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考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
山东省临清市第二中学路云芝
高考历史试题有两类基本题型,一类是客观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另一类是主观题以材料题或问答题形式出现。客观题考查的知识点多而细,批阅方便,教师在单元测试时习惯用此类题型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也喜欢做,因为勾勾画画即可完成;主观题命题角度灵活,材料千变万化,设问新颖,答题主观性强,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令不少同学望而生畏。因此学生做作业时只喜欢做客观题,对主观题“敬而远之”。但是,高考文综试卷中历史共78分,客观题占32分,主观题占46分,从分数的对比不难发现高考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高考就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是高考取胜的关键,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找到造成学生主观题失分的原因。以下是笔者在高三后期复习训练中的几点感受,现赘述成文。
一、平常训练不够,不能有效的锻炼语言表述能力。主观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一个人的记忆、理解、分析、逻辑思维、布局谋篇等能力,最终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是评判考生回答优劣的重要标尺。有些学生虽然心知肚明,但回答时言不由衷,严重影响了表达效果,导致得分很低。
例1:归纳以下材料中具有人权性质的思想观念。“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墨子认为人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学生都能读懂材料的含义,但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部分同学抄材料中的句子,不会用儒家的“仁”(珍爱生命)、墨家的平等观念来确切的回答问题,反映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专业术语运用意识的欠缺。因此平常训练中,要加强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留意遣词造句,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严密性和专业术语的运用,使自己的思想观点准确精练的表达出来。
二、基础知识记忆不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导致知识链接能力差,答题要点不全。不能牢固的掌握、灵活的运用基础知识是主观题失分地主要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就会造成解答主观题时知识链接不到位,也就会严重影响答案要点组织的全面性。
例2:1949年10月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对新中国诞生的称颂,这句话被誉为“开国的绝唱。”1949年我党为这一时间的到来做了哪些准备?这一道题给出一句简短的背景材料,让学生用1949的史实来说明我党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的准备。做答此题时学生一般能从政治(七届二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组织(召开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两个角度作答,而漏掉了军事(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理论(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究其原因是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史实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穿插运用不到位而造成的失分。高考试题都是依据教材基础知识设计的,因此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金钥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一要形成知识体系,对章节知识按照事件的背景、经过(内容)、影响(结果)等要素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系统,切忌支离破碎的记忆。二要通过平常练习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才是最牢固的识记。三要总结
一些小窍门,如口诀、对比、排序等降低记忆难度,增强记忆效果。四要在综合运用知识时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如:背景、影响等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思考;评价问题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等。
三、审题不细致、题意理解不准确,导致答题失去正确方向。
(一)全面细致的审题是解答主观题的首要前提。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着实不易,学生校对答案时找到了失分点,分析原因时却总是不到位,简单的认为出错就是因为没有看清题或只是没记住这一知识点是一时的疏忽所致,其实不这么简单,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历史主观题审题最基本的要素有:①审时间②审空间③审关键词。
例3:材料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开的灵丹妙药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开支、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材料反映的经济思想是什么?结合史实,指出“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回答第二问就应该按照以上三要素来审这一道题,首先从材料中找出①时间:时间上限是30年代经济危机后,没有明确时间下线;
②空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③关键词:这些办法收到一定效果。学生作答时往往只答出30年代罗斯福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推行新政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而漏掉了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应用这一要点,究其原因是对本题要求的时间理解不清楚,审时间绝不是单纯是看题干中表面上的时间,应根据题意判断时间的上下限,本题根据题意(这些办法收到一定效果)判断时间的下限应该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自然就应包含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规模应用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准确的审题能为答题指明思考方向。
(二)透彻的理解题意是找准答题方向的重要因素。理解题意,把握命题人的命题立意、考查知识的角度,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中心,找到准确的答题方向。
例4:关于海权的一个问答题,“十五世纪初,明代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海洋大国?”本题作答时就要思考:当时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海洋大国不是“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决定的,而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导致的,社会状况又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思考。有些学生对题意理解的不准确、对命题人的命题立意不清楚,单单从“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本身找原因,答题方向就出现了偏差,得分就很困难了。
综上所述,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在于:平常训练不够,没有有效的锻炼表述能力;基础知识记忆不牢,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导致知识链接能力差,答题要点不全;审题不细致,题意理解不透彻导致答题失去正确方向。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了这些因素,学生做主观题时就不会“敬而远之”、“望而生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