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地表形态变化(40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着眼于区域认知,掌握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
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
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Nhomakorabea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高频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精准审题·快速解答]
命题视角一 河流地貌的判读 (2018·全国卷Ⅰ·节选)如图示意某河流
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
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0、T1、T2、T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
均砾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据此完成 1~2 题。
[对点演练·提升知能] (2019·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
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
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
增多增大。据此完成 1~3 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答案:1.B 2.A
(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 答 3~4 题。
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 D.丙甲乙
() D.4
解析:第 3 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 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 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 丙甲。第 4 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 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 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 褶皱造成的。 答案:3.B 4.B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 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 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 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山谷中的碎石 坡面的沟壑纵横
峰林和溶洞 沙丘
海边的嶙峋沿岸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 流水的溶蚀作用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2.运用综合思维能力突破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 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 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 贺兰山东麓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
信息④:甲处河流长度较大
携带物的颗粒较小,加上河流较
长,_大___颗粒物在河流_上___游沉
积⇒甲洪积扇中砾石较少
[尝试解答] 3.C 4.B
[熟记规律·掌握方法]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是高考重点也是难点。高考 一般以区域图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地 貌示意图等图文材料进行地貌特征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思 维。因此,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然 后运用相关外力作用的知识对地貌特征成因进行综合分析。
D.构造运动变化
5.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 息 ① : 界 面 M 之 上 的 N 是 向斜 构造中的岩层层面,反映了 “甲”是水平岩层,界面 M 地壳受 水平 挤压发生了褶皱运动;M 之下的“乙”是向斜构造,N 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__沉__
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0、T1、T2、T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
均砾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据此完成下题。
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 ①河流阶地是由于地壳抬升,河
是岩层层面
运动
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
信息②:“乙”是向斜构造, 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
侵蚀
,后下沉接
“丙”是地表沟谷
受 沉积
[尝试解答] 4.D 5.C
[熟记规律·掌握方法]
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应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两个角度。在备考复习时,既要从综合思维 的角度掌握地质剖面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又要 联系生活实际,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自然地理命题 6 大 着眼点之四
地表形态变化
1 高频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 高频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3
专题跟踪检测
高频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精准审题·快速解答]
命题视角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全国卷Ⅰ·节选)如图示意某河流
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
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 降水多,发育了众多的河流、沟
流速降低,碎屑物堆积而成 谷⇒河流从上游携带大量碎屑
信息②:贺兰山东麓河流,沟谷 物,流经平坦地区,流速降低⇒
众多
泥沙 沉积 形成众多洪积扇
信息③:甲地以低山为主,坡度 甲地以低山为主,坡度较_小__⇒河
较小,其他地区坡度较大
流流速较小⇒河流携带能力小,
1.巧用综合思维理清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2.落脚地理实践力,掌握地质剖面图判断的 4 个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 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 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 2 甲处)则两翼新中 间老;若为向斜(如图 3 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 图 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D.T3
()
A.T3 形成时期 C.T1 形成时期
B.T2 形成时期 D.T0 形成时期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河流阶地面上的砾石来源于河流携带的砾
信息①:洪水期河水
仅能淹没 T0
石。由于洪水仅能淹没 T0⇒河流携带的砾石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 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 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 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 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即河流 流下切形成的。河岸有四个海拔
阶地)
不 同 的 阶 地 ⇒ 说 明 有 __四__ 次 地
壳抬升。②每个时期阶地面都较
信息②: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 平坦,且有沉积物⇒说明各个时
沉积砾石
期内地壳比较稳定⇒由此可知 该区域经历了 间歇性抬升
[尝试解答] 1.D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km。据此完成 2~3 题。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 斜(如图 1 M 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 构造(如图 3 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 1 河流发育在背斜,M 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 3 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 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C.冰川
()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 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 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 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 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 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 3~4 题。
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干旱、半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 干旱地区 积地貌
湿润、半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 湿润地区 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 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 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2.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3.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
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 断裂形成的湖泊一般呈长条状,深
命题视角二 地质构造的判读 (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某次地质野外
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 M 之上的
“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 M 之下的
“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 是
岩层层面。读图回答 4~5 题。 4.界面 M 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 N 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对点演练·提升知能]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起吴城”在鄱 阳湖边流传了 1 600 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 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 面图。据此完成 1~2 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信息②:贝加尔湖呈长条状, 度_大___。贝加尔湖位于 断裂带 上,
且东南侧有与湖泊延伸方向一 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致的山脉
信息③:贝加尔湖深度还在加 贝加尔湖是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水
大 仍在加深⇒说明贝加尔湖仍在下
信息④: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 陷⇒贝加尔湖盆深度不断 加深 巨厚
[尝试解答] 2.A 3.C
B.甲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D.P 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
2.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
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
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解析:第 1 题,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其 属于岩浆岩,A 错误。甲山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形成的是断块 山,B 正确。图示 P 地的地形开阔,不是谷地,C 错误。根据图 示指向标,判断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D 错误。 第 2 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 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A 正确,C 错误。图示区域地 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B 错误。图中显示背斜顶部已被侵蚀, D 错误。
会继续沉积在 T0 面上⇒T0 面面积仍在 扩大
河流流速越大,河流沉积物的颗粒 越大 。沉
信息②:砾石的平均
砾径 T3>T0>T2>T1
积物砾径 T3>T0>T2>T1⇒T3 时期河流流速最 大
[尝试解答] 1.A 2.A
命题视角二 洪积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分析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