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
高原病名词解释
高原病名词解释
1、高原病名词解释:高原病是指人体从平原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或由高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
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特发病,又称高山病。
2、高原病按照高原缺氧暴露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
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轻症高原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
平时说的高原反应就是
急性轻症高原病,属于可逆反应,预后较好,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劳等。
3、到高原地区后,要及时补充葡萄糖,每日饮水3到4升,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尤其是维C摄入,不要饮酒,尽量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及时吸氧。
高原疾病防治知识
• 易合并痛风、糖尿病。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慢性高原疾病的中心环节 且与心、肺、肝等疾患相互促进
注意事项
可尝试长期低流量吸氧(高压氧?放血疗法?); 高强度运动导致红细胞增高,因此高原上应注意适量运动,避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生; 红细胞增多与高脂血症、肥胖有一定的相关性,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高 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预防和缓解;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易发生痛风,应低嘌呤饮食、避免饮酒。 如确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如鼾症,应及时就诊治疗。夜间睡眠质量的改善有益于高原红细胞增多 症的缓解。
即高原病,高山病: 指人体暴露在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低氧环境对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的损伤,由此引发的一系
列高原不适应综合症。
急性高原病
(一)急性高原反应
• 初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大多数人都可出现高原反应症状; • 表现: • 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 • 轻微活动后即感胸闷、气短、心悸; •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 可伴有口唇紫绀;
• 目前高原肺水肿治疗较为成熟,但该病病情进展较快,有可疑征象时仍需及时就诊。 • 预防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 初进高原2-3日,应睡
眠药物。 • 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预防用药,市面上大多数药物为复方制剂,建议不要过多、过滥应用预防药物
,避免药物副作用。
(三)高原脑水肿
• 常见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劳累、饮酒、高原肺水肿、脑血管意外 • 表现: • 神经症状:剧烈头痛、眩晕、频繁呕吐、步态不稳。 • 精神症状:淡漠或烦躁; • 意识障碍:嗜睡、昏睡以至昏迷,甚至抽搐或脑膜刺激症状。
高原疾病的研究与防治
高原疾病的研究与防治一、引言高原疾病是指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身体不适和疾病,包括急性高山病、慢性高山病、高原缺氧性心肺疾病等。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以及高原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高原疾病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就高原疾病的研究与防治进行综述,探讨高山缺氧、气候变化、人群遗传等因素对高原疾病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的应用与效果。
二、高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1 高山缺氧高山环境中,大气压、氧气分压随海拔高度降低。
人体进入高原环境时,肺泡氧气分压逐渐降低,导致血氧分压降低。
过度缺氧会导致全身的代谢和功能障碍,从而引起高原病。
2.2 气候变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大影响了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改变高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比如,气候变暖导致的高山冰川消融和降雨量变化,会对水系统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2.3 人群遗传不同人群的遗传背景和基因表达对高原环境的影响不同。
研究表明,藏族人和印第安人在适应高原环境上的遗传基础和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影响其容易患上高原疾病的风险。
三、高原疾病的防治措施3.1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重要方法。
针对不同的高原疾病,常用的预防性药物包括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甲基睾丸素、丙戊酸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高原病的症状和预防高原病的发生。
3.2 氧气疗法氧气疗法是缓解高原病的有效方法。
输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和组织氧分压,从而改善身体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氧气疗法可以对急性高山病和慢性高山病的患者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
3.3 酸碱平衡在高原环境中,身体的酸碱平衡失调是导致高原病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节饮食和药物等措施,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高原病。
四、结论高原疾病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健康问题,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
对高原疾病的有效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药物预防、氧气疗法和酸碱平衡等,进一步探究高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防治措施和策略,有助于保障高原地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急进高原,认识“急性高原病”
急进高原,认识“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疾病,尤其是对那些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活动或居住的人来说。
当我们暴露在高海拔环境中时,气压和氧气含量都会下降,这可能导致一些身体适应方面的问题,进而引发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疲劳和乏力、呼吸困难,以及失眠和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应高海拔环境并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如快速升高海拔或个体身体状况较弱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症状。
尽管急性高原病可怕,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及早识别和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和风险。
与此同时,一旦出现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及早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计划前往高海拔地区,建议提前咨询医生或专业旅行顾问,了解有关如何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建议和措施。
此外,合理注意休息、饮食和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也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什么是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一种由于在高海拔环境下迅速暴露而引起的疾病。
当人们突然到达海拔较高的地区时,由于气压和氧含量的降低,机体需要适应新的环境。
急性高原病可以影响到任何人在高海拔地区停留的人群,无论其年龄或性别。
然而,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急性高原病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的人群:对于那些没有适应过高海拔环境的人来说,他们在到达高海拔地区后可能会更容易出现急性高原病的症状。
当人们迅速升高到较高海拔地区时,他们的身体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海拔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急性高原病的风险。
那些已经有健康问题或慢性疾病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急性高原病的影响。
例如有心脏或肺部疾病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年龄较大的人可能对高海拔环境更敏感,并更容易出现急性高原病的症状。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受到急性高原病的影响。
大多数人可以通过适应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发病风险。
高原病的防治措施与处理方法
护理操作规范与安全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转运过程中,各项护理 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防止感染。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定期检查转运设备,确保 其正常运行,避免出现故 障。
加强安全防护
对意识不清或烦躁不安的 患者,应使用约束带等保 护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家属沟通技巧及心理支持
与家属保持沟通
及时向家属通报患者病情和转运进展 ,解答家属疑问。
高原病的防治措施与处理方法
汇报人:XX 2024-02-01
目录
• 高原病概述 • 预防措施 • 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 转运途中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 • 康复期管理与教育指导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01
高原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高原病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分类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在高原地区活动时,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免长防策略
使用红景天等中药
红景天等中药具有提高机体抗缺氧能 力的作用,可在进入高原前一段时间 开始使用。
携带急救药品
在进入高原前,应准备一些急救药品 ,如红景天、丹参等,以备不时之需 。
心理调适及生活习惯调整
3
完善应急预案
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及时 、有效的应对,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健康教育普及率不足
01
部分人群对高原病的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应加大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
氧气供应设施不完善
02
部分地区的氧气供应设施不完善,影响了高原病的防治效果,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急 性高原病包括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慢性高原病则包括高原 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
高原病
浅谈高原病在高原病的诊治过程中,作者遇到一些问题。
现加以整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粗浅认识,供同道参考。
1对高原病定义的认识与建议迄今为止,内科学教材上仍将高原病定义为由平原进入海拔3000m 以上的高原地区,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而发生的综合征[1]。
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制订的“青海标准”,已明确将海拔2500m作为定义高原的起始海拔高度。
故建议内科学教材有必要将高原病的定义重新审定,合理适当调整海拔高度将其确定为高原。
科学规范地制定高原病诊断标准,有利于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对高原病做出科学严谨的诊治。
2关于初到高原人员的高血压诊断、治疗问题中国将急性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原脑水肿及混合型。
慢性高原病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
许多文献中指出,高原高血压起病缓慢。
但事实上,有不少患者,在平原地区血压(包括24h动态血压检测)正常,而初到高原1w后血压上升(血压≥140/90mmhg),表现为以舒张压增高为主,且多发生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患者常为汉族男性青壮年,体质较胖,暂且将这部分人群发生的高血压称为急性高原高血压。
高原病的诊治标准中却将这类患者归纳为慢性高原病当中[2]。
急性高原反应表现当中提到有少数人初到高原血压暂时升高,1w左右消失,但发现这部分人群只要在海拔4000m 以上地区居住,血压增高的情况持续存在,回到平原后血压会逐渐恢复正常。
至于这部分患者若长期在平原地区居住,将来是否会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不清晰。
血压增高患者短期内不能回到海拔较低地区,且明显呈高血压症状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转换酶抑制剂等。
人初到高原,机体对低氧产生急性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增多,心排血量增加,周围小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这样就加强了血液对组织的灌注,有一定的适应作用,以后随着其他器官或细胞水平适应的建立,约经数周至数月,血压逐渐恢复正常,但这部分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的调节功能紊乱,交感神经活动依然维持在高水平。
几种高原病临床特征
高原病临床特征概念:高原大气压力低,空气稀薄,氧分压低,加上寒冷干燥,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不能适应时,即引起机体生理与病理上一系列变化,统称为高原病。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分型对高原病的分型问题,国内外有不少争议。
目前提出将高原病分为七种类型。
高原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高原反应:久居平原的人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机体对高原的自然环境未适应前所发生的一种反应。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疲乏无力、失眠、眼花、失水、鼻衄、手足麻木等。
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
少数人可发展成高原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
2、慢性高原反应:部分移居民其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仍不消退,称为慢性高原反应。
临床上往往突出表现某个系统异常。
根据临床特征,又可进一步区分为精神神经型、胃肠型和肾病型。
精神神经型:表现为失眠、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等。
胃肠型:表现为慢性腹泻、胃肠道出血、食欲减退。
肾病型:表现为浮肿、蛋白尿、血尿等。
高原昏迷:急速进入高原或久居高原的移居者,在过劳、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脑部急性缺氧而引起的意识障碍。
多发生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
于进入高原数小时或2—3天内发病。
病理改变为广泛性脑水肿,点状出血,甚至脑软化。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视力障碍、嗜睡以致昏迷、大小便失禁。
高原肺水肿:可分为急性和慢性1、急性高原肺水肿:此病多发生于初次迅速进入高原而对缺氧耐受性差的人。
世居高原居民在旅居平原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或由高原到更高地也可发病。
发病时间多在进入高原1---7天内。
临床表现头痛、头昏、心慌、极度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极度疲劳、唇舌发绀、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咳嗽频繁、夜间加重,不能入睡。
2、慢性高原肺水肿:少数高原移居者,其肺底部(一侧或两侧)长期存在湿性罗音,而能除外支气管扩张或迁延性肺炎等病因,当返回平原后肺部罗音即消失。
高山病的地理因素
高山病的地理因素高山病,又称缺氧性高原病,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暴露于低氧环境下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高山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地理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山病的地理因素,包括海拔、气候、地形等对高山病的影响。
海拔海拔是指某一点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
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压力和氧气分压逐渐降低,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这种低氧环境是高山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一般认为当海拔超过2500米时,人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病反应。
而当海拔超过4000米时,高山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气候条件相对恶劣。
低温、强风、干燥等气候因素会加剧高山病的发生。
低温会导致人体散热增加,增加身体能量消耗,使人体更易疲劳。
强风会加速水分蒸发,导致身体脱水,进而影响血液黏稠度和血流速度。
干燥的气候会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增加感染的风险。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
高山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脉、峡谷、冰川等。
这些地形特征对高山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首先,山脉和峡谷的存在会导致气流受阻,形成气流湍流和气压变化,进而影响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其次,冰川是高山地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冰川融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氧,可以提供额外的氧气供给,减轻高山病的症状。
其他地理因素除了海拔、气候和地形,还有其他地理因素也会对高山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地球磁场的变化、地壳运动等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高山地区的紫外线辐射也较强,容易引起皮肤晒伤和光化性皮肤病。
结论高山病是一种常见的高海拔环境下的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地理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海拔、气候和地形等地理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导致高山病的发生。
因此,在高山地区活动时,应该注意适应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轻高山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West, J. B. (2017). High-altitude medicine.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5(11), 1254-1264. 2. Basnyat, B., & Murdoch, D. R. (2003). High-altitude illness. The Lancet, 361(9373), 1967-1974. 3.Hackett, P. H., & Roach, R. C. (2001). High-altitude illnes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5(2), 107-114.。
高原病
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一、简介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
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高原反应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
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
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二、症状判断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
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高原病
高原病【概述】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
高原建设者、边防战士、登山运动员等如未采取预防措施,可引起高原病(high 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分型说明】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国外学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合征: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原病。
我国学者划分高原病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现分述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发病机制】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
适应的原因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机体的各种机能有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
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登高度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
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体),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
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 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
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
海拔愈高,大气中氧分压愈低,则机体缺氧程度也相应加重。
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均能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
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以及低温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临床表现】(一)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产生反应,有头痛、头昏、心悸、气短。
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
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
高原病
高原病概述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环境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气候寒冷和干燥,紫外线辐射强。
由平原移居到高原或短期在高原逗留的人,因对高原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引起以缺氧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称为高原病(diseases of high altitude),或称高原适应不全症(high altitude maladjustment),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高原病也可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下地区。
随着旅游业发展,高原病发病率与日俱增。
高原病是高原旅行者常见病死原因。
病因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
随着海拔升高,吸人气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
低压性低氧血症是急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
海拔2400~27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仅轻度降低;海拔3500~4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90%以下;海拔5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75%;海拔5500m以上时,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高原适应需要数周或数月或完全不能适应;海拔7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60%;海拔上升到8000m高度时,大气压268mmHg(35.62kPa)约为海平面(760mmHg)的1/3,吸入气氧分压仅为56mmHg(7.46kPa)。
高原病发病快慢、严重程度和发病率与所攀登高原海拔高度、攀登速度、高原停留时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生理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为适应低氧环境,身体需要适应性改变,以维持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间必要的压力阶差。
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缺氧时易发生适应不全。
高原病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如下:(一)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是由于大脑代谢旺盛,耗氧量大。
急性缺氧时,最初发生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压升高,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出现头痛、多言、失眠和步态不稳。
随着缺氧加重,脑细胞无氧代谢加强,ATP 生成减少,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发生高原脑水肿。
高原病PPT课件
急性高原病自身因素
➢ 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等 ➢ 迅速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时,机体发生代偿性变化: 1. 增加心脏收缩力使每分钟搏出量增加 2. 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来增加携氧能力
短时间内无法建立适应能力,极易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病客观因素
➢ 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左右 ➢ 3600米---5000米发病率达50% ➢ 结论:海拔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高原脑水肿之临床症状
➢ 除早期高原反应外,还可剧烈头疼、呕吐;神志恍惚、丧失 方位感、丧失记忆、出现幻觉或精神行为,个别人出现抽搐, 最后嗜睡至昏迷
➢ 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 孕妇登山2600米以上,可影响胎儿发育甚至致畸
高原脑水肿后果:高原昏迷
➢ 一般进入高原后1~10天内发病 ➢ 昏迷前:头痛、头晕、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等 ➢ 昏迷后:出现阵发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瞳孔缩小且固定,
子汁)并观察脱水情况。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和强 地松。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初步急救,待病情稳定后,安全转移至海拔较低处
➢高原肺水肿 病人绝对静卧休息,吸入流量
高浓度氧,保暖。数现场确无医疗条件, 转运到低海拔区,可迅速好转。休息2-3 天后可再攀登。地塞米松10-20mg稀释后 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可减少肺毛 细血管渗出。氨茶碱0.25mg加50%葡萄糖 20ml稀释缓慢静脉折射和缓解支气管痉挛
或忽大忽小;少数病例有肢体强直或肢体弛缓性瘫痪 ➢ 1/5的病人视神经乳头水肿
急性高原病预防(二):小药方
上山前2天至进入高原后3天:
➢ 口服乙酰唑胺
0.25g
2次/日
➢ 根据缺氧情况加服强地松 5-10mg
高原病相关知识
高原病相关知识概述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由于气压低,氧分压低,使人体发生一系列缺氧综合征,称高原病,也称高山病。
高原病多发于登山者,到高原的旅游者,进入高原的部队和职工,亦可见于久居高原者。
发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取决于很多因素:如高原的高度、登高的速度、在高原停留时间的久暂和个体的适应性等。
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差随登山高度的增加而缩小,这就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
对高原低氧环境,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使呼吸循环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通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引起通气增加,使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此过程可使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一般来说,在海拔3000m以内个体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适应,至5330m以上则很难适应。
个体的适应性亦有很大的差异。
严重高原病患者,除登山高度外,大多由于突然缺氧或他们对缺氧的通气反应差和体质虚弱所致。
病因与发病机制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
急性高原反应系登山后短时间内发生对低氧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若登山高度>4000m或快速登上2500m高山时,可由于突然缺氧致肺小静脉收缩,肺动脉高压以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高原性肿水肿;高原性脑水肿系由于低氧致脑部小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所致。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高原病。
其中以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更为多见,多发于久居4000m以上的高原居民中,他们对低氧的反应迟钝、代偿能力较差,导致慢性肺血管痉挛、硬化,肺动脉压增高,右室因负荷过重而增大。
此外,低氧还刺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代偿性增生,由此使血液粘度增加,加重全心负荷;由于对慢性低氧的适应不稳定性,还可导致血压异常波动。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1.有进入高原或在高原居住史。
2.急性高原病的临床表现(1)急性高原反应:多发生在登山后24h内,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
高原病的防治 ppt课件
小结
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高原上感觉不适,如能排除其他疾病,那就可
能患了高原病,注意休息和治疗 一旦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立即就地休息及治疗 一旦出现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征兆,请立即转至
低海拔地区,及时去专业医院就诊
早期预防 早期识别 早期治疗
Thank you
高原病,您知多少?
内容
什么是高原? 什么是高原病? 什么是急性高原病? 什么是慢性高原病? 怎样预防高原病? 高原病是否有后遗症?
1.什么是高原?
海拔的划分
海拔高度与大气压氧含量的关系
2.什么是高原病(Altitude sickness) ?
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
高原低血压症
定义:在平原地区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血压低于90/60mmHg ,
持续2周以上者
特点:一般初到高原者,易产生高血压,1年左右为波动期,久居
或世居者,易产生高原低血压
发病机制:长期低氧所致组胺含量增多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征
治疗:一般不需治疗。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糖皮激素替代疗
急性高原反应(急性轻症高原病)
发生时间:6~12h内出现,1~2w消失
发生高度:2400m以上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全身无力 ,失眠、多梦,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 心慌、胸闷、口唇紫绀、面部水肿等
治疗:轻者可自愈。重者给予对症治疗(镇痛、 吸氧或利尿等)
高原肺水肿
发生时间:3-48h~3-10d,多于夜间 发 生 率:3%左右 发生高度:4000m以上 常见诱因:劳累、寒冷、感冒、呼吸道感染、饮酒等 主要表现:急性高原反应+明显呼吸道症状(咳嗽渐加重、紫绀、心
高原病(急诊医学)
高原病1.高原病(high-altitude illness)又称高山病,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在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轻重不一、或急或缓的缺氧综合征。
2.在我国,高原病分为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急性高原病的诊疗如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在急诊较常见。
3.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平原和(或)氧疗,这比明确诊断更重要。
4.所有高原病患者都应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动脉血气、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心电图、床旁胸部X线、床旁心脏彩超,必要时及时复查。
5.诊断高原病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发病;②急性高原病症状随海拔的增高而加重,进入海拔较低地区而缓解,氧疗有效;③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疗大多有效;④除外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6.对危重患者应就地抢救,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给氧;发病地区确无医疗条件而有较好的运送工具及抢救设备者,可将患者由高原转往海拔低的地区治疗。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0岁,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哮喘、肺部疾病病史,今天晨起乘车前往海拔约4000m地区旅游途中突然出现进行性心慌、气短1天,胸闷、憋气1小时来诊,伴有咳嗽、咳痰,痰为白色黏痰,不能平卧。
查体:BP110/80mmHg,P110次/分,SpO276%,急性病容,口唇发绀,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明显痰鸣音及湿啰音,心律齐,双下肢轻度水肿。
【问题1】患者来诊后急诊应做什么?思路1:患者胸闷、憋气的原因尚不明确,所有类似患者都先进抢救室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建静脉通路,吸氧,快速采集病史。
思路2:完善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D-二聚体、动脉血气、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床旁心电图、床旁胸部X线、床旁心脏彩超,必要时及时复查。
知识点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非职业性高原病参照此标准)急性高原反应:由低海拔进抵海拔3000m以上地区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病,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发绀、乏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外周水肿、尿少等。
高原病的诊断及治疗
胸片层:1高– 未原使肺用水激肿素:双侧肺野弥散性斑片或云絮状完模全糊控影制;
层2高– 使原用心低脏剂病量:激肺素动脉明显突出。
(~40%)
层3 – 使用中等剂量激素
血气分析:高原肺水肿: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高原病的治疗
高原病的治疗
未控制
休息;高原肺水肿(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位或高枕卧位,
患者(n = 3416)
层1 – 未使用激素 层2 – 使用低剂量激素 层3 – 使用中等剂量激素
完全控制 (~40%)
注意患保者暖(n)= 3416)
氧疗; 易地层治1 –疗未;使用激素
完全控制
药呋塞物层 层米对23;––症使 使严治用用重疗低中者剂等。:量剂高激激量原素素激肺;素水快肿速(房舌颤下:含洋化地或黄口和服抗硝血苯小(~4地板0%平药) ;物氨)茶碱;
急性肺水肿治疗口诀
未控制
坐起来打三针(吗啡、速尿、氨茶碱)
或称层 层高23 ––原使 使适用用应低中剂等不量剂全激量症素激。素
(~40%)
高原病的诊断
高原病的诊断
高原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未适应者进入高原地区后6-24 小时发病,出现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 心、呕吐等,通常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
高原病介绍
什么是高原病,高原病都有哪几种,症状是什么样的?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
又称高山病。
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高原病是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慢性两种,分型虽未完全统一,但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分型。
一、急性高原病:1、高原反应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 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发生以头痛、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此型又称轻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
本型发病与进入高原的高度与速度及劳累、情绪紧张、寒冷、体力负荷等因素有关。
多发于登山后24小时内,一般在1~2周内即能适应,症状逐渐消失。
2、高原肺水肿又称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
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肺水肿。
发病率约为3%。
往往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多在海拔4 000m以上登山后3~48小时发病。
也有迟至3~10天者。
其特点为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头痛。
严重者少尿,神志不清。
转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后症状可迅速减轻,为本病之另一特点。
3、高原昏迷又称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脑病。
其病理机制为脑水肿。
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
有人称本病为恶性高原病。
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
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
查体可见脉率增快、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
二、慢性高原病:1、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红蛋白≥200g/L,红细胞≥6.5×10⒓/L(650万/mm3)及红细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常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气短、胸闷且活动后加重。
高原病的防治问题西京医院
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 拔更高的地区时 ,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 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高原低氧环境 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
分类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 高原肺水肿 高原脑水肿
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反应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慢性高原病混合型
红细胞比容≥
治疗 吸氧,转低海拔地区生活 低分子量右旋糖酐静脉滴注 对有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危重病人,如有血液
粘滞性过高,静脉放血300-500ml可使病情暂 时缓解
高原血压异常
分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 高原高血压:在平原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血压高于
140/90mmHg,并有相应症状,返回平原后恢复正常者 高原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 ,持续2周以上者 一般初到高原者,易产生高血压,1年左右为波动期,久
治
疗
氧
疗: 前述方法外、高压氧舱
脱水降颅压: 速尿 20mg iv, 地塞米松 20-40mg 静滴
甘露醇 125-250ml 静滴, 2-3/d 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 脑 保 护: 冰帽降温、细胞色素C
转 院治 疗:在病情稳定后,转低海拔地区继续治疗
有肺水肿、心力衰竭和红细胞增多时,不宜用甘露 醇脱水疗法
机械通气治疗:经上述治疗,呼衰不能纠正者
并发 症治疗: 心衰: 西地兰 0.2mg iv, 肺部感染:抗菌药物
转 院 治 疗: 在病情稳定后,转低海拔地区继续治疗
高原性脑水肿
发 生 高 度:4000m 以上
发 生 率:1%
严 重 程 度:凶险
主 要 表 现:高原反应+颅高压症状+精神和意识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服恐惧心理,正确认识高原病一、研究高原医学的重大意义及我国目前高原医学研究的进展一、高原环境特征1、海拔高、气压低。
一般每升高100米,气压下降约5毫米汞柱。
海拔3600米左右,含氧量占地平面的64%。
缺氧可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与病理变化。
2、气温变化大、风速大。
气温受季节、纬度和风向等因素影响,也受地形影响,一般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6℃。
低温使人体代谢增强,增大了耗氧量。
高原午间燥热,早晚严寒,日间温差大,有“年无炎夏,日有四季”的说法。
3、降雨少、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
空气绝对湿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3000米高度时,空气中水蒸汽绝对含量不到海平面的1/3。
高原降水量少,多集中6-9月,日照时间长,蒸发水份一般是降水量的5倍。
容易引起口渴、皮肤发痒、皲裂和鼻出血。
4、日光辐射强。
通常每升高100米,紫外线强度增强约1.3%。
拉萨每年日照时数3005小时,被称为“日光城”。
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可发生日光性皮炎、皮肤水肿,引起雪盲等。
二、人体如何适应高原缺氧1、脉搏(心律)频率:平原地区正常脉搏为72次/分,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分,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
2、呼吸:呼吸系统轻度缺氧时,首先表现呼吸加深加快,随缺氧加重呼吸频率也进一步加快,人们会感到胸闷气短。
适应后,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3、血压:平原地区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
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
适应后亦会恢复正常。
4、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
轻度缺氧时,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
进入较高海拔地区后,则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嗜睡、神志谈漠、反应迟钝。
少数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昏迷,若转入低海拔后会恢复正常。
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轻重常与本人心理状态和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
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的人,反应就多些;相反,精神愉快者反应就较少。
5、消化系统:进入高原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除胰腺分泌稍增加外,其余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肠胃功能明显减弱。
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面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
在高原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可逐步恢复。
6、血液系统:我们知道,人体内有一支载氧大军,就是红细胞,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运到组织。
在缺氧的情况下,刺激体内产生更多的红细胞生成素,促使骨髓制造大量红细胞,致使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红蛋白量增加,血红蛋白中一种能量结合氧的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多,使这支“运氧大军”从质和量上均获加强,可以和更多的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血液和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面积。
二、什么是高原病人入高原,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下无明显不适症状,3000至5000米,可产生一系列缺氧症状,但大都没有生命危险。
5000米为障碍临界高度,5000至7000米机体不能完全代谢,7000米为危险临界高度。
因高度突然增高,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原病。
因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致病因素,高原病对人体系统器官影响也不同,由此出现的症状也不同。
有的是暂时的,只要适应一段时间,或者离开高原环境,机能即能恢复正常。
有的持续时间长,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头昏、呼吸和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发烧、意识朦胧,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和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及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和痉挛等现象。
高原病可分急性和慢性高原病以及其他类型高原疾病。
三、哪些人容易得高原病高原病的发病决定于机体本身的内因和环境变化的外因两个方面。
(一)机体内因除了人类群体间对高原适应的差别外,人体对高原低氧的反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高原也欺人,如传说高原“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和“欺动不欺静”等现象,确有一定道理,这些都与人体内因有关。
1、低氧适应能力:人体原有的健康情况与低氧适应能力有关,从平原到高原的人中,体质差、缺乏运动锻炼的人比较容易发病,而那体些体质好,心肺体能健全,平时经常锻炼的人,则具有非特异的耐低氧能力,因此较少发病。
2、慢性病;如果原有某种慢性病,如慢性心肺疾患或严重贫血,营养不良、溃疡病等疾患,会降低对缺氧的适应调节能力,患这些病的人易于发病。
3、年龄:年龄有明显影响,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幼儿,神经系统及心肺对低氧的调节反应差,易于发病。
老年人对于对低氧的适应差,一些60岁以上的人在海拔1000—1500米高度就可出现轻度缺氧反应。
4、性别:到高原后女性具有较强的生理优势,因雌性素和黄体酮均可刺激呼吸中枢,提高呼吸能力,从而在缺氧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氧气。
从平原地区移居到高原人群,由于缺氧会导致红细胞增多,使血液黏度增高,影响循环功能。
而男性分泌的雄性荷尔蒙会促使红细胞增生,结果红细胞过多,容易患上慢性高原病。
女性分泌的雌性荷尔蒙则具有抑制红细胞过度增生的作用,而且,女性每月一次月经,起了“天然放血”的作用,内在地调控了红细胞在高原上的生理范围。
5、体重:大块头、胖人的体表面积大,需氧量和耗氧量都比小个子和瘦人多,在低氧环境下,他们对氧的要求更不容易得到满足,而且肥胖者膈肌位臵高,使呼吸通气减低,夜间睡眠特别容易“打呼噜”,睡眠呼吸中断而出现低氧血症,所以有“欺胖不欺瘦”和“欺高不欺矮”之说。
一般来说,过度肥胖体重指数》30者不宜进入高原。
6、感染和过劳;高原上常易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这种病不但降低机体适应能力,而且常因发热而增加氧耗量,促进缺氧甚至并发肺水肿等。
初到高原的人,不宜作强度过大的劳动,如已有高原反应,更应该注意休息,否则将增加氧耗量而促使发病。
7、精神紧张: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再加上自觉有些不适,于是引起精神紧、恐惧;有些人对能否长期适应高原产生忧虑;还有的人原来就患有精神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神经调节不稳定疾病,这些因素都易促使发病。
(二)环境外因1、海拔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下,通过人体调节,血氧饱和度可保持接近于生理水平,故较少发病。
3000米以上,随着海拔增高,缺氧会加剧,发病也会增多。
2、上升速度:到达高原的速度愈快,愈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等)虽为人们提供了迅速抵达高原的方便条件,但也促进了高原病的发生。
3、寒冷:海拔愈高,气温愈低,加之高原气温变化无常,风沙大,散热量增加,如果缺乏应有的防寒装备,机体为了增加体内所需的热能,就必须增加氧代谢,结果缺氧加重而易发病。
上述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因此根据这些发病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
四、高原病的种类(一)急性高原病。
第一型为高原反应。
进入高原,多数人有一些缺氧表现,如头痛、头昏、眩晕、胸闷、心慌、气促、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疲倦、失眠、鼻出血、手足发麻、两手抽搐等,往往在进入高原数小时或一两天内发生,适应环境后,一两周自行消失。
如果持续停留在4000米以上,可能要几个月才消失。
缺氧及大气压环境的急剧变化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
另外,机体本身的氧耗增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也会进一步加重氧的供需失调,诱发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
对健康人而言这种症状大多可自行缓解和适应。
第二型,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是高原急剧缺氧而引起的特发性疾病,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高原肺水肿发生率为约0.4%-0.5%。
多发生于初次迅速进入高原的人群。
严寒、感冒、饮酒及过度体力活动可诱发。
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和寒冷是发病的三大诱因。
主要症状为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个别严重者出现尿少,咯多量血性泡沫痰,也可呈白色清水样,痰量极多,1小时可咳200-300毫升,甚至从口鼻流出。
用听诊能器在双肺诊时可听到广泛大、中、小水泡音,症状重者有水沸声。
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是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其预后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只要诊治及时,绝大多数患者3-6天可痊愈,延误诊断及治疗患者可发生死亡。
高原缺氧及感冒是引起高原肺水肿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高原肺水肿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1.低氧刺激使血液重新分布,肺血流量增加。
2.低氧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增高。
3.缺氧直接或间接造成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害,导致通透性增加,从而使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进入肺泡,形成肺水肿。
第三型,高原脑水肿。
是人体急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迅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以及久居高原者在某些因素(如急性高原反应、感染、过劳、剧烈运动、情绪异常、精神过度紧张、恐惧、气候恶劣、各种肺部疾病、个体差异、登高的速度、海拔高度等)的诱发下导致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应,由于脑缺氧而引起的严重脑功能障碍,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甚至昏迷或供给失调的一种高原特发病。
发病率低,多见于快速进入4000米以上,发病急、多在夜间,患者除有高原应外,有颅内压升高,剧烈头痛、呕吐,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病情危急。
高原脑水肿的典型症状是剧烈头痛,患者主诉头痛如裂,呈跳痛,胀痛或刺痛等性质,疼痛部位在额、枕、颞部或全头部。
频繁的恶心呕吐也很常见,有时呈喷射状。
共济失调是重要的早期症象,医生通过罗姆伯格实验即令受试者两眼紧闭,两足并拢,两手贴紧而不能站稳,向一侧倾倒为阳性,是早期诊断的一个依据。
(二)慢性高原病第一型慢性高原反应第二型高原心脏病第三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三)其他类型高原疾病第一型高原胃肠道出血症高原缺氧可引起急性胃黏膜损伤,引起出血的病变包括胃黏膜广泛性糜烂、出血、坏死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性病变。
发病诱因:1、饮酒:酒精是引起高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因此,高原上应禁酒,特别是严禁酗酒。
2、某些药物:最常见的是治疗高山头痛的去痛片和其它水杨酸制剂。
另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的药物,也可诱发溃疡。
3、原有溃疡病处于活动期,或有潜在溃疡病本人并不知道,于高原诱发溃疡。
第二型高原高血压症高原高血压症是指在平原地区血压正常,进入高原后才有血压增高,舒张压在90毫米汞柱,收缩压在140毫米汞柱或以上者。
这种病人如返回平原,血压会恢复正常,病会不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