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高效的政策研究——基于苏锡常创新区域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
苏锡常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苏锡常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叶玲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耳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实现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整体利用.通过苏锡常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认为应该以区域为整体,建立该区域粮食安全目标、建设保障目标、整理挖潜目标等目标体系,构建适合具体区域的土地利用模式,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总页数】5页(P145-149)
【作者】叶玲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相关文献】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对策 [J], 周亚鹏;许皞;许俊香;崔邢涛;王艳群
2.论江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加拿大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J], 刘洪占
3.管好土地资源破解两难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J], 张岱翔;王洪光;燕洪波
4."苏锡常"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J], 年福华;姚士谋;张雷
5.土地资源大地母亲-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建设与可持续利用问题[J], 赵其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企业视角的区域双创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企业视角的区域双创政策实施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区域双创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创新创业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区域双创政策的实施,旨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国创新创业活力和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区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以支持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国家政策持续推动,区域双创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加大创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简化创业注册流程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企业发展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政策直接受益者,企业视角下的区域双创政策实施效果成为关注焦点。
通过对企业参与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和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为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提供参考,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1.2 研究意义区域双创政策的实施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区域双创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参考和指导。
定期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助于政府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企业视角下的政策实施情况分析,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对政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为政府制定更为贴近实际需求的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区域双创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可以为政府改进政策提供参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区域双创政策的主要内容1. 政策支持力度:区域双创政策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政策等。
政府通过补贴和奖励的方式激励企业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2. 资源整合:区域双创政策着重整合各方资源,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各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政府在政策引导下,积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和合作机会。
基于政策评估视角的区域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0年第19期2020No.19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20.19.001基于政策评估视角的区域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芮绍炜】,常静】,刘辉2(1〕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200235;2.科学技术部科技评估中心,北京100081)摘要:运用创新政策评估理论和方法,构建包含六个步骤的创新政策评估流程,针对目标政策文件中关于区域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举措,主要从成效角度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型省份(城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区域协同创新情况进行系统评估。
在此基拙上,结合国内外当前形势特点和调研座谈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政策评估;区域创新;科技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20)19-0001-08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andDevelopment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Policy EvaluationRui Shaowei1,Chang Jing1,Liu Hui2(1.Shanghai Institute for Science of Science,Shanghai200235,China;2.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innovation policy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constructs a six—step innovation policy evaluation process,targeting important measure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target policy documents.This paper mainly evaluates the s让uation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reform pilot zone,innovation province (city)construction,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presented by Beijing—Tianjin-Hebe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ness.Based on a systematic evalu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main issues reflected in the survey.Keywords:innovation policy evaluation;regional innovation;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1研究背景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的重要战略支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区域创新政策比较——基于浙、粤、苏、京、沪5省(市)的研究
大技术供给 , 改 善 相 关 要 素 的供 给 状 况 ; 环 境 面 政 策 工 具是指政府通 过财 务金 融 、 租 税 制 度 等 政 策 影 响 技 术 发 展 的环 境 因 素 , 为 产 业 界 进 行 技 术 创 新 提 供 政 策 环 境; 需 求 面 政 策 工 具 是 指 政 府 通 过 采 购 与 贸 易 管 制 等 方法减少市 场不确 定性 , 积 极 开 拓 并 稳 定 新 技 术 应 用 市场_ l 。在 此 基 础 上 , 张 雅 娴 分 析 了 创 新 政 策 对 我 国
出 了各 具 国别 特 征 的 阶 段 论 观 点 ; ② 区 域 创 新 政 策 演 变 。我 国幅 员 辽 阔 , 区 域 经 济 文 化 各 不 相 同 一 。李 柏 洲 运 用 企 业 和 区域 集 群 、 知识产生与扩散 、 创 新 网 络 3个 指 标 分 析 了欠 发 达 地 区 、 老工 业 基 地 和 大 城 市 的历 史 演 变 问题 , 认 为 3类 地 区 在 创 新 前 提 、 创 新 活 动 及 过 程、 创 新 网络 等 有 显 著 差 异 。 杨 耀 武 和 张 仁 开 l _ 】 “通 过
上因此政策条款合并较多表2政策目标标准及其修改政策内容及修改政策i具政策工具人力资源培养主要是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
第3 O 卷 第6 期
2 0 1 3 t g3 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01 . 3 0 N0. 0 6
Ma r . 2Ol 3
Sc i e nc e& Te c hn ol og y Pr og r e s s a n d Pol i c y
D OI : 1 0 . 6 0 4 9 / k j j b y d c . 2 0 1 2 0 5 0 0 0 4
基于级数突变法的苏锡常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级数突变法的苏锡常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作者:张沭佳李乐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0期摘要:绿色创新竞争力是一种在遵循绿色创新原则的基础上,将知识和政策制度等要素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从绿色创新基础、绿色创新投入、能源与环境和绿色创新产出4个角度构建苏锡常三市绿色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级数突变法对城市绿色创新竞争力进行定量测评分析。
基于分析数据结果,从能源环境、技术投入、科技发展等方面针对三座城市评价结果分别给予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苏锡常;绿色创新竞争力;级数突变法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20.0021 研究背景近年来,顺应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主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绿色创新发展理念,我国积极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点循环、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
在遵循绿色创新原则的基础上,绿色创新竞争力是一种将知识和政策制度等要素轉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它主要由绿色创新基础、绿色创新投入、能源与环境和绿色创新产出等结构组成。
作为制造业发达的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20年4月21日苏锡常三地签署《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正式建立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
许多专家学者就区域一体化展开了研究,刘志彪为代表的团队编制了《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
研究发现针对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研究较为薄弱,故本文以江苏省制造业更为发达的苏南地区为切入口,选取苏锡常都市圈进行研究,比较分析苏锡常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发展。
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为了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评价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区域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本文将城市绿色创新竞争力作为综合指标,从绿色创新基础、绿色创新投入、能源与环境和绿色创新产出四个角度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参考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遵从科学性、完整性、数据可得性原则,确定数据来源,构建了苏锡常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效率测度与政策检验:基于30个省(区、市)“双创”政策的评估实践
总第872期第1期2024年1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管理收稿日期:2023-08-18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疆民生政策执行经验与启示研究(19BGL109)。
作者简介:杨幸玉(199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公共政策;周巍(1986—),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治理。
科技创新、效率测度与政策检验:基于30个省(区、市)“双创”政策的评估实践杨幸玉 周 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摘 要:【目的】科学评估中国30个省(区、市)的创新创业政策执行效果,解析当前创新创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对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以时间视域选择我国30个省(区、市)2016—2020年的创新创业政策数据,构建基于投入和产出的创新创业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用三阶段DEA 模型和Tobit 模型分别分析各省级政府创新创业政策的执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实证结果表明:5年内创新创业政策执行达到综合有效的省份呈起伏状态,多数省份未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整体上创新创业政策落实效果较差,政策执行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项后,发现政策宣传和外商投资会对创新创业政策执行产生投入冗余;各省份创新创业政策执行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水平较低和区域差异较大,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与程度差异,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宣传力度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显著影响创新创业政策的执行效果。
【结论】根据研究结果,从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搭建创业政策平台;调整地区产业规模,提高创新规模效益;平衡区域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并进;夯实创新制度基础,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等方面为提升我国创新创业政策执行效果提供建议。
关键词:政策效果评估;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 );Tobit 模型中图分类号:F204;F224;G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01-0140-09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4.01.028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Measurement andPolicy Testing: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Practic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olicies in 30 ProvincesYANG Xingyu ZHOU Wei(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7, China )Abstract:[Purposes ]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y means of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in 30 provinces of China,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utting forwar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Methods ] This paper selects the data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20 from a time per⁃spective,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ects based on input and output, and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s by using three-stage DEA model and To⁃bit model. [Finding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rovinces with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re fluctuating, and most provinces have not achieved technological and scale effectiveness. On the whol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is poor, and there is still a large space for improvemen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fter excluding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random variables, it is found that policy publicity and foreign investment will produce input redundanc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oor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rovinc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are the low level of scale efficiency and the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rection and degree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it is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publicit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pport abilit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o make effor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China '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such as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and building an entrepreneurial policy platform ; adjusting the scale of regional industries and improving the scal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balancing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ng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policy incentive mechanism.Keywords:evaluation of policy effect; three-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Tobit model0 引言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讲话,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摘要】本文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进行了文献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分析了区域创新的概念和特点,区域创新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和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在提出了研究结论、研究展望和政策建议,为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成果,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文献研究、方法、指标体系、现状、问题、研究进展、结论、展望、政策建议、概念、特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创新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人们通过开展创新活动,运用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评价和指导区域创新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区域创新的发展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文献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部分就此展开探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区域创新的持续发展。
通过对区域创新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系统概括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苏州城市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的指标分析
苏州城市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的指标分析苏州城市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的指标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全面推进,城市创新能力成为了评价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苏州市在城市创新能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对苏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指标分析,并探讨其发展及未来潜力。
首先,报告显示,苏州市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
苏州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上均表现出色。
其中,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驱动力量。
同时,苏州市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苏州市在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
报告指出,苏州在科研机构数量、科技人员数量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
苏州市积极引进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为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此外,苏州还注重构建创新型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为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再次,在产业创新方面,苏州市表现出了显著的成绩。
报告显示,苏州市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苏州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推动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苏州市在创新网络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报告指出,苏州市积极创新合作机制,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
此外,苏州还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
苏锡常九个县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
摘 要: 苏锡 常 下 的 九 个县 级 市 , 疑 是 无 中 国县 域 经 济发 展 中的 佼 佼 者 , 然 而 其 可持
● 区域 经济
续 发 展 的 能 力如 何 ; 个 县 市之 间 比 较 , 自 九 各 的 优 势 与 不 足在 哪 里 。文 章 通 过 实证 研 究 , 运
用因子分析 法 ,分别从 可持 续发展能 力的三 个 方 面 即 , 济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能 力 、 会 可 持 经 社
续 发 展 的 能 力及 资 源 环 境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能 力
方 面逐 一 进 行 比 较 ,为 今 后 的 发 展 提 供 借 鉴 与指导意义。
苏 常 个 级 可 续 展皂 实 分 锡九县市持发台 证析 力
因子 分 析 的 步 骤 :
、
苏锡 常 九县 市 可持 续 发 展 水 平的 评 价 指 标 的 选 取 原 则 及 指 标 确
定
目前 关 于 可持 续 发 展 的评 价指 标 选 取 的研 究 还 不 算 成 熟 , 要 的 问 主 题 在 与 两 个 方 面 : 断 有 新 的指 标 出现 , 人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 了追 求 完 不 后 为 备 性 , 前人 的指 标 基 础 上 不 断 增 加 指 标 。 取 的指 标 缺 乏 科 学 性 , 有 在 选 带
目前国内外关 于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的定性研究 , 如 黄朝永(9 9 《 19 )苏鲁 皖豫陕地 区可持续发展 问题研究》 陈玉成 , , 吴晓芳 , 梁菁(9 9)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打福前 (0 0) 可持续发展在 19 《 , 20 , 《 西方经济学 中的演进》 王慧炯(9 9 《 , 1 9 )可持续 发展与经济结 构》 。关于 可持续发展的定 量研究相对来说还 比较少 , 目前 国内关于 可持续发展 的 定量研究也大多在 国家层 面 , 以及省和地级市 的层面进行研究 , 门风 如 峥 (00)城市可持续发展评 价指标体 系的建立》 仇方道 ( 0 3 《 20 《 , 20 )县域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陈子剑 , 程龙生 (0 3 《 20 )江苏各地 区经济发 展程度的聚类分析》 以及最 近的姚毓春 , 李龙熙 , 李艳会(0 6所发表 的 20) 《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 日韩 三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测度》 。 本 文 的 创 新 在 于 , 用 因 子 分 析 法 , 量 的 研 究 苏 锡 常 九 个 县 级 市 运 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 而现 有 的 实 证 研 究 多 是 从 国 家 层 面 或 者 省 , 级 市 地 的层 面 研 究 , 有 的 几 个县 域 层 面 的研 究 也 大 都 强 调 的是 经 济 的可 持 续 少 发展能力。本文将可持续 发展 能力分解 为具体 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资 源环境可持续 发展能力 , 并通过分别进行实证 研究 , 比较 九个 县市在这 三个指 标 上的得分 的差距 , 为下一步 的发展提 供指导建议。
基于企业视角的区域双创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企业视角的区域双创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摘要】本文通过从企业视角出发,分析了区域双创政策的实施效果。
首先介绍了区域双创政策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并明确研究目的。
在具体从理论框架、实施情况分析、企业受益调查、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和发展趋势预测等方面展开研究。
结论部分总结了实施效果,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企业视角下的区域双创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区域双创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关键词】区域双创政策、企业视角、实施效果、理论框架、受益情况、创新能力、发展趋势、政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各地区纷纷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双创政策,以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双创政策不仅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创新空间。
从企业视角出发,对区域双创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区域双创政策实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对企业视角下的区域双创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企业在区域双创政策下的表现,有助于深入了解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通过对企业在政策框架内的运作情况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政策在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企业受益情况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有助于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调查企业在政策下的收益情况和创新能力提升情况,可以评估政策在实际落地过程中的效果,为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实证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区域双创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企业在改革开放和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企业的受益情况、创新能力提升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探讨政府制定并实施区域双创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胡建平
【期刊名称】《江苏地质》
【年(卷),期】1996(020)004
【摘要】苏锡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化程度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了系列严重的地持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
从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地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了该区经济可持续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特征和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地质环境工作的研究内容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页数】6页(P205-210)
【作者】胡建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矿产厅地环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1
【相关文献】
1.苏锡常地区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 [J], 汪名鹏
2.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J], 陈孝胜
3.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 [J], 王丽红;贺可强
4.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质环境效应研究 [J], 胡建平;隋兆显;陈杰
5.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发中的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J], 袁仁茂;陈锁忠;陶芸;徐海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新政策评估理论方法研究基于公共政策评估逻辑框架的视角
创新政策评估理论方法研究基于公共政策评估逻辑框架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基于公共政策评估逻辑框架的视角。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
因此,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创新政策的评估一直是政策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创新政策的效果,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政策效果的系统分析和评价,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建议。
本文认为,将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框架应用于创新政策评估,有助于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评估创新政策的效果。
本文首先介绍了创新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创新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阐述了公共政策评估逻辑框架的基本理论,包括政策评估的定义、原则、标准和过程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框架应用于创新政策评估,提出了基于逻辑框架的创新政策评估方法。
本文还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提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的研究对于完善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创新政策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框架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效率、效益以及政策价值的系统分析和判断过程。
在评估创新政策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个清晰、科学的逻辑框架,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这一逻辑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明确评估目标和标准。
这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需要根据政策目标和预期效果,确定评估的具体目标和标准,如政策的实施效果、社会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
这些目标和标准应该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后续的评估工作。
收集和分析评估数据。
评估数据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我们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挖掘等多种方式,收集与创新政策相关的各种数据,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处理,以提取出对评估有用的信息。
双创政策的效果评估与优化
双创政策的效果评估与优化双创政策是指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旨在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和面向未来的国家竞争力提升。
自2015年双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创新创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面对较高的创业失败率、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双创政策还需要优化和完善。
本文将对双创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双创政策的效果评估1.促进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双创政策的出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支持。
政府鼓励大学、研究机构等理论方面的部门积极参与创业,并提供了创业孵化器、风险资本、税收优惠等多项支持措施,尤其是“双创万里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等活动的推出,都大大促进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2.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过程,双创政策将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助力创业者解决创业中的各种问题,为创业团队带来了融资、人才、渠道、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3.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双创政策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
例如,推出了“草根天使计划”、“首席科学家”等项目,以期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落地。
这些措施均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双创政策的优化建议1.建立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是创新创业中瓶颈性的问题。
这与国内风险投资市场的不成熟和缺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关。
为此,政府需要对创新创业投资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进而推动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为其提供后续的融资支持。
2.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尽管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科技成果实际转化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转化机制和一站式服务平台,并加大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宣传力度,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更好的支持。
3.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创新创业仍然面临一些瓶颈,如注册流程繁琐,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问题。
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的省级区域创新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的省级区域创新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胡先杰;罗利华【摘要】基于静态和动态视角,运用理想点-DEA模型、Malmquist-DEA模型及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对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好,创新效率值达到DEA有效的省辖市超过半数;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不仅在于区域内产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即追赶效应,更有源自区域内创新技术大量引进、产业结构转型等技术进步因素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省级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收敛趋势,经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赶超现象;规模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趋势.【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6(036)013【总页数】6页(P47-52)【关键词】静态视角;动态视角;省级区域;创新效率【作者】胡先杰;罗利华【作者单位】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8;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增强关键在于科技实力的提升。
2006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其中,科技创新的一项基本指标即是:到2020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研发资源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国家的创新离不开区域的创新,省级区域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国家在区域层次的延伸和体现,建设具有创新活力的省级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的核心[1-2]。
截止到2014年底,国家已批复江苏、安徽、陕西3省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策略研究——基于杭绍甬、苏锡常、广佛肇等城市群的实证测度
管理论坛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策略研究
——基于杭绍甬、苏锡常、广佛肇等城市群的实证测度
付达院,刘义圣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生态一体化是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等 指标,采用改进的炳权法来确定生态一体化指标权重,对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程度进行评价。杭绍甬、苏锡常 与广佛肇生态一体化发展的总态势对比显示:杭绍甬生态一体化水平明显落后于苏锡常生态一体化,但都显 著高于广佛肇生态一体化。杭绍甬生态一体化的特征及问题分析显示:节能减排三项指标呈现明显收敛趋 势,但仍是阻碍杭绍甬生态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单位GDP能耗趋同态势明显,杭绍甬污染治理水平上的差距 逐步缩小;细微颗粒(PM25)均值的差异引致环境质量差距,杭绍甬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有待加强。基于此,长 三角地区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一体化顶层设计和合作平台,探索联防联控联治一体化生态治理模式,完善生态 综合补偿及生态分级保护机制,构建生态一体化经济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
二、区现较早,但宜至近现代工业化加速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而推动 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焦点。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区域生态 治理必将由以行政区为单位的单一治理走向跨区域联合的一体化治理,但在实践中会面临区域生态 治理的“公共困境”。“公地悲剧”概念首次由人口学家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提 出之后,生态经济学家加雷特•哈丁 (Garrett Hardin)加以延伸并提出公用地困境模型,揭示了个体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可能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不良结果(Sinsel等,2020)⑶。近年来,西方学术 界逐渐关注能源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资源环境估值等多样化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 品,生态环境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供应的关联性(Paudyal等,2018)⑷,因此生态消费行为具有很强 的负外部性。理性人的逐利行为导致资源利用的个人和社会的边际成本不相等(Costanza等, 2014)⑸,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公地悲剧” (Mehring等,2018)⑹。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2期摘要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中最为迅速、城镇空间重塑最为明显的区域。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苏锡常都市圈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良性发展的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是重要保障。
但目前苏锡常都市圈高职双创系统存在高端创新要素不充分、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不深入、创新运行机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需要遵循借鉴主要创新模式、加强区域政策扶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展孵化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的发展思路,实现创新主体错位发展、创新平台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同频共振。
关键词公共政策;苏锡常都市圈;双创生态系统;高职院校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2-0064-05一、问题的提出都市圈是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形成的圈层式结构,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城镇空间重塑最为明显的区域。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苏锡常都市圈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我国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加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一体化的思路打破行政壁垒、深化政策协同,以促进要素的全范围流动。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双创教育生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育的整合性产物。
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是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中介组织等科教资源;创新环境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扶持、文化氛围等一系列综合要素,是创新与创意、创新与创业、创新与创造、经济与科技的有機统一体,汇集了产、学、研、资、用等关键创新主体[1]。
双创生态系统由政策链、服务链、平台链、产业链、融资链耦合而成,政策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服务链保障创新创业市场业态高效运转,平台链促进创新创业载体自由融通,产业链支撑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发展,融资链撬动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浅析中国区域创新政策的措施与效用——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例
浅析中国区域创新政策的措施与效用——以创新型城市试点
政策为例
叶世杰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
【年(卷),期】2022()6
【摘要】政府创新政策的扶持与资助是中国创新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作为区域创新的载体,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对发挥城市在国家创新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与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探索新型城市创新道路,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
在梳理试点政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多期差分模型对试点政策进行检验,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有效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
同时,了解试点政策对中国创新发展的效用机理,以期为确定创新政策的评级指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总页数】4页(P142-145)
【关键词】中国区域;创新政策;创新型城市试点;创新水平
【作者】叶世杰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政策建议--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湖州市为例
2.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政策建议——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湖州市为例
3.创新试点政策能够引领企业创新吗?——来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微观证据
4.政策扩散视角下既有试点推广其他政策可行性分析——以双创示范基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为例
5.政策扩散视角下既有试点推广其他政策可行性分析——以双创示范基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高效的政策研究——基于苏锡常创新区域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周珂慧,相秉军摘要:建构高效的区域“双创”环境,不仅成为区域转型的关键驱动,更是可持续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的抓手。
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对区域“双创”环境的促进角度,探讨一度因“苏南模式”引领全国的苏锡常地区,如何实现向“双创引领”的“新苏南”模式转型。
本文认为改善区域“双创”环境的关键点,在于政府战略思路实现五大转变:(1)从传统的园区、校区相对分离的模式,转向基于“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模式;(2)区域产业政策的重点应当以提升区域存量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率为基本出发点,政策上从扶持小微企业转向催生高成长企业;(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点在于政策性克服“市场失灵”,尤其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挥其在区域创新中的“黏合”作用;(4)“双创”孵化体系从国企转化为民营为主,丰富初创企业的“加速器”服务。
(5)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从官方组织转向促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区域“双创”环境,公共政策,三区融合,苏锡常地区1、区域“双创”环境与要素的协同创新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正逐渐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带动就业的新浪潮。
高效的区域“双创”环境可以自发的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集群,由此成为各大领域的专家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
怎样才能实现或逐步达到上述的可持续高效的环境?如何才能促使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实现有效的协同创新?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共识:首先,界定区域“双创”环境包含以下两类要素群①创新的主体:高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科技服务和中介机构等;②创新的软环境:包括政策、市场、资源和文化等。
其次,对应上述创新主体和创新软环境两大要素群,承认实现创新环境高效的前提。
一方面是利用区域优势进行资源配置、风险分散、知识流动等功能,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另一方面是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政策调控为补充,打造创新的软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国内外“双创”政策的研究综述2.1 国外“双创”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2.1.1 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理论研究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最早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European Innovation Research Group)提出。
普遍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强调于根植在特定的创新网络之中(Aydalot等)[1],主要受到当地产业体系、参与主体和代表性文化的影响。
它们会通过市场、产业、企业合作、政权等逻辑交织的关系,产生本地化集群的创新共识过程(Camagni等)[2]。
同时,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涉及较为复杂的系统,尤其反映在促使创新的区域性制度、规则和惯例等方面,受到产业、技术、文化、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环境因子的交互影响(Maillat、Storper等)[3][4]。
2.1.2 国外创业公共政策理论研究国外对创业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三大领域:①创业公共政策的要素研究,主要以Kayne(1999)等人为代表,他们提倡政府应当积极的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尤其应当将创业视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共识、通过减少税收及降低制度要求来减少人们创业的成本、鼓励商业银行为企业进行融资[5]。
②创业公共政策的评估研究,由Lundstrom和Stevenson于2001年构建成系统性评估方法。
他们认为创业公共政策应包含创业教育、资本融资、软环境、创业政策和目标群体等多维度政策模型[6]。
③促进当地创业的政策制定。
美国创业机会协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包括建立创业社团、创造竞争优势、培训创业教育、提供金融支持、进行网络建设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7]。
2.2国内创新创业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2.2.1 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要素研究我国学者王缉慈在《创新的空间》一书中指出,区域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产业必备的社会文化环境, 是地方创新主体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创新系统[8]。
盖文启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自我创新和改善的过程,不仅包含促进区域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静态区域环境, 更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的动态活动[9]。
贾亚男认为创新环境包括更为广泛的含义,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10]。
2.2.2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由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11]中指出,随着创新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中国的“后发优势”得到凸显。
如何构建区域的创新环境?需要当地政府密切关注在科技金融环境的营造、新型企业的培育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最终共同完善区域创新型产业生态系统。
3、研究对象与技术思路综上所述,本文尝试构建基于区域双创环境可持续繁荣的政策评估框架。
从两个角度,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双创理论的研究梳理,从区域创新环境、创业公共政策和双创影响要素的角度,关注评估体系建构和发展。
图3-1: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结合苏锡常地区的实证研究,选取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和常州科教城的横向比较,加强评估的实证意义。
最后,基于以下五个方面得出系统性评估的结论:①创新模式、②区域产业、③产学研协同、④双创孵化体系和⑤非盈利组织,以期为政府在改善区域“双创”环境,提供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思路建议。
表3-1:苏锡常地区核心创新创业版块的横向比较4、五大转变:区域创新政策的评估视角4.1 创新模式转型:从“片区独立”到“三区融合”本文选取国内外创新先行地区,通过案例梳理与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尝试对园区的创新模式进行总结。
(1)以纬壹科技城、中关村为代表的“园区+校区”主导模式。
以纬壹科技城的Biopolis(启奥城)为例,片区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密切合作的科技平台,实现了教学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2)以美国波士顿、武汉光谷为代表的“园区”主导模式。
此模式是科研园区向企业总部集群转型的典型代表。
由MIT实验室孵化的高新技术集群,形成高技术综合的独立科研园区(University Park)。
(3)以美国硅谷、上海环同济地区为代表的“园区+社区”主导模式。
其中,社区作为过渡空间或灰空间,在形成区域创新氛围、提供低成本的非正式创新空间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是商业空间转为创客空间,通过车库咖啡、创业咖啡等项目,提供为创新创业人群信息交流的场所;二是居住空间转为创客空间,尤其在高校周边的居住空间更为明显。
表4-1:国内外创新区域“三区融合”的模式借鉴总结综上所述,三区融合以校区、园区和社区的功能融合为基本出发点,共同形成良好宽松的区域“双创”环境。
校区是区域创新的发动机,高校区定位应以培育人才为重点,以“知识资本化”、“技术产业化”为核心,同时兼顾高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
同时鼓励企业界精英进校园,推动大学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持续出台鼓励优秀毕业生在园区创业就业的政策。
图4-1:基于“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模式4.2 区域产业扶持:从“产业嵌入”到“本土生长”本文对苏锡常创新版块的产业政策与企业布局进行分析,区域企业政策的重点应当以提升区域存量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率为基本出发点,政策上从扶持小企业转向催生高成长企业。
一方面,通过对瓶颈期企业的重点调研,了解限制发展的共性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另一方面,关注产业嵌入带来的全球化企业与本地化企业的失衡矛盾,优化产业和人才机构,以健全区域产业生态、促进企业高速成长。
(1)高新产业政策。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园区通过针对性强的产业“嵌入”与科技“招商”手段,不断吸引科技型企业的入驻。
2010年园区在《苏州工业园区3+5产业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将加快发展纳米、生物医药、软件等五大新兴产业。
通过近7年产业政策的强力贯彻,苏州工业园区区域创新创业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布局凸显高新化和国际化,但也存在初创型企业存活率低、产值比重小的等缺陷。
(2)创新载体建设。
除了苏州和无锡,常州武进区创新载体空间格局也已初步形成。
武进区政府按照常州市总体规划与武进区战略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现状创新载体空间呈现“一心三区多点”的格局,形成以常州科教城为核心,串联起常州经开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武进高新区的空间共轭结构。
图4-2:常州武进区创新载体建设及分布图4.3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性克服“市场失灵”区域创新如果完全依靠市场的手段,很容易出现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交流与信息共享的不畅通。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着重点在于政策性克服上述的“市场失灵”现象,改善区域内产学研机构各自为阵、联系脱节的不良局面。
通过梳理苏州工业园区、无锡新吴区与常州武进区最新出台的科技扶持政策(表4-3),苏锡常地区都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贷款融资、税收减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出较为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
同时积极建立产学研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尤其侧重扶持科技中介机构,最大化的发挥其在产学研协作中的“黏合”作用。
表4-3:苏锡常三地鼓励产学研政策的分类引导仅知识产权政策子项,苏州工业园区就出台了知识产权申请奖励政策和知识产权诉讼援助基金(500万),并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辅导、评议、专利运营等辅导服务,获得园区企业的一致认可。
图4-3:苏州工业园区推行的针对性知识产权辅导工作示意图4.4双创孵化体系:实现“孵化器+加速器+质变园+公司园”一体化服务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是推动区域“双创”环境的关键所在,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
我国目前区域内孵化器的主力仍是政府和学校,普遍存在服务功能多样性弱、专业指导性不强等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建议关注校区、孵化器与加速器的联动作用,共同完善创新链整合过程。
一方面,鼓励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孵化器投资经营,促进区域的孵化器类型向多元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初创企业的“加速器”服务,规避孵化器行业的高创新、高风险。
表4-4:校区、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创新链联系常州科教城针对目前区内“双创”孵化器领域资源多样化不够、服务深度不够、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学习和借鉴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以及深圳等地发展孵化器的经验,形成“孵化器+加速器+质变园(一定规模的科研企业)+公司园(旗舰型总部)”一体化孵化运作机制(图4-4),实现较好的孵化效果。
图4-4:一体化孵化运作机制4.5非盈利组织:从“官方”到“民间”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知识共享、信息传递的平台,也是创新创业精神的传播场所。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与常州科教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类非营利机构的功能大部分由区域相关政府部门承担,民间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较少。