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产生的原因及优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轨制的地方政府体制
产生的原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一、双轨制产生的原因
双轨制是中国政府在“增量改革”阶段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双轨制的形成是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是调和多方利益后的博弈均衡结果。
首先就政府方面来看,在计划经济体系运行了近三十年的中国,计划经济思维已经“深入人心”。此时若要打破传统,引入市场体系,则有可能剥夺部分官员的权力,由此会给改革带来巨大的阻力。而双轨制的实施不仅不会将各级官员的权力一夜之间剥夺,还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获利空间(利用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价格差获利)。因此官员不仅不会反对双轨制,还会积极推动它的实施。
其次从企业和居民来看,虽然他们可能会对由双轨制引发的腐败和投机行为不满,但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双轨制给他们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选择空间和更多获利的可能(比如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要素供给来源及产品销售渠道),从而他们也会支持而不是反对双轨制的推行。
二、双轨制的优点
(一)双轨制使微观个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时间去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市场价格配置资源的
方式。制度变迁本身是一种“破坏性的建设”,剧烈的制度变革可能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前苏联的剧烈政治和经济变革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二)双轨制为大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如政府官员)创造了一个寻租空间(通过价格差获利),使他们不至于因改革而失去自己原有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大部分当权者的支持,减少了改革的政治阻力。
(三)计划轨保证了国有部门现有生产能力的发挥和原有计划产量的执行。而在市场轨上,通过引入非国有部门和国有部门进行竞争,既增加了产量,又逐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从而在不破坏原有国有部门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竞争性因素(以及发挥了非国有部门的示范效应)。
三、双轨制的缺点
时至今日,双轨制虽然已经不再是主要机制(尤其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决定上),但其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双轨制的长期运行使人们已经习惯了“双轨制式的思维”:一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到政府部门“寻租”,这造成了人们对腐败与投机行为的默认,不仅不去指责投机或寻租行为,反而认为“能通到关系是有本事的表现”,这种潜意识的价值观偏好错误地指引了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对市场经济公平环境的发展极为不利。由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这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双轨制式的思维”很容易误导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向。比如从当时流行的一句怨言“卖鸡蛋的不如造原子弹的”就可以看出双轨制造成的社会后果,实行价格轨的鸡蛋市场利润远远大于实行计划轨的原子弹生产“利润”,从而错误地引导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方向。
其次双轨制的“余波”尚存,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目前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高度市场化,但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价格却远未市场化,这两大体系之间的巨额租金的存在使中国经济产生了一种“新双轨制”——以公共权力为背景,自下而上地寻找和套取商品和服务价格和要素价格之间的巨大价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