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合集下载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论庾信对北魏文化融合的作用
庾信是北魏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家,他在北魏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首先,庾信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庾信还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等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完善。

最后,庾信还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他把汉文化和北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

他把汉文化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引入北魏,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充实。

总之,庾信在北魏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推动了北魏文化的融合,使得北魏文化更加多元化,为北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_图文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_图文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北朝文学
• 一、北朝文学概说
• 1、北朝文学背景
• 太武帝统一北方后,政局趋于安定,经济有所恢 复和发展。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 阳后,推行汉化,中原文化得以沿续。
• 2、太和之后文坛的复兴 • 《隋书•文学传序》云:“暨永明、天监之际,太
三、庾信的诗歌创作
• 1、前期作品 • 《奉和山池》
•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 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 《 舞媚娘 》
• 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 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 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拟咏怀》其十一
•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怨歌行
•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 卷四 《 法云寺 》 条如下一节:
•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 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 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 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性蹶倒伤裸。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 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 《 法云寺 》 写河间王元琛的歌女朝云:
• 有俾朝云,善吹篪,能为 《 团扇 歌》 《垄上声》。琛为秦州刺史, 诸羌叛,屡讨之不降;乃令朝云假为 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 流涕, 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 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 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胡风入华下的南北文化交融

胡风入华下的南北文化交融

胡风入华下的南北文化交融作者:姚维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0期摘要:自汉以降,狩猎诗的创作陷入了一个低谷期。

胡人南迁为狩猎诗的中兴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其中,庾信的狩猎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庾信的狩猎诗虽然在艺术造诣上不及其他作品,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北朝社会的狩猎风尚,显示了在胡风入华的时代背景下,南北文化、华夷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同时,庾信的狩猎诗也为唐代狩猎诗的繁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庾信;狩猎诗;胡风入华;文化融合;文学接受一、前言早在先秦时,我国即已出现了与狩猎相关的诗歌。

自秦以降,铺陈华丽、张扬恣肆的大赋比诗歌更能体现皇家的气派、更受社会上层的推崇,严格意义上的狩猎诗日趋减少,而游猎赋则随着汉赋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定型。

随着胡人大规模南迁中原,北地朴素而彪野的文学风格进一步与中原传统文化相融合,同时,贵族间社会性的狩猎活动打破了皇室对狩猎活动的垄断和汉魏齐梁文人对游猎活动的疏离,游猎诗迎来了中兴。

其中颇引人注目的,不是北地诗人,而是来自南朝的庾信。

这不仅是因为其前期文化身份与后期文本创造之间的鲜明反差,也是因为作为在南朝文化氛围熏染下成长的齐梁文人,庾信提供了透视北朝游猎活动的独特观察视角和写作文笔。

二、庾信狩猎诗对游猎活动的书写庾信现存的六首关于北地狩猎活动的作品全都是狩猎诗,包括《伏闻游猎诗》、《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和宇文京兆游田诗》、《见征客始还遇猎诗》、《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第十九首和《和王内史从驾狩诗》。

以上均做于入北以后,其中前四首载于《北周诗·卷二》,第五、六首载于《北周诗·卷四》。

在庾信的笔下,北地的狩猎活动并不像南朝的皇家狩猎活动那般刻意地与和某些庄严的目的联系起来——或是为了供祭祀,或是为了修武备。

总之要努力从话语上和实质上淡化狩猎活动的娱乐功能。

而北地的狩猎活动则更显直接纯粹。

以《和宇文京兆游田诗》为例,庾信在诗中运用秦汉典故,把京兆尹宇文氏的狩猎活动和西汉宣帝时的京兆尹张敞的逸闻轶事联系起来,又兼取章台作为章台街和章台宫二义,把狩猎活动的轻松愉悦和日常性一下子凸显了出来。

论庾信入北儒士情愫的复归

论庾信入北儒士情愫的复归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 与两汉魏晋和北朝相比较而存 而言, 入北后的 庾信儒士与文人双重角色兼备。 虽则文仍是
在的南朝儒学更多的 是立足于学术层面和 影响个体人格修 庾信赖以 受尊敬的 根基, 但随着他对社会历史人生认识与 养, 因而萧梁时期儒学对于庾信而言, 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 体验的 加深和士人、 儒士意识的强化, 在他身上便自 觉地形 文化价值传统成为个人必备 学养的一部分。 同时, 与齐梁时 成了 儒与文的融合。 具体而言, 人北庾信儒士角色意识强化 期的士大夫一 样, 庾信留心典籍也不过是为 创作中的隶事 之表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 家国败亡的沧桑巨变激起他对历史和现实作出深切 . 用典之所需 , 并不曾接受儒家的经世致用和道德准则方面 的内容。 且, 而 庾信的 声望也不因政治上的作为与军事上的 的反思 才干,可以说他毫无政治上的经邦治世才干和军事上的谋 从其人北以后的诸多创作 , 尤其是入北之初近十年的 创作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那种忧时伤国的深重情 略才能 。 ⑦ 庾信仕途上的平流进取主要依赖世袭的 家族声望 透过那些血泪浸染的 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庾信对于他前 和个人的文学才华 ,周书・ 《 庾信传》 :既有盛才 , 说 “ 文并绮 怀。
儒文兼备 , 成为南北融合的表现与成果。
关键 词 :庾 信 : 北 ; 入 文人 气质 ; 士情 愫 ; 儒 南北 融合
中图分类号 :I0 . 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5 9 2 1 )4O 1 5 0022 (0 0 0 -l 0 1-
考察南北文学融合之轨迹 ,南北朝后期由南人北的庾 关系, 谋求仕途上的 发展以安身立命。 入北庾信创作中 显性 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考察对象。 作为“ 穷南北之胜”集六朝 的改变 ,最为突出的是由萧梁时期的纯然绮丽而变为融人 “ 这一点被后人广泛关注, 已有学者深入论 大成” , 者 庾信一生以入北为界, 前后期江南关中异处, 仕梁 沉雄苍凉的风格。 在庾信因人北不遣的诸多变化中, 还有人所未及而尤可 荣恩华贵与仕周羁旅困顿境遇迥然有别。 其个人行径与文 及。 ① 学作品的复杂矛盾和丰富意蕴引起后人众说纷纭的评判。 注意者是庾信个人气质的改变。具体而言即是由纯文人气 如唐代人孙元晏叹息 :苦心辞赋向谁谈 , “ 沦落周朝志岂甘。 质向儒文兼具的气质转化。这种变化可从后期一些诗赋的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人诗坛相对滞后。 在南北文化交流中,逐渐受到南朝诗风的 影响。庾信由南入北以后的诗歌创作,昭 示着南北诗风交融的新前景。
1
第一节 北朝文坛概况
↗ 东魏 → 北齐 五胡十六国 → 北 魏
(都平城,后都洛阳
(都邺)
↘ 西魏 → 北周
(都长安)
2
一、北魏文坛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 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改革后开始复 苏,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渐次繁 荣。 北魏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也学 习南朝诗歌的风调。成就最高的是温子昇。
14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 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 舒。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 气,云归带雨徐。
15
(二)后期诗歌 1、思想内容:乡关之思 《周书》本传载,庾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① 感时伤变,魂牵故国。 ②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庾信哀故国之破亡,悲已身之屈节, 以一己之心灵,承受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 悲剧。
四十二岁(554)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 安,不久仕西魏,又继仕北周。 出使被留屈仕北朝是庾信一生的分界 线,他历仕北朝二朝五帝,先后任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位高官显,但痛 念故国,在悲愤抑郁中度过了近三十个年 头,六十九岁卒于长安。
13
二、诗歌创作 (一)前期诗歌 庾信前期与其父庾肩吾,徐摛、徐陵父 子都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文并绮艳, 世号‘徐庾体’焉。‛(《周书〃庾信 传》) 前期诗歌主要是陪驾,奉和、应制之作, 内容单薄,风格轻艳,适合宫廷趣味。艺 术上声律和谐、属对工巧,辞藻华丽,对 诗歌形式技巧的发展多有贡献。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

魏晉南北朝文學--24庾信及北朝詩人第五节:庾信及北朝诗人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

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一直是比较荒凉的。

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出现了号称北朝三才的温子升、刑邵、魏收,但他们的诗文基本上是规抚齐梁的沉约、任方,没有什?创造。

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

他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丰富遗?和新的成就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诗歌腐化浮豔的内容,创造了新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新趋势。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父亲是梁代着名宫庭文人庾肩吾。

他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尤好左传。

十五岁作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

他们父子和当时也在东宫任职的徐推、徐陵父子都深得萧纲的宠信,并且是萧纲所倡导的宫体诗的重要作家,当时号称“徐庾体”。

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全军溃退,潜奔江陵。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当时西魏大军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

以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虽高,心里却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国。

后来陈朝请求北周放他回国,北周因?爱惜他的文才,不肯放还。

终于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文学侍臣。

他前期保留下来的少数诗中,象《咏舞》、《奉和示内人》等,都是色情内容的作品,其他的诗也是形式绮豔,内容空洞的奉和、应制之作,其中纵有少数佳句如“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显示了一点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写过“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的萧纲究竟高明多少。

他到北朝以后,也写过少数的奉和应酬、宫体色情的诗,但这些诗显然已经不能代表他后期诗歌的面目和成就了。

他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捩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捩点。

他的名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后期的生活、思想、感情。

这些诗并非一时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深刻。

第七章庾信与南北文学的

第七章庾信与南北文学的

《拟咏怀》(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邢邵
邢邵诗仅存八首。 《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冬日伤志篇》 昔日堕游士,任性少矜裁,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情调颇类于阮籍的《咏怀诗》,但并未着意模仿。比起同 时的南方诗歌,虽不够精致,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 出北方文学“重于气质”的优点。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
1、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融通南北文学的
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才俊之士的直接交往 3 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 人材,或由于受到政治倾轧而逃奔敌国。
三、庾信
(一) 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
4、 “北地三才”
温子昇、邢邵、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是本土作者中的杰出代表。
温子昇
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都很简朴,《白鼻驹》 一篇较好: 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 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论庾信入北后的文学创作和对北魏文化融合

论庾信入北后的文学创作和对北魏文化融合
2对北魏文化他途径发挥了他的教化作用不失时机地向jb周君臣百姓大力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尽其教育胡族而汉化之历史使命
论 庾信 入 北 后 的 文 学创 作 和 对 北 魏 文化 融合
高 静
( 聊城 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出使 西魏并 从 此 流 寓北 方 为 标 志 ,可 分 为 前 后 两期 。他 在 南 朝 度
的作 品加 进 了新 的因素 ,“ 黄河” 、“ 胡风” 、“ 胡笳 ” 、“ 长 安 ” 等
过的前期生活 ,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 ,他 的 《 哀江南赋》 屡屡 出现在 他 的作 品 中 ,也 正 是 因为 庾 信 创 作 中的 一 系列 胡 化 的
2 5 2 0 0 0 )
作者 简介 :高 静 ( 1 9 9 1 .1 1 一) ,女 ,山东 聊城 ,聊城 大学 文学 院 ,中 国古代 文学 ,魏 晋南 北朝 方 向。
摘要 :庾 信入 北 以后儒 士情 愫 复 归, 由纯 文人 气质 向儒 文 兼备 的 气质 转 化。 家 国败 亡 的沧 桑 巨变 激发 他 对 历 史 和 现 实作 出深 刻 的反 思 . 唤起 他作 为儒 士 的强 烈 的功 业 意识 ,也促 使其 对儒 家伦 理 的 回归。入 北 以后庾 信 固有 的文 人 气质 又 影 响北 方本 土 士 人价 值取 向 由重儒 向 慕 文转 变。他 的 文学成 就 ,彰 显着 南北 文化 融合 的大好 前 景。 关键 词 :庾信 ;文 学创 作 ;北魏 文化 中 图分类 号 :G 1 2 7 文 献标 识码 :A 庾信 ( 5 1 3 —5 8 1 ) ,字 子 山 ,南 阳新 野 人 ,他 是 南北 朝 文 学 的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O 7— 0 1 6 6— 0 1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霸笔记:庾信与南北朝文风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霸笔记:庾信与南北朝文风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霸笔记:庾信与南北朝文风第一节北朝文学与南北文风的交融北朝文坛的复兴,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之后。

崔浩、高允等人为北朝文学的先驱,当时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

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文章传世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风格。

其诗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是《捣衣诗》,全诗情景交融,声调协畅。

在北齐文坛中,以颜之推、萧悫最著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所体现的伦理与审美相融合的文风,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一直占据着家训体散文的最高地位。

萧悫的代表作是《秋思》。

由魏入齐的邢邵,与温子升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子升卒后,又与魏收并称“邢魏”。

邢邵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求变的共同趋向。

西魏朝中,苏绰撰写《大诰》,文体完全模仿《尚书》。

在文学观上,提倡去华存朴,师法上古。

北周朝中,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

南北文风的交融:《北史·文苑传》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这是南北文风差异的基本情况。

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而言,是南方优越,北方滞后。

区域之间抗衡意识非常浓厚,南北文化彼此都构成一定的激励与影响。

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人材,在融通南北文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庾信文章老更成徐庾体是指梁朝徐摛、庾信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前期诗文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贫乏,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其《乌夜啼》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律诗的平仄;《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诗的体制:在美感形式和内容上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后期诗作多表现乡关之思。

一方面感伤时变、魂牵故国,一方面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

09 魏晋南北朝 第七章 庾信与南风北渐

09 魏晋南北朝 第七章 庾信与南风北渐

一、前期诗艺的养成
庾信在文坛上脱颖而出 , 始于萧纲立为太子时 的东宫抄撰学士任上。所谓“徐庾体”, 是指徐、 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 , 就 其文学渊源而言, 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 方向, 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梁 书·庾肩吾传》 ) 。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 , 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 闺房器物的范围。
南北文风的交融
一、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而言 , 是南方优越 , 北方滞后。 这与文学人才的分布有关。永 嘉之乱以后 , 北方人口大规模 流徙 , 其中流向南方的最多 , 流向东北的次之 , 流向西北的 又次之。这是构成南北各方文 化实力悬殊的基本因素。南北 各政权之间 , 随着对峙形势的 进一步形成 , 文化方面的竞争 更加明显。
一、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
北朝文坛的复兴 , 实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 之后。在“文雅大盛” 的风气下 , 开始出现值得 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 子昇。 长安城中秋夜长 , 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 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 中秋明月 光。蠮螉塞边绝候雁, 鸳鸯楼上望天狼。 ——《捣衣》
二、仿古与趋新: 西魏、北周文坛概况
西魏攻陷江陵, 庾信滞留北方, 王褒等一批江 左文士被迁入关, 成为牢宠一代的文坛主将, 齐梁 文风也随之北传, 并焕发出南北交融的新气象。北 周文坛审美水准的大幅提升在皇族之内有鲜明体现。 由于庾信和王褒文才卓越 , 两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 其他北迁的文士。
第二节
二、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为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 , 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 政权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 , 这就导致各 个政权在文化上的差异。政权对峙与文化多元凸显 出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 南北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仍然 是广泛而深刻的。通过使臣往来、士人流寓等途径, 导致人才与文化交流 , 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 融。

(完整版)(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精品文档)

(完整版)(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一)一、选择题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1〕谢灵运;〔2〕谢脁;〔3〕沈约;〔4〕阴铿;〔5〕鲍照。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多用谐音双关;〔2〕语言自然质朴;〔3〕多用五言四句形式;〔4〕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1〕《典论》;〔2〕《文章流别论》;〔3〕《文心雕龙》;〔4〕《诗品》。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1〕贾谧;〔2〕石崇;〔3〕陆机;〔4〕潘岳。

5、三国后期的士人群体主要有〔1〕建安七子;〔2〕正始名士;〔3〕竹林七贤;〔4〕竟陵八友。

6、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观点的是〔1〕葛洪;〔2〕曹丕;〔3〕陆机;〔4〕挚虞。

7、下面哪些属于“四声八病”〔1〕猪肚;〔2〕正纽;〔3〕蜂腰;〔4〕凤尾。

8、下列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是:〔1〕阮籍;〔2〕陈琳;〔3〕阮瑀;〔4〕曹植。

二、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你认为不正确的理由〔每题8分,共16分〕1.与南方迥然不同的北方风物使庾信的诗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2.由于永明体作家提倡四声八病,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无犯其病者。

三、默写〔每题6分,共12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2、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鲁迅说陶渊明的《咏荆轲》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何道理?2、曹植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何变化?3、简述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五、论述题〔1题8分;2、3每题15分,共38分〕1.归纳王聚《登楼赋》各段大意和全篇中心思想,谈谈其写作特色。

2.说说“辞”的定义与“赋”的区别以及辞演变为赋的过程。

归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中心思想。

3、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2〕〔3〕。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3〕。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3〕〔4〕。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2〕〔4〕。

16 第十六讲 庾信与北朝文学

16 第十六讲 庾信与北朝文学

第十七讲庾信与南北朝文学教材第122页:中国幅员辽阔,本来就易于出现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政权的分立,民族因素的介入,更进一步导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

表现在文学上,一方面是南方清绮的文风极盛,并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北方文学质朴的气质在南北接触的过程中,也显示了某种优势。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的文学硕果。

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一、北朝文学的特点《魏书·文苑传序》概括为:“永嘉之后,天下分崩,夷狄交驰,文章殄灭。

”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与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汉族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第122页。

《魏书·文苑传序》指出:“逮高祖驭天,锐情文学,盖以颉颃汉彻、掩踔曹丕,气韵高艳,才藻独构。

衣冠仰止,咸慕新风。

肃宗历位,文雅大盛。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这里对孝文帝虽不无溢美,却透露了当时文风崇尚汉魏的基本倾向。

第122页《北史·文苑传》概括地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第126页。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1 使臣的正常外交往来教材第127页:《北史·李谐传》记载东魏与萧梁之间“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

2南方才士的入北教材第127页。

三、北朝时期的主要作家1“北地三才”及苏绰温、邢、魏。

偷窃,学习南方文学。

见教材第123—124页。

苏绰的复古:见教材第124—125页。

2南方入北之文士(1)入东北者: 东魏北齐(邺都,黄河中下游地区)—颜之推、萧悫萧悫的代表作是《秋思》: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见教材第123页。

颜之推《从周入齐夜渡砥柱》:侠客重艰辛,夜出小平津。

马邑迷关吏,鸡鸣起戍人。

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

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

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摘要:晋室南迁以来,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远远逊色于南方,北朝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北朝人更加注重于务实方面,长期的民族杂居与战争使北朝人性格中有粗犷、豪放的特点。

这使得北朝诗歌形成了豪放粗犷、朴实雄健的特点。

相反,南方文人在写作技巧方面工于词藻,擅用典故,南方诗歌逐渐形成了华丽纤巧、细腻秀丽的特点。

至西魏灭梁之后,一些诸如庾信的南方著名文士来到北方,对南北文学走向融合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庾信在入北周之后,合南北文风之长,将宫体诗的精美与北朝朴质的文风相结合,加上乡关之思、故国之恋,他的诗歌集南北之大成,写的既清新又浑厚,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

在字法、句法、修辞法、以及表达方式讲求方面,庾信也有相当大的成就。

关键词:用典、合南北之长、思想感情引文:庾信诗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的诗歌以华丽纤巧为美,创作了大量宫体诗,运用大量精巧的语言来表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快情调。

侯景之乱以后,庾信等大批南方文人流亡北方,庾信开始了文风上的大转折。

他擅于运用南朝的美文因素创造出内涵深厚、富于力度的诗文,这给北朝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合。

南朝与北朝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对峙状态之中,又因地理、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南北文风的差异逐渐明显:南朝多俏丽华美之诗赋,北朝多经世致用之散文。

北朝诗风朴实,较为重“质”。

北朝文人在写作技巧方面不如南朝文人工于词藻,擅用典故,在诗歌数量上也远不如南朝诗歌“多产”。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今属河南)人,曾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因为风格绮丽,被称为“徐庾体”。

后来在出使西魏时,梁被西魏所灭,于是他被羁留在北方。

他前期在梁时,所作诗歌均为宫廷唱和之作,具有“宫体”意味。

他前期的作品内容空虚、轻浮、绮艳。

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飘泊之情,《拟咏怀》27首代表性地体现了他后期的思想感情,“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体现了人生苦闷的忧思之情,感情深厚而真挚。

论文庾信的归隐心理

论文庾信的归隐心理

论文:庾信的归隐心理庾信的归隐心理庾信,他不仅有着杰出文学才华的作家,也是一位对汉族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物,庾信处于南北交际的重要时期,其政治生涯也有着复杂起伏的经历,因此其归隐心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

归隐心理是庾信入北之后所产生的一大心理状态,表面上看是他南朝侍臣的一种延续,但实际上他的态度和心境则是两样的。

入北之后,他的政治侍从地位决定了他的归隐心态,从他的众多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归隐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从梁元帝承圣三年(554,西魏恭帝元年)四月,到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梁敬帝太平二年)正月,前后约有三年,即<<哀江南赋序>>中所谓的"三年囚于别馆"。

这时期的归隐与其政治的变动有关,庾信显示因为西魏大举进攻江陵,而由一个外交使节沦为阶下之囚,随着江陵的覆灭,他再由阶下之臣被奉为上宾。

并授予了一定的虚职。

所以,再次期间,他决意归隐,对西魏,北周政府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所以,这一阶段的归隐实际上是由于多故国的怀念,对故国的心系。

如<<竹杖赋>>中,以东晋恒宣武恒温平荆州比作西魏宇文泰平江陵,而以楚丘先生自喻,通过桓宣帝赐给楚丘先生竹杖以养老扶危这一事件而引起话题,说明自己形象上的衰老不是因为真的年龄老,而是因为有着巨大的心忧,所谓"予此衰之,虽然有以,非鬼非或,乃心忧'' 可见对于宇文政权是心怀愤怒的。

又<<小园赋>>中"況乃黃鶴戒露,非有意於輪軒;爰居避風,本無情於鍾鼓。

陸機則兄弟同居,韓康則舅甥不別,蝸角蚊睫,又足相容也。

"也就是说明他的所谓出仕北朝并非出于心愿。

第八讲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第八讲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公馆宴酬南使徐陵诗》 裴让之 嵩山表京邑,钟岭对江津。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 出境君图事,寻盟我恤邻。有才称竹箭,无用忝丝纶。 列乐歌钟响,张旃玉帛陈。皇华徒受命,延誉本无因。 韩宣将聘楚,申胥欲去秦。方期饮河朔,翻属卧漳滨。 礼酒盈三献,宾筵盛八珍。岁稔鸣铜雀,兵戢坐金人。 云来朝起盖,日落晚摧轮。异国犹兄弟,相知无旧新。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与西魏北周文学
1.前期作品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1.前期作品 2.后期作品
■诗史主题
《拟咏怀》其七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听钟鸣》 萧综 历历听钟鸣,当知在帝城,西树隐落月,东窗见晓星, 雾露朏腓未分明,乌啼哑哑已流声。 惊客思,动客情,客思郁纵横。 翩翩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半夜啼, 今岁行已暮,雨雪向凄凄,飞蓬旦夕起,杨柳尚翻低。 气郁结,涕滂沱,愁思无所讬,强作听钟歌。
《悲落叶》 萧综 悲落叶,联翩下重叠。 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 长枝交荫昔何密,黄鸟关关动相失。 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 乱春日,起春风,春风春日此时同。 一霜两霜犹可当,五晨六旦已飒黄。 乍逐惊风举,高下任飘扬。 悲落叶,落叶何时还。 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关。 各随灰土去,高枝难重攀。
《听鸣蝉》 卢思道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 长风送晚声,哀鸣抱一枝。 流乱罢还续,酸伤合更离。 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 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 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 河流带地从来崄,峭路干天不可越。

论庾信文学作品的创新

论庾信文学作品的创新

论庾信文学作品的创新
吉定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地位源于其对于文学作品的不断开拓创新。

这些创新包括体制创新、主题创新、意境创新以及语言创新四方面。

惟其如此,所以后人称其作品“新奇”、“清新”且有“创见”。

影响庾信文学作品推陈出新的主要因素有:南北朝政权更迭和庾信个人家庭变故、庾信在南北朝文学交游甚广、南北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迥然不同、南北方民族同化与融合等。

【总页数】8页(P69-76)
【作者】吉定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39
【相关文献】
1.学习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探索用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J], 陈卓;
2.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动画电影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改编为例 [J], 崔亚娟
3.媒介融合视域下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创新机制研究 [J], 王婉婉
4.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探索 [J], 周珍霞
5.区域经济文化视域下的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以赛珍珠乡土文学作品为例 [J], 潘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1、永嘉之乱,人口流动到南方的最多。 2、政权对峙,文化竞争,北齐高欢“江东 有一吴儿老翁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 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感到忧虑,南北文化 构成激励和影响 3、北魏迁都洛阳后崇尚汉魏西晋。北周周 朝礼制。 4、南北使臣交往 5、迁入北方的文士

庾信——个人生平简介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五、六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重点 却在“虽言”、“定自”两个虚词:虽然 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 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 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中自适其 志的庄周。这是反用典故,表明“愁”之 无可消释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七至十句写景,景物无不含“愁”:“残月”细瘦孤独, 形如“初月”;“新秋”清冷忧伤,情似“旧秋”。不 同时间维度中的具象的“月”与抽象的“秋”,在诗人 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朴拙的回环句式所强调的时 间凝定之感,突现出“愁”的深远弥漫。夜露浓重,晶 莹如珠,仿佛天在哭泣;流萤飘飞,无依无傍,宛如点 点细碎的火光。这两句兼用比喻与拟人写法,刻画冷露 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同时形象烘托出诗人 凄凉哀伤、虚无繁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句式工巧, 与前两句恰成鲜明对比。

Hale Waihona Puke 王褒较受后人称道的诗是《渡河北》:“秋风吹
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 山阿。”诗中写北方的景色和旅途中的哀愁,开 头化用《楚辞· 湘夫人》成句,但又浑成无迹。 全诗境界开阔,风格苍劲,在极富特色的北方景
物中融入浓郁的乡愁,堪称抒情写景的佳作。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庾 信对 北魏文化融合 的作 用 。 Nhomakorabea 莘茹
摘 要 :庾信 ,由南入北 最著 名的诗人 。他饱 尝战乱 分裂时代特有 的人生辛酸 ,却结 出 “ 穷南北之胜 ” ( 倪瑶 ( 《 注释庾 集题辞 )的文 学成 果。他的文学成就 ,彰显着 南北 文化 融合 的大好前 景。本文从庾信 的生 平经历入
唐之先鞭” (《 升 庵 诗 话 》卷 三 ) 。 ( 一 )庾信 诗赋 创 作 成 就
《 将命使北 始渡瓜步江 》 《 入彭城馆 》等一 系列诗作 , 已 显 示典 正之 美 ,苍凉之 气 。庾信 后期 的创作 多抒发亡 国之 痛 、乡关之 思、羁旅之 愁、思乡之愁 ,具有清 新之色 。他
2 0 l 4 . O 2
( 三 )作 品融 入 北 方 意 象
野 。最 后,在交流 中庾信结 识了一些 东魏 名人和使 者 ,扩
《 文学理论 教程》…中 曾解释 “ 意象 ”是中 国首创 的 大 了政 治 、文化 的影响 ,直接 促进 了南 北文风 的交 融 。公

5 4 年,庾信出使西魏 。出使期间 ,梁被西魏所灭 ,江陵 个 审美范畴 ,专指一种特殊 的表意性 艺术形象 或文学形 元5 中正是特殊 的文学形象 的创造 。如庾信 入北之后 的创作题 安 ”。后庾信 出仕 西魏 、北 周,在北朝 历经两朝 五帝 ,终
其思 想 内容轻 浅单薄 ,并没有对 当时的社会 产生积极 的影 有 宫廷 的绮 靡之气 ,如 《 奉和 山池 》 《 和 咏舞 》 《 春赋 》 响。但庾信在 格律方面 做 出了杰 出贡献 ,如 《 乌夜啼 》七 等 。风格绮 艳 ,内容轻 薄 ,反 映了南朝贵族 文人精神 的空 言八句 ,声调铿锵 ,基本 符合律诗 的平仄 ,为后世格律 诗 虚 和 醉生 梦死 的腐败 生 活 。后庾 信 出使 东魏 ,沿途 留下 的产 生作铺垫 。明杨慎指 出 “ 庾信 之诗 ,为梁 之冠冕 ,启
手,探究他的文学创作及创新 ,着重考察庾信对北魏文化 大融合的积极作 用。
关键词 :庾信 文学创作 文化融合


庾信简介
是多 了对 人生 的思考 。后期 的赋 现存八篇 ,其 中以 《 枯树
庾信 ( 5 1 3 —5 8 1 ),字 子 山,南 阳 新野人 ,他 是南 赋》 《 哀 江南赋 》最为有名 。 《 枯树赋 》虽托言咏物 ,但
北 朝 文 学 的集 大 成 者 , 又 是 唐 代 新 诗 的 奠 基 人 ,在 中 国 文 实 际上 则 是 以物喻 志 ,借 咏物 以抒其 家 国之 思 。另外 ,
学 史上起 了承 前启后 的的作用 。庾 信生于政 权频繁更 迭的
《 哀江 南赋》是一 篇叙 事性很 强的赋 ,作 者伤悼梁朝 灭亡
庾 信 早 期 诗 歌 创 作 最 突 出 的 是 宫 体 诗 ,有 供 君 王 消遣 入 北之后视 野从宫廷生 活转 向现 实人生 ,对梁 王朝 的盛 衰
娱乐 的性 质 ,思想 内容轻 浅单薄 。他在 梁时 的作 品 ,特 别 兴亡 有 了清醒 的认识与 思考 :他 的情 感从空虚 苍 白变为忧 是l 9 至3 6 岁在 东宫任职 期间的诗赋 ,主要是奉 和 、应制之 愤抑 郁 ,充满 亡国之痛 ,仕北之痛 ;他的创作 从南方 宫廷 作 ,题材 基本上跳 不 出花 鸟风月 、醇酒美人 、歌声舞影 、 闺房器物 的范 围。 比较有名 的是 《 和 咏舞》 《 奉 和 山池 》
面 :诗歌和辞 赋。庾信 的创 作 以4 2 岁作为分 界点分 为前后 且 南北两朝 都有清新 自然之色 ,这两种文风 交融在一起 , 两期 。早期 宫体诗成就 最高 ,与徐 陵并称 为 “ 徐庾体 ”,
客 观 上 促 进 了 南 北 文 风 的 融 合 。 庾 信 在 南 朝 的 诗 赋 大 都 带
( 二)创作风格的转变 庾 信 的文 风在 南 朝 以绮靡 为 主 ,但 已显 露 北 方苍 凉 之 气 。进入 北朝之后 形成刚健苍 凉的风格 ,但 仍带有 南方 绮艳 的痕迹 。庾信将 南方的形式 、 自我 的情 感、北方 的粗
庾 信 是 南 北 朝 文 学 的 集 大 成 者 ,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犷 风 格 相 融 合 ,形 成 写 实 性 与 抒 情 性 交 融 的 “ 庾 信 体 ”。
大 时代 ,他 的一生 ,以4 2 岁 出使西魏并 从此流寓北方 为标 和哀 叹个 人身世 ,以其独特格局 ,陈述梁 朝的成败兴 亡、 志 , 可分 为前 后 两期 。他 在 南朝 度 过 的前 期生 活 , 正逢 梁朝腐朽无 能 ,侯 景之 乱和江 陵之祸 的前 因后果 。文 字真 梁 代 立 国最 为安 定 的阶 段 ,他 的 《 哀江 南 赋 》 中描述 为 实 、凄惋 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 略带疏放 ,文笔流 畅而亲
“ 五 十 年 中 , 江 表 无 事 ” 。然 而 他 怀 着 亡 国 之 痛 , 乡 关 之 切感人 ,并如实地记录 了历史的真相,有 “ 赋史”之称 。
思 ,隐逸之念 ,在北朝 走完 了他羞 愧、痛苦 的半生 。庾信
在 这 样 特 定 的 历 史 环 境 因 素 下 不 自觉 地 充 当 了 南 北 朝 文 化 交融的使者。 二 、庾 信 的 文 学 创作
《 七 夕 》等 。
转 向北方土地 。变迁 的时代和痛苦 的遭 遇 ,造 就 了南北朝
文 学的顶峰人物 庾信 。如 《 拟咏怀 》 《 伤心赋 》 《 哀江南 赋 》等 皆是庾信 抒发悲情之 作 。所谓 “ 情纠纷而 繁会 ,意
在庾 信 文 学 史上 占据 重 要位 置 的其 实 是其 后 期 的赋 杂集 以无端 ” ( 陈祚明 《 采菽 堂古诗选 》 ),也就 使得诗 作 。前 期 的赋作 不 免 多 了些靡 靡 之音 ,而 后 期 的赋 作更 中的情 绪显得沉重无 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