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内容。

2.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和疾病都是由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失调。

3.阴阳学说:阴阳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4.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通过五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本理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以及病机的理论。

1.外感:指外界气候、病菌等因素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五种病邪。

2.内伤:指内因引起的疾病,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劳倦过度等。

3.情志:指情绪、思维、精神等因素对人体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不同情志对应不同脏腑,情志失调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4.饮食:指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5.病机: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包括寒热邪正的关系、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内容。

三、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进行辨证施治的学科。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1.望诊: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进行观察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3.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体质、身体感受等来了解病情。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触诊脉搏的频率、强度、形态等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医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综合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药物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草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来治疗疾病。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方面。

在人体内部,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五行学说来理解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一个网络状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重要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器系统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和治疗常常通过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外界因素(六淫)和内在因素(七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相互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以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6.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症状、脉象、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框架,这些理论相互关联、
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靠哪两大系统的相互协调?A. 气血系统B. 脏腑系统C. 经络系统D. 骨肉系统答案:B2. 以下哪项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A. 整体观念B. 阴阳学说C. 病因学说D. 药物治疗答案:A3. 中医学中的“精”指的是什么?A. 精神B. 精液C. 精微物质D. 精神和精微物质答案:D4. 中医学认为,以下哪种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A. 饮食不当B. 情绪波动C. 外感六淫D. 体质虚弱答案:C5. 以下哪个是中医学中的“五行”?A. 金、木、水、火、土B. 金、木、水、火、风C. 金、木、水、火、湿D. 金、木、水、火、寒答案:A二、填空题6.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靠______和______两大系统的相互协调。

答案:脏腑系统、经络系统7.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8. 中医学中的“精”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先天之精、后天之精9. 中医学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外感六淫10. 中医学中的“五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木、水、火、土三、判断题1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答案:正确12.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注重养生保健。

()答案:正确13. 中医学中的“精”是指精神活动。

()答案:错误14.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虚弱有关。

()答案:正确15. 中医学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6.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辨证论治则强调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因时因地制定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精气血津液D. 病因病机答案:A2.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A. 精B. 气C. 血D. 津液答案:A3. 以下哪项不属于五行相生关系()A. 木生火B. 火生土C. 土生金D. 金生木答案:D4. 脏腑中,具有“将军之官”之称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肺答案:B5.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医病因分类()A. 风寒暑湿B. 疠气C. 情志D. 药物答案:D二、判断题6.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答案:正确7. 中医学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答案:正确8.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答案:正确9. 中医学治疗原则中的“标本兼顾”是指治疗时既要考虑病因,又要考虑病机。

()答案:错误10. 中医学认为,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答案:正确三、填空题11.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______。

答案:气12. 脏腑中,具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______。

答案:脾13. 中医学病因分类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______。

答案:病理产物14. 中医学治疗原则中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______来制定治疗原则。

答案:病因病机15. 中医学认为,药物有四气五味,其中“四气”指的是药物的______。

答案:寒热温凉四、名词解释16.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宇宙观,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构成的。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7.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术语,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五个腑。

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相互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闻气味或听病人的声音来辨别疾病。

问诊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通过病人的主诉、病史等获得病情资料。

切诊是通过按摩全身的穴位来探查病情,了解疾病的程度和位置。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物成分、药物剂型和药物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建立了中药的性味与归经理论,即通过中药的味道和性质来判断其对脏腑的作用。

中药学又研究中草药的药效成分,通过分离和鉴定药物中有效的化学成分来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

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组方和药物配伍的学科。

方剂学主要包括对古代名方的研究、方剂的分类和药物配伍的原则等内容。

方剂学通过对历代名方的整理和总结,发展出了千余种中药方剂。

方剂是多种中药组合而成,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来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和平衡阴阳的关系。

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是指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了解的中医理论和方法。

包括常用的中药和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等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和方剂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药师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为中医学的核心,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汇总。

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信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2. 中医的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的运行和供应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通过调整气血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医的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之分,而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常常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整阴阳关系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 中医的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这些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人体的各个部分得以相互联系。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包括了诸多理论,如六淫、七情、火热病机等。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人体内部因素以及情志因素等有关。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的汇总,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人体健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张林国. 中医理论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三章脏象第一节五脏第二节六腑第三节奇恒之府第四节形体官窍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第二节气第三节血第四节津液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五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六章体质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第二节内伤病因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四节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发病机理第二节基本病机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四节脏腑病机第五节经络病机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一节养生第二节预防第三节治则[附]五运六气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二节标本中气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问题1: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传统医学系统,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广泛应用。

中医注重平衡和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通过采用草药、针灸、按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问题2: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学说。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核心概念,并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问题3: 阴阳学说是什么?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描述了宇宙中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对立面。

阴阳观念被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在中医中,健康被视为阴阳的平衡,而疾病被视为阴阳失衡。

问题4: 五行学说是什么?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归类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中医认为,这些元素相互关联并具有相互制约的属性。

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人体器官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问题5: 气血津液学说是什么?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人体的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气、血、津液等。

中医认为,这些物质的平衡和流动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津液学说被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中。

问题6: 脏腑学说是什么?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人体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础,并与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互关联。

问题7: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中医诊断通常包括四个步骤: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其声音和气味、询问症状和切诊脉象,中医医生可以获取关于患者健康状态的信息,并作出诊断。

问题8: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草药、针灸、按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通过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来促进自愈能力。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个体情况。

问题9: 中医是否适用于所有疾病?中医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慢性病和急性病。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及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及气的基本概念:精及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及“扶弱”之法。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其中基础理论尤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系统、脏腑相表里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内部各脏器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因此在诊疗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非只看症状表现。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产生的,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气的载体和养分,津液则负责滋润和代谢肌肉骨骼等组织,保证身体正常运作。

经络系统中医经络系统是一套复杂而系统的通道网络,贯穿于全身。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够调节脏腑功能,如果气血在经络中受阻,则可能导致病变。

因此,经络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脏腑相表里中医脏腑相表里理论是指脏腑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脏腑与体表皮肤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脏腑相表里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观察体表的变化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诊断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也为中医诊疗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医诊疗的全局,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 体 观 念
中医奉行“天人合一” 中医奉行“天人合一”的理论
自然界:天部、人部、地部,三部。 自然界:天部、人部、地部,三部。 人身体:上部、中部、下部,三部。 人身体:上部、中部、下部,三部。 脉诊有:人迎、寸口、趺阳。三部。 脉诊有:人迎、寸口、趺阳。三部。 中医认为: 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运行为本 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阴阳学说
1、阴阳对立制约 、 2、阴阳相互转化 、 3、阴阳消长平衡 、 4、阴阳互根互用 、
《黄帝内经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绝,精气乃决。 “阴阳离绝,精气乃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阳者,万物之始也。 “阴阳者,万物之始也。”
阴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阴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 总结的朴素的哲学观点。 总结的朴素的哲学观点。 宏观阴阳: 宏观阴阳:阴阳是宇宙中万物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 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 阴阳者,
阴阳学说
微观阴阳: 微观阴阳: 静止的,消沉的,懒惰的,寒凉的, 静止的,消沉的,懒惰的,寒凉的,向下 内在的属于阴 的,内在的属于阴 运动的,活跃的,积极的,炎热的, 运动的,活跃的,积极的,炎热的,向上 的,外在的属于阳 外在的属于阳
中 医 学 基 础 理 论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 中医教研室 薛 晏


中医学理论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瑰宝, 中医学理论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瑰宝,自《黄帝内 算起,已有2000余年历史。 2000余年历史 经》算起,已有2000余年历史。 中医学理论是我们的祖先运用朴素的辩证法, 中医学理论是我们的祖先运用朴素的辩证法,创造 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不衰。 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不衰。 中医学理论是世界医学史上, 中医学理论是世界医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部分。 部分。 西方医学奠基自1628 1628年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动力学 西方医学奠基自1628年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动力学 至今不足400 400年 在西方医学没有传入中国之前, 至今不足400年。在西方医学没有传入中国之前, 我们的祖先运用中医学这朴素而简单的辩证法, 我们的祖先运用中医学这朴素而简单的辩证法,给 国人解除了2000余年疾病的痛苦。 2000余年疾病的痛苦 国人解除了2000余年疾病的痛苦。
五行归类简表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季 五情 五官 五味 五体 五气 五色 五化 五方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春 夏 长夏 秋 冬 怒 喜 思 悲 恐 目 舌 口 鼻 耳 酸 苦 甘 辛 咸 筋 脉 肉 皮毛 骨 风 暑 湿 燥 寒 青 赤 黄 白 黑 生 长 化 收 藏 东 南 中 西 北
藏 象 学 说
脾 五行属“ 五行属“土” 胃五行属“ 胃五行属“土”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密典论 灵兰密典论》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 灵兰密典论》 主体在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 脾,主体在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 色为黄,在志为思。 色为黄,在志为思。 生理功能 脾主四肢肌肉,脾主统血,脾主运化,脾主升清。 脾主四肢肌肉,脾主统血,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 水谷之海” 为“水谷之海”。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学理论体系 体系是 在古代与巫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远在古代与巫的斗争 逐渐形成和发展 来的。早在战国时期, 形成和发展起 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战国时期, 秦越人扁鹊就批判了“信巫不信医”的观点, 秦越人扁鹊就批判了“信巫不信医”的观点, 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原” 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原”论证晋候得病 的原因,这说明当时医已独立于巫, 的原因,这说明当时医已独立于巫,并摒弃 了巫所谓病由鬼神所使的迷信观点, 了巫所谓病由鬼神所使的迷信观点,是中医 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五 行 学 说
五行生克关系 相生: 相生:顺序相生 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 相克:隔位相克 木→土→水→火→金→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母疾子病,子病犯母。 母疾子病,子病犯母。来自肝胆 肾膀胱生 生
心小肠
五 行 图

克 克 克 克 克 生
肺大肠

脾胃
五行图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经络者,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百骸。” 经络者,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百骸。 经络者 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 通。”
辨 证 论 治
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 治病求本,对因治疗,而不对症治疗。 治病求本,对因治疗,而不对症治疗。 辩证施治: 辩证施治: 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脏腑辨证(肝阳上亢、心肾不交、肺卫不固等) 脏腑辨证(肝阳上亢、心肾不交、肺卫不固等) 三焦辨证(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 三焦辨证(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 气血津液辨证(气虚、血虚、津液亏虚) 气血津液辨证(气虚、血虚、津液亏虚) 六经辨证(太阴厥阴少阴; 六经辨证(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少阳太阳) 卫气营血辨证(温病辨证法,按照病情轻重, 卫气营血辨证(温病辨证法,按照病情轻重,卫分 证、气 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藏 象 学 说
藏而不泄”谓之脏,实性脏器。 脏:“藏而不泄”谓之脏,实性脏器。 过而不留”谓之腑,中空器官。 腑:“过而不留”谓之腑,中空器官。 六脏六腑的名称 及表里阴阳属性 六脏: 心包( 六脏:肝、心、 脾、肺、 肾、 心包(里、阴) 六腑: 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表、阳)
经络的分类
十四正经的循行顺序: 十四正经的循行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 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 任脉→督脉 督脉→(肺经) 肝经→任脉 督脉 (肺经)
背诵口诀: 背诵口诀: 肺与大肠胃脾连,心接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已。 “肺与大肠胃脾连,心接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以《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成书为标志。先秦时期, (简称《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先秦时期,学术 空气空前活跃,为医学理论的总结奠定了基础, 空气空前活跃,为医学理论的总结奠定了基础,特 别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 别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更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创造了条件。 黄帝内经》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形成创造了条件。 《黄帝内经》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成就,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成就,同时也初步确立了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进一步发展的 基础和源泉。 基础和源泉。
藏 象 学 说
肝 五行属“ 五行属“木” 胆 五行属“ 五行属“木”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密典论 灵兰密典论》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 灵兰密典论》 “胆者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密典论》 胆者中正之官, 素问·灵兰密典论 灵兰密典论》 肝,主体在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 主体在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 在志为怒。 色为青 ,在志为怒。 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主筋。胆主决断,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主筋。胆主决断,胆为中精 之府。 之府。
概念: 概念: 深藏于内,为藏,其意通内脏。 藏:深藏于内,为藏,其意通内脏。 通假字,通现代汉语的“ 象:通假字,通现代汉语的“像”,其意为形 影像,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 象,影像,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 所谓藏象学说就是研究人体内, 所谓藏象学说就是研究人体内,脏腑器官形态 学及其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的学说。 学及其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的学说。
经络的分类
经脉的分类: 经脉的分类: 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 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 三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三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共计十二条经脉,也称“十二正经” 共计十二条经脉,也称“十二正经” 加上任脉、督脉,合称“十四正经” 加上任脉、督脉,合称“十四正经” 气功疗法里的大周天运行,指的就是气血沿十四正经运行一周。 气功疗法里的大周天运行,指的就是气血沿十四正经运行一周。
五 行 学 说
五行的基本属性 木性曲直” 木:“木性曲直” 火性炎上” 火:“火性炎上” 土性稼穑” 土:“土性稼穑” 金性从革” 金:“金性从革” 水性润下” 水:“水性润下” 木的特性刚直, 木的特性刚直,坚韧不屈 火的特性炎热, 火的特性炎热,向上蒸腾 土的特性收获, 土的特性收获,种植采收 金的特性变革, 金的特性变革,变革顺从 水的特性滋润, 水的特性滋润,滋润生长 ——出自《尚书 洪范》 出自《 洪范》 出自 尚书·洪范
四季阴阳变化图
五 行 学 说
五行的概念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由“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所化生。 五种物质所化生。 因此五行就是构成万物的根本, 因此五行就是构成万物的根本,也是构成生命 活动的根本。 活动的根本。 于是古人将五行运用于中医理论当中, 于是古人将五行运用于中医理论当中,五行对 五脏对五腑,用来解释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 五脏对五腑,用来解释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