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

合集下载

高中作文 梁启超趣味人生观

高中作文 梁启超趣味人生观

高中作文梁启超趣味人生观说起梁启超,那可真是个妙人!他的趣味人生观,让我在了解之后,心中涌起了好多感慨。

梁启超所处的时代,风云变幻,动荡不安。

但他却能在这纷繁复杂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趣味的追求。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小事,虽不起眼,却也让我对“趣味”有了些别样的理解。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

我像往常一样,被作业和各种学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心里烦闷得很,感觉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毫无趣味可言。

就在这时,爸爸走进了我的房间,他看了看我那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笑着说:“走,别闷在屋里了,咱们出去转转,找点乐子!”我心里一百个不情愿,想着出去又能有啥好玩的,还不如在家把作业做完。

但架不住爸爸的再三劝说,我还是不情不愿地跟着他出了门。

爸爸带我来到了一个公园,公园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有老人在悠闲地散步,有孩子在欢快地奔跑嬉戏。

爸爸带着我走到了一片草地旁,他从兜里掏出了一个风筝,对我说:“咱们来放风筝吧!”我看着那个有些陈旧的风筝,心里嘀咕着:“这能好玩吗?”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一边熟练地组装着风筝,一边说道:“别小看这风筝,等它飞起来的时候,你就知道有多有趣啦!”不一会儿,风筝组装好了,爸爸拉着线,在草地上奔跑起来。

我站在一旁,看着他那略显笨拙的身影,心里突然有了一丝期待。

可是,风筝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顺利地飞起来,它一头栽在了地上。

爸爸跑回来,拿起风筝,仔细地检查了一番,说:“没事,咱们再试一次!”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风筝一次次地掉落,我的耐心也一点点地被消磨殆尽。

我忍不住抱怨道:“这有什么好玩的,根本就放不起来嘛!”爸爸却没有放弃,他一边调整着风筝的角度,一边鼓励我:“别着急,咱们再试试,一定能行的!”终于,在不知道第几次尝试之后,风筝缓缓地升上了天空。

那一刻,我看到爸爸的脸上绽放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他一边放线,一边喊着:“快看,飞起来啦!”我抬头望着天空中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心中突然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喜悦。

学问与趣味

学问与趣味

学问与趣味 前辈的学者常以学问的趣味启迪后生, 因为他们自己实在是得到了学问的趣味, 故不惜现身 说法,诱导后学,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之下走进学问的大门。

例如,梁任公先生就说过:“我 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元素叫„趣味‟ 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任公先生注重趣味,学问甚是渊博,而并不存在任 何外在的动机,只是“无所为而为”,故能有他那样的成就。

一个在学问上果能感觉到趣味, 有时真会像是着了魔一般,真能废寝忘食,真能不知老之将至,苦苦钻研,锲而不舍,在学 问上焉能不有收获?不过我尝想,以任公先生而论,他后期的著述如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 思想史,以及有关墨子佛学陶渊明的作品,都可说是他的一点“趣味”在驱使着他,可是在他 年轻的时候,从师受业,诵读典籍,那时节也全然是趣味么?作八股文,作试帖诗,莫非也 趣味么?我想未必。

大概趣味云云,是指年长之后自动作学问之时而言,在年轻时候为学问 打根底之际恐怕不能过分重视趣味。

学问没有根底,趣味也很难滋生。

任公先生的学问之所 以那样的博大精深,涉笔成趣,左右逢源,不能不说的一大部分得力于他的学问根底之打得 坚固。

我尝见许多年青的朋友,聪明用功,成绩优异,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甚至写一封信亦难 得通顺, 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I often know many young clever friends who are excellent in study, but so weak in express specific thoughts that have difficulty to write a letter, and when I ask them, they always say that have not interest in Chinese.又有一些, 执笔为文,斐然可诵,而视数理科目如仇讐,勉强才能及格,问其故则亦曰其兴趣不在数理 方面,而且他们觉得某些科目没有趣味,便撇在一边视如敝屣,怡然自得,振振有词,略无 愧色,好像这就是发扬趣味主义。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梁启超吗?他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
梁启超先生啊,就像是一个在知识海洋里尽情畅游的勇士。

他的思想就像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那个时代。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梁启超的故事。

哇,那可真叫一个精彩!老师说他倡导变法,为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不惜一切地努力着。

我当时就在想,这是多么勇敢和坚定的人呀!
“梁启超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呢?”我问老师。

老师笑着回答说:“因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趣味人生观呀。

”我好奇极了,这趣味人生观到底是什么呢?
后来我自己去读了一些关于梁启超的书,才慢慢明白。

他呀,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看作是一种乐趣。

就好比我们学习,有时候觉得累,可梁启超先生却能从中找到乐趣呢!他把困难当作挑战,而不是绊脚石。

哎呀,这可真了不起!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也能像梁启超先生这样,那我们的生活该多有意思呀!遇到难题不会愁眉苦脸,而是笑着说:“哈哈,又有好玩的事情来啦!”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会更开心,更有动力呢?
梁启超先生还很重视教育呢!他觉得培养人才就像是培育花朵一样重要。

他说的那些话,就像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他不就是希望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成长吗?
同学们,让我们也向梁启超先生学习吧!学习他的趣味人生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让我们也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我们的国家,努力奋斗!我们一定也可以做到的,对不对?。

梁启超趣味主义

梁启超趣味主义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本另我受益匪浅的书《梁启超趣味论研究》,起初读起来不明就里,但却莫名的吸引我,于是我展开了一系列对梁启超以及他的趣味论的研究。

这本书讲述了受“激进一革命”、“保守一落后”的泛政治化思维的影响。

详细系统、深入透彻地阐释了梁启超在后期才全面展开的极具特色的趣味论思想,并以趣味论为纽结,把梁氏一生的艺术观点、审美思想和人生哲学贯通起来进行梳理,建构起一个关于梁氏整个美学思想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体系。

梁启超作为一个政治家型的学问家,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提出了他趣味主义的人生观,写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

这些文章主要是他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的总结。

他把趣味看成生活的根芽和基本内容。

他的趣味主义反映了其“生活的艺术化”的人生观,同时也是他审美观和艺术观的表现。

在他的趣味论思想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并借鉴和运用了西方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更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对日常审美化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关于“趣味”的含义,梁启超虽然没有正面的定义,但我们从他的具体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所谓的趣味,主要是指一种积极的、快乐的、有生意的情怀和充满活力与灵性的审美感受。

梁启超说:“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也就是说,趣味具有丰满、充盈和富有生机等特点。

如果缺乏趣味“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

他把没有趣味的生活看成是“石缝里的生活”和“沙漠里的生活”,“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开拓余地,又好像披枷戴锁,永远走不出监牢一步”,“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又好像腊人一般没有一点血色,又好像一株枯树,庾子山说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这些话从反面入手,描述没有趣味的情形,其中就包含着他对“趣味”的理解。

由此我感受到,梁启超所说的趣味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他对人生、对生命的肯定,表现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意识。

102梁启超《学问之趣味》赏析

102梁启超《学问之趣味》赏析

(102)梁启超《学问之趣味》赏析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是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演讲稿,他在其中深刻阐述了他对学问和人生的看法。

通过深入剖析趣味与学问之间的关系,他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寻求知识和真理的理想方式。

下面是这篇演讲稿的赏析。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学问之趣味的重要性。

他将学问视为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趣味。

这种趣味并不是一种表面的、浅薄的乐趣,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的满足感。

通过研究学问,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并从中获得深深的满足感。

其次,梁启超提到了如何去发现学问之趣味。

他认为,要发现趣味,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接受性的过程。

人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好奇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去尝试新的事物,去挑战自己的局限性。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发现学问的趣味,并从中获得深刻的乐趣。

此外,梁启超还强调了学问之趣味的结果。

他认为,学问之趣味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真理,还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通过研究学问,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学问还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在《学问之趣味》中,梁启超以他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学问与趣味之间的关系。

这篇演讲稿不仅具有思想上的启示作用,而且也具有实用上的指导意义。

它教导我们,要真正地享受学问的趣味,就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同时,它还鼓励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挑战自己,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在思想上,梁启超强调了学问之趣味的重要性。

这种趣味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真理,还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通过研究学问,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

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

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摘要:通过对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形成因素、主要内容的梳理。

着重以《学问之趣味》一文为中心,探求梁启超学问之趣味的意蕴,及他对学问之趣味的践行。

关键词:梁启超学问趣味主义心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震惊一世,鼓动群伦。

政治活动中参与过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

学术研究是伴其一生的精神食粮,其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思想,正如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于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

”做学问的专注与广博,使梁启超成为通达之人,极力想创建出自己的学术体系与思想格局。

尤其是从告别官场到离开人世的短短10年,这10年他潜心学术,在诸子学、佛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成绩卓著、蜚声中外。

晚年(1921年)他在《我是怎样一个人》演说中自我剖析,他平生是靠兴味做生活源泉,政治兴味、学问兴味都甚浓,但是学问兴味更为浓郁。

1922年8月6日梁启超讲演题目《学问之趣味》,此文主要讨论如何为学问而学问时感受到的趣味。

一“趣味主义”人生观“趣味”是完全出于自己兴趣和爱好,对生活持有一种玩味、品赏的态度。

然在梁启超的文中“趣味”、“兴味”两词是相通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平生最爱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现实与调和。

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其一根源是传统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二是他所处时代需要创造或转化人生观念。

他的趣味人生观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教育家的自家园地》《学问之趣味》时提出来。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从梁启超的趣味说起

从梁启超的趣味说起

从梁启超的趣味说起读文章,趣味很重要。

如果一篇文章充满趣味,那看的人也舒徐自在,读而忘倦,相反则会昏昏沉沉,废书不观了。

常常听人说,我喜欢读小说读诗歌,却从未听人言,我爱看公文看报告。

原因很多,趣味是很重要的因素。

梁启超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曾说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为“趣味”的抽出来,剩下的恐怕就是零了。

写文章如果想脱离低级趣味,进至较高层面,我以为增添一些书卷气是很好的方法,这样读者会觉得你是一个博雅的人。

但如何灌注书卷气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满篇掉书袋令人徒增反感,不痛不痒无关主旨的乱点也不足取。

书卷气首先得是一股气,周流全身,氤氲缥缈,适可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品。

我很喜欢读王力的散文集《龙虫并雕斋琐语》,文章显示的博雅见识令人常读常新。

书中文章,题材极为常见,衣食住行、请客吃饭、寄信开会、电灯手杖无一不写,写出了你“心中所有,笔下所无”之感觉。

这很有点像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但又没有《雅舍小品》的些许过火,温润多了,情致更深了。

王力是语言学家,有深厚的语言功底。

他写文章往往会排比式地引用典故,通常为三个排比,不会更多,显得节制而有分寸。

比如《清苦》一文,说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生活艰苦:“达官贵人说你太清苦,是可怜你一月的收入还赶不上侍候一夜麻将的女佣的赏钱;大腹贾说你太清苦,是可怜你上谙天文、下通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晓的大学者,在谋生的计划上还远不及他的账目和算盘。

骕骦之裘既鬻,长门之赋难沽,空余歌凤之辞,终乏换鹅之帖。

清固然矣,苦殊甚焉!”但如果就是因为引用了如许典故便称为书卷气,那当然是看小了。

《龙虫并雕斋琐语》每篇文章都就着一个小题目来论议,分明显出王力异乎常人的敏锐观察力,加之简淡幽默的语言,令人恍然确乎如此。

《请客》一篇说中国人喜欢请客,足以体现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作者纤毫毕现地写到那些本不想请又不得不请的一毛不拔之主的矛盾心理:“青蚨在荷包里飞出去是令人心痛的,而‘小往大来’的远景却是诱惑人的,在这极端矛盾的心情之ZXSBK·DYW 32下,可就苦了那些一毛不拔的悭吝者。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高三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高三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高三Liang Qichao's unique perspective on life is both intriguing and inspiring. His beliefs and values have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many individuals, myself included. 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 find his views on life to be thought-provoking and worth exploring in depth.梁启超的独特人生观既引人入胜,又令人深受启发。

他的信仰和价值观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发现他对生活的看法很值得深入探讨。

One aspect of Liang Qichao's philosophy that resonates with me ishis belief in the importance of self-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learning. He emphasized the idea that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lifelong pursuits, and that one should never stop striving to become a better version of themselves. This notion serves as a valuable reminder to me, especially as I navigate the challenges of high school and prepare for the future.梁启超的哲学中一个让我深有共鸣的方面是他对自我提升和持续学习的重视。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Liang Qichao's View of Life with InterestLiang Qichao, a prominent figur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 renowned not only for his profound thoughts and excellent scholarship but also for his unique "view of life with interest." This philosophy advocates that the value of life lies not only in achieving goals and fulfilling responsibilities but also in experiencing the pleasures of life and enjoying the process.Liang Qichao believes that interes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life. He advocates that people should pursue those things that truly spark their inner interest and passion, rather than simply pursuing them for livelihood or social expectations. He emphasizes that only by investing passion and energy in areas of love can one truly experienc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In addition, Liang Qichao also believes that interest is the seasoning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goals, people inevitabl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However, it is thes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that make life more interesting and colorful. He encourages people to face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finding joy and growth in them.Liang Qichao's view of life with interest is not only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life perspectives but also an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society. It reminds us that in our busy lives, we should not forget to seek and experience the pleasures of life. Only when we truly love our lives can we find true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in them.Overall, Liang Qichao's view of life with interest is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It encourages us to pursue our inner interests and passions, face the challenges of life with a positive mindset, and thus experience the tru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This philosophy is not only meaningful for individuals but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a whole.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学问闻名,更因其独特的“趣味人生观”而受到广泛关注。

学问的趣味-梁启超-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学问的趣味-梁启超-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学问的趣味|梁启超|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学问的趣味|梁启超|阅读题学问的趣味梁启超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

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

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样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

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

”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

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诸君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

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

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

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

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嗑一口。

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要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第一,'无所为'。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

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

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

论梁启超读书的“趣味说”

论梁启超读书的“趣味说”

论梁启超读书的“趣味说”杨 阳(陆军边海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8)【摘要】 梁启超认为读书要从“趣味”出发,把握“趣味”引导出的对情感和生命的感受力。

本文将从“趣味”的含义、前提条件以及与读书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述,探寻“趣味”对梁启超读书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 梁启超;读书;趣味主义【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619(2019)36-0002-01在梁启超看来,读书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趣味”。

他多次自称“趣味主义者”,并反复在演讲和书信中强调人必须常常生活在“趣味”当中,才能得着生活的价值。

因此,梁启超在推崇“趣味”上可谓是不遗余力,并影响到周围的子女和学生顺着个人趣味去选择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事业。

1 何为“趣味”?在梁启超那里,“趣味”也可称作“兴味”。

若想够得上梁启超眼里的“趣味”的标准,则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首先,趣味作为一种生命内在的情感,应当是自己可以去领略的,是一种发自内在的感受,必须要是自己主动发动生命热情去触碰、用全身心去领略到的,是在个人的生活体验中逐渐内化为精神的一部分的情感。

“趣味”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最终的生活和奋斗目标,而不至于在达到一定的目标之后感到迷茫。

它是一种鞭策人们将想法付诸行动的内在动力与心理能量,是影响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必备条件。

就读书而言,一旦由着趣味入得门径,就像吃甘蔗一样,越嚼越甜,那兴味越引越多,通过读书所感受到的满足和愉悦也就越久。

其次,趣味必须要能够长久存在于生命体会当中,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永恒存在。

短暂的趣味算不得趣味,趣味应当是伴随在个人的生活左右而始终保持的一种愉悦。

趣味应如“江上清风”,亦要像“山间明月”,是追求物质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精神生活之必需。

最后,趣味还应与“责任感”相联系。

无论是读书还是从事政治活动,梁启超都把“趣味/兴味”与保持责任感相结合,并将其创造性地解释为一种从自身向外界拓展的,拥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诗性人生哲学”[1]。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详述了自己对于“趣味”的理解,以及“趣味”、教育与学问三者的关系,自称崇尚“趣味主义”:“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则更进一步剖析了“学”与“趣”的关系,跟《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相比较来理解。

“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

”梁的“趣味主义”贯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问方面,自然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

佛典有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提到学问的趣味,梁任公认为:“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

”这应了《朱子语类》中朱熹所言:“‘学而时习之’,须是自己时习,然后知心里说处。

”学习,做学问,趣味只能自己深入其中来体会,别人无法通过言语向你传达。

若要品尝学问的趣味,梁任公提出了几点建议、几条道路。

第一,“无所为”。

在他看来,趣味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所谓“有所为而为”,即以另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件事为手段,因而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只以此为手段,一达目的,便将手段抛弃。

譬如学生为毕业证书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便是以学问为手段而非目的。

“无所为而为”恰是与之相反的,只为一件事本身而做这件事,这件事就是目的而非手段,譬如为学问而学问,只因做学问者在学问中找到趣味。

第二个获得趣味的途径是“不息”。

梁启超认为,“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的一种,人们走出学校后将“经管学问的器官”打进冷宫,坏了学问的胃,闹成“学问胃弱”症候,剥夺了自己享受“学问之趣”的权利。

唯一的办法是,除了本业劳作外,每天最好都花时间(一小时),研究自己嗜好的学问。

只有这样,人在这方面的本能才不会麻木生銹。

同时,让一件事情成为习惯,譬如跑步,或练琴,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便能逐渐品出趣味,如上瘾一般。

浅析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浅析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浅析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摘要】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丰富且独具创见,对于美育的内在本质和特殊规律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美育的诞生,即使是到了近百年后的今天,他所倡导的“吸收趣味的营养”、“增进自己生活的康健”的美育理念和人生理想,仍具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迪性。

【关键词】梁启超;趣味;趣味教育;美育梁启超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美育思想大家。

在他的美育著述中,“情感教育”、“趣味教育”、“艺术教育”等概念均使用过,从基本内涵看,它们都可以理解为美育,但就侧重角度和所处地位而言,还是有所分别的:情感教育侧重于美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艺术教育”侧重于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而“趣味教育”在梁启超看来就是审美教育,这显然更接近美育的内在本质。

在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中,“趣味教育”是核心范畴,“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对于“趣味教育”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

因此,以“趣味教育”为切入点更能把握他的美育思想的精神实质。

一、首先,“趣味教育”的内在本质梁启超曾明确地宣称:“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1](第12页) 他还说:“问人类生活干什么,我一点不怀疑答道,生活于趣味。

人若生活得无趣,恐怕不活着还好些,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

”[2] (第22页)可见,“趣味”、“趣味主义”不仅是梁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信条,由重“趣味”、重“趣味主义”到重“趣味教育”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断。

梁启超说:“趣味教育”这个名词不是他创造的,近代欧美教育界早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手段,他则想进一步拿趣味当目的。

梁启超这一改动,就将趣味提升到了审美的高度,意义十分重大。

“拿趣味当手段”,是“有所为而为”,总要以另一件事为目的,其结果是目的达到,手段抛弃,“趣味”也就没有了。

而“拿趣味当目的”,却是“无所为而为”,“为了趣味而趣味”,像小孩子游戏一样,没有其他目的,这里“趣味”已成为一种超功利目的的情趣、乐趣,也就是美感愉快。

论梁启超的趣味人生

论梁启超的趣味人生
梁启超,一位影响中国近代进程的显赫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趣味与活力。他信仰趣味主义,认为生活的根柢在于趣味。梁启超不仅将趣味融入学问之中,更在政治生涯里体现了这一信仰。他坦言,自己的学问兴味和政治兴味都甚浓,而学问兴味更胜一筹。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兼顾政治与中寻找到趣味,这种乐观与坚韧的精神令人敬佩。梁启超的趣味人生,不仅体现在他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上,更展现在他积极参与政治、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将趣味与事业完美结合,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

学问之趣味

学问之趣味

学问之趣味1梁启超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0”了。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中国人见面最欢喜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

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

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

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24钟不能扩充到48点,不够我享用。

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

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

但怎么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

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

”赌钱,有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有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有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

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

以趣味终。

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诸君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

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

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

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

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的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

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地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高三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高三

梁启超的趣味人生观作文高三
嗨,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梁启超的人生观吧。

作为一个曾经的"高三狗",我深有感触地发现,这位伟人的思想不仅睿智,而且充满了乐趣和智慧。

梁启超主张"新民说",号召中国人民要有新的思想意识。

用他的话说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有意思吧?梁启超可不是支持那些通过非法手段发家致富的人。

他是鼓励大家通过正当的努力来赚钱,过上体面的生活。

毕竟,穷酸潦倒的生活怎么能体现出中国人的风采呢?
梁启超提出了"儒家思想与西学为体用"的主张。

听起来很高深,但其实挺贴近生活的。

他的意思是,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就像我们在学习功课的时候,要把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一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梁启超还有一个人生观让我印象深刻——"壮怀激烈,大胆进取"。

有魄力、有勇气、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才是梁先生所倡导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个高三狗,我们当然要好好珍惜青春年华,为自己的人生抓住机会,去追求理想!
小伙伴们,看完这番话,你们是不是也对梁启超的人生智慧有了新的认识?他的思想不仅高深,而且贴近生活,富有乐趣。

作为现代年轻人,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燃烧生命的火焰,扬帆远航,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18.梁实秋《学问与趣味》

18.梁实秋《学问与趣味》

学问与趣味梁实秋前辈的学者常以学问的趣味启迪后生,因为他们自己实在是得到了学问的趣味,故不惜现身说法,诱导后学,使他们也在愉快的心情之下走进学问的大门。

例如,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就说过:“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任公先生注重趣味,学问甚是渊博,而并不存有任何外在的动机,只是“无所为而为”,故能有他那样的成就。

一个人在学问上果能感觉到趣味,有时真会像是着了魔一般,真能废寝忘食,真能不知老之将至,苦苦钻研,锲而不舍,在学问上焉能不有收获?不过我尝想,以任公先生而论,他后期的著述如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以及有关墨子佛学陶渊的作品,都可说是他的一点“趣味”在驱使着他,可是在他在年青的时候,从师受业,诵读典籍,那时节也全然是趣味么?作八股文,做试贴诗,莫非也是趣味么?我想未必。

大概趣味云云,是指年长之后自动作学问之时而言,在年青时候为学问打根底之际恐怕不能过分重视趣味。

学问没有根底,趣味也很难滋生。

任公先生的学问之所以那样的博大精深,涉笔成趣,左右逢源,不能不说一大部分得力于他的学问根底之打得坚固。

我尝见许多年青的朋友,聪明用功,成绩优异,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又有一些位,执笔为文,斐然可诵,而视数理科目如仇雠,勉强才能及格,问其故则曰其情趣不在数理方面,而且他们觉得某些科目没有趣味,便撇在一旁视如敝屣,怡然自得,振振有辞,略无愧色,好象这就是发扬趣味主义。

殊不知天下没有没有趣味的学问,端视吾人如何发掘其趣味,如果在良师指导之下按部就班的循序而进,一步一步的发现新天地,当然乐在其中,如果浅尝辄止,甚至躐等躁进,当然味同嚼蜡,自讨没趣。

一个有中上天资的人,对于普通的基本的文理科目,都同样的有学习的能力,绝不会本能的长于此而拙于彼。

只有懒惰与任性,才能使一个人自甘暴弃的在“趣味”的掩护之下败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
发表时间:2018-04-12T11:49:11.71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乔紫薇
[导读] 通过对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形成因素、主要内容的梳理。

乔紫薇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431
摘要:通过对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形成因素、主要内容的梳理。

着重以《学问之趣味》一文为中心,探求梁启超学问之趣味的意蕴,及他对学问之趣味的践行。

关键词:梁启超学问趣味主义心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震惊一世,鼓动群伦。

政治活动中参与过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

学术研究是伴其一生的精神食粮,其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思想,正如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于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

”做学问的专注与广博,使梁启超成为通达之人,极力想创建出自己的学术体系与思想格局。

尤其是从告别官场到离开人世的短短10年,这10年他潜心学术,在诸子学、佛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成绩卓著、蜚声中外。

晚年(1921年)他在《我是怎样一个人》演说中自我剖析,他平生是靠兴味做生活源泉,政治兴味、学问兴味都甚浓,但是学问兴味更为浓郁。

1922年8月6日梁启超讲演题目《学问之趣味》,此文主要讨论如何为学问而学问时感受到的趣味。

一 “趣味主义”人生观
“趣味”是完全出于自己兴趣和爱好,对生活持有一种玩味、品赏的态度。

然在梁启超的文中“趣味”、“兴味”两词是相通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平生最爱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现实与调和。

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其一根源是传统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二是他所处时代需要创造或转化人生观念。

他的趣味人生观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教育家的自家园地》《学问之趣味》时提出来。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我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分化“梁启超”这个东西,那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是人生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和无功利性。

他把“趣味”摆在人生观极重要的位置。

不单只活着,而是活得有意义,本质是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他一生就活在趣味之中,这使他发挥出比常人多出无数倍的效能,短暂的生命没有丝毫的浪费。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超长的贡献,并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学问趣味的理论构成
学问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学问一直被历代文人所重视。

在做学问时梁启超并不着重学问如何的有趣味,而是强调要每个人自己在“学”的时候,领略到学问的趣味。

在学问中感受到的愉悦是绝对自由的,这种心境来源于自己所做的学问,且能终身锲而不舍的热心学问。

在《学问之趣味》中“趣味”,有着浓厚的情感意味与积极向上的生命激情。

梁启超觉得世间万物都有趣味,希望能把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扩充到四十八小时,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做学问,去忙他的趣味。

因学问的本质能以趣味开始,也能以趣味而终结,是符合他“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的条件。

同时他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学问的四种境界:
第一,“无所为”。

不能拿学问当作敲门砖,他不是达到目的手段。

学问应是“为学问而学问”或“为我的趣味”。

第二,“不息”。

天天坚持做,每天应该拿出一点钟来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把学问的胃口调养起来。

第三,“深入研究”。

学问是藏在深处,一层层的往里钻研,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

合作研究,相互交流,同嗜好的朋友一起摩擦出趣味来。

在这四种境界中尽享学问的趣味。

《学问之趣味》中说:“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正如是“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他认为人需要活在趣味之中。

这样便将学问的趣味和生活的趣味紧密联系起来,学问的趣味来源于生活的趣味。

生活是趣味,既趣味是生活。

梁启超的生活资粮是“责任心”和“趣味”,其依靠这个见解来安身立命。

他以天下为己任之所以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理想,勇于任事,屡败不妥,靠的是“责任心”的驱策。

因“责任心”与“趣味”巧妙地结合,而能以苦为乐,苦中求乐。

二者的调和剂便是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和老子主张的“为而不有”。

“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应该做的便热心去做”,把成功和失败都撇开,在乎的是生命过程的乐趣。

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在做学问时不要想将来有什么成就,更不要急躁;同时一方面不能骄盈自慢,一方面不能怯弱自馁,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

“为而不有”是为劳动而劳动、为学问而学问,在意的是过程本身的快乐,将生活艺术化、趣味化。

拿这种心态去做学问,可以排除杂念,一心一意的去钻研,自然有收获,且对于社会总会有些贡献。

通过心灵里发出来的生气,会有快感,能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便可以抵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还有余。

为学问而学问“热心便去做了”,由内心引导外在创造力,能使人保持激情奋发。

在学问中驰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如他所说:“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

”梁启超热心学问的心性值得敬佩。

梁启超曾写《惟心》一文:“境者,心造也。

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主张“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注重自身的修养,并具有高尚的气节,勇猛无惧。

在“心力”的作用下,学问的趣味性更纯正。

学问的趣味到底有什么?一切唯心,学问亦如。

在一个“无所为”的学问中,内心是自由的,这一种乐趣由自己完全主控。

生活、单位、官场等由交织在一起的人永恒主宰着,然学问是因心而自然流动。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也。

”然做学问的过程就是修一条通往智慧,通向理想之境界的路。

修的过程不知疲倦,修完一段就充实慢慢,内心越来越静笃,然修到一定程度:心清静后烦恼自然慢慢
去除,心灵可以安放在真实平安的彼岸;心境的提高,所看到的风景自然亦与平地大不相同。

在做学问时体会修心的趣味,让心放下来、静下来。

三践行“学问之趣味”哲学观
梁启超对“学问之趣味”的哲学观身体力行。

创作《清代学术概论》仅用一周的时间,《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然而撰写《戴东原哲学》是连续34个小时完成。

他在医院养病间仍托人寻找辛稼轩相关资料,为写《辛稼轩年谱》。

在“趣味”的引领下,热心去做学问,晚年他卷帙浩繁的著述,来自于勤奋与用功,且达到忘我的程度,他平均每日五六千字、每年著述总量均达40万字。

学问是精神之劳动,在劳作中体会趣味。

他说:“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的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

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由余。

”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对于“学问之趣味”的哲学观,他不但自己躬行实践,而且极力向外转播。

他说:“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如他看梁思成专注学建筑,怕他太单调的生活,敦促他学习文学、美术,增加学问的趣味。

常常在学校演讲,以身传教,希望在校求学的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

”他最大的愿望是国人能践行“学问之趣味”的哲学观。

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说独出机杼。

“学问之趣味”是一种生命意趣和实践状态,它既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一种心灵境界。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9.
[2]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新传[M].北京:商务图书馆出版,2015.
[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5]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彭树欣.多维视野下的梁启超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7] 梁秋实.学问与趣味[J].北京:中国翻译,1998年第2期.
[8] 张博.梁启超“趣味说”研究[J].湖南:吉首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乔紫薇,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上海,现就读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5级服装表演专业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