 的多事之秋,与他 博弈 的是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等乱世枭雄。少年崇祯,血气方刚,急于求治,但明王朝历经二百多年,统治肌体已腐败不堪,总想朝夕之间就扭转乾坤,中兴大明,而事与愿违,危机局面愈来愈坏,这使他变得更加急躁,总怀疑臣下不尽心用事,一旦失误就严加惩治。猜忌多疑造成用人不专,用人不专则难责其成。辟如:

(1)边关将领他派宦官前往监视,对宦官不放心就派人前去 视监视 ,层层监视,明监视又加暗监视,对此,臣下心里都清楚自己在颇为重要的职位上,时候感到有多双眼睛在盯着自己。整天提心吊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斤斤自保。可想而知政事之败坏也就顺当自然了,他经常指责 臣皆亡国之臣 ,实是他自己造成的。

(2)崇祯一朝十七年,内阁大臣更换频繁,有的阁臣任职只有几个月,故崇祯一朝到底用了多少阁臣不能具体确定,正因如此,后人在有关记载中说法不一,有书说 崇祯一朝共四十四相,何其多也 ,[2]也有人云: 以上计四十九相,言五十相,举其略也。 [3]在崇祯朝任过给事中的孙承泽熟悉明末史实,入清后官至吏部左侍郎,在他的 春明梦余录 中详列崇祯帝所用的阁臣名单的确是五十人。[4]因此,后人称 崇祯五十相 并非言过其实,空穴来风,他在位十七年用了五十相,除了温体仁周延儒任首辅时间长些外,其余就如走马观花,平均每个首辅四个多月,并且这些首辅大都不得善终,不少史书称这种现象是 千古所无 。更换阁臣殆无虚日,致使中枢政事紊乱和败坏。没有一个稳定的中枢机构又怎能统率百官?又怎能君臣协心?

(3)崇祯不但更换阁臣,猜忌多疑,而且对保卫疆土的功臣大将,宗室亲王也不相信,袁崇焕,在崇祯元年四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及登州、莱州、天津军务,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北京保卫战,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是满族入侵中原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他整顿防务,收效颇丰,使辽东战局日趋稳定,可崇祯帝竟听信谗言,误杀袁崇焕,其部下祖大寿率精锐之师东去险些叛变。致使辽东战局更加败坏, 明史 记载: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危亡之征见矣。 [5]

(4)另有唐王朱聿键自恃勇武知兵,又是皇家宗室,在崇祯九年七月清兵大举内犯时破例自行率兵勤王入援,在明廷危急存亡之秋,唐王主动赴疆场杀敌,本是好事理应嘉奖,但崇祯以未得朝廷明令为由,将唐王朱聿键废为庶人,[6]如此用人不专,疑神疑鬼,又会有哪个将领能专心对敌,在战场上尽施手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犯了用人的大忌,士为知之者死,女为悦之者容,谁又会为了一个对自己猜忌多疑的君主而拼死疆场呢?那只能加大君臣之间的距离,让臣子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如此用人在内忧外患之际怎能 安内 而又 攘外 。

四、刻薄寡恩,苛察残暴

如果说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是他的性格缺陷,那么刻薄寡恩,苛求残暴就是他致命的弱点,由此而毁灭了他的整个人生及大明王朝。下面我略举几例就可看出他的苛求残暴,顺天府尹刘宗周,呈上 祈天永命 之说,言: 法天之大者莫过于重民命,则刑罚宜当宜平,陛下以重典绳下,逆党有诛,封疆失事有诛,一切诖误,重者杖死,轻者谪去,朝署中半染赫衣,而最伤国体者无如诏狱。 [7]亲身经历明末动乱的张岱也曾痛切地指出: 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坠诸渊,以故,侍从之臣只有唯唯诺诺,如鹦鹉学舌,随声附和耳。 [8]这就是说崇祯对臣下苛刻至极,例如:

(1)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袁大将军,屡立奇功,重创清兵,为明王朝出生入死,血染疆场,但后来竟疑其谋逆处以磔刑,千刀万剐,其手段之残忍让人不寒而栗。

(2)兵部尚书老军事家孙承宗由于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失利,崇祯就认为他丧师辱国,夺官闲住罢免孙承宗,致使内忧外患日益加深,一发不可收拾。对内阁九卿,边疆督抚,求全责备,稍有差错轻则罢职免官,重则开刀问斩。

(3)首辅温体仁,周延儒堂堂一品大员,即使结党营私,也罪不致死,但崇祯却果于杀戮。陈新甲授权去和满清议和,事情泄密为掩人耳目陈新甲成为崇祯的替罪羊,也遭到处死。

(4)还有,陕西悍将总兵贺人龙,只因和李自成是同乡就疑其和李勾结而被处死,边关督抚,偶有失败,丢弃城池不问青红皂白就处以极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外人如此,对自己的嫔妃儿女又是怎样呢,当李自成兵破紫禁城之前夕,令皇后自尽,杀死嫔妃数人,斩杀亲生公主,而他自己却不想马上自尽,东奔西逃力求脱身。试想,一个这样自私、冷酷、残暴、苛求的君主在本来就危机四伏、急需人才的时代而不爱才惜才,任意对文臣武将加以杀戮,又怎么能扭转乾坤,消弥内乱,抵御外辱?又怎么能精诚团结,上下一心,力挽狂澜?

五、结语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崇祯因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苛察残暴,反复无常,亲手毁掉了他的美好江山,他屠戮功臣,残杀无辜,自毁长城,致以生灵涂炭,天灾人祸,绵绵不绝,最终身败名裂,魂殒煤山,伴随他的大明帝国一起走进了历史的坟墓。假使他能胸怀天下,注重大节,不计小过,体恤文武大臣,不求全责备,能用人不疑,外使袁崇焕督师蓟辽,孙承宗统筹兵部,合全国之物力,抗御满清,完全可游刃有余,再整顿防务,加强战备,实行战略反攻也(转第3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