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篇一: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这本并不是什么世纪巨著,但是它是作者陆学艺先生对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的独到见解,结合中国国情联系实际给出了以职业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率先提出十大阶层和他定义下的中间阶层,并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严格的论述给广大读者以崭新的社会分层状况。而且它也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
首先是我综合资料和书中内容对这本书名的理解。
任何社会都有其社会分层结构,即不同社会阶层所形成的总体社会结构的类型。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
客观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的这种社会分层结构,反映了
其中各阶层的结构关系。
接着是从本书出发,概括地对书中对阶层的划分和对阶层划分的方法进行一个简要的归纳和小结。
第一是对阶层的划分:五大社会经济阶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以及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产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第二是对阶层划分的方法: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划分的4个主要特征(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仍然有着显著的影响;生产资料所有权仍是导致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经
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对社会阶层分化也产生了特殊影响)以及依据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勾画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最后是我的读书心得。
我觉得这本书的重要的在于其客观性、技巧性和现实
性。我并不认为它在单纯地向我们呈现一种现状,而是首先大胆而严格地从客观的角度将一种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来,从而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接着是我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跟着他的思维走,从而让我们理解与学习他的思维和分析的方式;最后便是它反映出来我们当前的问题,也就是其对当前我们发展的现实意义。因为社会稳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针对现状实施措施来尽量满足各阶层的需求,所以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前提之一。所以《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不仅是一份较有价值的调查材料,更是促进我们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维持社会稳定思考的推动力。
篇二:XX: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
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
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人联想到的是严重的社会冲突、动荡或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有些学者和民众对这一词汇还带有反感情绪和否定倾向。而‘阶层’常常被认为是不那么具有冲突性并带有等级性质的群体概念。”(第6页)为了取悦于或者说糊弄对马克思主义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