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简要说明丛书和类书的区别。

类书是从群书中零散摘抄资料分类编排,而丛书则是汇编各种独立完整的单本书为一套出版物,其单本书仍然保持完整或相对完整,不似类书那样被分拆成片断。

2,试简要介绍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这四种校雠方法,是史学家陈垣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校雠经验概括出来的,得到校雠学界的公认,被称作“四种基本校法”。

四、阐述题试以一部你所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其版本系统及流变过程
可以《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也可以是其它作品,只要线索清晰,观点正确即可。

1,试简述古典文献的基本载体形式。

要点: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电子
2,试简要介绍《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要点:《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

(2)《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9年。

(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2001年。

1,试简述总集和别集的关系。

总集可以是几种别集的汇编,有时也为别集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基本失传,元刊本有少量流传,多数则为明清以来翻刻本。

因翻刻而出现讹、脱、衍、倒等文体较多,选择善本、精校本可减少讹误。

别集数量多,价值大。

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

反之,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等编纂的基础。

2,试简述版本鉴别的基本方法。

要点: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

1,试简述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的区别。

一书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或只有篇名没有叙录)。

一书目录多是一书的组成部分,附本书以行。

古人多撰成全书然后编定目录,故目录通例在全书之末。

群书目录为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无叙录者)。

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成帝时,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群书目录因著录众多文献,比一书目录作用与意义更大,其编排、著录也往往复杂和艰难。

因之群书目录为目录学研究之主要对象。

2,试简述判别善本不主要方法。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一)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含残本与零页)。

(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含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零页),不含印版模糊、流传尚多者。

(三)清乾隆以前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

(四)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之稿本,以及流传很少之刻本、抄本。

(五)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
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六)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

(七)印刷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的刻本。

(八)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行的图书。

(九)明代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者。

试以《汉书·艺文志》为例阐述目录学著作的文献学意义。

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极大的便利。

各类目录(尤其是官修目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代官藏文献典籍状况,并大致反映了一代学术盛衰情况。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荀况以来至西汉时期诗歌辞赋作品共106家,1318篇,其中1254篇为西汉之作。

据此可知西汉诗赋创作之发展状况,而秦代仅有“杂赋九篇”,没有诗歌,又可见秦代无文的状况。

1,试简述文献辨伪的原则要点。

一是尊重而不迷信前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不存门户之见,不简单从固有观念出发,以求真为最高目的。

二是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文献流传愈久,与原貌差距愈大,甚至真伪混杂,乃必然之规律。

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全面鉴别,方能更加接近真理。

要之,辨伪必须对文献作历史的、综合的、全面的考察,分清主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因局部有伪而否定主体,不以一般原则代替特殊情况。

三是关注考古新发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

考古出土各种文献、文物无疑是证明古籍真伪及其年代的最可靠资料,考古新发现不断改变人们对历史文献以至历史的认识。

2,试简述标点致误的主要原因。

要点:不明词义(古词、通假、典故、方言等)致误;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称谓等)致误;不明文献名称致误;不明文献名称致误;不明语法致误;不明文体致误;不明文意致误;因文献错误而致误等。

1,试简述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

文献亡佚原因,约有六点:一是书厄造成。

各种战乱兵祸、自然灾害以及管理不善均导致大量文献被毁。

二是历代对某些文献重视不足致使其难以流传以至“自然消亡”。

三是雕版印书之前,书籍主要靠手抄流传,对一般书籍抄录极少,因而也就逐渐被淘汰以至消亡。

四是雕版印书之后,两种以上相近之图书,往往只有一种广泛流行,其余逐渐被淹没不闻。

五是规模过大之书不易流传。

六是某些官书只存于宫廷秘府,视为秘籍,一旦亡失,即无法恢复。

2,研究古典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试简述之。

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从事学习研究必须要掌握处理各种文献的能力。

学习古典文献学不仅是更好地接受、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未来学习、工作、研究的需要。

文献学是方法之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好文献学,必将大有裨益。

古典文献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当代意义。

传统文化研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古典文献学承担着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本的重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因之,文献学的重要性可谓显而易见。

1,试简述校勘中轻改古书之危害。

校勘之成果最好以校勘记等形式,而不宜径改文献。

因文献版本流传情况复杂,
对文献理解的分歧等,致文献疑误之处往往比比皆是,如确非文献讹误而轻率改动,则会导致错上加错,乃至使文献面目全非。

陈垣《校勘学释例》论理校法曰:“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

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2,试以一种古籍为例说明文献版本的重要性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不同版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读书能获得好的版本,意义十分重大。

张之洞《书目答问》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四部丛刊》编辑者则称:“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

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

兹编所采录者,皆再三考证,择善而从。

……若仅以时代先后论之,则不免于盲人道黑白矣。

兹编于此类,颇用苦心,非泛泛侈言存古也。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选择版本,是出版高质量文献的保证,也是文史研究者高质量研究的基础。

具体作品可举《诗经》、《楚辞》、《史记》等任一种熟悉的文献。

1,试简述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1)对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的意义。

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极大的便利。

各类目录(尤其是官修目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代官藏文献典籍状况,并大致反映了一代学术盛衰情况。

(2)对把握学术流变的意义。

刘、班目录学著述,均具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之功,并成为目录学之重要特色与优良传统,目录学因此也被称为“流略之学”。

(3)对学习、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的意义。

古典目录之“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使其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方面的指导意义。

学习研究学术,最要辨明源流,考察得失,否则如在黑暗中摸索。

2,试简述版本鉴别的主要依据。

(1)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含验牌记、考刻工、看版式、查讳字、看字体、看纸墨、看装帧、审书名等。

(2)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包括读序跋、审人名、地名、官名、年代等内容。

(3)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如读题识、审藏印、查著录等。

鉴别版本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工作,各种方法应参互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注意文献的每一方面特点,仔细比勘,不可轻下断言。

三、九流十家是什么?各家主张是什么?(20)
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

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道家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道」亦是循环不息。

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墨家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

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
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

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

很多礼法名存实亡。

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纵横家「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杂家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

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

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农家者流,出于农稷之官。

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

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

」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于秦始皇之《焚书令》。

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于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于稗官,即出于以说故事为生者。

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

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

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

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

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五、结合具体文献谈谈马王堆帛书在古文献学上的意义。

(20)
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

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放在一涂漆木匣中。

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

字体有篆、隶之分。

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

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如《老子》甲乙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次序相反,其中的佚文是研究儒家学说和汉初思想的宝贵资料;另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约六成不见于《战国策》,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为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的重要史料。

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缣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