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我国依照各省级行政区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疑难精析:(1)1983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在制定“七五”计划时,根据对全国经济状况的分析,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2)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三个经济地带的基本情况:①包括的省市区简称;②面积约占全国的比重;③人口约占全国的比重。
(3)东部地带暂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北京虽不直接濒临海洋,但距海较近,交通便利,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故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地带对待。
(4)三个地带的面积和人口比重规律是:从东往西,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少。
二、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差异,表现在居民的平均收入、消费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等许多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是衡量区域经济状况的两个重要方面。
GDP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东部地带最大,占到59%,超过全国的一半;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最小。更切合实际的人均GDP:东部地带为10089元,近中部地带的1.9倍,西部地带的2.4倍,最多;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最少。由此说明,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特别提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按最终消费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劳务总量。GDP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发展速度
三个地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GDP均逐年增长,但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即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所拉大。
归纳总结:经济发展速度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落后地区只要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就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正逐步缩小。此外,我国政府提出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差异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原因
经济的发展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各地带的自然条件各有优劣,这是经济发展的

先决条件。影响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自然原因可从前两课的中国自然区域差异来理解。
探索研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东、中、西部发展区位条件的差异。
东部:海上丝绸之路,与日本和朝鲜的交往;西部:丝绸之路。结论:海上运输运量大,可以到达世界各地、运费低;陆上运输量小,受路线限制性强、运费高。
2.社会和经济原因
(1)在自然条件差异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侵略首先从我国的沿海地区开始,可以说,我国近代工业是从沿海开始的,尤以上海为发展的摇篮。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交通方便、农业基础较好、对外通商较为方便、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其中苏、沪、浙、粤、鲁、京、津等地是主要产业区,鄂、湘、豫、辽、川、吉等次之,其他内陆省份甚少。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近代工业才一度出现向西推移的趋势。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长江三角洲、辽宁、天津、青岛、广州等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武汉、太原等地。可见,我国的发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中西部的经济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基本的经济差异仍未改变。此外,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也不同,东部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中西部地区的人们较保守。
(2)从时间轴上来说,1980年建立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始起步。经过5年后,才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从这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到1992年基本上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从空间轴上来说,改革开放先是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到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然呈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程度尚不及沿海地带。
归纳总结: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起步,开放地区的特殊政策既宽松又灵活。这使得东部地带得以依据有利的区位和政策,首先接受了海外的先进技术、大量资金、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中西部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出现了加大的趋势。
探索研究:试分析“东、中、西三个经

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比重的13%,产业结构相对较优。说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而中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为21%,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为23%,相对较大,足见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例题精讲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是( )
A.经济发展的速度或潜力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D.人口密度和城市数量
解析:这是对经济地带划分基本原理的考查,靠记忆积淀。
答案:B
2.下列各组省区全部位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A.辽宁、湖南、陕西
B.甘肃、青海、山西
C.四川、云南、贵州
D.安徽、河南、江西
解析:这是对西部经济地带范围所涉及的省份记忆的考查题。A中辽、湘不属西部经济地带,B中甘、晋分别属东、中部经济地带,D中三省全是中部经济地带的省份,只有C全部属西部经济地带。
答案:C
3.位于西部经济地带,兼跨两大自然区、三个自然地区的省级行政区是( )
A.陕西
B.甘肃
C.山西
D.内蒙古
解析:这是一道把自然区、自然地区与经济地带、范围叠加起来考查的综合题,且陕西省南部的秦岭正是一些自然区划的重要界线。
答案:A
4.读图1-24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如果图例代表三个产业,那么,正确的组合是( )
①图1表示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 ②图例B代表第二产业 ③图2和图3分别表示中部和西部两个地带的产业结构 ④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降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的图,前面“细说”中已有详细分析。
答案:A
二、双项选择题
5.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基本吻合
B.内蒙古东邻中部地带
C.北京是唯一不临海的东部地带中的省级行政区
D.重庆直辖市属于西部经济地带
解析: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完全不是一回事,东部季风区涉及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省份;内蒙古本省就是中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故A、B内容错误,但符合题意。
答案:AB
6.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差异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B.中部地带多邻国,比东部地带更具区位优势
C.东部地带经济基础好,中部地带在新中国成立前无一个工业中心
D.东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竞争意识强
解析:西部地带多邻国,但多陆上邻国;中部地带解放前有

武汉、太原两大工业中心,故B、C是错误选项。
答案: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