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联合学院2011年暑期课程招生简章
2011年3月
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联合学院将于2011年7-8月在北大开设5门暑期课程。任课教师均为香港科技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的著名教授。欢迎北大和国内高校、研究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硕、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申请本期暑期课程。具体课程和任课教师介绍如下:
一、课程安排及介绍:
1、课程名称:《社会科学定量分析方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Social Science)
时间:2011年7月4日至8月4日
课时:48学时
招生人数:80人
主讲教师:吴晓刚,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部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应用社会和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主任、密歇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研究员。
教师介绍:吴教授于2001年于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范畴包括:社会不平等、分层与流动、教育、劳动力市场、经济社会学、社会人口学,以及统计与定量方法。吴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最著名的社会学专业杂志如《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刊》、《社会力》和《人口学》。2006年获得美国国家教育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基金,並以发表于《社会力》的研究论文《共产党干部与市场机会》获美国社会学会亚洲/亚裔美国人研究最佳论文奖。2007 年以“精辟数据研究中国社会”获美国社会学亚洲人/亚裔美国人“青年学人”奖。2009年他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应用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主持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公共政策战略研究计划“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2009-2014)项目。
吴教授是多家学术期刊的不定期审稿人,并担任国际著名英文社会学杂志Social Forces、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期刊的编委,China Review执行编委,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主编(原名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ME Sharpe 出版)。他同时还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亚美分部的理事。
课程介绍: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常用的一系列方法,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和定类数据的分析。课程结合具体的研究范例,目的是训练学生分析实际数据的经验,并尝试如何将抽象的统计模型和具体的研究问题连接起来。本课程分12讲,每次3个小时。主要介绍一些统计模型及其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当OLS线性回归模型假设不成立的情况下的一些补正方法。定类数据分析中的binary logit ,multinomial logit ,ordinal logit 模型,普哇松回归模型,对数线性模型,事件史模型。最后一讲主要将研究实例,或自己在进行中的研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
2、课程名称:《数位人文学专题》(Topics on Digital Humanities)
时间:2011年7月4日至8月4日
课时:48学时
招生人数:80人
主讲教师:孙景涛、张敏、朱晓农,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姚玉敏,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助理教授。
教师介绍:孙景涛,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汉语语言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汉语言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陌地生校区、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研究兴趣:汉语语言学、形态学及词源学、语音学及音系学、汉语方言学、甲金文字。
张敏,北京大学学士、博士(汉语语言学)。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任华盛顿大学访问科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台湾中正大学、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兴趣:汉语语言学、汉语历史语法、汉语方言学、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
朱晓农,复旦大学硕士(汉语语言学)、澳洲国立大学博士(语言学)。曾任教于澳洲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兴趣:音韵学、方言学、实验语音学、演化音法学。
姚玉敏,曼尼托巴大学学士、硕士(语言学),香港科技大学硕士、博士(汉语语言学)。博士文论方向是粤语趋向动词句法语义之研究。曾任香港公开大学兼职助教。研究兴趣:汉语语言学、粤方言、汉语方言学、句法学、语义学。
课程介绍:本课面向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介绍数位人文学及中文文本数位化的发展概况、理论方法,以及信息科技手段辅助下数位人文数据研究的一些案例。主要内容包括:数位人文学概述;数位人文学在欧美的发展;两岸三地的中文文本数位典藏及数位人文研究;电子文本及数据库建设;正则表达式检索;索引编制;属性标注;地理信息系统在语言、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汉藏语、古汉语、汉语方言历时数据、有声数据的数据库;诗文用韵及其他语言数据的计量分析方法;数位实验室里的语言史重建。
3、课程名称:《中国经济史》(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时间:2011年7月4日至8月4日
学时:48学时
招生人数:60人
主讲教师:李伯重, 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教师介绍:李伯重,1949出生,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系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先后任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文科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执安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美国全国人文学中心,英国剑桥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日本东京大学、庆云义塾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机构的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2007年当选为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以及日本东洋文库荣誉研究员。
著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620-1850》、《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理论、方法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千里史学文存》、《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等专著。
课程介绍:本课程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及教师、研究人员开设,使学生对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至清代中叶(公元1850年)的两千多年中中国经济的主要方面及变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对近代以前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脉络形成大致的认识。
4、课程名称:《大结构与巨比较:中国历史社会学,1700-2000》
(Big Structures and Huge Comparisons: An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China, 17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