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高原病研究的技术总结

合集下载

高海拔地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研究技术报告

高海拔地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研究技术报告

3.7 SAS与高血压
表九.SAS组与对照组血压情况比较(X±S)
<0.01
<0.01
<0.01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39.5 -20.4 -23.4 SAS组 对照组 SBP DBP -9.8
由上表可见,SAS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基础血压水 平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同样的药物治疗方案后,单纯 高血压对照组患者血压下降幅度大,1周后血压基本达 标,而SAS组患者降压效果较差,血压不能达标。 SAS组患者夜间血压升高者有35例,发生率为81.4%,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提示SAS患者更易发 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心脑血管风险增大。 24小时血压监测发现,SAS组患者夜间血压波动较大, 在呼吸暂停发生前后,血压最高可达220/140mmHg, 最低可至96/54mmHg,短时间内的血压交替变化, 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 发生。
3.研究仪器
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2700 心脏彩超仪:Philips sonos7500 多导心电图仪:Cardimax Fx-7402 24小时心电及血压监护仪: Mobil-o-Graph 数字化X线摄影机:Simeon Axzom Aristor vx plus 睡眠呼吸监测仪:Compumedics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
高海拔地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的临床特点研究技术报告
一.立项依据及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国内 在北京和上海研究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患病 率分别约为3.1% 和3.62% ,SAS患者中男、女性别 比为8:1。SAS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 群(年龄>65岁)的发病率高达20%至40% ,据估计, 全球每日大约有3000人死于该病,可见,SAS已成为 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消耗大量医疗卫生资源的慢性 疾病。

慢性急性高原病预防论文

慢性急性高原病预防论文

慢性浅谈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摘要:急性高原病是进入高原后因缺氧而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临床症候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发生几率,提高进入高原后的的安全性。

本文首先说明了急性高原病的主要表现,然后对如何预防急性高原病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表现;预防【中图分类号】r5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82-01急性高原病是进入高原后,因高原空气比较稀薄,氧气以及大气压均较低,而在最初数小时或者数天内出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人在进入高原后,因缺氧而容易导致身体机能发生紊乱,并出现一系列反应,轻度反应比较常见,重度反应主要表现为高原肺水肿以及脑水肿两种病症。

如果能在进入高原前后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将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对于尽早适应高原环境,并提高身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1急性高原病的主要表现1.1一般性表现:在高原缺氧状态下,容易出现胸闷、恶心、厌食、呕吐、头晕、头痛、心悸、失眠、乏力、气促、呼吸困难、干咳等一般性症状。

1.2高原肺水肿:一般症状发生后如不能及时控制或部分人因自身体质较弱,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反应。

出现比较严重的心慌、胸闷,口唇呈绀紫色、端坐呼吸、干咳严重,且咳淡红色泡沫,或者出现咯血,肺部出现干鸣音或湿罗音,并伴有发烧、腹痛以及比较严重的呕吐症状时,提示可能出现高原性肺水肿,应及时进行救治。

1.3高原性脑水肿: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主要因疲劳过度而致,上呼吸道出现感染的患者也比较容易出现,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头昏严重、呕吐剧烈、嗜睡、四肢乏力、神志不清、精神紊乱等症状[1]。

2急性高原病的预防2.1急性高原病知识的教育宣传:在集体性进入高原前,应加强对高原病知识的宣传,通过专门教育课程,或者开展知识讲座的形式,让待进入高原的人员对高原病的基本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尤其对于进入高原的注意事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措施以及简单的救治方法等,能比较熟悉。

体检指标与慢性高原病机体损害的研究进展

体检指标与慢性高原病机体损害的研究进展

体检指标与慢性高原病机体损害的研究进展摘要:对于生活在高原区域的居民而言,慢性高原病发病率较高,当患有该种疾病后,通常会有相应的表现,如红细胞增多、过度肺动脉高压等,给高原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体检指标与慢性高原疾病损伤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以促进高原疾病防治工作开展效果,使高原区居民健康和谐生活。

关键词:体检指标;慢性高原病;损害慢性高原病是高原常见疾病,在对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方面,现阶段国际上以“青海标准”标准为主。

该种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既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高原心脏病。

在旦增普赤等人员调查报告显示,西藏阿里区域的居民,慢性高原病发病率超过40%。

在高原区域开发和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慢性高原病关注度日益提升,医学领域的学者在强化职业卫生管理的基础上,对有关医学体检指标异常分类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遗传基因等内容。

本文总结了体检指标与慢性高原疾病机体损害的有关研究,并进行相关综述。

1.慢性高原病的敏感体检指标1.1血脂检测指标血脂检测的敏感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1.2血液学检查指标主要有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细胞等。

1.3肾功能及尿液化学检查指标该指标多为敏感指标,主要是血清总胆红素、总蛋白、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等。

2高原环境引发的机体损伤与体检敏感指标之间的联系2.1血液生化指标当患者患有慢性高原病后,其血液生化指标会出现显著的改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低氧环境下,机体糖代谢供给会发生异常,并且蛋白质会参与到能量代谢中,从而引发低蛋白血症的出现,与此同时,血清酶活性也会提升。

若STB、AST以及血尿酸等出现上升的情况,TB及BLA会出现显著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机体多种器官或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致。

高原适应不全症疾病研究报告

高原适应不全症疾病研究报告

高原适应不全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高山病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心脑血管,急诊科,呼吸内科病症体征:呼吸困难,头痛,失眠,食欲减退,心动过速疾病介绍: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高原建设者,边防战士,登山运动员等如未采取预防措施,可引起高原病(HIGH 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症状体征: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国外学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合征: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原病。

我国学者划分高原病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

一、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产生反应,有头痛、头昏、心悸、气短。

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

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

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小时内,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自行消失。

症状重者可对症治疗,采用乙酰唑胺剂量0.25G口服,每日2~4次,上山前2天起服至登高原后3天。

该药起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睡眠时的缺氧状况。

乙酰唑胺可提高动脉氧浓度及改善动脉血的氧合作用,防止进一步损伤肺部气体交换;还可减少蛋白尿和周围水肿等。

泼尼松5~10MG,每日2次口服,上山后用3天有利于减轻症状。

此外尚可用适量镇静剂、各种维生素以及氨茶碱等。

2、高原肺水肿发病率约为3%。

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当海拔达4000M以上则发病,但也可在2500M快速登山者中发病。

所以有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也有迟至3~10天才发病者。

症状如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个别严重者可有少尿、咯多量血性泡沫痰、甚至神志不清。

慢性高原病研究的技术总结

慢性高原病研究的技术总结

Tinnitus 0 No tinnitus 1 Mild tinnitus 2 Moderate tinnitus 3 Severe tinnitus Hb Males: > 18g < 21 g/dl ≥ 21g/dl score = 0 score = 3 (León-Velarde et al., 1993; Monge-C et al., 1992) Females:> 16g/dl < 19g/dl ≥19g/dl score = 0 score = 3
慢性高原病研究的技术总结
一、概念 慢性高原病(Chronic high altitude disease),国际上习称 慢性高山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CMS). 1925年,Carlos Monge报告了第一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综 合征”也称之为“慢性高山病”(CMS)并为纪念他而称为 “Monge病”。该病人为一38岁男性,生活于秘鲁海拔4330米 Cerro 886 , 的Cerro de Pasco, 其红细胞值高达886万,显著高于该高度正常 值。由于过度的红细胞增多(excessive polycythemia)是CMS的 重 要 标 志 , 故 “ 高 原 过 度 红 细 胞 增 多 症 ” ( High altitude excessive polycythemia) 或 简 称 “ 高 原 红 细 胞 增 多 症 ” ( 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 HAPC)是CMS的同义词。 CMS是一个生活在高原而丧失适应(Loss of adaptation)的临 床综合征,发生于久居和世高原者,特征为过度的红细胞增 多、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及严重的低氧血症,在转至海拔低处 病状好转。

西藏阿里地区慢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

西藏阿里地区慢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

西藏阿里地区慢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目的研究西藏阿里地区居民慢性高原病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意在提高高海拔地区世居者的健康水平及其生活质量。

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现况研究中的普查。

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被调查的202人中,男性48.5%,女性51.5%,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职业分布主要以单位工作人员为主。

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为44.6%。

慢性高原病在职业、年龄、过去饮酒、盐的摄入量、蔬菜的摄入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西藏阿里地区移居藏族者患高原病的机率相对较高,具有较大年龄、从事机关工作、具有饮酒习惯等特征居民其慢性高原病的发生更明显。

标签:西藏;慢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压低,易使人缺氧。

当人们对高原低氧环境不能适应时就发生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是长期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世居者或移居者,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失去习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1-3]。

近10年来有学者在同样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地区对慢性高原病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查,但从流行病学层面开展的群体性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对西藏本土居民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说是空白。

为此,本文就慢性高原病在西藏阿里地区的现状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并探讨发病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病因线索,为科学防治慢性高原病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目前移居在拉萨市的阿里地区籍居民。

1.2调查方法及内容对居住在拉萨市阿里地区安居园里的阿里地区籍居民进行普查,并采用入户一对一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检情况等;②生活行为方式,包括饮食习惯、食物结构、锻炼情况、睡眠状况等;③慢性高原病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症状;④体质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

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m2),BMI亚洲标准:消瘦,BMI<18.5;正常,BMI= 18.5~22.9;超重,BMI=23.0~24.9;肥胖,BMI≥25。

慢性高原病的脑部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慢性高原病的脑部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慢性高原病的脑部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高原居民人口的逐年增多,高海拔地区独特环境(低氧、抵压、太阳紫外线照射、脱水)对人类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缺氧。

大脑对缺氧极度敏感。

高海拔对大脑的影响一直被人们关注。

然而,目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急性高原病,而慢性高原病的相关文献研究非常少见。

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CMS)是人体长期生活在高原因习服失败(移居人群)或丧失适应(世居人群)的临床综合征[1]。

患者常以头疼、头晕、失眠、记忆力差等神经系统症状为著。

CT, MRI等影像学技术不仅能初步了解CMS脑部形态改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还能对脑功能进行评价,这对于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治疗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慢性高原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长期处于寒冷低氧环境,人体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血液流变学表现为血液浓稠比、粘滞性、聚集性增高,血凝与纤溶系统紊乱。

缺氧会引起血液学异常改变,进而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尤其以中神经系统受损最严重。

缺氧可引起血管痉挛,进一步形成高凝状态,这使CMS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脑组织病变,如脑缺血、脑梗塞灶,颅底以及软脑膜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甚至破裂出血,临床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脑肿胀、脑水肿[2]。

2.慢性高原病脑结构及脑功能改变的影像学表现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常规CT和MRI已经普遍应用于脑部多种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它们可以显示CMS脑部改变的形态学变化,近十年来,MRI技术突飞猛进,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能更精确的显示脑部细微结构变化(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

已有一些学者联合临床症状表现和CT, MRI成像表现来诊断、研究CMS脑部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2.1慢性高原病患者脑部改变的CT成像表现。

中重度CMS患者一般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沟、裂变浅[3]。

慢性高原(山)病心电图改变及分型的探讨

慢性高原(山)病心电图改变及分型的探讨

慢性高原(山)病心电图改变及分型的探讨摘要】目的:探究高原低氧环境对心脏的影响,研究其对心电图的改变,并对慢性高原性心脏病分型进行讨论,为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432例慢性高原病的心电图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对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在432例慢性高原病中,窦性心率失常有216例,占总体的50.00%;右心室肥厚和倾向共58例,占总体的13.43%;高原T波290例,占总体的67.13%;电轴右偏130例,占总体的30.09%;束支传导阻滞共78例,占总体的18.06%。

慢性高原病分为4个亚型,分别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衰退症、高原心脏病以及混合型慢性高原病。

结论:慢性高原病会引起机体心电图发生改变,在心电图改变中,以轻度异常改变为多见,大部分在低海拔地区可恢复。

对慢性高原病进行分型,不但可以促进对其生理病理的认识,而且有利于侧重防治。

【关键词】慢性高原(山)病;心电图改变;分型【中图分类号】R5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093-02高原病,是人体在高原低氧的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疾病。

致病因素主要有:缺氧、太阳辐射、干燥、寒冷、疲劳或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为:失眠、乏力、嗜睡、眼花、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呼吸急促、恶心呕吐、手脚麻木、心率加快等。

慢性高原病常常发生在世代居住或长期居住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人身上,是对高海拔居住不适应的一种症状。

1.慢性高原病的心电图改变1.1 对象与方法1.1.1对象选取慢性高原病患者432例(选取对象均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男性340人,女性92人,平均年龄为34.96。

1.1.2方法对432例慢性高原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并分析。

1.1.3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SPSS软件(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 结果与讨论在432例慢性高原病中,窦性心率失常有216例,占总体的50.00%,其中,窦性心律过缓96例,窦性心律不齐108例,窦性期前收缩1例,交界性逸搏2例,二联性2例,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窦性交界性心律6例。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疾病研究报告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疾病研究报告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急诊科,血液科病症体征:耳鸣,高原多血面容,头晕疾病介绍:什么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怎么回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红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是指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对低氧环境失习服引起的红细胞增生过度,它是慢性高原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绝大多数人发生在海拔3200M以上地区,但也有少数对低氧易感者可发生在低于海拔3200M地区,与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相比,高红症病人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显著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并伴有多血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及组织充血,血流淤滞及缺氧性损害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红细胞代偿性增加,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早期出现的并发症则以四肢末端小血栓形成为主,晚期由于大量促凝血因子被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并发症则以血栓,DIC为主,早期较高的医护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优质的护理是成功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在预防四肢血栓形成,出现坏疽发生方面的护理更为重要,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帮助患者推拿易出现早期栓塞的部位,对已发生血栓栓塞的病人应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25%硫酸镁热敷栓塞处等,以达到活血化瘀,控制病情的发展,促进病人康复的目的,对有心衰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应用扩张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对有脑血管栓塞的昏迷病人,应做好昏迷护理;在做吸痰处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口腔粘膜和气管粘膜,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吸痰时间不易过长,压力不能过高,以免出现肺不张,气管痉挛损伤,颅内压升高等总之,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本着密切观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症状体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1.症状本病多呈慢性经过,无明确的发病时间,一般发生在移居于高原一年,或原有急性高原病迁延不愈而致,高红症是由于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所致的全身各脏器缺氧性损伤;因各脏器受损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变化十分复杂,最常见症状是头痛,头晕,气短,乏力,记忆力减退。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摘要】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临床特征在高原气候环境下可能表现更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和药物治疗等内容,并重点探讨呼吸道康复训练在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显示,高原地区气候对患者病情有着重要影响,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结论部分总结了适合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策略,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该领域的深入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治疗探讨,影响因素,药物治疗,呼吸道康复训练,治疗策略,未来研究,呼吸道疾病1. 引言1.1 疾病背景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咳嗽、咳痰和气促等症状。

在高原地区,由于氧气稀薄和环境气温低,患者的肺功能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较平原地区更高。

据统计,高原地区居民的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约为平原地区的两倍。

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使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肺部感染,加重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高原地区的气象条件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需求迫切,需要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深入了解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1.2 研究目的短等等。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深入了解该疾病在高原地区的发病情况和特点,分析可能影响该疾病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以促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高原地区的康复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当前治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治方案,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服务,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为该地区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慢性高原病肝功能及血清酶的改变

慢性高原病肝功能及血清酶的改变

慢性高原病肝功能及血清酶的改变作者:崔建华,张西洲,王宏运,哈振德,高亮,马勇,李彬【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患者肝功能及血清酶的变化。

方法选择移居海拔4 300 m 3个月以上的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其中CMS患者87名,为CMS组,其余236名为非CMS组。

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SDB)、总蛋白(TP)、清蛋白(BLA)、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

以血红蛋白 (18 g &lt;血红蛋白<21 g,记0分,血红蛋白≥21 g,记3分)及动脉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氧饱和度≤85%,记3分)记分。

分别以1,2,3分表示轻、中、重度。

无CMS总记分为0~5分,轻度为6~10分,中度为11~14分,重度为15分或更高。

结果 CMS组较非CMS组STB,AST,ALT,γGT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lt;0.05);TP,BLA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lt;0.01),SDB,ALP无统计学差异(P&gt;0.05)。

结论 CMS 引起肝功能指标及血清酶活性异常,提示CMS伴有多种器官或组织受损。

【关键词】慢性高原病;肝功能;血清酶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iver function and the serum enzyme changes of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CMS) sufferers. Methods A total of 323 youth who stayed at a high altitude of 4,300 meters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were inspected for serum total bilirubin (STB), serum directbilirubin (SDB), total protein (TP), albumin (ALB),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γglutamyl transferase (γGT) and alkalinephosphatase (ALP). Count points on hemoglobin (Hb) and oxygen saturation (SaO2) were recorded (18g0.05). Conclusion CMS leads to the changes in liver function and serum enzyme activity, which indicates that multiple organs and tissue are damaged.Key words:chronic high altitude sickness; liver function; serum enzyme慢性高原病(Chronic high altitude sicknes,CMS)是高原常见病,主要引起血液、神经、心脏、呼吸功能的障碍,是严重影响高原移居者健康的疾患,表现为过度的红细胞增多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

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

03
慢性高原病病理生理变化
缺氧对机体影响
心肺功能受损
01
长期缺氧导致心肺负担加重,可能引发心肌肥厚、肺动脉高压
等病变。
血液循环障碍
02
缺氧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和局部
淤血。
神经系统症状
03
缺氧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头痛、失眠、记忆力减
退等症状。
寒冷干燥环境适应性改变
社会支持系统在预防中作用
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高原 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如提供医 疗补贴、建设高原病防治机构等 。
社会团体参与
鼓励社会团体参与高原病的预防 工作,如组织志愿者进行高原病 知识宣传、提供心理支持等。
家庭和个人重视
家庭和个人应重视高原病的预防 工作,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 、鼓励个人进行健康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胸部X线片
观察肺部是否有炎症、水肿等异常表现。
心电图
了解患者的心脏电生理活动,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等表现 。
超声心动图
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有心脏扩大、心功能不 全等表现。
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与其他疾病鉴别
慢性高原病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相似,如心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因此需 要进行鉴别诊断。
适应性锻炼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心肺功能,增强机体 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建议选择轻度至中度的有氧 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心理干预
针对慢性高原病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积极面对疾病。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议
01
定期随访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慢性高原病血生化的变化

慢性高原病血生化的变化

【关键词】慢性高原病【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血生化的变化。

方法对居住在海拔4300m高原87例cms者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sd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并与236例非cms者作比较。

结果 cms组较非cms组stb、tc、ast、alt、γ-gt、bun、ua增高,tg、tp、bla、hdlc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ms引起肝功能、肾功能等多项指标异常,有多脏器损伤。

【关键词】慢性高原病;肝功能;肾功能;血脂;酶blood biochemical changes of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是高原常见病,是严重影响高原移居者健康的疾患,表现为过度的红细胞增多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

是指平原人移居至高海拔地区所发生急性高原病后不缓解并迁延持续3个月以上或进入高原3个月后所出现的与低压、低氧有关的症候群。

其症状体征主要是头痛、头晕、耳鸣、气促或心悸、失眠、疲乏、食欲减退等。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cms,充分认识和分析研究高原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我们对海拔4300m长期移居高原的cms患者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浆蛋白及血清酶等项目进行检测,旨在探讨cms的发病机制。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移居海拔4300m 3个月以上的汉族男性青年323例,其中cms 87例,年龄17~39岁,平均年龄(23.6±4.3)岁。

1.2 方法 cms诊断依据国际cms“青海标准”[1]。

慢性高原病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慢性高原病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4), 5323-532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4754慢性高原病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李梦醒,李文倩*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3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11日摘要 慢性高原病是由高原低压缺氧引起的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

由于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仍有许多问题迄今尚不清楚。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显示,慢性高原病患者血浆中部分细胞因子水平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参与高原病相关细胞因子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慢性高原病,促红细胞生成素,缺氧诱导因子-1,白细胞介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Research Progress of Cytokines Related to Chronic High Altitude DiseaseMengxing Li, Wenqian Li *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Mar. 7th , 2023; accepted: Apr. 1st , 2023; published: Apr. 11th , 2023AbstractChronic high altitude disease is a kind of high altitude idiopathic disease caused by low altitude hypoxia. Because the pathogenesis of plateau disease is very complex,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at are still unclear.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level of some cyto-kines in the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lateau disease has chang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cytokines involved in plateau disease,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pathogenesis of plateau disease and finding new therapeutic targets.*通讯作者。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疾病研究报告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疾病研究报告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所属部位:胸部就诊科室:内科,心脑血管病症体征:肝脏肿大,红细胞增多,食欲不振,右室肥厚疾病介绍:什么是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是怎么回事?目前,在国内对混合性慢性高原病定义基本得到了一致,它是既有低氧性红细胞增生过多,又有肺动脉高压引起的高原心脏病的表现,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多发生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及少数世居者,一般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很少见,据报道,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世居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喜马拉雅山地区世居者,这可能是人体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居住时间要比安第斯高原长的多有关症状体征: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1.症状本病常见于长期居住在海拔3500M以上高原,HULTGREN描述了1例典型MONGE病的临床表现:患者43岁,英国工程师,他在秘鲁莫罗科查(4500M)工作1年后开始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失眠,工作能力及效率明显降低,体检血压及心率正常,面颊及口唇严重发绀,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和分裂;血细胞比容7 2%,白细胞计数正常;心电图右室肥厚,胸部X线肺动脉段凸出,右心室中度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52MMHG,舒张压26MMHG,平均压40MMHG,右心房压7MMHG,他离开秘鲁回英国后症状逐渐消失,肺动脉压恢复正常,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头晕,感觉异常,记忆力减退,睡眠紊乱包括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运动耐力降低等。

2.体征由于显著的红细胞增多和低氧血症,病人的面部,口唇,鼻尖,耳朵,手指(趾)显著发绀,甚至呈暗红或黑色,个别人可有杵状指,血压正常或较低,舒张压轻度增高,脉压变小,心率轻度增快,但一般不超过100次/MIN,右胸骨缘心尖搏动增强,检眼镜见动脉迂曲,静脉扩张,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肺动脉瓣区和/或心尖区闻及Ⅱ-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重者出现尿少,肝脏肿大,面部及下肢水肿等。

2021年高原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高原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高原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全文)高原心脏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也称为慢性高原病或蒙赫病。

它发生在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移居或世居人群中,由于高寒、低氧、低气压等因素引起。

患者表现为红细胞异常增多、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等症状和体征,且这些症状在患者下到低海拔地区后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返回高海拔时又常常复发。

其中,高原心脏病对高原居民健康所造成的危害较为突出,因此本文将简要叙述高原心脏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诊断、防治研究进展。

高原心脏病通常是指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由低氧低气压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肥厚和(或)右心功能不全,甚至累及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一种慢性高原病。

在国内通常称为高原心脏病,国际上通常称为高原肺动脉高压。

高原心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表明,患病率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成人患病率低于儿童,而汉族和哈萨克族移民者患病率远高于当地藏族和蒙古族。

高海拔地区空气中含氧量较低,长期的缺氧环境导致肺动脉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进而导致肺动脉压增高。

持续性的高肺动脉压增加了右心排血的阻力,右心室在高阻力下代偿性泵血,逐渐形成右心室壁肥厚,进而发展为右心衰。

在晚期还常常出现左心室扩大,左室壁增厚,最终导致全心衰竭。

因此,了解高原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高原心脏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发生在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移居或世居人群中,由于高寒、低氧、低气压等因素引起。

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长期缺氧环境导致肺动脉压增高,进而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了解高原心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4,15]心电图表现为右心室肥厚、肺动脉高压、心电轴右移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右心室扩大、肺动脉扩张、肺血管壁增厚等。

四)其他辅助检查[10]包括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

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是高原心脏病的主要环节。

慢性缺氧引起肺血管重塑,而急性缺氧则主要引起肺血管收缩。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原地区是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压低、氧分压低、气温低、紫外线强,这些环境因素使得高原地区居民更容易患上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促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在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较普通地区更高,治疗也更为困难。

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点,患者患上慢性支气管炎后症状更为严重,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也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对于患者及医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了解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同时分析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进一步完善对该疾病的认识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挖掘潜在的治疗靶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总结目前应用于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其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最终,通过研究成果和结论,提出针对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1. 症状表现: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尤其是在清晨或寒冷天气加重。

同时伴有胸闷、胸痛的情况较为常见。

2. 体征检查:患者可出现气道狭窄,呼吸音减弱或呼吸困难等体征。

胸部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壁增厚、气道狭窄等表现。

3. 病程发展:慢性支气管炎具有缓慢发展的特点,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病情加重等情况,需长期跟踪观察。

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组织中Bcl-2、Bcl-XL蛋白表达及意义

慢性高原病患者骨髓组织中Bcl-2、Bcl-XL蛋白表达及意义

0 95 0 9 0P均 < .5 ,c 2和 B l L蛋 白阳性系数问呈显著正相关 ( = .2 , 0 0 ) .3 、. 1 , 00 )Bl 一 cX — r 09 8 P< . 1 。结论 骨髓组织抗凋亡蛋 白 Bl c 2和 B l L表达升高 , - c— X 这种变化可能参与 C S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异常机制 。 M 关键词 : 高原病 , 慢性 ; 细胞 凋亡 ; c一; c X B l B1 L 2 .
c e ity tc niue Th e ulswe e a ay e n o a e ewe n t rup . Re uls Th o iie r ts o l2 h m sr e h q . e r s t r n lz d a d c mp r d b t e wo g o s s t e p st ae fBc - v
中 图分 类 号 : 5 5 1 R 5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2 6 ( 0 2 2 - 1 -3 10 -6 X 2 1 ) 1 0 1 0 0
C MS患者
E p e so s o l x r s i n fBc- 2.Bc - r t i s i o e ma r w is e o a i n s wi h o i l XL p o e n n b n r o t u fp t t t c r n c s e h
a d B lXL p oen n p t n swi MS w r 5 n c — r ti si ai t t C e e 7 % a d 8 . 5 ,r s e t ey,w i 6 6 % a d 3 . 3 e h n 12 % ep ci l v hl 2 . 7 e n 3 3 % i o to n c n rl g o p,r s e t ey ru e p c i l .T e e w r infc n i e e c si h o i v ae fBc- n c— ewe n t e e t o g o D v h r e e sg i a t f rn e n t e p st e r ts o l2 a d B lXL b t e h s w r u s i df i

高海拔地区慢性高原病患者聚焦解决模式健康教育

高海拔地区慢性高原病患者聚焦解决模式健康教育

高海拔地区慢性高原病患者聚焦解决模式健康教育杨玲【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年(卷),期】2018(017)005【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慢性高原病; 聚焦解决模式; 健康教育【作者】杨玲【作者单位】格尔木市第二人民医院青海格尔木816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4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是发生于海拔2 500 m以上的世居者或移居者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失去习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1]。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青藏高原约4%~5%的居民患有CMS,也是世界上CMS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2]。

CMS一般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患者对治疗和预后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常处于消极、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聚焦解决模式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充分尊重个体、相信个体自身资源和潜能的临床干预模式,强调把解决问题的关注点集中在人的正向方面,并且寻求最大化地挖掘个体(团体)的力量、优势和能力[3]。

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本院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对CMS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2004年第六届世界高原医学与低氧生理学会议上国际高山医学会发布的青海CMS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年龄35~65岁。

排除标准:并发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囊性纤维化、肺癌等慢性肺疾患;慢性呼吸功能紊乱者或某些慢性病引起的低氧血症,并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者;并存精神疾患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6.25±6.15)岁,根据我国高原病的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4]分类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16例、高原心脏病16例、高原衰退症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31±8.20)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20例、高原心脏病10例、高原衰退症5例。

慢性高原病患者与平原地区居民骨髓信号的MR测定及波谱分析

慢性高原病患者与平原地区居民骨髓信号的MR测定及波谱分析

慢性高原病患者与平原地区居民骨髓信号的MR测定及波谱分析世居高原的居民是对高原低氧环境长期适应。

由于长期慢性高原缺氧的应激反应,出现黄骨髓红髓化,使骨髓的水脂成份发生变化。

本研究采用磁共振无创活体检查的优势,扫描T1WI同反相位序列,测定椎体信号强度比值;T2WI m-FFE 序列,形成T2* Mapping 图,定量研究椎体红、黄骨髓的转变;S V-PRESS序列1 H-MRS 可对骨髓水脂及含氢化合物成份进行定量分析。

本研究选取海拔3000 米以上慢性高原病患者及初来平原地区(小于6月)人们的骨髓做比较,从而从分子水平揭示人类高原低氧适应机制。

标签:慢性高原病、骨髓、波谱【Abstract】The Native Plateau Tibetan is the best nation to adapt to high altitude hypoxia environment. Stress response due to long-term chronic high altitude hypoxia,appear yellow bone marrow red pulp,making the water lipid component of bone marrow change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noninvasive examination of the living advantages,scanning T1WI reverse phase sequence,vertebral signal intensity ratio;T2WI m-FFE sequence,the formation of T2* Mapping diagram,change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vertebral body red,yellow bone marrow;S V-PRESS sequences of 1 H-MRS can be used fo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one marrow fat water and hydrogen containing compound ingredients. This study selected 3000 meters above the sea leve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lateau sickness and beginning to plain area people’s bone marrow is compared,thus revealing the human hypoxia adapt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molecular level.【Key Words】Chronic high altitude disease,bone marrow,spectrum世代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的人们,是长期处于高原低氧(hypoxia)环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见原文: 请见原文: The Qinghai CMS score The Qinghai score has been designed to assess CMS severity and to compare CMS cases within and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symptoms and the Hb at the altitude of residence: Breathlessness and/or palpitations 0 No breathlessness / palpitations 1 Mild breathlessness / palpitations 2 Moderate breathlessness / palpitations 3 Severe breathlessness / palpitations Sleep disturbance 0 Sleep as well as usual 1 Did not sleep as well as usual 2 Woke many times, poor night’s sleep 3 Could not sleep at all
二、诊断标准研究 1982年在西宁召开的高原医学会议上拟定了一个概念性的 年在西宁召开的高原医学会议上拟定了一个概念性的 诊断标准,经过10年的应用 认为其太笼统, 年的应用, 诊断标准,经过 年的应用,认为其太笼统,在实际操作时难 以统一掌握。 以统一掌握。 1992年在海口专门召开了一次“ 高原病命名及分型” 会议 年在海口专门召开了一次“ 年在海口专门召开了一次 高原病命名及分型” 但没预料到,意见十分分歧,未臻一致。 ,但没预料到,意见十分分歧,未臻一致。 但是, 但是 , 我国高原医学工作者迫切期望建立一个统一的高原 病诊断标准,才能使流行病学、 病诊断标准,才能使流行病学、临床学和病理生理学有依可循 为此,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按照“百家争鸣、 。为此,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按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的原则,让高原医学家充分各抒己见,约有20余篇文章发表 ”的原则,让高原医学家充分各抒己见,约有 余篇文章发表 高原医学”杂志。在此基础上,吴天一教授拟定了两篇“ 于“高原医学”杂志。在此基础上,吴天一教授拟定了两篇“ 高原病命名分型” 高原病诊断标准”的大型述评, 高原病命名分型”和“高原病诊断标准”的大型述评,概括了 国内外的意见和方案,提出了意向标准。 国内外的意见和方案,提出了意向标准。
Tinnitus 0 No tinnitus 1 Mild tinnitus 2 Moderate tinnitus 3 Severe tinnitus Hb Males: > 18g < 21 g/dl ≥ 21g/dl score = 0 score = 3 (León-Velarde et al., 1993; Monge-C et al., 1992) Females:> 16g/dl < 19g/dl ≥19g/dl score = 0 score = 3
Cyanosis 0 No cyanosis 1 Mild cyanosis 2 Moderate cyanosis 3 Severe cyanosis Dilatation of veins 0 No dilatation of veins 1 Mild dilatation of veins 2 Moderate dilatation of veins 3 Severe dilatation of veins Paresthesia 0 Paresthesia 1 Mild paresthesia 2 Moderate paresthesia 3 Severe paresthesia Headache 0 No headache 1 Mild headache symptoms 2 Moderate headache 3 Severe headache, incapacitating
1995年9月在西宁召开的“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第三届 年 月在西宁召开的 月在西宁召开的“ 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 按照“求大同,存小异” 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上,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原 将初步方案分发与会专家,经过讨论,终于通过了“ 则,将初步方案分发与会专家,经过讨论,终于通过了“我国 高原病命名分型和诊断标准的意见” 高原病命名分型和诊断标准的意见”,其中难度大的是慢性高 原病,分了高原衰退症(即原称慢性高原反应) 原病,分了高原衰退症(即原称慢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 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小儿型、成人型) 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小儿型、成人型),慢性高原病混合型 病几个型。 或Monge病几个型。 病几个型 这一全国标准,对推动临床和科研工作的统一化、 这一全国标准,对推动临床和科研工作的统一化、科学化 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少数军队单位以外, 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少数军队单位以外,全国都统一使用了这 一标准。 一标准。
2004年8月在西宁召开的世界第六届高原医学与生理 年 月在西宁召开的世界第六届高原医学与生理 学会议,慢性高原病是本次会议的重中之重, 学会议,慢性高原病是本次会议的重中之重,CMS诊断标 诊断标 准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工作组先后召开了四次会议, 准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工作组先后召开了四次会议,通过 艰巨的协商讨论,终于达成了国际CMS量化诊断标准,应 量化诊断标准, 艰巨的协商讨论,终于达成了国际 量化诊断标准 用了我国的记分系统,并将此定名为“ 用了我国的记分系统,并将此定名为“青海慢性高山病记 分系统” 分系统”(Qing Louise低氧讨论会上建立了一 国际上,1991年在加拿大 年在加拿大 低氧讨论会上建立了一 急性高山病的诊断标准” 项“急性高山病的诊断标准”,这激发了国际高原医学家创意也 应建立国际统一的“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 应建立国际统一的“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而且很快得到广泛 支持,1997年末成立了一个国际工作组,由世界上具有广大高原 支持, 年末成立了一个国际工作组, 年末成立了一个国际工作组 人群地区的专家组成,有中国,秘鲁 玻利维亚,美国 法国,瑞士 秘鲁,玻利维亚 美国,法国 瑞士,吉 人群地区的专家组成, 有中国 秘鲁 玻利维亚 美国 法国 瑞士 吉 尔吉斯, 日本等国,我国吴天一 格日力参加工作组。 我国吴天一、 尔吉斯 日本等国 我国吴天一、格日力参加工作组。工作组也采 用了大量交流信息和意见的方法,由秘鲁的Leon-Velarde Fabiola 用了大量交流信息和意见的方法,由秘鲁的 教授及美国John T Reeves教授负责组织,大家提出了许多方案。 教授负责组织, 教授及美国 教授负责组织 大家提出了许多方案。 1998年5月在日本松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高原医学与生理学 年 月在日本松本召开的“ 月在日本松本召开的 大会期间,工作组开会讨论国际标准,令人惊奇的是, ”大会期间,工作组开会讨论国际标准,令人惊奇的是,意见十 分分歧,争论十分激烈, 分分歧,争论十分激烈,甚至认为慢性高山病都是由慢性呼吸道 病变引起的,真正的慢性高山病并不存在。针对这一局面, 病变引起的,真正的慢性高山病并不存在。针对这一局面,工作 组仅起草了一个“慢性高山病的概念” 组仅起草了一个“慢性高山病的概念”,其它问题待后协商讨论 。
这是不足为奇的, 这是不足为奇的 , 因为慢性高原病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远比急性高山病要复杂得多, 远比急性高山病要复杂得多,各国学者所处地理环境及面向的 人群又不相同。为此必须拿出建立诊断标准的基础研究依据来。 人群又不相同。为此必须拿出建立诊断标准的基础研究依据来。 在此期间,我国学者, 在此期间 , 我国学者 , 特别本课题组成员作了大量扎实的 工作,一是建立高原地区正常人的血液学( 工作,一是建立高原地区正常人的血液学(RBC、Hct、Hb) 、 、 ) 指标, 特别是“ 最适红细胞压积/或血红蛋白 或血红蛋白” 指标 , 特别是 “ 最适红细胞压积 或血红蛋白 ” (Optimal Hct or Hb),作为切割点的依据,其次,是论证高原肺动脉高压导 ,作为切割点的依据,其次, 致的右心损害是慢性高原病的重要表现。 致的右心损害是慢性高原病的重要表现。2002年在西班牙巴塞 年在西班牙巴塞 罗那第五届世界高原医学大会上, 罗那第五届世界高原医学大会上 , 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主席 Peter Hackett 主持了慢性高山病国际工作组会议,吴天一、 主持了慢性高山病国际工作组会议,吴天一、 格日力再次强调了高原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意义及高原心脏病为 慢性高山病的一型。 慢性高山病的一型。工作组分工让我们提供这方面资料及依据 , 我 们 先 后 在 会议 Proceedings,High Altitude Medicine & , Biology及Wilderness Med J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以阐述我们 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及 的观点及根据,为以后进入国际标准打下了基础。 的观点及根据,为以后进入国际标准打下了基础。
应该说明, 年我国高原病诊断标准中, 应该说明 ,1995年我国高原病诊断标准中, 虽然对慢 年我国高原病诊断标准中 性高原病的血液学值等作出了量化要求, 性高原病的血液学值等作出了量化要求, 但是尚未建 立一个症状记分系统( 立一个症状记分系统(Questionnaire scoring system)。 ) 1998年在日本松本召开的“ 第三届世界高原医学与生 年在日本松本召开的“ 年在日本松本召开的 理学”大会会议上, 理学 ” 大会会议上, 吴天一的报告中已提出了一个症 状量化标准的记分系统,会后几年中, 状量化标准的记分系统, 会后几年中, 对这一量化标 准进一步在健康人群、 准进一步在健康人群、慢性高原病拟诊病人及临床确 诊病人中三重验证,有扎实的科学依据。 诊病人中三重验证,有扎实的科学依据。
(León-Velarde et al., 1997; León-Velarde et al.,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