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地理学科(word版)

合集下载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历史学科(word版)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历史学科(word版)

2018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历史一、编写说明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是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省教育厅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修订)》、《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依据,按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我省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而制定。

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和必备的人文素养,力图体现基础性、公平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以科学的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因此,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遵循以下原则:1.思想性原则。

命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2.基础性原则。

试题着重考查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体现试题的教育功能和人文素养。

3.导向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命题面向全体学生,有效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有利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4.科学性原则。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命题,试题内容科学、难易适当,试卷结构合理,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不出偏题、怪题。

同时充分考虑到我省的城乡差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准确达到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一)考试性质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要求,全面考查普通高中学生在人文与社会领域内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学习情况的省级水平考试。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地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地理)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地理(试行)一、考试性质和目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的组成部分,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检测普通高中学生学业修习程度的终结性考试。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旨在全面检测普通高中学生完成地理学科必修课程后的学业水平,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考试依据和原则1、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育厅颁布的《普通高中学科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以及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等进行命题。

2、命题原则:(1)科学性原则——试题符合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简洁、规范,答案准确、合理。

(2)基础性原则——针对地理必修模块命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通过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地理信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导向性原则——命题要有利于贯彻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命题要发挥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正确导向功能,要有利于促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4)公平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试题内容避免客观因素影响,确保无经济、文化、城乡、民族、性别等背景的差异。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12、考试内容及要求:地理1(必修)(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2(必修)地理3(必修)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中,不同版本教材选用了不同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其教学目标是达成“课程标准”中的相应目标要求。

五、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五、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

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

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水平
质量描述
1 1—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2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

(区域认知)
1—3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22—1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
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
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能够简单分
析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释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1》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1》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1》一、宇宙中的地球1.知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A)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球天体系统 月球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B)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3.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A)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按体积、密度、质量可将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地球与类地行星在质量、体积、密度上相似。4.分析地球适宜生物生存的条件(B)外部因素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表面均温约15℃ 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 内部因素 大气层的存在体积与质量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水多以液态存在5.了解太阳辐射能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A) 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6.说出太阳的大气分层(A)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三层:光球、色球和日冕7.知道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B) 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周期约11年,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 太阳活动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的影响 产生磁暴,指针不能正确指向,极地地区产生极光 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8.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 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速度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9.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方向:自西向东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角速度:约1度/天近日点快,远日点慢线速度:30千米/秒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10.理解昼夜交替及时差的成因(B)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又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又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再加上地球的自转。时差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11.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A)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北京的经度约116°E)12.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B)地方时计算方法:(1)计算经度差(同减异加)(2)换算成时间差(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3)判断东西,东加西减时区的划分:以0°经线向东、向西各7.5度为中时区,依次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 东西一区、东西二区到东西十二区,其中东、西十二区各有7.5度合为东西十二区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倍数,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区时换算:(1)计算时区差(同减异加,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2)判断东西,东加西减13.知道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B)偏转原因:物体运动的惯性和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北半球:沿运动方向的向右偏转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偏转规律赤道:不偏转南半球:沿运动方向的向左偏转影响:大气运动,洋流运动等举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14.知道黄赤交角(A)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公转:赤道平面15.运用太阳光照图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C)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则那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空间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 正午太阳高度 一年中最小值变化规律 时间变化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直射时最大,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现象。 16.理解四季的成因和五带的划分(B)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四季的更替 空间分布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气候四季:北半球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四季分明 五带划分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南温带 四季分明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17.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名称及其分界面(A)地壳 莫霍界面 (地下33千米处) 地幔 上地幔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8.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上正确标注岩石圈(A)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坚硬的岩石(如右图所示(A+C=岩石圈))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和能量交换1.区分三大类岩石(A)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2.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B)北极圈66°34′N 北回归线23°26′N 南回归线23°26′S 南极圈66°34′S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知道内外力因素的能量来源及表现方式(A)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和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4.结合实例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B)背斜:常形成山岭;被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褶皱向斜:常形成谷地和盆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成为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5.知道六大板块(A)消亡边界:海沟、岛弧、褶皱山脉等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海洋、海岭、裂谷等6.结合实例,分析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表形态(B)流水作用: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地貌风力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冰川作用:冰川U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冰蚀平原7.结合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B)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也是交织在一起的。8.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及其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影响(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较少,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较多,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地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 对地面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 9.运用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过程(B)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高低气压: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值高于高空气压值,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10.描述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规律(B)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6个风带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冬季偏南,夏季偏北“七北一南”) 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风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季风气压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亚西南季风1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影响(B)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在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间的大陆中西部地区,不同季节会受到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当受赤道低压影响时,降水丰富;受信风控制时,降水稀少;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地中海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夏季亚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太阳辐射市场最优原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 最简单形式12.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和分布(B)13.在简易的天气图上识别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及天气特点(A) 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 过境前的天气: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下雨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锋面系统:分类 定义:暖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过境前的天气: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暖锋 过境时的天气:持续性降水或阴天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准静止锋:连续性的阴雨天气季风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风向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东南信风北移越高赤道右偏而成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区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等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有明显的旱(冬)雨(夏)两季气候共性特点:雨热同期成因: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风向:夏季风从海洋吹来(湿润),冬季风从陆地吹来(干燥)14.知道水循环的类型(A)陆地内循环按循环范围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15.在海陆水循环示意图上,识别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A)定义: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16.结合实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B)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之一17.知道洋流的分类(A)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洋流类型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海区)18.联系气压带和风带,运用地图描述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B)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分布规律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顺”南纬40~6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顺冬逆)19.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和海洋渔场的影响(B)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暖流:增温、增湿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意义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等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知道组成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要素(A)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B)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3.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4.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如水土流失过程—黄土高原景观的形成)5.知道陆地自然带(A)6.说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C)a自然带变化规律:南北方向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b.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在水热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c.主导因素:热量d.分布明显的地区: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7.说明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C)a.自然带变化规律:东西方向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b.成因: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c.主导因素:水分d.分布明显的地区: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上左图)。8.说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C)a.自然带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更替(上右图)。b.成因: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c.主导因素: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d.分布明显的地区:低纬度(如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结合山区、河谷、平原等地的聚落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山区的人口密度小,人口和聚落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区因为热量条件较好,水源充足;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因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城市往往沿河沿铁路线分布--地形平缓,交通便利,水源充足。2.举例说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B)(1)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因时制宜)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熟制、产量、种植方式、配置、生产潜力等。热量——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 ℃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 ℃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积温的多少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等。水分——降水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光照——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2)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限制因素、改造利用)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雪灾、干热风等。3.运用图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B)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目前,全球气候整体是在不断变暖的。注意:(1)全球平均气温是在波动上升的,而非持续上升。(2)全球气候变暖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并非每个地区都在变暖,有些地区变化很小,甚至可能有所降低。就中国而言,我国南方地区增温不明显,北方地区较明显;夏季增温不明显,冬季较明显。4.根据材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B)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5.结合资料,以矿产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C)6.了解台风的成因、分布、多发季节和危害(A)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温暖洋面(南、北纬度5-25度左右)上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叫台风(大西洋、印度洋沿岸国家称之为飓风)。分布: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海岸。多发季节: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一7——11月最为频繁。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7.结合实例,分析台风对我国的影响(B)不利:给我国东南沿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利:台风能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高温酷暑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2》一、人口与城市1.运用图标分析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差异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3.4.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大洋洲)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5.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A)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的判断:居住地的改变(跨越行政界线);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因素(主导作用):经济发展、交通、通信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气候、经济因素影响7.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B)对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的联系,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弊:造成人才、劳动力外流对迁入地:利: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弊:人口拥挤、增加环境压力等8.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A)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9.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B)制约因素:资源(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相关)。10.了解常见的城市形态(A)团块状:合肥、成都、华盛顿等常见形态条带状:兰州、洛阳等组团状:重庆城市形态地形影响因素河流交通11.运用地图识别城市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A)土地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城市基本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某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可能出现行政区、文化区等)12.结合实例说明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B)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区:位于城市外围,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13.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B)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例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除经济因素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还受到社会、历史、行政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如:工业区在不断地向城市外围迁移。14.了解城市的等级划分(A)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15.结合实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B)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16.了解城市化的含义(A)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17.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主要特点(B)城市化分为初期、中期、后期阶段初期:低水平,慢增长,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中期:水平较高,速度快;郊区城市化,出现城市化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多处于此阶段)后期:高水平(大于70%),慢增长;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目前发达国家多处于此阶段)18.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对水环境、大气环境、耕地等的影响(B)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水环境:下渗、径流汇集速度和水量、水质(水污染)城市化的影响大气环境:热岛环流、大气质量(大气污染)耕地:占用耕地、土壤污染。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9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手机制造企业获得国家颁发的生产牌照,该地区国产手机制造业开始兴起.2006年以后,随着手机芯片技术的革新和手机生产牌照核准制度的取消,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上千家手机配套企业,手机制造业迅速壮大。

201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芯片的智慧手机率先在德国慕尼黑发布,我国手机品牌跻身世界高端市场。

据此完成1—3题。

1。

199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国产手机制造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地价低廉 B.位置优越 C.政策支持 D.劳动力丰富2。

2006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手机制造业迅速壮大主要得益于当地A.科学技术的进步 C.优厚的地方政策B.完备的产业链条 D.庞大的消费市场3.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芯片的智慧手机率先在德国慕尼黑发布,这表明我国国产手机制造业①重视国际市场开拓②生产规模不断壮大③注重高端品牌塑造④技术研发水平提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

华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左下图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右下图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4-6题。

4.左图中代表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的分别是A.甲、乙、丙 B.乙、甲、丙C.乙、丙、甲 D.丙、乙、甲5.与其他生态区相比,右图中I曲线代表的生态区突出的气候特征有A.积温高 B.年降水量多 C.年平均风力小 D.年太阳辐射量多6.与I、Ⅲ曲线相比,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A。

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纲要-地理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安徽省学业水平测试纲要-地理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4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 3》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农业: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工商业: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对生活:饮食、服饰、民居、传统交通方式和活动项目等以英国和日本为例:相似性:两国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中纬,气候比较湿润产生原因: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侧,地理位置和地形等不同自然环境的比较:差异性比较不同区域环境差异: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要素入手相似性:都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经济发展的比较:产生原因:经济发展起步早晚和发展过程方面的差异,加上人口数量悬殊,自然环境差异,文化传统不同差异性可比较的要素是: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及其布局、农业、人口与城市等(2)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地理学科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地理学科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地理一、编写说明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考试纲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安徽省教育厅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安徽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

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基础知识,关注人地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地理学科应用能力的考查,提升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这一思路,考试命题遵循以下原则:(一)思想性。

命题思想应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础性。

试题重点考查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地理观念、基础地理知识、基本地理技能,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命题突出地理学科特点,注重运用地图和图表呈现试题。

(三)导向性。

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

命题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突出地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密切联系,注重从日常生产生活现象中选择素材,联系乡土地理和当前一系列重大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性。

试题内容科学、表达准确、难易适当,试卷结构合理。

命题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经历和体验,避免出现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一)考试性质安徽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要求,全面考查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学习情况的省级水平考试。

考查结果既是评估普通高中学校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的基本依据之一,同时还是高校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之一。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7物理学科word版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7物理学科word版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物理一、编写说明物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是根据《安徽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和《安徽省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指导方案》的精神,依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我省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我省的教学实际情况编写的。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一)考试性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我省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状况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考试的内容和考查要求是对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最低要求,考试结果是学生毕业、升学的参考依据。

(二)考试目标根据上述性质,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各模块的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本纲要紧密围绕具有共同基础性质的物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明确规定它们的考试水平要求,是物理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知识的水平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A: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理解B: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应用C:在新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技能的水平要求是能独立操作。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组织考试复习,本纲要参照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把对知识的考试要求分为知道A(即了解)和理解B(包括了应用层次的要求)两个层次;其中包括对实验内容(指实验理论知识部分,以水平考试试卷中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考试要求。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物理①(必修)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物理②(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I水平层次知识点相关各知识条目的考试水平要求---- 一A B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物理1-1(选修)【理科倾向的学生该部分内容的测试同样按1-1的考试水平加以要求(其中的“第三章电磁感应,’中部分内容的要求和“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中的内容要求另有专门说明)】第一章电场电流(下表里知识点中的三、四、五和六,只对理科倾向的学生有要求)(本章内容只对文科倾向的考生有要求)考本《纲要》中考试水平要求的相关内容。

2018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

2018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

2018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

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①保持恒温环境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A.防渗水B.防噪声C.防坍塌D.防地震(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A.增强保密程度B.保证产品品质C.满足战备需要D.集约利用土地2.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3.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B.C. D.(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形成时期B.形成时期C.形成时期D.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4.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2)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3)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018年安徽省中考地理试卷(试题含答案及考点分析)

2018年安徽省中考地理试卷(试题含答案及考点分析)

2018年安徽省中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的标号填在答题卷的答题框中。

)1.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逢日出时部分代表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

每天,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

据此,完成1﹣2题。

两会代表参加升国旗仪式时,发现每天的升旗时间是不同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形地势D.海水运动2.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逢日出时部分代表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

每天,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

据此,完成1﹣2题。

下列诗句中,描写两会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季节景象的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某校学生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对附近某山进行野外实践考察。

读图该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A.A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脊B.图中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C.C点与山顶B的相对高度约260米D.从C点爬到山顶B比从D点容易4.某校学生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对附近某山进行野外实践考察。

读图该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王庄与李村图上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为()A.60米B.600米C.6000米D.60000米5.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

如图为北欧某地的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

据此,完成5﹣6题。

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A.湿润多雪B.低温少雨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6.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

如图为北欧某地的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

【精品】安徽省近两年(2018,2019)高考地理试卷以及答案(word解析版)

【精品】安徽省近两年(2018,2019)高考地理试卷以及答案(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2018年高考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

例如,日本歧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①保持恒温环境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地面振动影响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与歧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A.防渗水B.防噪声C.防坍塌D.防地震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A.增强保密程度B.保证产品品质C.满足战备需要D.集约利用土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5.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图2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 T0B.T1C.T2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 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9~11题。

2018年度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

2018年度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

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地理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安徽省中考地理2018年试题精品word版答案或解析精编

安徽省中考地理2018年试题精品word版答案或解析精编

2018年安徽省中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的标号填在答题卷的答题框中。

)1.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逢日出时部分代表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

每天,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

据此,完成1-2题。

两会代表参加升国旗仪式时,发现每天的升旗时间是不同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形地势D.海水运动2.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逢日出时部分代表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

每天,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

据此,完成1-2题。

下列诗句中,描写两会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季节景象的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某校学生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对附近某山进行野外实践考察。

读图该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A.A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脊B.图中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C.C点与山顶B的相对高度约260米D.从C点爬到山顶B比从D点容易4.王庄与李村图上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为()A.60米B.600米C.6000米D.60000米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

如图为北欧某地的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

据此,完成5-6题。

5.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A.湿润多雪B.低温少雨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6.读懂天气预报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必备技能。

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组合合理的是()A.-高空作业B.-减少出行C.-播种小麦D.-晾晒衣服如图1为甲乙两国轮廓图,图2为“某品牌手机关联企业的分布图”。

最新-2018年安徽卷高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精品

最新-2018年安徽卷高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精品

第Ⅰ卷本卷共33小题。

每小题4分,共132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抓哟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图7)。

完成23~24题。

2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24.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欧洲鳗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

读图8,完成25 ~ 26题。

25.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寒流④暖流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②④26. 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变现为A. 含沙量小、冰短期B. 流量稳定、水量丰富C. 水量丰富、落差小D. 流速缓慢、流量稳定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 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完成27~28题27.我国亚热带在 34°N 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外置28. 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A. 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 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C.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 冬季风事例强且影响范围广图9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29~30题。

29.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C. 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30. 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②3月份累计昼长长③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7物理学科word版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7物理学科word版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7物理学科word版并能正确计算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4.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够通过图像、数据等方式进行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5.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应用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6.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并能够应用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7.了解简谐运动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简谐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并能够应用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和计算。

本章主要介绍了运动的描述,包括参考系的选择、时间和位移的概念、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自由落体和简谐运动的特点等。

对于这些知识点,考生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和分析。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建议考生多进行练和思考,加强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注:本文中存在较多的格式错误,如标点符号、大小写、空格等问题。

在修改时,应注意这些细节问题,以保证文章的规范和准确性。

1.矢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例如速度、加速度、位移、力、场强等。

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例如路程、时间、质量、电流、电压等。

2.在坐标系(或坐标轴)上能正确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和位移。

3.速度是矢量物理量,可以根据速度的定义式v=Δx/Δt,正确说明物体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物理意义。

能进行一般的速度计算。

4.实验中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进行测量和计算,能利用实验获得的纸带对被研究物体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进行测量和计算。

5.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a=Δv/Δt,单位是m/s^2.加速度是矢量,能根据a=Δv/Δt 进行一般的计算。

6.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做加速度不变(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线运动。

能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能运用它进行相关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地理学科(word版)2018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地理一、编写说明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考试纲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安徽省教育厅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安徽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

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基础知识,关注人地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地理学科应用能力的考查,提升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这一思路,考试命题遵循以下原则:(一)思想性。

命题思想应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础性。

试题重点考查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地理观念、基础地理知识、基本地理技能,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命题突出地理学科特点,注重运用地图和图表呈现试题。

(三)导向性。

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

命题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突出地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密切联系,注重从日常生产生活现象中选择素材,联系乡土地理和当前一系列重大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性。

试题内容科学、表达准确、难易适当,试卷结构合理。

命题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经历和体验,避免出现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一)考试性质安徽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要求,全面考查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学习情况的省级水平考试。

考查结果既是评估普通高中学校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的基本依据之一,同时还是高校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之一。

(二)考试目标考试目标是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学习所要求达到的高中毕业的最基本的学习目标。

考查紧扣考试目标规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注重知识获得的方法与过程,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

考试目标主要有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两部分,具体如下: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下列三个水平层次。

A:知道、说出、识别、列举、了解、辨认、区分等(即明确“是什么”) B:分类、比较、描述、解释、说明(现象、结构、过程)、判断、理解等(即懂得“为什么”) C:说明(成因、原理、规律)、分析、归纳、应用、评价、运用、证明等(即能够“综合应用”)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下列三个水平层次。

A:标注、指出等B:绘制、完成、初步学会等C:掌握、学会、应用等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相关的体验性学习目标可有机渗透到知识内容中予以考查。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一)考试范围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和“地理3”,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地理1》《地理2》《地理3》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四、例证性试题例 1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图示意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1)夏至日,太阳直射A.北极圈B.赤道C.南回归线D.北回归线(2)清明到芒种期间,安徽各地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3)一般年份夏至前后一段时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准静止锋影响,易产生的自然灾害是A.沙尘暴B.干旱C.寒潮D.洪涝【答案】D、A、D【说明】本组试题选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为载体,考查了有关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发挥了考试的育人功能。

第(1)题考查“描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考试要求为A 层次。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习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一般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第(2)题考查“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考试要求为C 层次。

据图并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判断清明到芒种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安徽各地昼长大于夜长。

第(3)题考查“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考试要求为A 层次。

一般年份夏至前后一段时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形成梅雨,易产生洪涝。

例2 下图为2016 年1 月20 日至23 日我国局部地区降水量预报图,图中雨雪分界线的北侧降雪、南侧降雨。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高压脊控制B.反气旋过境C.锋面活动D.热带气旋影响(2)1 月20 日至22 日期间,长沙的天气变化是A.晴转雨B.雨转雪C.雪转雨D.雨转晴(3)此次天气系统过境时,我国南方地区最有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是A.干旱B.泥石流C.寒潮D.沙尘暴【答案】C、B、C【说明】本题组的课标要求为“运用简易的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试题借助了2016 年初“霸王级”寒潮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文字题干和地图中获取关键信息,从而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第(1)题选项为四种不同的天气系统的影响,考生需要掌握不同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现象。

结合题目降水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时间可得出正确答案。

考试层次要求为B 级。

第(2)题题目中的关键是“图中雨雪分界线的北侧降雪、南侧降雨”读图可知长沙在20 日位于雨雪分界线的南侧,此时降水;22 日位于分界线的北侧,此时降雪。

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考试层次要求为B 级。

第(3)题考查常见的气象灾害,题干中关键信息“我国南方地区”“雨雪分界线”为考生提供解题关键,其中选项中B 为地质灾害。

考试层次要求为A 级。

例3 图4 为“世界局部大洋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气压带洋流盛行风(1)有关图示海域大洋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B.①洋流的形成受东南信风影响C.②位于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处D.③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2)由图示信息可知A.此时太阳直射于南半球B.甲气压带控制区盛行上升气流C.乙海区位于中纬西风带D.该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答案】B、C【说明】本题组主要考查“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第(1)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考试要求为A 层次。

从洋流的运动规律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低纬海区,①洋流的形成受东南信风影响,②位于寒流与寒流的交汇处,③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第(2)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考试要求为B 层次。

气压带位置北移,可判定此时为7 月,直射北半球,甲气压带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此海域为南半球,水平气流应左偏,乙海区为中纬西风带。

例4 右图为安徽黄山的花岗岩(岩浆岩)景观“飞来峰”,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花岗岩()A.常可发现古生物化石B.经变质可转变为沉积岩C.由岩浆冷却凝结形成D.由沉积物堆积、固结形成(2)塑造“飞来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海浪作用B.风化作用C.变质作用D.岩浆活动【答案】C、B【说明】第(1)题考查“区分三大类岩石”和“理解三大类岩石以及岩浆间相互转化关系”,考试要求分别为A 层次和B 层次。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它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第(2)题考查“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试要求为 C 层次。

黄山地处湿润地区,塑造“飞来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

例5 俄罗斯国旗旗面(左图)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

从地理视角看,白色代表苔原(冰原)景观,红色代表温带草原景观。

右图为俄罗斯疆域图。

据此完成(1)~(2)题。

(1)俄罗斯国旗旗面中蓝色代表的自然带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荒漠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2)影响俄罗斯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海拔高度D.经度位置【答案】D、B【说明】第(1)、(2)题考查“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试要求分别为B 层次和C 层次。

第(1)题,以俄罗斯国旗的三色条为情境,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及其变化,情境中的国旗与俄罗斯的自然带存在的内在联系,结合图中的纬度因素确定自然带类型。

第(2)题,三色旗的延展方向和更替方向,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条件差异是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例6 安徽某市2016 年户籍人口279.8 万人,常住人口257.4 万人,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2017 年春节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达 28.9 万。

下图为该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主要分布省份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市外出务工人员大量集中于苏浙沪地区,是因为苏浙沪地区①适宜就业机会多②土地价格低廉③与该市临近,交通便利④生活成本较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该市外出务工人员在苏浙沪地区主要从事的产业是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C 、B【说明】第(1)(2)题考查“结合实例,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

考试要求为B 层次。

第(1)题,该市外出务工人员大量集中于苏浙沪地区,是因为苏浙沪地区适宜就业机会多,与该市临近,交通便利等。

第(2)题,苏浙沪地区为发达地区,该市相对落后,该市外出务工人员在苏浙沪地区主要从事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例7 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交通出行的创新方式,是城市交通的一个组成部分,肩负着帮助人们完成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使命。

共享单车现在已经进入了全国 40 多个城市,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火爆运营。

下图为某城市一处共享单车指定停放点。

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共享单车投放量较大的地点有①大学校园②地铁站附近③公交站附近④远郊工业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共享单车在大城市的有序投放、运行,有助于①加强城市间交通联系②彻底解决交通拥堵③方便出行、节约时间④倡13 / 22导绿色低碳生活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A、C【说明】第(1)题考查“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结构的特点和成因”,考试要求为C 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