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板印书籍(1),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2)。
五代(3)时始印五经(4),已后(5)典籍(6)皆为板本(7)。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
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8)。
有奇字(29)素无备者,旋(30)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31),文理(32)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3)与药相粘,不可取(34);不若燔土(35),用讫(36)再火令药熔,以手拂(37)之,其(40)印自落,殊不(38)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9)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
)
(改编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编人王浩铭)
(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注释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有雕版印刷。
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之,指“版印书籍。
”
为:做,使用。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
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版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纸帖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
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韵,指韵部。
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木格,用木格,名做状。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随即,立刻。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燔:烧。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拂:擦拭,掸去。
(38)殊不:一点也不。
(39)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
群,众,诸。
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
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
为,被。
(40)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活板》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印模,(印模上的字)薄得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刻
好以后)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板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头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松脂,蜡等物)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融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后世影响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
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
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
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
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
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
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
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
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
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
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
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
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
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
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
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文言现象
1.板印书籍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
3.若止印三二本止:通“只”,副词。
⒋文理有疏密文:通“纹”,纹理,质地。
词类活用
⒈板印书籍:“板”,名词作动语,表示工具。
“用雕版”。
⒉名词作动词: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印刷
3.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火”。
再火令药溶:“火”用火烤,名词用作动词
4.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木格”。
古今异义
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
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⒉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
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⒊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⒋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⒌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一词多义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雕板(名词)
(1)若止印三二本。
(印刷,动词。
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
(字印,印章,名词。
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为群从所得”
中“印”同此)
1)持就火炀之。
用火(动词)
(2)火烧令坚。
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1)瞬息可就。
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
大约(副词)
(1)若只印三二本。
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
像(动词)
(1)则以纸帖之。
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ě
(2)每韵为一帖。
类、标签(名词)tiě
(1)持就火炀之。
靠近(动词)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完成(动词)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3)以松脂、蜡和纸灰/以一平板按其面/用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以纸贴之介词,用,拿
(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1)唐人尚未盛为之/每韵为一贴(做,动词。
)
(2)皆为板本。
是(动词)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被(介词)
(4)未为简易/极为神速算是(动词)
(5)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6)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7)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8)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
(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指“铁板”
(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指不用的字模
(5)旋刻之代指“奇字”
(6)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7)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
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其印自落(自己,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