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教育思想书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设立四门 学,允许八品至庶人 子弟入学,扩大了中 小庶族地主子弟入学 深造的机会。 第四、改革科举 考试方法。科举考试 先策论 ,后诗赋。
二、熙宁兴学 由王安石主持和推动。 “教,养,取,任”的人才培养思想 : “教”是培养人才。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 系统,要使“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 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养”是给人才以合理待遇。即“饶之以财,约 之以礼,裁之以法”。要保证人才有充足的物质 待遇,同时以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他们,对违 反者以法制裁。 “取”是选拔人才。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选 拔,经严格考核,“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 下而官使之”。 “任”是任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职 务,并“使之得行其意”,充分施展个人才干。 只要胜任,就应保持稳定,不要频繁调动;如不 称职,就应坚决罢免。
补充:北宋的三次兴学
宋初,官方忙于加强中央集权,防范 地方割据势力,未开放地方官学的兴办, 中央也只是继承了原来的国子监。到北宋 中叶,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 三次兴学之举:
一、庆历兴学
由范仲淹 (989-1052年)主持推动。 第一,诏州县立学,选部属官或布衣宿学 之士为 教授,并立听讲日限,规定士须在学校习业300日, 方许应举。 第二,振兴太学 ,引进胡瑗 (993-1059年)的苏 湖教法(在主持苏湖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 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 达用(研究儒家经典著作的思想原理,强调学生的道 德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实际治事的能力,教育内容要 对社会有实际应用的价值),”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 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 “明体”之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 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 其他科。胡瑗的苏湖教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 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位于 河南商丘县西北。北宋 (1009年),府民曹 诚捐款在宋初名儒戚同文故居扩建而成, 朝廷赐额“应天府书院”。在这里任职的 地方长官对书院都是大力扶持。著名的学 者韦不伐、范仲淹、石曼卿、王洙等先后 主持书院教席,四方学者辐辏其门,为国 家培养了大批人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故范仲淹称“天下庠序由兹始”。 景佑二年(1035年),以应天府书院为府学, 书院被纳入官学系列。
三、崇宁兴学
由蔡京(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后四次入 相,共达17年之久。当政期间,在朝中结 党营私,搜刮民财,逢迎皇帝,最后导致 北宋亡国,为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但在兴 学方面却创造了突出的成就。 )主持。 第一,州县普遍设学,在各地方学校也 实行三舍法。 第二,扩建太学。崇宁元年(1102年) 在京城南郊营建太学之外学,赐名辟雍, 专收外舍生。
二、论教师
(一)教师的作用 《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 有师”。他认为只要不是生而知之者,谁 都会有不解的问题,如果不从师学习,就 永远不会弄懂。基于上述认识,韩愈对当 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 尖锐的批判,指出连圣人都虚心求师,结 果是更加提高。而愚者反倒不求师,结果 只会更愚。为此,韩愈自己挺身而出,公 开招收门徒,试图纠正当时的不良风气。
4、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 宋太宗于至道二年(996年)赐额“太室书 院”,并赐监本《九经》。仁宗景佑二年 (1035年)奉敕修葺扩建,更名嵩阳书院, 并给田一顷。书院最盛时,生徒数百人
5、石鼓书院 ,位于湖南衡阳北二里鼓山迥 雁峰下,初为唐代士人李宽私人读书之处。 宋至道三年(997年),郡人李士真于请求郡 守“即故址设书院,居衡之学者。”石鼓 书院创建不久便改为州学,遂废而不修。
6、茅山书院 ,位于浙江江宁府三茅山后。 约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处士侯遗在此聚 徒讲学。天圣二年(1024年)王随知江宁府, 上奏朝廷,请赐学田。书院在王随死后不 久,就衰落下去,生徒散落,其地也为寺 院侵占。
三、南宋书院的复兴
其中朱熹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还亲自为书院制定 学规,此学规成为元明清诸朝书院的范本。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一“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就是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二是“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 是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三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是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四是“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 是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世的基本原则。 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 己。”是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三)论择师的标准 既然从师是为了学“道”,那么其他与此无 关的条件都不应该成为择师考虑的因素。韩愈指 出,无论是年龄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只要 他掌握“道”在自己之前,就可以拜他为师。 他 的结论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韩愈认为,有道者即可为师, “道”是择师的根本标准。而且人各有长处和短 处,如果要求教师在一切方面都比学生强的话, 那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了。因此,韩愈提“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结成 师生关系的唯一条件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韩愈以是否有“道”,是否 先于学生掌握了某些专业,作为教师的基本标准, 以鼓励人们抛弃各种顾虑和成见,勇于拜师求学。
第十课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 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 黎(今辽宁锦州市东),人称昌黎先 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教育家。 韩愈以儒学的卫道者自任,极力 维护儒家的道统,反对佛老学说,在 从汉代的儒家经学过度到宋明理学中, 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生最大的成 就在文学方面,发起“古文运动”, 主张“文以载道”,改变了汉魏六朝 以来追求辞藻、声韵的骈丽文风。这 对学风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 韩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他 三十五岁任四门博士。其后,两次做 国子博士。唐穆宗时被征为国子祭酒。 他对地方教育也很重视,曾作《子产 不毁乡校颂》,歌颂了郑子产的不毁 乡校。在潮州为刺史时,他曾拿自己 的薪俸出来兴办州学。他很热心授徒 讲学,在教学中总是“讲评孜孜,以 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 使其醉义忘归”。 韩愈的著作收集在《韩昌黎集》 中。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关于教 师论的名作。
二、宋初的著名书院
1.白鹿洞书院 ,位于今江西省 庐山。初为私人读书养性之所, 唐代贞元年间,李勃与其兄李 涉在庐山读书,曾养白鹿 以 自娱,因以得名。进入北宋, 朝廷赐监本《九经》,并重加 修缮,书院生徒达数百人。白 鹿洞书院进入了鼎盛时期。 北宋中期以后,书院渐趋衰微。
2、岳麓书院 ,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岳麓山,北宋 开宝九年(975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书院山长在 真宗朝正式由朝廷委官任职,书院山长周式兼任国子 学主簿 ,并得到朝廷赐额、赐书,书院也得到扩建, 学生达60余人,从此书院名声大振,但随后不久便开 始衰落,书院具有一定的官学性质。
第三,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士人全部由 学校升贡,每岁考试上舍生如礼部试法。 第四,兴办专门学校。崇宁三年(1104年) 设置书学、画学、算学等专业学校,其中 画学是中国古代惟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 校。
宋代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 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 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 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
第一、书院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 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 学田供给。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讲会是书院 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 第四、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 讲究身心涵养。
三、关于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 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即学业的精深在于勤 奋,嬉戏游乐必然荒废学业;品行的端正在于独 立思考,随波逐流必然导致品行堕落。 “勤”包 括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 (多咀嚼、多思考)。追求真理的头脑和态度, 不受世俗陋习的支配。 韩愈在学习方法方面也有很好的见解。比如 他指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 阅读事项类的书,一定要抓住要点。阅读言论类 的书,一定要领会精神实质。学业的精深要以广 博的知识为基础,“细大不捐 (抛弃、放弃)”, “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因此要在博的基础上 求得精深。“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要静下心 来,仔细地咀嚼、品味书中的精华。
(二)论教师的任务 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韩愈所谓的“道”,就是儒 家之道。 “师”掌握“道”,学生从师,就是从师之 “道” ,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如果教师只是从事简单的 文字的教学,“习其句读”而已,不考虑“传道”的首要 任务,那就不成其为师。 “道”总是要体现于一定的学业之中,因此教师“授 业”是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是要讲授《诗》、《书》、 《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在韩愈看来,这 些经书是载“道”的工具,“授业”和“传道”是密切相 连的,“授业”是“传道”的重要途径,是为“传道”服 务的。只习句读是“小学”,不传道是“大遗”。 在“传道”和“授业”过程中,学生会有疑惑不解之 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这就是“解惑”,是解决所传之“道” 和所授之“业”中的“惑”。这样,韩愈就将教师的基本 任务用最精练的词语概括出来,而且突出地体现了教师在 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四、关于识别和扶植人才
韩愈在《说马》一文中,用伯乐识别千里马 作比喻来阐发识别和扶植人才的道理。他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人才并不缺乏,关键在于有慧眼发 现人才的“伯乐”。否则有人才也会被湮没。他 进一步指出,既然是千里马,饲养和驾驭必有特 殊要求。否则,“虽有千里之能”,但不以千里 马待之,它就无法跑得快,可能还不如普通的马。 韩愈认为,人才并不难得,关键在善于识别人才, 而且要有相应的扶持、培养人才的措施,才能充 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 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第三,佛教禅林(禅林通常指禅宗寺 院,又称丛林,是禅宗聚众修持说法的场 所)制度的影响。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 与手写,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 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一,改革太学体制,实施三舍法,将太学 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 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各舍的任职待遇 不同。 第二,颁布《三经新义》 统一经学。 第三,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 人才。 第四、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设置诸路学官 (宋代地方学官的概称),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 育 ;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中国古代由国 家拨给或学校自行购置的田产,作为学校的固定 资产,租佃给附近的农民或寺院耕种,学校收取 田租,作为办学的经费来源。最早由朝廷赐拨学 田给学校,始于北宋乾兴元年,即1022年),从 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