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者的抉择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牧者的抉择》读书报告
民族学
一、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人类学组主任及副所长,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校。

1994至2003年间,在四川西部群山之间从事累计约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2至2007年多次到内蒙古及四川西北进行蒙古族、藏族游牧经济考察。

其主要著作有:专书有《楚乡千古为悲歌:项羽传》、《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蛮子、汉人与羌族》、《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等;论文有《集体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周人的族源与华夏西部族群边界的形成》、《匈奴的游牧经济:兼论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政治组织的关系》、《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反思性研究与当代中国民族认同》、《寻访凌纯声、芮逸夫两先生的足迹──史语所早期中国西南民族调查的回顾》,等等。

二、内容简介
本书的探讨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

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

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

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本书共有六个章节,其分别讲述的主要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章: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主要描述了游牧地区的降水和温度;畜产的动物性、经济性与当地游牧环境、经济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不同畜产构成;两种基本游牧方式;对游牧社会生产活动的介绍;辅助性生业;游牧社会组织的两个基本概念及其层级关系;分枝性社会结构。

第二章: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形成,主要描写了其起源的辩驳与破立;概述蒙、陕晋,西辽河、燕山,甘青河湟三块区域中不同的游牧社会形成过程;“专化游牧业”的完整概念,“华夏”与“游牧”的相辅相成。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草原游牧的匈奴,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与鲜卑,主要描述了匈奴、西羌、乌桓与鲜卑的自然、地理环境,游牧经济,游牧政体与社会,游牧国家,部落,部落联盟。

第六章:游牧部族与中原北疆历史,主要描写了中原王朝形成的外在压力和自身对外管治策略的变化;从历史记忆的角度(黄帝到炎黄),解释华夏内涵的变化;汉代以后游牧部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三、本书关键词
1.分枝性社会结构:层层由小而大的社会结群,一种非经常性“社会结构”,因外来敌对力量的大小而临时凝聚为或大或小的群体。

如在日常游牧生活中面对其他牧团的威胁和竞争,那么四五户到十来户家庭便经常结为牧团来互保。

若在某一时期,附近几个牧团与另一小部落的牧团有冲突,那么牧团便会集结在小部落之下雨敌对小部落对抗。

一旦战争结束,威胁消失,小部落便成为空壳,各牧团与牧户回到原先的凝聚与对抗关系中,各小群体(牧户与牧团)也恢复其独立自主的游牧生活。

(书56页)
2.移动法则:游牧民族志数据显示,一个以共同部落名号及共祖记忆凝聚的游牧部落,其历史可能很久远,但其族群的范围、边缘与内部成员可能因情势而发生变化;所谓“因情势变化的族群认同”(situational ethnicity),最常见于游牧社会中。

换句话说,为了适应多变的生活情境,他们可能通过改变祖先谱系记忆来接纳新族群成员,或脱离原来的群体。

总之,不为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所困是其生存原则,此也符合广义的游牧社会之“移动”法则。

据中国文献记载,当汉代北匈奴溃败而西迁,鲜卑部落联盟西移占领了北匈奴遗留下来的牧区,此时十万落(户)未迁的匈奴牧民都成为鲜卑:此变为一个特征。

(书104页)
四、评价
首先,王明珂的《游牧者的抉择》与巴费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诸帝国与中国》、N·迪科斯摩的《古代中国及其外敌们:游牧政权在东亚史上的兴起》,一并被视为近20年来以新的理论视角描述长城内外的重要著作。

第二,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
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第三,该书不仅交叉整合了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资源,而且在历史学内部,民族史、古代史、考古学等各个分支也默契联动,资源共享。

五、思考
不是所有的人或人群都有同等的抉择以跨越边界的能力。

在许多情形下如前所言,社会群体组织、制度让人们困于边界之中,而对自身命运缺乏抉择能力。

社会权威、奖惩、规训,都让热门畏惧、屈服而难以作突破边界的抉择。

但更普遍的是接受社会所构建的神话、宗教、历史知识、道德规范、舆论,等等,人们因此安然处于种种社会边界内;信仰与知识将现实变得理所当然,人们也因此安于自己的宿命。

总的来说,全书以环境和资源为切入点,从而剖析出人类经济生态与资源边界、“游牧部族突破华夏帝国的资源边界或是华夏资源边界的扩张”是北方游牧社会与中原互动的种种历史事件的历史本相。

但我们若与其他视角接入,如以文化价值观的角度为切入点,游牧者所选择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又会呈现出何种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