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脓疱疮)中医诊疗方案
皮肤病中药配方大全
皮肤病中药配方大全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包括湿疹、疱疹、疖肿等。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皮肤病一直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配方,供大家参考。
1. 蔓荆子煎。
材料,蔓荆子30克,生地30克,地榆30克,黄柏15克,生地30克,地榆30克,黄柏15克,生地30克,地榆30克,黄柏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湿热病变所致的湿疹、疖肿等皮肤病。
2. 茯苓白术汤。
材料,茯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湿疹、疱疹等皮肤病。
3. 赤芍茯苓汤。
材料,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湿疹、疖肿等皮肤病。
4. 猪苓汤。
材料,猪苓3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猪苓3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猪苓3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湿热病变所致的湿疹、疖肿等皮肤病。
5. 紫苏鳖甲汤。
材料,紫苏10克,鳖甲10克,茯苓15克,紫苏10克,鳖甲10克,茯苓15克,紫苏10克,鳖甲10克,茯苓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风热病变所致的湿疹、疖肿等皮肤病。
以上所介绍的中药配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配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希望大家能够早日康复,拥有健康的皮肤。
黄水疮和疱疹怎么区别
黄水疮和疱疹怎么区别一、黄水疮的定义黄水疮的全称是传染性脓疱病,而黄水疮这个名字只是我们在生活中俗称的名字,它还称为脓疱疮。
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的皮肤病,在临床中是最常见的儿童细菌性皮肤感染,当然,成人同样会发生。
黄水疮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它能够通过浅表皮肤的接触,发生传染。
黄水疮能够发生在身体中的任何一个部位,如果抓挠会导致细菌扩散,触碰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形成新的黄水疱。
二、疱疹的定义疱疹是皮疹的一种。
对于疱疹,相信很多朋友并不是很了解,其实该疾病主要是由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病,而这类病毒为嗜神经性病毒,一旦入侵患者的皮肤,就可能导致患者的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发生变化,也就导致疱疹出现后遗神经痛。
另外,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发病率较高,发病时患者会感到全身疲乏,伴有低热的症状,皮肤出现灼热、刺痛感,部分患者会有明显的神经痛,触碰时疼痛感强烈。
疱疹病毒会长期潜伏在体内,当人体一旦处在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会出现再次感染。
1.黄水疮和疱疹如何区别1.感染源不同黄水疮的主要感染源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能是由两种菌混合感染。
传染途径有密切接触患者,或者是共同使用过一条毛巾、床上用品、衣服、玩具等,都会发生传染。
而且黄水疮有特别强的传染性,一般多发学校与幼儿园。
疱疹还可以分为口唇疱疹、生殖器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等。
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主要的传染途径,其一是感染者与正常人密切接触会出现传染,1型疱疹病毒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其二是通过性行为传播,2型疱疹病毒主要是通过此传播途径。
其三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例如空气中的飞沫等,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1.临床表现不同黄水疮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等。
水疱大多数发生在口唇周围、生殖器、腰部、胸部等,感染后容易出现皮肤表面松解毒素,皮肤表面的颗粒层会出现明显的松解。
在临床中寻常型脓疱疮是最常见的,一般容易出现在面部和四肢,没有疼痛感、但是会有痒感;而大疱性脓疱疮一般容易出现在身体躯干与四肢,会有疼痛感,也会有痒感,在水疱内的半月形脓液是特有的表现。
脓疱疮
水 痘 丘疹性荨麻疹
五. 西 医 治 疗
1。全身疗法 2。局部疗法
⒈ 全身治疗
• ⑵ 对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炎者,应给予磺 胺药或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对重症新生儿脓疱疮 及早给予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新青霉素Ⅱ、 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先锋Ⅴ号)、头孢呋辛、头孢他啶、 头孢派酮等,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 ⑴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 患儿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已污染的衣服用具 等,应进行消毒处理。
脓疱疮
脓 疱 疮
一. 概述 二.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 临床表现 四. 诊断与鉴别 五. 西医治疗 六. 中医治疗
六
一.
概
述
脓疱疮(impetigo)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 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 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金黄 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 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 等;都为使致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 病创造有利条件。脓疱疮中医多称为黄水 疮滴脓疱天疱疮等,深脓疱疮中医常称为 臁疮水豆疮等。
㈡大疱性脓疱疮(impetigoa)
•
本病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初发损害为 米粒至黄豆大水疱,迅速增大如蚕豆或更大,周 围红晕较轻。大疱内容物初起时呈浅黄色且清澈, 后化脓变混浊。脓疱开始紧张丰满,数日松弛。 脓液沉积与疱底呈半月形坠积状,为本型的特征。 疱壁薄,破溃后有的可形成似烫伤样糜烂面。脓 液干燥结痂.一般需经数日,结痂逐渐脱落而愈。 自觉瘙痒。本病常继发于虫咬等瘙痒性皮肤病。 有的皮损中央自愈 ,脓疱边缘向四周扩展,称为 环状脓疱疮。本病好发于颜面、四肢,躯干,偶 见于掌跖。
四. 诊断与鉴别
本病多见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节, 好发于暴露部位,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 种的特点,损害以脓疱与脓痂为主,再 结合各型脓疱疮的特征,脓液检查发现 细菌等,易于诊断 疮 图 (2)
脓疱疮、黄水疮中药治疗
脓疱疮、黄水疮中药治疗
展开全文
脓疱疮是常见的化脓性传染性皮肤病。
夏秋季多见,小儿易患此病,传染性很强。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黄水疮、滴脓疮。
《洞天奥旨》记载:“黄水疮又名滴脓疮,言其脓水流到之处,即便生疮,故名之”。
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黄水疮,初如粟米,而痒,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
内服药物治疗:
辨证为热毒内蕴、风火外攻所致,法宜清热毒、祛风泻火。
1。
黄连9克,甘草15克,龙衣煅吞服2条,苍耳、地肤子、白鲜皮、蝉衣、白蒺藜各12克,首乌、苡仁、银花各30克。
日1剂水煎服。
2。
蝉蜕、地肤子各15克,苍耳子、蚕砂、白蒺藜、白芷各12克,白鲜皮、黄柏各9克,银花、紫荆皮各30克,甘草6克,龙衣2条。
日1剂水煎服。
外用药物治疗:
1.黄矾散治疗黄水疮。
本方含大黄15克,枯矾5克,冰片1.5克,青黛3克,制成散剂。
流黄水者敷以散剂,不流水者加麻油调匀外敷,2~3次/日。
2.青白散治疗黄水疮。
本方含青黛、白芷、黄连、黄柏、滑石各15克,枯矾12克,冰片10克,研末混匀,外敷
共治疗,均收到满意效果。
3.地肤子30克,黄柏30克,芒硝50克,共研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先用地肤子20克煎水洗净患处,然后撒上药粉,每日2次,一般敷药2~3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5天左右可结痴痊愈。
请在用药前咨询医师西安中医皮肤病医生求关注!。
脓疱疮诊疗指南
脓疱疮诊疗指南
【定义】
又名黄水疮、脓痂疹。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或由两者混合感染所引起的化脓性皮肤病。
【症状及诊断要点】
1、夏秋季,学龄前儿童多见。
2、有接触传染史,或先有瘙痒性皮肤病。
3、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4、本损害为有群集倾向的绿豆至黄豆或更大的脓疱,或初起时为水疱,迅速浑浊化脓,周围有红晕,疱壁薄,破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脓痂,常呈橘黄色,愈后无瘢痕。
5、不同程度的痒感。
6、近淋巴结肿大,广泛者可伴发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新生儿及体弱儿童可伴发败血症,以至死亡。
【重要检查、检测项目】
1、血常规;
2、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或疑为败血症时,抽血培养并
做药敏试验。
【治疗方案】
1、局部治疗以保护、止痒、干燥、抗菌为原则,适用于皮
疹数目少、范围局限者。
疱壁未破可外搽10%硫磺炉甘石洗剂,或抗菌霜剂,如百多帮、夫西地酸,日擦多次。
较大脓疱,用消毒针刺破疱壁,消毒液清洁创面,再外涂抗菌软膏。
如渗液较多,可用消毒溶液湿敷。
2、全身治疗损害范围广泛或全身症状较明显者,可考虑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
【沟通内容】
1、注意清洁卫生,保护皮肤完整。
患儿的衣服、玩具、用具等应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防止本病自体接种传播,应避免搔抓或摩擦。
若有瘙痒性皮肤病,应作相应处理。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黄水疮的治疗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黄水疮的治疗黄水疮又名“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特征。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脓疱疮两种类型。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一【药物】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苦参(或黄柏)15克。
【制法】加水适量煎煮,去渣。
【用法】洗涤患处。
如周身皆有,可将上方药量加倍,煎水洗涤。
每日1-2次。
洗后勿用清水或肥皂水再洗。
如破渍较甚者,可加用丝瓜叶,捣烂,调金黄散,外敷患处,每日1次。
用于脓疱疮(即黄水疮)、脓皮病、湿疹感染等。
【出处】《小儿外治疗法》。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二【药物】漏芦45克,生甘草45克,槐白皮45克,五加皮45克,白蔹45克,白芨藜120克。
【制法】上药共研粗末,每次用150克、以水8碗,煎至5碗,去药渣。
【用法】淋洗烂疮。
用于深部脓疱疮、下肢丹毒。
【出处】《医宗金鉴》。
中医治疗黄水疮药方三【药物】雄黄15克,防风15克、荆芥9克,苦参9克。
【制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
【用法】待温,洗患处,每日2—3次。
用于黄水疮初起。
【出处】《华佗神方》。
黄水疮病因非大疱性脓疱疮常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偶尔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轻微外伤后细菌粘附、侵入并导致感染。
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可发生于完整的皮肤,该菌可产生并释放表皮剥脱毒素,表皮剥脱毒素与细胞表面的桥粒芯糖蛋白1结合,造成表皮细胞间粘附丧失,细胞松解,大疱形成。
黄水疮临床表现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2~7岁儿童。
两型的临床表现分别如下:1.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
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
黄水疮 (1) 2
黄水疮医案:《医宗金鉴》云‘黄水疮如粟米形,起时作痒破时痛。
外因风邪内湿热,黄水侵淫更复生’2002.5.30 男 23岁脉沉弱,浮取略弦食欲不振,上腹胀满,偶有腹痛;便秘,伴随阵发心悸每天9:00---11:00发作,睡眠尚可。
数日前因感情骤变后,饮食无节,睡眠失时颠倒。
------------------太阴病于6月中旬发病,开始在人中穴左侧出现4MM的不规则形创面,流黄色粘性渗出液,侵染性极强,1小时后,附近又出现3个不规则形创面,;4小时后左侧四白穴下方又出现2个不规则形创面;头发区中,沿着督脉胃经少阳经的循行部位出现二十多个不规则形创面(大小2MM--5MM)。
开始出现创面,流黄色粘性渗出液,发痒 30分钟后创面开始结亮黄色的痂皮,几个小时后又流黄色粘性渗出液,将老的痂冲掉,又反复上述过程。
开始用‘消风散’原方原量2付;外用雄黄黄连黄柏大黄各5克碾为细末,香油调和涂于患处,无任何效果。
(因为药方其中有苦参,喝完后2分钟,因为药味极其苦劣,几乎可以使人跳其来,一口气咀嚼了14个梨子然后吐掉,才使苦味去掉)。
当时家中有一本民国版《医宗金鉴》外科卷,见其中有升麻消毒饮去当归红花,即:赤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生山栀羌活白芷防风甘草升麻桔梗各九克煮25分钟后,喝了三分之一药,大约30分钟后,面部的创面全部不流黄色粘性渗出液,开始结黑褐色的痂皮,逐渐干燥。
次日用氯霉素片5片碾为粉,加半支肤轻松调匀后,涂于患处,第三天面部的创面全部光洁如初。
对于头发区的创面也,如法炮制,到第六天,头部以前能看见的症状全部消失。
但是,把太阴病治成了少阴病,只是以前的症状全部不见了变成病人不认识的新症状:多梦纷纭,23:00或1:00就醒过来到3:00才能入睡。
脉浮弦,中取弱,沉取无。
病人也不甚痛苦,自己也不懂真阳元气升降出入开合,所以就告一段落。
2002.9月份小雨中雨连续十日余。
在雨季中旧病复发,面部只有人中左侧一个地方流清清的黏液。
黄水疮
黄水疮文章目录*一、黄水疮的概述*二、黄水疮的典型症状*三、黄水疮的病因病机*四、黄水疮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黄水疮的并发症*六、黄水疮的防治方案黄水疮的概述1、定义又名“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发生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特征。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脓疱疮两种类型。
2、别称传染性脓疱病,黄水疮,新生儿脓疱疮,小儿脓疱疮3、发病部位皮肤4、传染性有传染性5、高发人群2~7岁儿童6、科室皮肤科黄水疮的典型症状1、黄水疮的典型症状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2~7岁儿童。
两型的临床表现分别如下: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
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
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
患者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非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暴露部位。
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
脓疱破后,脓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可相互融合。
自觉瘙痒,常因搔抓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发生新的皮疹。
结痂一周左右自行脱落痊愈,不留瘢痕。
重症患者可并发淋巴结炎,发热等。
2、黄水疮的分类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脓疱疮两种类型。
黄水疮的病因病机非大疱性脓疱疮常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偶尔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轻微外伤后细菌粘附、侵入并导致感染。
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可发生于完整的皮肤,该菌可产生并释放表皮剥脱毒素,表皮剥脱毒素与细胞表面的桥粒芯糖蛋白1结合,造成表皮细胞间粘附丧失,细胞松解,大疱形成。
黄水疮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脓液、脓痂中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基层中医师承医案黄水疮
西医诊断
脓疱疮
西医治疗
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诊疗经过摘要(复诊)
症状体征变化
病机演变及转归
治法方药变化
第三天
面部皮肤瘙痒疼痛减轻,水疱破溃者增多,渗出。
暑湿未解
原方
第七天
水疱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
诊疗效果评价
治疗效果好
按语及体会
黄水疮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脓疱、脓痴。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病因病机
分析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
中医诊断
疾病诊断
黄水疮
证候诊断
暑湿热蕴
治则治法
清暑利湿解毒
代表方剂
清暑汤加减
方药或其他治疗方法,处方用药特色
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生地黄、麦门冬、黄连、黄芩各10克
水煎口服。
局部糜烂,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师承教育继承人临床医案
姓名
性别
男
年龄
6岁
职业
学生
联系方式
住址
病历号或住院号Z001源自399初诊日期2016/6/17
病历摘要
主诉:头面部皮肤瘙痒疼痛伴溃烂5天。诉于5天右侧眉头处出现小皮疹,痛,痒,继而出现脓水疱,疼痛瘙痒加重,并迅速发展为头面部大片脓水疱疹,部分破溃后结成黄蜡样结痂,入院症见:面部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脓疱疮(黄水疮)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脓疱疮(黄水疮)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皮肤性病科。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
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
二、临床表现:1、自觉瘙痒;2、皮损初为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3、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三、检查:1、对单纯脓疱患者检查以血液常规检查为主;2、对伴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患者检查可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培养+药敏试验”检查。
诊断依据:1、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及幼儿,易传染,病前常先有痱子、湿疹类瘙痒性皮肤病;2、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3、皮损初为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4、可伴有淋巴管炎,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炎。
四、治疗:1、西医药治疗(1)全身治疗: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
(2)局部治疗: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
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
疱壁已破形成糜烂面或结痂者,可先以O。
1%利凡诺溶液湿敷,敷后外用O。
5%新霉素软膏或百多邦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亦可用2%龙胆紫溶液。
2、中医药治疗(1)内治法:症见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糜烂结脓痂,可伴发热、口渴、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症属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野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滑石30克(包煎)、生甘草6克。
(2)外治法①如意金黄散以凉茶调后外搽患处。
②马齿苋30克、苦参30克,水煎湿敷患处。
③颠倒散(大黄、硫黄各等份)洗剂外搽。
五、预防:预防脓疱疮要注意以下几点:×预防脓疱疮,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损伤;×患儿的日常用具及换药敷料须严格消毒或焚毁,以防接触感染;×小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b、c,必要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以增强免疫力;×有条件者可接受葡萄球菌、链球菌疫苗,或多价混合疫苗注射。
黄水疮的治疗方法都有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黄水疮的治疗方法都有什么
导语:常见的疾病有很多,不同疾病症状、病因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想要能够很好的治疗自身疾病,就需要先对疾病各方面进行认识,使得可以知道该如何
常见的疾病有很多,不同疾病症状、病因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想要能够很好的治疗自身疾病,就需要先对疾病各方面进行认识,使得可以知道该如何治疗最佳,那黄水疮对是很容易患有的疾病,这类疾病产生后,患者身体免疫力就会大大下降,对这样疾病需要及时治疗,黄水疮的治疗方法都有什么呢?
黄水疮的治疗方法:
1.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搽。
2.治黄水疮头面俱生者,苍术,糯米粉等分,均炒燥研匀,掺之。
3.治黄水疮并疥疮,硫磺15克研末,韭菜根汁半碗。
先将韭菜根捣汁,去渣澄清,盛于碗内,将硫磺拌人开水内,炖干矽出。
将碗覆转,烧艾叶熏半炷香久,研末,磨油调搽。
4.治黄水疮,用磁碟装面粉,菜油调腻,多卷纸捻,点着合熏,时时搅匀,等色遍黄,去靥,立愈。
5.治黄水脓疮,木槿子烧存性,猪骨髓调涂之。
6.治黄水疮、秃疮、肥疮、旋耳疮,甜瓜叶捣汁,涂患处数次。
7.治黄水疮,用松香不拘多少,为末,用纸卷药在内,搓成条,以线缚住,入香油内一浸取出,火燃着,滴药入碗内,取搽疮上。
8.治黄水疮,生石灰160克、硫磺250克,共粉碎过筛,加水125O 毫升,文火煎2小时,如水不足时可加水,最后煎至1000毫升,静置,取上清液,贮瓶,紧盖,蜡封备用。
以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天3~5次。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儿童黄水疮怎么治得快
儿童黄水疮怎么治得快黄水疮的学名叫做传染性脓疱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经常发病的群体为婴幼儿,当出现黄水疮的时候,对婴幼儿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有时候会出现流水症状,有时候会长时间不容易愈合,所以说当儿童出现黄水疮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治疗,首先要进行抗炎,及时进行换药等等。
★儿童黄水疮怎么治得快1、黄水疮发生后,通常会出现疮口流水,因为流出的水中含有细菌,所以水流到哪里就会感染到哪里,要预防黄水疮,我们平时要养成讲卫生,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的好习惯。
2、黄水疮发生后,我们可以先用盐水棉球或棉签把患部清洗干净,然后取一包呋喃西林粉,倒出一部分在一个干净的小容器中,然后在小容器中再加些香油,把香油和呋喃西林粉混合均匀,调成糊状,要调得不稀不稠,太稀了水容易流走,太稠了,水不容易沾住。
3、用棉签或棉球把调好的呋喃西林粉涂在患有黄水疮的部位,涂抹药物的时候要均匀,稍微要多涂一些,不用包扎,暴露在外,没有用完的呋喃西林粉放在那里,下次再用,最好密闭保存。
4、下次再换药的时候,不用清洗,直接将上次调好的呋喃西林粉涂抹在上次涂药的部位,就这样连续几次用药后,黄水疮就会结痂,患处就会慢慢愈合。
5、如果我们身上出现黄水疮的部位比较多,可以在涂抹药物的同时注射一些消炎针剂,严重的人还可输液治疗,如果黄水疮的部位瘙痒十分严重,可以在呋喃西林粉中加用小剂量的地塞米松。
6、如果涂药部位的黄水疮结痂后,我们要等痂自然脱落,不能强行撕扯,因为焦痂自然脱落一般不会留下疤痕,如果强行撕扯,很可能留下疤痕,影响美观。
★儿童黄水疮病因非大疱性脓疱疮常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偶尔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轻微外伤后细菌粘附、侵入并导致感染。
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可发生于完整的皮肤,该菌可产生并释放表皮剥脱毒素,表皮剥脱毒素与细胞表面的桥粒芯糖蛋白1结合,造成表皮细胞间粘附丧失,细胞松解,大疱形成。
黄水疮的偏方
黄水疮的偏方
关于《黄水疮的偏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水疮这类病症主要是产生在小朋友的的身上,它具备一定的感染性,并且这类病症会造成皮肤出現一些小脓疱和发痒的状况,因此针对黄水疮这类病症,病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选用蒲公英花、地丁、柴胡及其苦参等中药材水煎以后,将药液擦抹在伤处,假如情况严重的病人能够选用洗澡的方法。
小偏方一
[药品]蒲公英花30克,地丁30克,柴胡15克,苦参(或黄柏)15克。
[制作方法]放水适当煎制,去渣。
[使用方法]清洗伤处。
如全身皆有,可将上边剂量翻倍,煎水清洗。
每天1-2次。
洗后勿用冷水或肥皂液再洗。
如破渍较甚至,能加用丝瓜叶,捣碎,调金黄散,外用伤处,每天1次。
用以脓疱疮(即黄水疮)、脓皮病、湿疹感染等。
小偏方二
[药品]漏芦45克,生甘草45克,槐白皮45克,五加皮45克,白蔹45克,白芨藜120克。
[制作方法]涂药共研粗末,每一次用150克、以水8碗,煎至5碗,去残渣。
[使用方法]渗滤烂疮。
用以浅层脓疱疮、下肢丹毒。
小偏方三
[药品]雄黄15克,防风15克、荆芥9克,苦参9克。
[制作方法]涂药放水2000ml,烧开。
[使用方法]待温,洗伤处,每天2—3次。
用以黄水疮初起。
黄水疮这类病症针对小朋友的皮肤损害是较为大的,假如妈妈们不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医治黄水疮这类病症,建议大伙儿立即送到医院接纳医治才好。
另外,大家能够依据医师的建议来挑选文章内容详细介绍的几类医治黄水疮的小偏方,那样针对病况有非常大的缓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水疮(脓疱疮)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皮肤性病学》[1](杨志波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核实是2010版还是2010年出版
(1)皮损为浅表性水疱、脓疱,周围红晕,易破溃、糜烂、结痂,脱痂后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2)多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易接触传染,有自家接种性的特点。
(3)好发于儿童,成人亦可感染。
夏秋季多见。
(4)自觉微痒,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皮肤性病学》[2](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多见于夏、秋季节,尤以夏末秋初多见,好发于儿童。
(2)皮疹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及四肢等部位,患痱子、异位性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者易发。
(3)损害为成群或散在分布黄豆大小之脓疱,初发时可为水疱,疱壁薄,破后糜烂结黄色痂,疱周有红晕。
有些表现以大疱为主者称大疱性脓疱疮,其特征表现为脓汁沉积于疱底,形成半月形外观。
(4)自觉有不同程度瘙痒。
(5)重者可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例可引起败血症或肾炎。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多,脓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
1.暑湿热蕴证:脓疱多而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或有发热。
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脾虚湿滞证:脓疱少而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暑湿热蕴证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①推荐方药:清暑汤加减。
药物组成:连翘、天花粉、赤芍、金银花、甘草、滑石、车前草、泽泻等。
如壮热者,加黄连、黄芩、山栀子、马齿苋、藿香。
面目浮肿者加桑白皮、猪苓、金钱草等。
或者具有清暑利湿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饮食疗法:宜进食薏苡仁、绿豆、藕、苹果、柚子等清热利湿等食品。
忌食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
2.脾虚湿滞证
治法:健脾渗湿
①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桔梗、莲子、白扁豆、甘草、山药、砂仁、薏苡仁、冬瓜仁、藿香等。
或者具有健脾渗湿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进食山药、薏苡仁、扁豆、赤小豆等健脾利湿的食品。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外治
局部治疗原则:解毒、收敛、燥湿
①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外擦,每天2~3次。
或青黛散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天2~3次。
③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
④痂皮多者:选用5%硫磺软膏外敷。
(2)针刺疗法
①体针:可选取大椎、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用泻法,留针20min,隔日1次。
(3)灸法治疗:可选取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热敏灸。
每次20分钟,隔日1次。
(三)物理治疗
可采用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每次约10min,每日1~2次。
(四)西药治疗
参考《皮肤性病学》(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外用药物治疗: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
脓疱未破者可外用10%炉甘石洗剂,脓疱较大时应抽取疱液,疱液破溃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再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
2.系统药物治疗:皮损泛发、全身症状较重者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必要时根据药敏选择用药。
(五)护理调摄要点
(1)病变处尽量不要水洗,如清洗脓痂,可用10%黄柏溶液清洗。
(2)炎夏季节每天洗澡1~2次,浴后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病变部位应避免搔抓,以免病情加重及传播。
(4)幼儿园、托儿所在夏季应对儿童作定期检查,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衣服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ZY/T001.1-94)拟定。
(一)评价标准
1.暑湿热蕴证
(1)治愈:皮损全部消退。
无发热、口干、便干、小便黄等症状。
(2)好转:无新起脓疱、水疱,皮疹干涸结痂,消退皮损达50%以上。
口干、便干、小便黄等症状明显好转。
(3)未愈:皮损不减或消退<30%。
仍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症状。
2.脾虚湿滞证
(1)治愈:皮损全部消退。
无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等症状。
(2)好转:无新起脓疱、水疱,皮疹干涸结痂,消退皮损达50%以上。
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等症状明显好转。
(3)未愈:皮损不减或消退<30%。
仍觉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等症状。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与出院病情,皮损所占面积的大小、脓疱数量或大小进行综合评分。
参考文献:
[1]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中医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牵头人:刘巧(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要完成人:
刘巧(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文谦(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曹婧(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邱善裕(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荆方轶(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